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舞台题记的内容及戏曲史价值

2015-04-11

关键词:戏楼戏班川剧

何 光 涛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成都610059)

四川舞台题记的内容及戏曲史价值

何 光 涛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成都610059)

舞台题记是艺人们题写在戏楼(或所属建筑物)墙壁或梁枋上的各种文字;观众或其他人所题写的与戏曲有关的内容,亦称为舞台题记。它们作为文字形态的文物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价值,值得好好研究。因各种原因,四川现存戏楼的舞台题记很少,仅有三座戏楼残存寥寥数条;文献记载的也不多,仅著录了八座戏楼的部分题记。这些题记虽然数量不多、历史不悠久,并且很多都只是片言只语,但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戏班资料和剧目资料,而且可以帮助了解艺人的生存状态,具有珍贵的戏曲史价值。

四川舞台题记;戏班;剧目;艺人生存状态

舞台题记是艺人们在走南闯北的卖艺生涯中,在戏楼(或所属建筑物)墙壁或梁枋上留下的各种题记;另外,一些观众或其他人亦偶题与艺人、班社、演出等有关的内容,亦称为舞台题记。舞台题记作为文字形态的文物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价值,不但对研究戏班、剧目、艺人生存状态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考察戏曲发展的历史面貌、戏曲艺术形态的历史成因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笔者近两年来致力于四川戏曲文物的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所搜集到的戏楼、戏曲雕塑、戏曲碑刻、戏画等文物资料非常丰富,但舞台题记却很少。就现存情况看,仅发现三座戏楼存有,且绝大部分都已模糊不清,能清晰识读的多为解放后留下的文字。就文献记载情况看,仅发现著录有八座戏楼的舞台题记,其中一个还是从“三普”的照片中识读而得。其数量甚少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四川气候潮湿,墨迹容易褪色;二是各种战争、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的破坏;三是在戏楼的维修过程中被粉刷覆盖,未加妥善保护。就研究情况而言,据笔者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它们作全面的调查研究,甚至连单篇的专论文章也没有。有鉴于此,笔者将所搜集的题记胪列于下,并分析它们的戏曲价值,以供相关学者参考。

一 舞台题记的内容

(一)现存戏楼的舞台题记

1.绵阳市三台县郪江镇王爷庙戏楼题记

王爷庙位于郪江镇老街,建于清代,由戏楼、左右厢房和正殿组成。戏楼为山门戏楼,坐东北向西南,正对正殿。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王爷庙遭到严重损坏,后进行过培修,培修后的戏楼经常提供演出。2014年6月25日,笔者实地考察时,正遇当地举行庙会,戏楼上正在表演川剧,观者如堵。戏楼的台中以木质隔断分隔前后台,明间隔断上有墨字题记,但已模糊不清,依稀可辨“道光十二年二月初六”等字。后台正中一间的后壁被梁柱分隔成六块,每块均有墨书题记,但上下正中一块上的现已完全模糊漫漶,不可识读。

(1)上部右边一块(共4条,从右到左依次为):

道光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长兴班演十四本:《九龙山》、《紫寿□》、《两河关》、《凤凰城》、《清平海》、《九松亭》……

天顺班演出……

脚都莫人□□,题□□人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六,西邑仁和场义兴班□□:《□凤配》、《梅隆□》《□□□》、《连配□》、《三官□》、《九重□》……

(2)上部右边一块的左边立柱(共1条):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上部左边一块(共7条,从右到左依次为):

……七月□日大顺班……

光绪三十一年唱贰拾本,七月二十四日长和班一乐,袁月仙……

中华民国二年西京大洪定班,七月十五日演唱……

……中大兴班多拜后过来先□□□安,天圆地、官高必、口重身……

……《夜将五车》、《月门楼》、《皮罗堂》、《三龙□》……

……城年金楼班在此有乐,多拜……:《戈贤肠》、《□长安》、《庆月寺》、《三□□》、《仙□□》、《沙树戏》、《牡丹亭》、《三□配》、《香□配》……《玉翠□》、《莲台山》……

……大兴班多拜后……醉仙……

(4)下部右边一块(共1条):

所有传单一律放在此处,不……

(5)下部左边一块(共3条,从右到左依次为):

