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当代大学生就业中的“拼爹”现象*

2015-04-11韩志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子女现象大学生

韩志宏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拼爹”现象的当代缘起及其历史演变

(一)“拼爹”现象的当代缘起

“拼爹”在当下社会,具体是指人们在上学、找工作、升职、买房子等方面依靠各自父母的权力或财富资源,而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是一个人对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及地位等资源的代际利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社会部分“拼爹”现象的不断关注与深入揭露,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拼爹”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强烈吸引社会眼球,刺激公众神经。种种“拼爹”乱象,直接使社会公众产生不公平感与不安全感,种种“拼爹”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严重挑战法律权威、道德底线,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反“拼爹”行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二)“拼爹”现象的历史演变

通观古今,“拼爹”现象在我国古已有之,具有悠久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并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头换面。我国古代,父权观念严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封建宗法意识强烈,特别重视家族关系,“封妻荫子”是时人尤其是官员的普遍追求,并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如有“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的明文规定,随之衍生出荫亲关系、裙带关系导致的“朝中有人好做官”“门阀政治”“家天下”等官场陋习和弊病,致使用人上任人唯亲。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时政的影响,社会特别重视家庭出身所形成的“身份”。“身份壁垒”是人们进行社会流动的最大障碍。“根正苗红”是当时“拼爹”现象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当时社会尊重知识、渴求人才,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好氛围。无数寒门青年学子抓住大好机遇,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进行深造,从此改变了命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时期大学生的共同话题与追求。广大知识青年因之热血沸腾,扬眉吐气,积极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当中,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进入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诸多方面还处于不成熟和需要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拼爹”之风卷土重来,出现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社会流行语。社会阶层逐步固化,既得利益集团为维护、传递自己的利益,利用一切手段替自己子女铺路,排斥、挤占普通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从社会底层和贫困群体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上愈发困难,往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愈发渺茫。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奋力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但因受人们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和少数人特权思想的长期深入影响,有些掌握公权力或财富较多的高校毕业生的父辈们仍然通过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自己子女等寻求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以更好地维持和传递自己的权力与财富。这些少数害群之马通过官官相卫、官商勾结进行的“资源交换”,使“拼爹”现象在当下社会重新流行起来。

二、“拼爹”现象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当前,大学生就业与“拼爹”现象联系越来越密切,负面影响及危害极为严重。长此以往,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就业差距会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

(一)“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中“拼爹”现象生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蒂主要是对稀缺社会资源尤其是好的就业机会的争夺,对违法“拼爹”就业现象监督处理的漠视或不到位,以及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与能力的缺乏等。

1.现实社会中良好就业机会的稀缺。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资源,当前合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就业并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实现。而资源尤其是权力、财富等往往又非常有限,在现实社会中又通常被少数人所把持,导致分配严重不均衡,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使中国大众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对象。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为结构内部的人提供便利[1]。因此,少部分人通过垄断就业岗位而获得有限的资源,并且通过排斥其他群体进入这些行业来不断巩固已经拥有的资源。鉴于亲情因素,父辈往往通过代际传承将其所拥有的资源传递给自己的子女。这些官员的大学生子女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在代际传承过程中,依靠父辈的优势,轻松地获得这些有限的良好的就业机会等资源,尽情享受垄断所带来的好的就业岗位。而大多数普通人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要么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力拼搏,慢慢缓解或改变“先天不足”就业难的现状;要么丧失斗志,无奈地沦落于社会的边缘或底层。

2.对“拼爹”就业中的权力滥用和监督处理不到位。在少数人垄断优势资源的状况下,部分官员和富人受特权意识影响,除了选择正常途径为自己的子女寻求好的就业机会外,有时往往不惜以身试法,通过滥用职权或进行权钱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以谋求好的就业岗位。而当下有关部门对通过非法“拼爹”实现就业的行为监督疲软和惩治不力,在客观上纵容了上述通过“拼爹”实现就业现象,使这些非法活动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3.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与能力。在家长习惯性的包办状况下,有些官员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因受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平时缺乏拼搏精神与自主意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弱,遇到任何事情都倾向于向父辈求助。有些普通家庭及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大学生,虽不像官员和富人大学生子女那样拥有可拼的父辈资源,但在家长的溺爱下同样丧失独立意识,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在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有些大学生就倾向于依赖“拼爹”来实现顺利就业。

