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及彰显途径探析
2015-04-11李宝怀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侯 东,杨 妮,李宝怀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及彰显途径探析
侯 东,杨 妮,李宝怀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文化自信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精神保证,是推动我国实体产业和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如何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彰显文化自信,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文化自信;“一带一路”;途径
站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转折点上,我们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是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保持自信,是为中华儿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之意,用文化自信助推“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中彰显文化自信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人民群众对本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本国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物质文明方面来讲,我国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宝藏、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矿产、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精神文明方面来讲,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文化已逐步被先进文化所取代,并重构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建国以来,我国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保持文化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些已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
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实力的发展指标对世界的影响力远不及我国经济和政治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在北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二○○九——文化现代化研究》指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在全世界排名第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当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文化自信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西方文化霸权严重渗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地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都在积极的以中国特有的方式,在全球话语中寻求自己的准确定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然而,越来越多的贴着美国文化商标的文化霸权主义借助商业契机和高科技幌子,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好莱坞大片、乡村音乐、变形金刚、唐老鸭等都反映出美国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人民价值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打破了时空的壁垒,使原本处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念退去了隐蔽性而混杂在一起”,同时,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经济模式和规则相互影响,产品相互流通,利益上的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在此过程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有些人在对待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念上,没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对其由衷信任,盲目亲近,最终对这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产生依赖感,导致只看到本民族文化的落后,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优势,忽略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动摇了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根基。
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思想观念多元化和行为方式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价值真空和信念淡化的现象凸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群体的竞争中时有发生,社会主义优越性积聚起来的强大凝聚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人们的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异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向上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甚至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部分个体和群体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些,必然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离我们的社会生活愈来愈远。这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极不适应。
因此,在激烈的国力竞争中,如何凝聚共识,强化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形成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的共同信念,就显得尤为紧要。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作为“第四个自信”提了出来,并将它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其意义深远。“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推进与欧亚大陆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谋求本国经济和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也不可或缺,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包容、合作、共赢、求同存异的思想精华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国应抓住契机,在“一带一路”即将打通的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
(一)文化自信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精神保证
“一带一路”在国际中是一个新生战略,由种类繁、层次多的协议、项目、工程、园区作为支撑,它的提出难免会遇到个别国家的怀疑和不支持。如,对于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个别国家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我国主导大通道的建设,甚至还把经济发展的问题政治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将比我们所能预料的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国共识,进一步深化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不同文明的发展,减少文化疑虑,增进文化互信,相互借鉴、相互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增强政治互信,建构起与世界各国友好身份的认同关系,从而突出“一带一路”和平、包容、共赢的发展理念,减少“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障碍,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精神保证以及融通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和文化纽带。
(二)文化自信是推动我国实体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展的动力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带地区和国家不仅在资源、产业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互惠性和互利性。而且,我国与沿线经济带地区和国家合作的范围和空间也十分广阔。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创造”。在这一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国必须改变以往开发利用中亚资源的简单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节约资源加工业、绿色加工制造业以及高水平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高质量的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发展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再如,“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的创新科技出口、先进设备产品出口以及优势产业转移将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坚决不能借此将高耗能产业、污染产业转移到合作伙伴国,要把教训留给自己,把经验传给别人,让当地百姓得到实惠,分享到搭我国和平发展便车的红利。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突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经济扩张”,不是“中国亚洲独大”,也不是“中国海洋独霸”,更不是中国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而是和平、互敬、共赢的发展理念,是平等、互利,共发展。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阐释“一带一路”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顺应世界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的发展道路。要实现实体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得以发展,就需要我们有民族文化的自信,用中国文化激发各国力量,让中国文化成为打通人类和平发展的思想利器。
(三)文化自信是带动我国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展的基础
文化产业是20世纪末兴起的特殊产业,是文化与商业经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一带一路”带来的是我国与欧亚大陆各国之间文明的融合和大发展,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题中之义。
我们应当利用现有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稳定和牢固的官方文化交流平台,坚持与各国深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我国文化品牌,创新文化宣传方式,将中国元素和价值观念始终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中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让中国文化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四)文化自信是扩大我国对外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有效手段
国家间相互的对外交流程度,对于国家,就好比学术交流次数对于学校,都是一种独特的无形资产和力量。然而,文化是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标志,国家对外交流程度的高低与国家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交流作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其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通过不同方式的对外交流,进行文化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国际化,积极谋求他国的认同、理解与支持,修复或树立本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国际形象,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一带一路”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旺盛生命力的经济带之一,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管理社会,生态保护,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都是发展潜力大,上升空间广,各国间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国。因此,我国要抓住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不同民族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表达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只有对本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国文化生命力的无限敬畏与信仰,才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形象,扩大对外交流,提升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才能向世界证明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交流获得无穷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彰显途径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重视民族精神,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
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增强文化自信。制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多个组织成员国及中东欧地区政府间的人文合作和文化交流机制;规划政府间文化交流的中长期战略;根据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经过多方对话和会谈形成符合共同利益的相关法律,为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要通过弘扬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彰显文化自信。因为“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和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具有超时代、阶级的内容和精神,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富的整体,承载着历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正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导和激励下,通过全民族的社会实践,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历经千难万险,但始终屹立不倒,最终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征程中,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历史证明,没有中华文化之光的指引,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文化建设,激发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现实载体
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市场的主体,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文化建设是彰显文化自信的现实载体。中华泱泱五千多年文明,对国际社会来说魅力无限,国外对我国的文化产品需求日增,有需求就有市场,目前,这个市场还有很大潜力。我国应鼓励文化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文化企业必须充分熟悉和了解目标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局状况、法律规章、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我国文化企业还应提高产业层次和科技含量,注重打造文化品牌,将中国文化与目标国家文化相融合,形成可以彰显中国文化的文化产品。
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就是社会活力的高度活跃和不断增强。社会文化活力作为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与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内在于社会整体活力之中的深层力量,它反映、折射、引导并内在规定着社会经济活力、社会政治活力以及社会整体活力的状况,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含量。因此,彰显文化自信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其灵魂和统摄力量,将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先导贯穿于“一带一路”战略中。
(三)从个人层面来看,提高个人素质,培育文化自信,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实践主体
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海外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或是在海外投资兴业,或到国外观光旅游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的出境人数还会不断增加,将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实践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彰显文化自信,通过行为举止来弘扬中华文化,来共同维护我们这个民族、国家的形象,就需要提高公民素质,培育公民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改造、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的提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提高公民素质,破除公民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塑造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公民营造一个重视文化、弘扬文化的社会氛围,通过公民自身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培育公民的文化自信意识。只有公民对本国的文化有了坚定的信心,才能自觉弘扬中华文化,才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好公民形象,做一位文化自信的合格践行者。
文化自信内在包含着继承传统、吸纳外来优秀文化和走向未来。在“一带一路”伟大实践中,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力量,汇聚共识,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形成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向前发展。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彭伟步,焦彦晨.海外华文传媒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J].新闻界,2011(5)
[3]洪晓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孔令敏.论新世纪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5]李宗贵.当代中国文化探析[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彭 琳)
侯 东(1989-),男,内蒙古包头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杨 妮(1990-),女,内蒙古乌海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革命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李宝怀(1962-),男,陕西岐山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15-07-13
G1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