义□□于此……

请同志们节约……

小桂馨香……

2.绵阳市阆中市凉水乡七山羊村戏楼题记

戏楼位于凉水乡七山羊村二社,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民国年间有过维修,2011年再次进行培修,2014年4月13日笔者实地考察时发现保存完好。戏楼坐东北朝西南,为过街戏楼,骑街而立。戏楼的台中以木质隔断分隔前后台,明间隔断的后壁有题记,根据书写工具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墨书题记,但完全漫漶模糊,不可识读;二是用白漆书写的题记,但大多已被刮掉,仅有极少数可辨识;三是用白粉笔书写的题记,皆为现代人所写,价值不高。

(1)用白漆书写的题记(共7条):

荣盛班

果□金台场李明亭拜

十七年七日新民剧部全□到……

凉水井民国□日……

北川协和……

新民剧……

成都市……

(2)用白粉笔书写的题记(共5条):

一九六五·八·二十三 阆中川剧团话剧队……

革命之剧到山区

川剧队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话剧队宣

祝你们到此演出顺利

演员同志……

3.绵阳市梓潼县黎雅镇紫府飞霞寺戏楼题记

紫府飞霞寺位于黎雅镇文昌街100号。该寺实为紫府飞霞洞前的文昌宫,坐北向南,南北轴线上为戏楼和正殿,东西两侧施厢房,整体呈四合院布局。该寺始建时间不详,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损。2014年6月13日笔者前往实地考察,据当地居民讲,该寺及戏楼约修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戏楼坐南朝北,为山门戏楼,现右次间正面砌墙,台中区分前后台的隔断现已被拆。台中梁柱和墙壁上留有墨书题记,但大多已被粉刷覆盖,或模糊漫漶。

(1)后台梁上墨书题记(共1条):

□□三元拜……廿……

(2)后台侧壁墨书题记(共1条):

青川县川剧团到此演出

除以上三个戏楼之外,还有很多戏楼虽保存完好,但其题记却模糊漫漶或被破坏,并且没有文献加以著录。如剑阁县元山镇下北街的南华宫古戏楼和南部县永定镇街上的古戏楼,前者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后者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都保存较好,它们台中的隔断上原都有墨书题记,但现已漫漶模糊,完全无法识读。

(二)仅存于文献中的舞台题记

1.绵阳市梓潼县仙峰乡迎春村唐皇寺戏楼

戏楼位于仙峰乡迎春村唐皇寺内。唐皇寺始建于唐代,但早已被毁,被毁时间及原因不详。戏楼修建于清代,但2013年因修路被拆。现仅能从《梓潼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照片资料中识得其原貌①。根据图片可知,戏楼为单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戏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表演场所,下层本为过路通道,但现已被封,仅在明间正中开门一扇。台中以隔断分隔前后台,明间隔断上有墨书题记和脸谱、剧团掌印等图案,题记内容主要是来此演出的戏班和剧目。

明间隔断从右至左分为三扇,第一扇上题写的剧目有:《正德王讨口》、《土行孙招亲》、《李逵打粉》、《唐王寺》、《忠孝图》、《百寿图》、《福寿图》、《金雁桥》。第二扇上有:《铁拐李下凡》、《吞题》、《郑小娇》、《降宵楼》等。 第三扇上有:《报假喜》、《玉堂春》、《大审苏三》、《买皇帝》、《孟丽君脱靴》、《尚书□》等。两侧隔断上均有一幅脸谱,中间隔断上有“许州川剧团”的团印。

右侧次间隔断上题写的剧目有:《白胭脂》、《药茶计》、《火烧薛平贵》、《三绞王宝钏》、《九变化身》、《孝女传》、《御河桥》、《天蓬戏嫦娥》、《金水桥》、《目莲转》、《九人头》等。

