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5-04-11李娜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李娜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李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物质文明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给我国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人文素质的日趋下降是其突出表现之一,我们所面临的是精神文明不能与物质文明同步的落差与矛盾。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工程应用型院校的大学生面对学业与就业压力,片面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他们的人文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偏低。
工程应用型院校;人文素质;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念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品质。它是人在后天通过与人交流、学习、感悟而形成的,并且受到所在环境、情感需求、意志能力、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每个人由内而外呈现出不同于他人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意识。但是,人文素质又是一个抽象又具体的概念。说它抽象,是因为它具有目标不明确的模糊性。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人文素质的定义集中在人的文学、哲学、道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基本修养。说它具体,是因为它与科学素质相对应,是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本文所要研究的对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与科学素质教育相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工程应用型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都以理工科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院校的学生不缺乏科学素养,而是缺乏人文素养,因此,在这些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增强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工程应用型院校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意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有人认为:“人文精神的概念犹如一个需要充实内容的容器,它需要在具体的历史境遇中赋予特定的内涵与规定,抽象地谈论人文精神容易陷入空泛,从而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人,即使掌握再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只会是个僵化的知识储存器。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要通过传授人文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基础,进而提升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承认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和丰富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审视传统的人文精神,从中国文化中吸取人文精神的内核,并结合时代特色,形成具有社会普适性与契合时代发展的人文精神。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注,往往侧重于对人的自尊、价值以及心灵自由等内容的关怀。多年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社会道德伦理、价值体系、人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关心和约束不够,从而产生了重利轻义、重世俗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等偏离正常轨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从而使得社会的精神领域存在缺陷和空白。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身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重点关注对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充分汲取人类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价自身的生存状态,形成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人文素质教育关注人和人性,关注人的内心,充满积极的力量、正向的价值观,蕴含丰富的道德、理想与情感,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带给学生健康向上、细腻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和挖掘人的本心,帮助学生养成正直诚实、自尊自爱、奋发图强、勇于面对现实和挫折的良好品质。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体验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与原初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
人文实践能力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为人处世中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能力。良好的人文实践能力包括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的内容。人的社会性体现为人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它要求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和规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懂礼仪,讲诚信,善待他人,服务社会;而人的自然性又体现在人如何对待自己,这要求人们具备严格的自律和自制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使其人文素质具有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外部形式,使他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出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归宿和最终目标。
(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的形式,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受系统的人文教育,欠缺人文素养,而他们升入大学后,因学业压力,又专注于钻研理工类课程,一直没有补充缺失的人文素养。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兼具人文与科学双重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人才成长、成熟的前提,也是其发展创新的原动力。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五)熏陶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人文素质教育大致可划分为人文基础知识教育和艺术教育两个类别。人文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内容,艺术教育包括艺术、宗教、诗词歌赋等学科内容。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不仅瞄准客观世界,更加关注人的主观世界,往往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深入寻求、挖掘人存在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以及终极的人文关怀,是对人及人性的深入探究。人文学科所寻求和探索的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双方甚至多方和谐共存的合理性和存在性。学生学习文史哲艺等学科内容,能够对自身、人、人性乃至主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和人生。
三、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受实用性与技术性的影响,许多高校,尤其是工程应用型院校,更重视对学生实用性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掌握,往往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轻视。这样的情况表现在诸多方面:
第一种是高校管理层和教师思想观念的保守和顽固。工程类高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往往都毕业于理工类院校,认为与人文学科的精神需求比起来,专业的实用性和技术性更重要,会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轻视和忽视心理。这样的思想观念和认知必然会影响他们对学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整体拉低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第二种是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类知识细化程度高,更新频率快,需要不断地开设新课程,让学生不断地学习新鲜知识,而人文课程更新程度较慢,这就在两者之间形成了冲突,从而不能够保证给人文类课程安排足够的学时。第三种是工程应用型院校的师资力量单薄。由于工程应用型院校的学校类别和学科归属,学习人文学科教师在学校会感觉不受重视,自己的专业方向难以向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因此很多优秀的人文学科教师不愿意到工科类院校任教,这就造成了这类院校优秀的人文学科教师力量薄弱、人文教学和研究气氛不够浓厚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整所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大学生人文观念淡薄,缺乏积极态度
受世俗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工程应用型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到真正实用性的技术是大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对于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其不能够经世致用,没有实际意义和学习的必要。究其根源,还是学生们没有意识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人文学科存在偏见所致。从表面上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更多地倾向于主观世界,似乎两者是对立而不相互融合的。但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具有相当的优势,能够互补与协调,两者之间只有互相补充与完善,才能达到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与平衡。很多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后,就不再注重对自己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课程的学习,仅仅专注于对理工类课程的钻研,这是走进了人文学科学习的误区,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人文素质培养观念的淡薄,是阻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专注于追求理工类专业的实用性,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人文素养较差。具体表现在:文史哲基础知识欠缺;语文水平较低,写出的文章文理不通,甚至有的毕业生很难用通顺的、有条理性的语言撰写课题报告和工程设计说明书,书面语言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更谈不上科学性和创造性;艺术品味较差,对于生活情趣和美的追求存在空白和盲区,不能很好地将生活与学习融洽地安排在一起。这些外在的表现说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很大的空白和短板,也存在巨大的学习和上升空间。
四、提高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高校应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比重
工程应用型高校应该扭转人才培养中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唯一评价体制,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与均衡发展。在这方面,高校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要建立明确的组织机构,制定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人文素养教育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严密组织,科学实施,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具体来说,高校除了重视所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系统的完善,还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人文气氛营造等隐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使人文素质教育多方位切入、多角度渗透、得到学生的衷心认同和支持,取得实际的成效。
(二)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人格修养、道德品质、品位高下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和影响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一方面,工程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因大部分毕业于理工类院校,对于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很多教师持有“科学主义至上”的观点。教师首先需要改变对人文学科的偏见,主动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这类院校的教师因多年接受理工科教育,或者专业教学与科研压力较重,对人文课程的学习不多,缺乏人文知识积累,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工程应用型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必须从加强师资的人文素养着手,提高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与人文素养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素养课程的积极性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化为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目的。而这种知识的内化过程,受教育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努力达成。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提高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将把学习人文知识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人文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等途径,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程度,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注重活动效果与质量,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达到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初级目标,并实现人文素质内化于身心并自觉认同与践行的目的。
对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与自主权,承认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内容内化为心理气质与精神内核,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的良好效果。
[1]贺来.人文精神讨论存在的误区[N].光明日报,1996-4-13.
[2]谢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6).
[3]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
[4]李华,熊春林,成星.论文化生态视阈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眭国荣.构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6).
(责任编辑:宁沈生)
李 娜(1977-),女,黑龙江五常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
2015-08-26
G40-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