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2015-04-11孙晓杰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

关键词:研究者幸福感心理学

孙晓杰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孙晓杰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开发了许多有效的干预手段。将它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弊端,促进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通过回顾积极心理干预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了干预活动:“描述未来理想自我”,“记述感恩事件”和“帮助他人”;例举了干预活动在师生互动中的使用方法。最后文章指出积极心理干预时需要避免的三个误区。

积极心理干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在市场经济、网络文化等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教育的说教和灌输,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批评和惩罚的方法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两者皆有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初衷。为了让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灵感、活力和正能量,有必要引进社会科学丰富的研究成果,推动该项工作从多视角多维度开展,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它采用科学的干预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工作的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科学的干预技巧不断地练习和强化,从而获得通向积极情感和健康人格的必要技能。积极心理学干预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它旨在发现和扩大学生本身具有的力量,开发优秀的品质,避免了单一性地采用惩罚、批评等凸显对学生消极品质的过度重视的传统方法。积极心理学是将科学手段与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健康幸福的个体”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是可以引进到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的方法论。

一、积极心理学与主观幸福感

根据积极心理学创始人Martin Seligman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情感、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将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心理过程和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这种思潮迅速在全世界蔓延,为学校、企业、家庭教育提供了令人欣喜的理论和实践指针。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研究主观幸福感。它指的是“对自身情感反应的评估和生活满意感的认知评价后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研究者使用这个指标测量人们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拥有满意的生活质量。大量的实证研究反复证实了以下的结论:与主观幸福感得分低的人们相比,幸福感得分高的人们在工作中能创造更好的业绩、获得同事和客户更高的评价、创造力更强、还具有更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总之,幸福感高的人,更快乐,更健康,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协调,他们的人生和事业也更成功。鉴于幸福感对个体产生的重要心理意义,研究者们着力开发和研究积极心理干预活动,以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受。

二、积极心理干预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干预指的是能够促进人们积极感受的日常活动、技巧和习惯。研究者将它们引入实验研究,检验它们的真实性和有效性。Fordyce是第一位研究者。他与学生们首先列出心目中幸福的人们,然后挖掘这些人具有的能够导致幸福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例如:乐观的思考风格,助人为乐等。随后持续数周的实验中,学生们针对某一种行为反复练习,使之变成下意识的习惯。幸福干预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与没有参加干预练习的学生相比,参与者的幸福感有明显增加,同时还发现,某些学生原有的抑郁倾向也得到显著改善。

受到Fordyce的启发,近年来,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的研究者Sonja Lubomirsky在积极情感干预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被公认为研究幸福的最有成就的研究者之一。她与她的团队将众多的幸福智慧和理念进行实验与考察,用科学的结论告知人们哪些思想和行为可以带来幸福,哪些追求则与幸福渐行渐远。例如,她们发现,以下几项日常活动不但简单易行,而且还能有效增进幸福感。这几项活动是:“描述未来理想自我”“记述感恩事件”和“帮助他人”。

在以下的部分,笔者详述三种活动各自的干预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介绍,教师可以了解到积极干预的科学性及使用方法、产生的效果等具体问题。这些干预方法既可以引进课堂实践也可以留作课后练习,还可以灵活使用在与学生谈心沟通等场合。

此外,本文还举例说明干预活动适用的情景,探索干预的创新使用,抛砖引玉,给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描述未来理想自我

描述未来理想自我要求被试设想并记录未来自己在生活、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理想的状态。研究者指导被试连续4天每天20分钟写出“设想未来理想的生活状态”的短文,在干预的开始前和结束后,测量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试图发现干预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幸福感获得了显著提升。然而,如此短暂的干预是否会保持长效成果?为了回答这个疑问,研究者在干预结束的五个月后对被试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身体更健康,他们在这5个月期间患病的次数少于对照组被试,表明展望未来理想自我并付诸笔端是一个有效的幸福干预手段,其持续的效应长达5个月之久。其他的研究者还发现干预的有效性甚至在连续两天、每天两分钟进行的短暂写作活动中都可以发生。