左侧次间隔断上题写的剧目有:《姜何氏》、《程夫人闹朝》。

戏台后墙上亦有题记,其中有诗一首:“柳叶树下枝枝秀,桃杏花红休过旧。红花落地喜人采,野花倒坡贤人多。”落款为“宣统元年七月十三日辰时题

向伍老爷”。除诗之外,还有“大清宣统元年七月十一日题十四日……”、“民国五年丙辰岁在七月初二日钦命尚书御巡查四川今界事”、“教……育员邑……”等题记。

2.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金凤村马鞍寺戏楼

戏楼位于刘家镇金凤村四大队三组的马鞍寺天王殿外。戏楼与天王殿之间约有五百平方米的长形空坝,供观演或举行庙会之用。马鞍寺建于明代,毁于明末,重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天王殿、大佛殿、观音殿及左右厢房构成。2014年6月5日笔者实地考察,发现马鞍寺和戏楼保存完好。戏楼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坐南朝北,为过路台,三面观。戏楼的台中以隔断分隔前后台,隔断两侧有上下场门。戏台台内墙壁、门窗和戏楼右前甬道板壁上原有很多题记,现均已不存。幸《绵阳市戏曲志》、《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和论文《绵阳市的乐楼》皆有载录,但各有遗漏和重复,重复的内容也多有小异②。兹去其重复,并加以综合判断,胪列于下。

(1)戏楼右侧前甬道板壁上用白铅粉书写的题记(共1条):

绵竹庆华班拜彩台大贺戏,正本《黄金印》、二本《全三节》、三本《禹门关》、四本《双大刀》、五本《斩二姬》、六本《反五关》

(2)戏楼后台墙壁上题记(具体哪面墙壁不详)(共1条):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庆华班在此唱演,百拜后来先生鸿发。会首自夸嘴,写戏黄三回。走到不开喉,亮台把米背。任唱他不对,站住要执亏。假庄他不对,及□□□□。奉告贵堂内,不可在此移。党入你不信,咅他走一回。

(3)戏楼后台右侧壁上题记(共11条):

瑞气祥云照乾坤,华容挡曹关圣人。班班都是英雄将,拜相兴汉是孔明。瑞华班拜

绵州明盛班,廷舟桂,堆金积,梅龙戏,四礼八,沈玉凤拜

射邑金玉班,《渑池会》、《红梅亭》、《倒二宝》、《七星剑》、《金龙印》

同治九年三邑玉成班

龙安大顺班

蓉城龙庆发财

绵州桂芳老文华班

玉成班拜周洪顺

北川龙珠班

绵竹庆华班

瑞华班

3.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寺乐楼

戏楼位于天回镇金华社区五组的金华寺内。金华寺“至迟建于明崇祯年间,毁于明末兵燹。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新修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成大殿、山门、廊室,以后再建中殿和后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夏竣工”[1]107。乐楼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落成于道光十九年(1839)。乐楼坐南向北,与金华寺正殿相对,为过路台,三面观。乐楼的台中以隔断分隔前后台,隔断两侧为上下场门。戏台的椽檩、梁枋间、粉壁上原有彩绘和题记,但现均已不存。《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著录有戏台右内侧粉壁木柱间的三条题记,它们均用化妆彩墨笔书写:

甲子年大顺班拜,《宫仁井》、《聚沙河》、《梅花赞》、《蛇血洞》

川南大顺班演唱,同治四年新正月十一日开台,早戏《黑水分州》,正目《金串珠》③

鄙简金竺班拜[2]558

4.资阳市乐至县金顺镇文武宫戏楼

戏楼位于金顺镇场口,建于清代,为该镇“文武宫”建筑群之一。2014年5月6日笔者实地考察时发现该戏楼已毁,被毁时间及原因不详。《内江地区戏曲志》载:“大门由戏楼下穿过,戏楼两侧为耳楼,正面升二十余级为正殿,中间为可容纳数千观众的石坝。……该镇戏剧活动开始较早,据舞台上的墨迹等考证,在同治七年有‘万盛班’,同治八年有‘金邑泰顺班’,同治十年有‘雁江大名班’,还有‘凯江文全班’等班社在这个戏楼上演出。”[3]345“乐至金顺乡文武宫留有‘同治七年万盛班……’题壁和‘同治十年五月二十日雁江大名班多拜后来先生’字样的‘拜贴’。”[3]364

5.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黄添村关帝庙戏楼

关帝庙及其戏楼修建时间不详,戏楼现已被毁,被毁时间及原因不详。《资阳县志》载:“黄添乡关帝庙戏台横楣,至今尚存嘉庆十九年(1814)和二十四年雁江金玉班演出的墨迹。”[4]668

