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读派“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看当下语文教育
——以钱梦龙为例
2015-04-11韩聃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韩聃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从导读派“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看当下语文教育
——以钱梦龙为例
韩聃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的灵魂”。钱梦龙认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认知欲、动机、兴趣等,这与心理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钱梦龙;导读派;语文教育
钱梦龙,江苏嘉定人,中学特级教师,被誉为语文导读派的领军人物,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他提出的语文导读法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三主”的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钱梦龙教育思想的核心。钱梦龙认为:“学生为主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脚点,其根本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又必然会形成一个全面的、有效的、科学的训练过程。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正是把学生、教师和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主要结合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分析语文导读法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探索主体性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期望教育能够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呼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并被提上研究日程,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导读法正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体现。
(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如“以教师为主体说”、“以学生为主体说”、“师生复合主体说”、“教师、学生、课程的三主体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说”等,教育研究者各执己见。但随着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人们不断审视传统教育,认识到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在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扬弃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渐渐澄清对教育本质、教育主体性的认识,“目中有人”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并逐渐走入千千万万个课堂的。
钱梦龙的“主体性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学生观上。“以学生为主体”既是语文导读法的核心,也是钱梦龙主体性教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重点,而其他要素只能是为之服务的外部条件。教师既要胸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以学生为主体”才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是钱梦龙的学生观。
(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钱梦龙认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是蕴藏着巨大认知潜能的人。因此在教学中他提倡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活学生主体精神。具体表现为:
1.确定自我角色,唤醒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钱梦龙强调让学生确定自我意识,唤醒主体意识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学生发现自身作为主体的存在,使学生激发出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最终逐步转变学生角色,由课堂教学的容器转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只是一位旁听者,放任学生自由控制课堂,而是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引导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有效的教学流程,将学科的知识点拨给学生,将课程的要求告知学生,教师应当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路人。
2.融入教学过程,强化主体意识。教学活动的实施成功,不能只是依靠高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实施时却束之高阁,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保持。钱梦龙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知识并形成能力的过程,而这需要教师对“学生主体”的激活。因此在课堂中,钱梦龙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经过学生分析、理解、辩论和思考后获得问题的答案。只有当学生限于认识能力不足而导致看不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时,钱老师才会用三言两语点拨学生,或者采取反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问题的另一面再去理解问题,从而获得正确的理解。
3.设置创造活动,提升主体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快速充分地融入课堂,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唤醒与强化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中,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其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的灵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与平时所接触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因为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间接掌握人类认知成果为特征的。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涵:(1)在学习上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2)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创造性思维。(3)能够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具有独到的见解等。总之,钱梦龙语文导读法中的“学生主体性”思想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整理、归纳和分析能力,针对学生所具备的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自主、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三)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钱梦龙认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认知欲、动机、兴趣等,这与心理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导读法就是将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导读环节,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就对教师如何利用、发挥其主导作用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驱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1.学习动机的心理分析。所谓动机,通常被定义为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而学习动机,我们通常认为是能够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生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当教师利用一定的诱因让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的学生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时,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意向,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钱梦龙每当论述“三主”问题时,都会涉及“学习内驱力。“学习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一种体现。“内驱力”是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人们对“内驱力”的理解通常会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学生学习的行为只能通过外部的强烈刺激才能产生,如教师利用找家长等威胁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其实,用这类手段引发的内驱力通常会含有很多不利的消极因素,而且此种方法产生的内驱力很难转化为永久持续的学习动机。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感到安全和愉快的环境中,最有可能自我激发。儿童阶段是对未知世界最为好奇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一切陌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而当某种欲望驱使他获得新的经验、新的认识的时候,又可能转而发生自我强化的效应,鼓励他继续进行更多的探索。心理学家把这种状况下引发的内驱力叫做“认知内驱力”。这是以“求知”本身作为目标的内驱力,它与学习的关系是互惠的。
2.学习内驱力。钱梦龙对学习内驱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当今语文教育影响深远。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兴趣亦被称为求知欲,是特殊的好奇心,这是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情绪体验。”钱梦龙认为:兴趣是认识主体在认识客体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常常表现为一种“兴奋力”,促使人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认识某个事物的活动中去,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兴趣和内驱力虽然不是同一概念,但两者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有近似的作用,只是兴趣伴有浓厚的情感体验,如愉快、兴奋、满足等。
钱梦龙在语文导读法中将心理学有关动机、认知内驱力和兴趣的研究成果引入语文教学导环节中,使其成为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支柱之一,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他的导读法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的地位,为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就必定要利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如何激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这需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具备学习需要的学生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有很大的关系,这样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就变得举足轻重了。钱梦龙在确认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与动力的激发。他的导读法,其中“导”就蕴含着引导,鼓励的意思。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总是依靠一些方法,例如根据辅导教材来促使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方式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功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关键还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创建情境策略
钱梦龙认为:在教学中使学生得到灵感,并积极参与课堂的关键在于设立问题情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情境的创建是指在语文课本的内容和学生认知之间形成一种“不和谐”,当学生无法在课本中直观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才会将注意力放到对课文的研究和思考中。因此教师在讲授文本时,要注重设置疑问,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融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现有学情的课堂交流之中,在他们头脑中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1.欲取故予。钱老师提倡,在课堂上要多设置悬念,既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又能让教学流程更加流畅,也有利于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钱老师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讲授过程中,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布局,就令人惊奇,发人深思。钱老师开篇就为同学们留下了两个悬念:第一,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绝对保密,没有预习,没有准备,让学生带疑问进入课堂;第二,在黑板上挂上一副赵州桥的海报,让学生拿起纸笔描述一下赵州桥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以此来测试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顷刻全班同学都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但讨论中,大多数学生又都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到此火候,钱老师才布置他们自读,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就空前高涨起来。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了解《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说明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妙计。
2.巧设曲问。钱梦龙主张提问题宜“曲”不宜“直”。“曲”指的是问题的提出不能直来直去,要采用迂回战术,必要时可以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适当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变换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一个弯,换一个角度寻找发现问题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一问一答,难免会造成启而不发的状态。曲问多见巧思,是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的有效方法。
(二)激发情趣策略
激发情趣策略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要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它是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1.情。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自我情感和经历去点拨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情感的传递,对于学生的内心体验,及其自身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情感具有感染性,当教师通过自己的激情,恰当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钱老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心触心,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接通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爱。
2.趣。钱梦龙在教学中积极追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每教一文,钱老师必先潜心研究文本,精于设计教学步骤,巧于构思教学活动,灵活施教教学方式,使得钱老师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以往平淡无奇的古诗杂文也能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导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又可以激起学生们参与课堂的兴致,让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变得富有意趣。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这也是钱老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广泛而迅速地引进千万个语文课堂的原因。钱老师的教学理念对当下语文的语文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教育者学习、运用、研究并丰富发展。
[1]高翔.语文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性——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点滴[J].考试周刊:2011(12).
[2]徐萍、曹明海.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钱梦龙语文教学观研究之一[J].中学语文:2009 (2).
[3]王多茂.主体性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27).
[4]刘獺.基于发现学习思想构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与设计[C].天津师范大学:2005(11).
[5]彭杰.钱梦龙,张孝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C].四川师范大学:2008(13).
[6]金玲.语文课程学习动力驱动观的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6).
(责任编辑:宁沈生)
韩 聃(1992-),男,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辽宁省语文教学流派研究》(课题编号:JG13CB029);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省知名语文教师教学风格流派研究》(课题编号:2015ISIktzijyx-22)的阶段性成果。
2015-08-15
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