至此为止,“描述理想自我”干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5个月。那么它能否持续更长的时间呢?Lyu⁃bomirsky等人使用追踪研究解答这个疑问。她们以大学生和当地社区居民为被试,分别要求他们持续8周每周15分钟描述未来理想的生活状态;以及持续6周每周10分钟从事相同的活动。干预结束后,两组被试主观幸福感都有提高,效果持续了6个月和1个月。它表明,“未来理想自我”干预超越了暂时的积极情感的提升,而产生长达半年的持续效应。

怎样将这个简单易行的练习缝合到思想工作中呢?在具体工作中老师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由于眼下的某些挫折便对未来失去希望,迷失方向。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下“未来理想自我”的小文章。文章可以涵盖未来自我的诸多方面:如“事业上理想的自我”“家庭中理想的自我”“健康方面理想的自我”等。写作练习旨在让学生听到心中的声音,找回人生的坐标。在本文作者曾经进行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对于未来的展望”让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生活提供给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对生活重新燃起乐观和希望。

(二)记述感恩事件

作为一种维持社会和谐,联络人际关系的美好情感,感恩自古以来被人们赞美。Barbara Fredric⁃son就曾在她的“正向性”一书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感恩发生的那一刻。“感恩在此时发生。这一刻,你意识到有人在倾力地帮助你,或是你的心灵受到某种触动。当你体验这种感情的时候,你由衷地希望能够回报帮助你的人;或是将爱传出去。”这样美好的情感,迅速进入了积极心理学者的视野,他们探索感恩是否能够促进主观幸福感。

研究者要求被试写出五件感恩事件。在实验前后还测量了被试的幸福感,健康状况等。实验组被随机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每周一次连续十周列出五件感恩事件;另外一部分连续三周每天一次记述感恩事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两个部分的被试幸福感都有显著提升、患病次数减少、运动次数增加。

Lyubomirsky等人研究是否干预实施频率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不出所料,干预的实施频率与幸福感的促进程度有关。每周一次记述感恩事件可引起幸福感提升,但每周三次记录的被试幸福感在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频繁练习似乎适得其反,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研究者指出每周多次联系会让被试产生心理负担和厌倦情绪,因此导致干预的失败。感恩干预可以提升幸福感,但是前提是实施频率不能过度,根据这个研究,每周一次记录感恩事件比较合适。似乎积极情感干预与体育锻炼有相似之处,适当的运动促进健康,但是过量运动产生疲劳、损伤关节,最终徒劳无功。

解决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教师们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学生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获得有效的关注,许多同学间发生的小口角或冲突极有可能恶化从而导致令人遗憾的后果。感恩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例如:对于父母的感恩,老师无私奉献的感恩,同学互助友爱的感恩等。教师可以利用感恩干预巧妙地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和问题。当冲突发生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回忆对方曾为你提供了哪些帮助?为什么他的帮助对你很重要?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事情会变得怎样?”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的关注点就会逐渐从挑剔批评转变到对对方的感谢之情。感谢这种积极的情感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负面情绪导致的“意识狭窄”,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两者的冲突,打下消除怨怼重归于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

(三)帮助他人

研究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换言之,帮助他人可以为自己带来幸福体验。研究者将5美元或30美元随机发放给被试,他们需要花掉赠款,既可以给自己买东西,也可以花钱给别人。结果发现,给别人花钱的被试比自己享用的人所获得幸福感更高。他们选择给慈善机构捐款、给亲人买礼物、或是请朋友聚餐等。研究还发现,花钱多少似乎并不重要,体贴的心意则很宝贵。他们获得的幸福感,花5美元的被试与花20美元的被试没有差异。

当前,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对于帮助别人从而获得积极的感受还比较陌生。老师可以讲解“帮助他人”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助人意识,开展“举手之劳”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助人的快乐。根据本文作者的实验和观察,“帮助他人”意识的提高和亲身体验举手之劳的喜悦,能够有效克服学生们“自顾自”的行为,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积极情感又能催生更多助人行为的出现。两者互动能创造个人的幸福和校园的和谐。