6.资阳市雁江区杨柳乡关帝庙戏楼

关帝庙及其戏楼修建时间不详。2014年5月5日笔者实地考察时发现该戏楼已毁,被毁时间及原因不详。《内江地区戏曲志》载:“资阳杨柳乡关帝庙留有‘嘉庆十八年雁江金玉班……’题壁。”[3]363-364

7.攀枝花市米易县观音乡九省宫戏台

九省宫位于观音乡街上,现被乡中心校占用,戏台已不存。《攀枝花市戏曲志》载:“九省宫座落在米易县观音乡(又名观音岩)。清同治八年(1869),由方家田绅粮王、丁两姓及观音岩绅粮张、彭、杨三姓共同筹建。戏台为土木结构,两侧木柱及天花板上雕刻有戏文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民国元年(1912)起,每年正月初一、二、三均有戏班上演。建国后,米易县川剧团常去演出。1981年因学校扩建,该戏台被拆毁。”[5]45《攀枝花市志》载:“米易县观音乡九省宫戏台后场粉墙后留有‘同治八年踩台’及民国时期历年上演川剧剧目的墨迹,并绘有花脸脸谱。”[6]822

8.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梨园村五谷寺戏楼

五谷寺位于九襄镇梨园村,一些文献亦写作“五榖寺”。《雅安地区戏曲志》载:“‘五榖寺’庙台:据《汉源县志·寺庙志》记载:建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万历十三年增修,清光绪十三年重修观音殿玉皇楼。”[7]103后五谷寺被毁,仅存戏楼,但戏楼又于2011年11月2日毁于火灾之中。幸《雅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有图文介绍④,兹节录于下:

五谷寺戏楼坐北向南。……戏楼台上分舞台和后台,后台有左右二马门,门额上“出将”“入相”匾额已残。舞台两侧有厢,饰如意形栅栏门框。台口与左右廂已用木板封死三分之二。……台壁后三面有清道光、光绪、宣统及民国各地戏班、社团题写演出戏码,亦有建国初解放军宣传队演出节目题写。对于研究古代戏曲文艺,民风生活有重要意义。

二 舞台题记的戏曲史价值

以上舞台题记是笔者实地考察众多古戏楼和查阅大量文献所得,虽然数量不多、历史不悠久(无清前题记,最早者为清嘉庆十八年所题),并且很多都只是片言只语,但它们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具有珍贵的戏曲史价值。

(一)提供了丰富的戏班资料

戏班是戏曲活动的重要载体,研究它们的发展历史和演剧活动,可以深入了解戏曲的社会属性。但长期以来,戏班的研究一直是戏曲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见‘戏’不见‘班’,见‘艺’不见‘人’,是中国戏曲研究的通病”[8]。川剧研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很多戏曲志和论著都统计和介绍了大量的戏班,但因为对戏曲文物的不重视,也遗漏了很多戏班。

上面的舞台题记共提到了25个戏班的名字,它们是:长兴班、长和班、大顺班、龙安大顺班、川南大顺班、西京大洪定班、大兴班、雁江大名班、绵州明盛班、绵州桂芳老文华班、天顺班、金楼班、雁江金玉班、射邑金玉班、简阳金竺班、蓉城龙庆班、北川龙珠班、绵竹庆华班、荣盛班、瑞华班、金邑泰顺班、新民剧部、西邑仁和场义兴班、玉成班(周洪顺)、三邑玉成班。

笔者翻阅四川各戏曲志、文化艺术志以及一些研究川剧的论著,发现上面这些只有雁江大名班、雁江金玉班、绵竹庆华班、瑞华班、泰顺班、绵州桂芳老文华班、绵州明盛班等少数戏班被较详细地介绍过,而绝大多数都被忽略。下面对被忽略的戏班作简略考证。