(二)“拼爹”现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拼爹”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难易程度、就业质量与发展空间、就业心理等深受影响,差距越来越明显。

1.就业难易程度差距较大。在就业难易方面,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普通家庭及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没关系找不着好工作的窘况,靠读书改变命运往社会上层流动的通道日益狭窄。虽然大学生中有许多素质较好,但因缺乏社会关系与资源,工作机会还是难觅踪影,成为在大都市中流浪的“蚁族”群体[2]。而一些官员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平时表现平平,综合素质一般,当毕业甚至还未毕业时,工作就已经被其家长安排妥当,且工作岗位也比一般人好得多。据调查,超过七成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在就业应聘时或多或少遭遇过来自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超过八成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最关注的词汇是“潜规则”“黑幕”等,他们认为“拼爹”决定了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易程度。

2.就业质量和发展空间差别明显。据调查,在“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中,“家庭背景”排名第二,是影响就业质量和升迁的重要因素之一[3]。“拼爹”时代,部分官员大学生子女的就业,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演变成“量身定制”职位、“交叉安排”“提前内定”等形式。部分官员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凭借其父辈的资源,就业时可以谋求一个工资高、福利好的岗位,并且他们的起点和发展空间都比普通人要好。而广大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在毕业初期很难找到就业质量和发展机会都好的工作。国内教育就业调查机构麦可思做的《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弱势群体子女在就业的质量和发展空间上,远远落后于广大官员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家庭背景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强悍的拦路虎。

3.就业心理状况差异显著。在“拼爹”过程中,父辈所发挥的作用越大,人们对通过这一渠道获得的东西就越向往。不断依靠“拼爹”获得机会与资源的行为长期如此,就有代替个人努力的倾向,大众心理也会因之而改变。如今,已有许多高校毕业生发出“学习成绩好、能力强,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深沉感叹。部分官员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在其父辈权势和关系网的庇护下,顺利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与岗位,逐渐滋生依赖习惯与优越心理,有些甚至从避讳到坦然,再到炫耀。而广大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在拼己过程中逐渐产生挫折感、无力感和无奈感,有的逐渐演变成“恨爹不成刚”的懊恼心理,“仇官”“仇富”心理和报复社会的心理等。“拼爹”导致的大量不公平现象不断冲击着普通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对就业公平的信任和信心,也使“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死灰复燃。

(三)“拼爹”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危害

“拼爹”在为少数大学生带来就业便利的同时,对普通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不仅会直接破坏就业的公平公正,使社会阶层逐步固化,而且会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严重破坏就业的公平公正,影响大学生人生梦想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稳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4]149。只有在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当中,才能不断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才能使大众有一个与祖国同步发展和人生出彩的机会。“拼爹”尤其是非法“拼爹”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讲,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和评价的不公平。在招聘方面,要么仅对权势阶层子女开放,要么为官宦子弟大学生量身定做,使强势群体的孩子比一般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评价方面,毕业于重点以上高校的普通毕业生,多数素质与能力兼备,但是他们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得到升迁。而一些强势群体利用自身的权力、财富等资源,通过暗箱操作和潜规则肆意践踏法律法规,替自己的子女和有关人员谋取就业和升迁机会等,此种行为对大学生就业公平公正和个人梦想的实现带来严重挑战。

