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2015-04-11王忠宝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00136
杨 旭,王忠宝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00136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杨 旭,王忠宝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0013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其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长效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可见,当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大学生德育工作,既符合历史发展,也是时代需要,更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工作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最新阐述,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涵
我们一般把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上,由中华民族创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得以保留下来,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称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真正引导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真实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炎黄子孙风貌的民族文化,它集合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悠久历史且内涵高深的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地涵盖了中华大地上所产生的各种学说精神层次的产物,还囊括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优秀的物质文化产物,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中最为系统的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并独树一帜,它不仅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国家都曾向中国借鉴和学习。经过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在当代青年的道德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一直是高校教育的关注点,倍受党和国家的重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旺盛生命力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是具有积极作用的,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开拓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首先,大学生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同目的。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追求最高的道德标准,这说明大学生道德培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共同的追求。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同时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奋谦谨、团结合作、厚德中庸等精神追求都对调节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校园公平公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规范个人行为,突出完善自身道德品质。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德育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大学生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同属性。道德教育即是文化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立德树人”提出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各方面的教育都是立足于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上的,这说明德育工作的根本属性也是文化属性。我们的德育工作如果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思考,只要能够寻找到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实现德育实效性和文化先进性的双重建构。泰勒先生曾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3]虽然还没有学者能够对文化属性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可以确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是文化属性。这也就证明了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具有相同属性。通过分析文化的诸多概念及解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出隐性的德育功能,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根本属性。
再次,大学生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同样是大学生德育工作准则,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要求都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深化大学生道德情感,同时也符合我们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充实与发展,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转换传播形式,与时俱进,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支持。我们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5],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要从家庭教育抓起,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父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优良的个人品质。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上精力的投入远远超出了对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所以造成有些学生道德品质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德育工作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本人的教育,同时还要敦促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以学校为宣传平台,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个家庭中,最大限度地优化学生成长的道德环境。例如:开展道德教育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创办家长学校,开办道德大讲堂等。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教学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让学生从历史厚度、文化底蕴、理性高度三个方面坚定理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传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利用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思想德育教育的同时,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展示给广大青年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从而自我修身。通过古代儒学文化、现代文化礼仪等必修课,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丰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学生活动中,积极探索与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途径,使校园文化更具感染力,对学生全面培养更有利是大学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培养的讲座、举办传统文化论坛、大学生道德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熏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同时在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建设中也要突出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力求做到宣传到位,深入人心。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会实践,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人文素质的养分,社会实践则起到了催化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与要求,总结出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形式与方法,建立符合学生需要的社会实践模式。例如: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文化宣传服务活动;组建支教团深入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引导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区、敬老院、中小学结对子;开展学习帮扶等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自身道德建设自觉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文化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德育工作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学校要鼓励德育工作者在网络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形式互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正能量。高校也要建立官方服务和交流平台,通过校园宣传凸显网络育人的功能,创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网络文化品牌。
五、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看来,高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宽泛的范畴,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对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社会道德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完善学生道德修养,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发各类教育平台,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钱穆:中国文化丛谈[M].台北:三民书局,1984.
[3][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武 亮)
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Guiding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YANG Xu,WANG Zhongbao
Institute of history,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100136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which in Eighteen Big Reports of the Party has put forward clearly.More specifically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in eighteen b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overall number of major issues",adhere to the Rucker tree.The perfe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and effective form of long-term mechanism to form long-term education,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innovation spirit,practice 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education requirements.The instructions of the party a clear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how to guid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not only is the time need to develop,is a new challeng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With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guid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needs of the times,it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moral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guide
杨 旭(1984-),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史与党建;王忠宝(1980-),男,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经济学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编号:Lslktsz2013-023)。
2015-07-15
G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