1.长兴班

重庆长寿县戏班。《涪陵市志》云:“三泰班行头齐备,演技精湛,其时玩友界评论说:‘不怕长兴班(长寿县戏班子)唱得嗬嗬吼,不及三泰班的三条狗’。光绪三十年(1904),三泰班至清溪唱会戏,船行至门闩子滩触礁,多数成员遇难,戏班解散。”[9]1328又,《重庆戏曲人物名录》介绍艺人张树芳(1903—1988)时云:“原名张汝林,艺名‘小素芳’,出身于艺人家庭。父张玉清,川东长兴班著名青衣;长兄张汝生,艺名‘小牡丹’,擅长花旦。他7岁学戏,随父搭班,初习武生,后在泸州加入自志科班,拜名旦陈麻女为师,改学旦行。”[10]146据本文“三台县郪江镇王爷庙戏楼题记”条可知,该班曾于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二十二日到三台县鄯江镇王爷庙戏楼演出。四川正月有上九会、上元会、禹王会、许真君会等庙会,该班可能是来赶庙会的,此次共演出了《九龙山》、《紫寿□》、《两河关》、《凤凰城》、《清平海》、《九松亭》等十四本戏。

2.大顺班、龙安大顺班、川南大顺班

四川很多地方都有以“大顺班”命名的戏班。(1)邛崃县,《成都市志 ·川剧志》云:“光绪末年成立于邛崃县的大顺班……等情况不详。”[11]162(2)双流县,《成都市志 ·川剧志》著录了该县一个创办于光绪末年的“吉祥大顺班”,并说“丑角蒲松年曾搭此班”[11]162。“吉祥大顺班”可能是在原有的大顺班的基础上新成立的戏班。蒋维明《“三合班”、“风绞雪”与“三同步”——试论川剧形成于乾隆后期》一文引录“李述成记录的川剧班社”,其中“华阳”有“大顺班”[12]316。华阳在民国时为县,但后来为双流县的一个镇,因此《成都市志 ·川剧志》和蒋文所提到的大顺班可能有某种渊源,还有待博考。(3)剑阁县,《剑阁县志》云:“民国年间,县城和元山、开封……等场镇均有业余川戏班子,也称‘玩友’,以座唱形式演唱。……场镇也有川剧班子,如元山‘大顺班’,开封‘广益剧社′…··”[13]787(4)西昌市,《西昌市志》云:“(民国5年)是年,宁远屯殖使、汉军统领张煦组建大顺班等三个戏班,在西街天上宫(今西昌市第二小学址)开办戏园,为西昌私营戏院之始。”[14]7(5)冕宁县,《冕宁县志》云:“清末,沙坝有资姓领‘大顺班’,行当、服装、道具齐全,阵容宏大,颇有名气。”[15]675沙坝为冕宁的一个镇。(6)资阳河道(具体地名不详),永康、田文《传统川剧中的二国戏》一文云:“据老艺人谈,从前年辰,各河道都有不少的以唱三国戏而闻名的戏班。其间突出的,先后有……资阳河的燕春班、大顺班等。”[16](7)富顺县,《中国戏曲志 ·四川卷》记载富顺县艺人唐金莲(1876—1925)事 :“唐成名后,曾自办大顺班。常在资中、资阳、内江、隆昌、富顺、自贡一带演出。”[2]572(8)成 都皮影戏班“大顺班”,谭遥《四川皮影艺术》一文云:“仅从清代末期开始,七八十年间,成都共有四川皮影的班社数十处,可谓一时之盛,其中有天乐班……大顺班……等。"[17]268(9)金堂县木偶戏班“大顺班”,《金堂县志》云:“民国时,有淮口张官联的‘大顺班’小木偶、云合乡刘绍清的‘李家箱子’在本县及邻县的农村流动演出。[18]783

本文舞台题记所提到的三个大顺班,第一个没有地名等限定语,因此不好判断究竟是哪个地方的戏班。第二个前面有“龙安”两字,绵 阳市平武县、广安市邻水县皆有龙安镇,眉山市彭山县在北宋时亦置龙安场(即镇)[19]266,故亦无法判断究竟是何地。但是,可以确定“龙安”不是县名,而是乡镇或村名。该戏班只标注小地名,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演出之地(绵阳市刘家镇金凤村马鞍寺周围地区)的人熟悉他们那个小地名。若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这里的“龙安”即指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第三个前面有“川南”二字,应当是上面(6)或(7)中的一个,因为资阳河道和富顺县都在川南。但(7)中的大顺班是出生于 1876年的唐金莲所创办的,而该处题记所说的“川南大顺班”却早在同治四年(1865)就在成都市天回镇金华寺乐楼演出,故而它不是(7)中所说的大顺班。但它究竟是资阳河道哪个地方的戏班,还有待博考。

