APP下载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评李商隐无题诗之幻灭感

2015-04-11王丽庆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李商隐

王丽庆

(太原理工大学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评李商隐无题诗之幻灭感

王丽庆

(太原理工大学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悲剧美和幻灭感。究其原因与当时的日薄西山的晚唐颓势、政治漩涡中的悲惨仕遇、无可倚恃的不幸家世以及爱而不得的恋情悲歌等种种无奈与不幸有关。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幻灭感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1.029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深情绵邈,凄艳哀婉,朦胧多义,读来令人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伤,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李商隐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诗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其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是以他人生中的各种体验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而饱含着他全部情感的诗歌,更是他人生体验的结晶,是他将自己的命运遭遇融合了所有情感建构起来的生命意蕴的形象世界。

从整体上看,李商隐的无题诗表现的是一种幻灭感。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凄美哀绝,它是重门深锁、渴盼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而焦渴的呐喊。这里,有强烈的愤恨,更有爱情幻灭的悲哀。诗人用“春心”比喻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是比较平常的;但把“春心”和“花争发”联系起来,则表现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从香销成灰联想开来,创造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千古奇句,用强烈对比方法显示了美好事物的毁灭,很自然地产生了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1]因为诗人想象力的自由驰骋,当诗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其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融入到创作中。李商隐在诗歌的取象上独树一帜。诗中的意象经过诗人创造性的心灵升华,有着浓烈的主观色彩和凄婉柔美的美学特质。如其诗中的梦、蝶、凤、月、残阳、衰荷等意象都带有强烈的感伤情调,充满了幽谧冷寂、虚幻恍惚的色彩,凸显出诗人悲愁的性格底色。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篇《锦瑟》解人难。”短短一首七律,诗歌连用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明珠成泪、良玉生烟四个典故表现了诗人的痛苦、虚无、迷惘与绝望之情。千百年以来,无数读者无不为之倾倒。

由于李商隐长期被浓重的感伤情绪所包裹,影响了他的审美取向,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悲伤,而这也恰是其诗歌最具个性之处。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内容上多表现为追思和感伤。他擅长营造一种独特的感伤格调和氛围。这种风韵是诗人以自我感伤为中心,投射到诗歌中的。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前一首写的是一位男子思念远隔天涯的女子,然而美好的希望却破灭了。爱情受阻,期约成空,只有在梦中穿越千山万水。然而梦醒后,两人之间的间阻仍难逾越,更加令人感到虚无和惆怅。“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是多么地回肠荡气、动人心魄!后一首写了深锁幽闺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经历和身世遭遇。爱情终幻灭,梦醒之后只能叫人更加失落。即使是“未妨惆怅是清狂”,但面对无望的爱情,又能奈何呢?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多情的诗人,向心上人倾诉衷肠后,只能默默应官而去。诗人的感情,是多么亲近,又是多么遥远;是那般清晰,又是那般迷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次匆匆相聚之后马上又是刻骨铭心的永别。诗中的“蓬山”“青鸟”,不但显示出两人再见无望,也给这段恋情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唯美的纱缦。诗人苦苦寻觅追求,然而理想却可望不可及。这首诗蕴含着多种悲剧性的感受。“相见”已经难矣,而“人世死前唯有别”,“悲莫悲兮生别离”,这种痛苦,正是诗人追求的长相聚首理想幻灭的痛苦。

“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都是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幻灭感的象征。李商隐对于内心痛苦的抒发,不是那种排山倒海、酣畅淋漓的,而是层层郁结、步步进逼的。诗人将情感沉在心底,一旦成诗就形成一种亦阴亦柔、含蓄委婉的情势。

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什么都充满了幻灭感呢?从有限的史料中我们大概可以得其仿佛。李商隐终其一生,始终都无法逃脱悲剧命运。

1.日薄西山的晚唐颓势。唐王朝进入晚期,早已辉煌不再,已经是日薄西山,危机四伏。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发生“甘露之变”后,国势更是日趋衰败。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把持朝政;牛李党争,互相倾轧;藩镇割据,对抗中央。遍地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朝廷之外,异族犯边,烽火屡惊。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苟且偷生。晚唐这种摇摇欲坠的时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士人的灵魂深处。面对风雨飘零的国运,当时众多的士子理想破灭,前程渺茫,从而心灰意冷。他们纷纷放弃匡时济世之志,产生了一种劫数难逃的末世心理。