积极情感、专注力、成就感、意义感和人际关系是积极心理学的五个支柱。它们支撑起幸福的大厦。而人际关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位居榜首。助人行为是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正能量。我们付出的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就越感到幸福。助人行为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付出的是芝麻,收获的是西瓜。

三、积极心理干预需要避免三个误区

首先,积极干预并不意味彻底摒弃消极。如同帆船乘风破浪远航依靠的是高扬的帆,但是在逆风行驶时则靠坚实的船骨。积极情感如船帆,让我们成长、发展,消极情感则如同船骨,它让人避免受到伤害保证我们的安全。因此在情感和体验中都不可能消除负面的成分。另外,消灭消极也是不可能的。消极情感不但在数量上是积极情感的两倍[15],人类大脑还具有高速搜索和提取消极的能力。这种能力保护了我们祖先的生命,使得他们能够让基因延续。虽然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的大脑在处理消极方面依然如故,仍旧偏向于优先处理消极情感和负面事件。积极干预就是对大脑负面倾向的矫正。以“记述感恩事件”为例,它引导人们有意识地聚焦积极,从对伤害和怨怼的偏执转为对帮助和友善的关注。总之,积极的干预并非否认消极的存在,没有消极体验的积极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其次,积极干预不是“心灵鸡汤”。许多学生反应说,他们不喜欢心灵鸡汤式的思想工作。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阐明积极干预的科学性,以免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积极心理干预建立在众多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常识性的观念进行科学的支持是它的强项之一。它通过使用个体自身的力量和内在资源帮助人们克服挑战,从而获得真实的、长效的改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确保他们所使用的“积极”不被学生视为臆想的活动。事实上,当学生们确信干预活动被科学检验为真实有效时,他们会怀抱更大的热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练习。基于理性思考做出的决定给人动力和信心,促进干预效果。

最后,积极心理干预并非适用于所有文化。当前,各级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校园中出现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学生。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干预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亚洲、非洲等文化具有相互依存的自我观,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实现家庭责任为幸福;而西欧和北美的独立的自我观则将幸福理解为自主和自我决定的心理过程。两种文化自我观的差异,影响幸福感的来源和体验。使用干预时,教师需要灵活和变通适应个体和文化的差异,从而避免从本文化视角出发解读幸福的倾向。

从1998年正式宣告诞生至今,积极心理科学走过了16个春秋。虽然时光短暂,但它深刻影响了人们看待自己和了解世界的观念。它给予人们的启示是心理学并非仅治疗疾病、修补问题。它具有更宽广的内涵,关乎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和玩耍。心理学受益的不仅是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它也通过开发力量、关注积极,帮助正常人群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积极心理学扩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让人们看到了人性成长的更多的可能性,在教育、管理、个人成长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解决问题、修补缺陷和实效性欠缺等现状,积极心理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

[2]Tugade M.M.&Fredrickson B.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2).

[3]Fordyce M.W.Development of a program to in⁃crease personal happines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77.

[4]Fordyce M.W.A program to increase happiness: Further studie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3.

[5]King L.A.The health benefits of writing about life goal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1(7).

[6]Burton C.M.&King L.A.Effects of brief writing on health:The two-minute miracle[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8(2).

[7]Lyubomirsky S.,Dickerhoof R.,Boehm J.K.& Sheldon K.M.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Two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s to boost well-being[J].Manu⁃script under review,2009.

[8]Emmons R.A.&McCullough M.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

[9]同7.

[10]Dunn E.W.,Aknin L.B.&Norton M.I.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J].Sci⁃ence,2008.

[11]Markus H.&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4).

[12]Seligman E.P.Building human strength: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 APA[J].Monitor, 1998.

(责任编辑:武 亮)

孙晓杰(1966-),女,山东荣成人,东北财经大学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情商与组织行为。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5lslktzixlx-02)。

2015-07-23

G41

A

猜你喜欢

研究者幸福感心理学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