3.大兴班

查阅诸多文献,未发现四川有此戏班。清代河南[20]460、 山东[21]515-516和湖南皆有大兴班,因明末清初以及有清一代“湖广填四川”运动,湖广籍移民最多故笔者推断此戏班当为湖南的大兴班。《中国戏曲志 ·湖南卷》对该班有详细介绍:“大兴班:长沙花鼓戏益阳路戏班。约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由 赵松山(净)、赵兰山(小生)两兄弟起班。活动于桃江九都冲、三官桥一带。主要艺人有彭桂香(旦)、李贵林(旦)、文仲池(旦)、曹明才(生)等。演出剧目有《游春》、《蓝桥》、《调叔》、《偷诗赶潘》、《曹安杀子》等。清末民初是大兴班的鼎盛期,有艺人近五十名,并形成了亦花亦湘的半台班,经常是上午唱湘剧,下午演花鼓戏。活动范围到达安化、益阳、沅江一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兴班行头数易其主,先后有桃江的湘剧艺人张少保、蒋玉环以及益阳杨林朔的花鼓戏艺人田华昌等为其班主。三十年代初散班。”[22]420

4.天顺班

清代全国各地以此为名的戏班较多,外省如河北定州天顺班、陕西宝鸡天顺班,四川省如绵阳天顺班、射洪天顺班、中江天顺班等。在绵阳市三台县鄞江镇王爷庙戏楼题记中,“天顺班”前面没有写地名,后面的文字亦模糊,因此很难确定它究竟是何地戏班。笔者大胆推测,既然该戏班前面没有写地名,那说明戏班的人在题写的时候心里明白本地人都知道它,故而省去。若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它应该是绵阳天顺班。关于绵阳天顺班,文献记载也非常少,陈永乐《绵阳明、清戏曲活动考》一文稍有提及:“据已掌握的材料,绵州可知的最早的灯影班为刘家河槐树店(现市中区梓棉乡葫芦村赵家湾)赵镜海于清乾隆初年起班的苏灯影班。该班起班时的班名已不可考,道光年间,赵镜海之孙赵天星改名为‘天顺班’,光绪年间,其重孙赵毓蓉又改名为‘玉成班’,之后,该班则一直沿用此名到1949年建国时解散。”[23]85

5.射邑金玉班、雁江金玉班

射邑即射洪,因相关文献资料甚少,射洪金玉班的情况不详。雁江即资阳县沱江的别称,亦代指资阳。雁江金玉班为资阳县著名包头苟莲官创办于清嘉庆元年(1796)[3]291-292,影响甚大,嘉庆九年(1804)前后每至省城演出,观众往往“见说高腔有苟莲,万头攒看万家传”[24]48。根据前面所举的资阳杨柳乡和黄添乡关帝庙戏楼舞台题记可知,该戏班还在嘉庆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四年在当地戏楼上演出过。但关于该班后来的情况,文献记载甚少。除射洪、资阳金玉班外,成都、内江和南充等地亦有金玉班。如《成都市志·川剧志》记载成都市金玉班创办于清道光年间,主要演出“高腔三国戏”,艺人主要有“李青山(生)、玉桂桂(旦)等”[11]162。另外,成都市还有专门演出皮影戏的金玉班[17]268。 成都彭县亦有金玉班,《彭县志》载:“清光绪年间……老罗家场的尹都司的川剧‘金玉班’就活动于四川各地,驰名全川。”[25]779内江金玉班由内江哥老会舵把子萧怀之创建于光绪末年,演员众多,实力雄厚,常分“金泰”、“玉华”两班活动[26]82-83。 南充金玉班情况不详[27]62。

6.蓉城龙庆班

蓉城即成都,笔者未发现关于该班的文献记载。重庆江津县有龙庆班,不知与“蓉城龙庆班”有无关联。清光绪年间江津县塘河乡大地主陈宝善组建该班,这是江津县“第一个川剧班”[28]670。该班因有大地主提供财力,在光绪年间十分活跃。龚灿滨《江津最大的地主陈宝善》一文云:“共有演员五十余人,其中不乏名角,都用重金延致。民间有这样传说:万家坝大地主杨桂华玩了一个桂华班。平时两家班子总是互争短长。某次两个戏班同在一地演出,龙庆班演《大舜耕田》这出戏,为了显示豪华,特派人赴成都制了一件翠羽的蓑衣,花了五百多两银子。”[29]170由此可见一斑。