李商隐作为晚唐士子,同样有着末世的苦闷与彷徨。“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初食笋呈座中》) 刚萌生凌云之志,就深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甘露之变”发生后,年轻的李商隐就已依稀听到了大唐帝国的丧钟: “死忆华亭闻鹤唳,老忧王室泣铜驼。”(《曲江》) 刚刚入世的青年李商隐,也有着儒家知识分子积极报国的雄心壮志。他曾想在“……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然而,面对帝国的大厦将倾,诗人一腔热血也只能化作“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

李商隐的幻灭感正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射;那个时代,不正是他感受到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样暮气沉沉、没有希望了么?在痛苦彷徨中,他只能唱出悲伤的歌声,来诅咒那个看不到曙光的时代。

2.政治漩涡中的悲惨仕遇。晚唐令文宗皇帝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感叹的牛李党争是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政治斗争。两党互相倾轧,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一大弊端。李商隐大半生深陷党争漩涡,一直沉沦下僚,仰人鼻息,在夹缝中以求生存。

唐代士子在应举时,一直有拜谒名流的习气,李商隐也不例外。这是当时士子为求功名而依附于统治阶层的悲剧属性。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他以文章拜见牛党的令狐楚,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器重。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在令狐楚父子的引荐下,李商隐终于在屡试屡败的情况下登进士第。就在当年,令狐楚去世。次年,李商隐进入李党王茂元的幕府,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李商隐此举,被认为是去牛就李,遭到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忌恨。这场真情实意的婚姻,却使他无意间卷入党争的漩涡,导致他一生寄人篱下,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牛党骂他“诡薄无行”“放利偷合”,李党骂他“轻薄无操”[2]。他只有默默地承受这无法自辩的超越常人的痛苦。他曾屡次陈情告哀令狐绹,望其援引,绹皆不予理睬。进士登第次年,李商隐应试博学宏词科,希望通过考试获得官职。然而复审时被人 “此人不堪,抹去之!”而落第。这是令狐绹一党对其进行打击排斥的结果。诗人对于建功立业的热情由“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渐渐化为“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的消沉与悲哀。

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衔虽低,却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无奈好景不长,不久他就被调弘农县尉。离开秘省时李商隐写了《别薛岩宾》一诗:“ 曙爽行将拂,晨清坐欲凌。别离真不那,风物正相仍。漫水任谁照,衰花浅自矜。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桂树乖真隐,芸香是小惩。清规无以况,且用玉壶冰。”诗中流露出他悲伤而愤慨的情绪。为何遭贬? 冯浩认为是令狐绹所致。他在笺注《有感》说: “义山虽赴泾原……徒以是为令狐辈所怒,鸿博不中选,校书不久居,则终亡其酒矣。”[3]生性软弱的李商隐受到令狐绹的暗中打击之后,非但不敢与之决裂,而仍去向对方苦苦哀求。“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反映了他的乞怜之状。

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因为替死囚活狱而受到上司孙简的责难。他倍感屈辱,最终辞职。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李商隐再入秘书省。而且,李德裕受到武宗高度信任,本来这次李商隐踌躇满志,可是,命运弄人,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只好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对于李商隐仕遇又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可怜的李商隐“凌云一寸心”只能化作“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李商隐应郑亚之邀,奔赴千里迢迢的桂林担任掌书记,郑属李党。此举导致了李商隐与令狐绹关系的再次恶化。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镇蜀,李商隐应邀入蜀赴职。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李商隐随柳仲郢还朝,后被仲郢奏为盐铁推官。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李商隐罢黜,不久在家乡病故。

李商隐在他的《无题 ·八岁偷照镜 》中写到: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人很早就有一种夭折意识,借一位怀春少女的苦闷忧伤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李商隐这位曾经“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诗人,到头来却“古来才命两相妨”,最终还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3.无可倚恃的不幸家世。如果说末世心理是晚唐文人的集体无意识,那么诗人不幸的家世就成为其悲剧性格形成的个体原因。