2.底层大学生向上流动困难,社会阶层逐渐固化。阶层固化,是指诸多资源或机会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上存在的差异长期固定,并在特定人群的垄断下不会轻易改变。在一个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可以自由地在社会各阶层流动。“拼爹”封堵了社会正常流通渠道,导致社会阶层逐渐固化,即大部分人失去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往社会上层流动的通道日益逼仄[5]。个人的成长空间被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所制约,导致普通家庭出来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个人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达到晋升的余地愈来愈小。长此以往,社会阶层的固化使人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不能正常合理流动,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3.丧失理想信念,逐步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投射效应明显。如果“拼爹”现象长期影响大学生就业,易使大学生对社会丧失信心,对努力奋斗和生存发展的看法也会越来越畸形,并极可能扭曲其原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6]。当眼下大学生在“拼爹”的残酷现实中已经不奢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已经不再相信社会还有公平的规则可以依靠,但又不甘于命运的随意摆布时,就会想方设法采取一切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大学生会逐渐放弃努力拼搏,转而迷信权力与财富。官员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对“拼爹”从“避讳”,到“内心坦然面对”,再到“公开炫耀”;普通大学生对“拼爹”从“恨”,到“嫉妒”,再到“羡慕”的变化,甚至想努力模仿并参与其中的想法,是值得深思的。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成为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7],要么自认无能而甘于沉沦,形成宿命论的人生观;要么铤而走险,走上报复社会和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正确认识及解决“拼爹”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正确认识“拼爹”现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1.合法合理的“拼爹”是一种正常的人性考量。社会资本的核心是家庭,大部分的社会关系与资本在本质上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排他性与特殊性。一般来讲,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深受自己家庭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而为人父母出于天性和人伦角度,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资源帮助子女发展是其本能。但在此过程中,要合法合理地利用关系与资源进行“拼爹”,而不能罔顾党纪国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地来实施。

2.社会转型期的暂时现象。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拼爹”现象是客观的、阶段性的,不仅是封建传统的延续,而且是目前复杂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法治进程中的不完善,多数现代国家都是经过此阶段且当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情况,根除这一现象需要一个过程。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身份社会日益瓦解,各种“身份壁垒”逐渐被打破,文明法治进程正在逐步推进。因此,社会大众和大学生要辩证地看待“拼爹”现象,仍要坚信在当下社会及未来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梦想和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拼爹”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解决对策

“拼爹”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解决好此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下大力气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对违法“拼爹”现象加大监督和处理力度,同时要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

1.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公正的就业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乎家庭的尊严。因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给每个青年一个公平的圆梦机会[8]。首先,要建立一套标准明确、程序严格的各行业人员选拔任用制度,使人员的招聘、升迁等一系列环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公开透明,实现选人用人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公务员招考要严格实行阳光招聘,对招聘条件、过程、结果要实时全程公开。只有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让出身底层的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先赋地位,公平正义才能逐步实现[4]83。其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遏止领导干部用不正当手段为自己子女和亲属等人员牟取不正当利益。再次,政府在出台就业政策措施前,要深入进行调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使就业改革措施惠及普通大众。当然,还要建立健全不同阶层底线保障机制,使他们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2.强化对非法“拼爹”行为的教育监督和处理力度。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限制约束官员的权力,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招录和升迁黑幕,也才能改变“拼爹”带来的种种大学生就业乱象。首先,要对官员和富人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廉洁意识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和使用权力,做到对子女和身边人员严格要求。其次,在建立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用制度规范约束人事权力的运行,要切实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再次,要加强对干部权力的监督,改变监督权力虚置化的现象。打破特权思想,依靠公开、透明、有效的权力监督方式遏制部分大学生父辈的特权。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针对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媒体要敢于报道。最后,纪检部门和司法机关要协调配合,对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违反招聘、人事制度的有关人员,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

3.对大学生加强多方位多层面的教育引导。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需要学校、家长、社会通力合作,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是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大学生的就业为中心,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引导大学生反思并矫正自身的就业观念、思想与行为,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9],从而逐步扭转部分官员和富人的大学生子女扭曲的价值观念。二是家长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信自立、勇于拼搏、追求真知、崇尚道德、遵守法纪的意识,使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三是社会应倡导摈弃现代消费主义及其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媒体要加大反腐倡廉教育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良好环境。

[1]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1.

[2]韩志宏.“蚁族”现象热议背景下的冷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2):155.

[3]赵建华.高校学生就业道德弱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1(3):65.

[4]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陈少峰.正义的公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

[6]万美容.当代青年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03.

[7]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7.

[8]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 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9.

[9]唐国战.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价值与特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

猜你喜欢

子女现象大学生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