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教育提升与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5-04-11王冬冬张国民
王冬冬,张国民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现代心理科学为理论基础,从大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开展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的育人作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强化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破心理学科背景的限制,破解心理学面对思想问题的困境,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即是将生命观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吸收、借鉴与融合生命教育的有关理论,这对促进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以生命观教育为导向
众所周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缘起,是对教育的忧思,即是对大学生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轻生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问题而展开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都会遇到一些相似的情况和困顿,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解决大学生心理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优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可以说,生命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破解这一困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与方法。一定意义上讲,同样缘起于对当前教育忧思的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其教育的进一步拓展、深化与升华。也就是说,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把握其心理病理,予以心理疏导;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命观,了解其思想认识,予以人文关怀,培养其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方可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病理”的极端,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教育本原。正如有关专家谈到的,“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正确的人生观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一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补充、拓展与深化。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1]。
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2]。
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
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3]。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如上所述,以认识、尊重、完善、成全、呵护、超越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与基础性。为此,改进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其教育目标与内容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和导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注意与强化下面几点。
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心理科学,后者侧重人文社科;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科学规律,后者侧重社会价值;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个性差异,后者侧重群体同性;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心理行为,后者侧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训练咨询,后者侧重教育关爱;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健康的“心”,后者侧重完善的“人”。由此对比,就可以显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偏重于心理理论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甚至轻视或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与关怀,尤其是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至对心理教育造成误解,将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疗。为此,开展与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纠正以往对心理知识讲授上的偏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与关怀,促使大学生积极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维护生命的尊严,追求生命的价值[4]。
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体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轻视与忽视的现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上,而没有注意课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症结在于,学生面对心理健康课堂,自己清楚自己的问题何在,同时也晓得怎么样去克服与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是在实际行动与行为上没有切实的转变。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体验环节,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与此比较而言,生命教育过程应注重学生体验与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心探究的过程。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使得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心灵触动与成长。为此,心理健康教学课堂,应当注重学生的互动与体验,这样会使课堂体现和突出强烈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主体认知,让学生油然产生真情实感,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
再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生命教育强调教师不是课程教学任务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体系的积极开发者,由此而产生的有效教育方式都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与运用的。如专题讲解、影像欣赏、主词解析、主题讨论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法,以及注重过程性与形成性测评的考核法,还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努力创造的亲身体验法、阅读指导法等等。另外,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借鉴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情境营造法,以创设正向、温情的课堂情景和气氛,使同学们相互之间能够彼此接纳与欣赏,相互关照与融合,由此在情绪上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以此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亲和力,使学生成为促进与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贡献者,使课堂教学收到正向、突出的实际效果。
[1]徐文明.试析生命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9):18-19.
[2]王丽丽.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反思[J].青年文学家,2012(17):23-26.
[3]胡亚妮.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J].新课程,2011(4):33-36.
[4]陶峰勇.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信息,2009(19):31-33.
[5]单常艳.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