李商隐幼年丧父,这样的不幸遭遇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长久的阴影,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丧父之后,他随同寡母从浙江返回河南故乡,备尝生活艰辛:“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 既附故邱,便同通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4]尚未成年,就早早肩负起养家的重担,早早品尝到世态炎凉。“凤凰不五色,联翼上鸡栖”,过早地就产生了沉重的身世喟叹。李商隐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一连三代都是因病早逝,三代孤寡的家世养成了他内向细腻、多愁善感的性格气质。再加上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两个姐姐的韶华早逝,又给这个风雨飘零的家庭蒙上了一层悲凉气氛。因此,不幸的家世使得李商隐在早岁就形成了悲剧性格。

4.爱而不得的恋情悲歌。李商隐经历过几次镜花水月、讳莫如深的爱情,却因种种现实原因都以悲剧而告终。李商隐可考的爱情经历有三次:与柳枝姑娘的难圆情缘,与女道士的道山仙梦,与夫人王氏的生死情结。

有一年,李商隐进京赶考,遇上了一位洛阳富商的女儿柳枝姑娘。富于才情的柳枝主动与他相约,但是阴差阳错,最终期约成空。后来才知,柳枝已经被人娶为妾了。从此两人再无联络。失之交臂的初恋,让他初次品尝了爱的苦涩。李商隐作了一组诗——《柳枝五首》,来表达他对柳枝的思念。

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故而有人猜测他在河南玉阳山学道期间与女道士宋华阳产生过一段恋情。宋华阳聪明美丽,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是他们的爱情为世俗观念和道教的清规戒律所不容,最终李商隐被驱逐下山。与柳枝姑娘和女道士的两段恋情都令李商隐遗恨终生。

李商隐与王茂元之女王氏的婚姻,真可谓是伉俪情深。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这首诗作于两人初婚时,夫妻的浓情蜜意可见一斑。可惜这般的夫妻恩爱,妻子却在他39岁时先他而去,给李商隐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打击。妻子去世后,他把对妻子的爱和思念化为一首首悼亡诗,感情真挚而悲痛。如《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有好心人欲给李商隐续弦,对方是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被李商隐婉言谢绝。可见,李商隐和妻子的感情是那么地生死不渝,令人感动。

正是由于李商隐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他才能把对爱情的种种体验和感受淋漓尽致地挥洒在那些千古传诵的爱情诗里。

“普遍性的时代影响与义山个人特殊的境遇、性格、气质的结合,使他成为晚唐抒写人生悲慨最具代表性的诗人。”[5]纵观李商隐短短47年的人生,他在多方面都是一个失败者。他才华横溢,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是那么遥远,一次次的理想追求都破灭了。这使得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虚无和伤感,他只

有在诗歌中如泣如诉自己的凄苦和忧伤。因此,他留给后世的那些极富艺术魅力的含蓄朦胧、缠绵悱恻、凄艳哀婉的无题诗,都充满了幻灭感和悲剧美。然而,正如王蒙所讲:“长期的情意之结,特别是敏感多情而又软弱的诗人李商隐的情意之结,迷迷茫茫,混混沌沌,如花如雾,似喜似悲,若有若无,亦近亦远,且空且实,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依弗氏学说,说得太清楚,就没有这块垒潜气,心病也就痊愈了,也没有这一批诗了。”[6]

[参考文献]

[1]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3547.

[3]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2.

[4] 李商隐.祭裴氏姊文[M]∥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80 .

[5] 刘学楷.李商隐诗歌研究[M].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

[6] 王蒙.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J].文学遗产,1995(3): 52-59.

Must Human Hearts Blossom in Spring Like all Other Flowers,

and Inch by Inch My Heart Burns into Ashes Grey

——DisillusionmentofLiShangyin′stitlelesspoems

Wang Liqing

(CenterforEducationofHumanisticQuality,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收稿日期]2014-09-10

[作者简介]王丽庆(1976-),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1-0097-04

猜你喜欢

李商隐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Ye Yu Ji Bei from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嘲桃
登乐游原
石榴
李商隐:道是无情却有情
李商隐:道是无情却有情朵颐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史识与史胆——李商隐《梦泽》
李商隐也玩朋友圈
板桥小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