7.北川龙珠班

北川即绵阳市北川县,笔者未发现关于该班的文献记载。重庆长寿县有龙珠班,不知与北川龙珠班有无关联。关于长寿龙珠班,文献资料亦很少,笔者仅见蒋维明《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一书有提及,该书云:“由楚音(楚腔)演变为川戏‘胡琴’,至迟在嘉庆、道光年间已经完成。据彭其年同志生前介绍,他们曾在长寿县发现一件资料:道光年间当地有‘龙珠班’,演的剧目中,有两个可确定为皮黄戏。”[30]37-38

8.荣盛班

查阅文献,四川似无此戏班,但甘肃清水县和湖南祁阳县有同名戏班。清水县荣盛班为秦腔班社,创办于民国十八年(1929),民国三十五年解体。《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载:“该班除在清水县城乡演出外,还在天水、秦安等地演出。”[31]464祁阳荣盛班是演出高、昆、弹、小调等多种声腔的祁阳戏戏班。祁阳戏艺人一向称“目连戏”为祁剧高腔之祖。乾隆时期,包括荣盛班在内的许多祁阳戏戏班“为谋求生活出路,开拓演出阵地”,“纷纷向邻近省份扩展”,“出现了祁剧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32]。据文献记载,不少戏班远到江西、福建等地进行演出,甚至还招收艺人。笔者推测,题写于阆中市凉水乡七山羊村戏楼的荣盛班,要么是四川本地的一个小戏班(随着时间的流逝,该班湮没无闻),要么就是祁阳的荣盛班,毕竟湖南毗邻前四川,且祁阳戏的多种声腔和川剧的多种声腔比较吻合,具有观赏的心理基础。

9.西邑仁和场义兴班

查阅文献,四川、湖北、陕西皆有义兴班。四川剑阁县鹤龄乡于民国年间创办有业余戏班义兴班[13]787,虽然剑阁在地域方位上相对于三台县来说可以说成是“西邑”(暂不考查“仁和场”),但作为业余戏班,是不太可能具有冲州撞府演出《□凤配》、《梅隆□》《□□□》、《连配□》、《三官□》、《九重□》等多个剧目的实力,因此“西邑仁和场义兴班”不太可能是“鹤龄义兴班”。又,湖北鄂州在民国年间亦有业余戏班义兴班[33]758,主要演出于当地城镇乡村,并且在地域方位上相对于三台县来说难以符合“西邑”一说,故其亦不是“西邑仁和场义兴班”。查阅文献,“西邑仁和场义兴班”当是清末民初西府四大名班之一的陕西宝鸡义兴班。该班于道光年间由宝鸡县虢镇西堡田家创办,俗称“田家班”;光绪年间因与同期的华庆班、永顺班和聚顺班互相竞争,聘请名伶,扩大戏路,名声大振,最终跃为“西府秦腔”四大名班行列[34]514。“西府秦腔”又称西路秦腔、西府乱弹,是一种陕西的汉族戏曲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流行于关中西府地区,所以定名为“西府秦腔”。三台县郪江镇王爷庙戏楼所留下的“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六,西邑仁和场义兴班□□……”题记,“西邑”从广义来说指“西路”或“西府”,从狭义来说特指宝鸡县;“仁和场”指宝鸡的仁和乡,明清两代宝鸡设仁和乡,辖五里(仁和、底店、武安、底硙、凉楼)。

10.玉成班(周洪顺)、三邑玉成班

这两个戏班名均题在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金凤村马鞍寺戏楼后台右侧壁上,分别题为“玉成班拜周洪顺”和“同治九年三邑玉成班”,其它文字模糊难辨。遍查文献,“周洪顺”无考,三台县(“三邑”即三台县⑤)亦无玉成班的记载,故不知这两个戏班是否为同一个戏班。但是绵阳市梓棉乡(现属游仙区)有演灯影戏的玉成班,不知它是否就是马鞍寺戏楼所题写的“玉成班(周洪顺)”或“三邑玉成班”。据《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记载:“绵阳梓绵乡赵永生先祖赵进海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由南部县小园山坡湾洞迁到绵州组建了灯影戏班‘玉成班’,此后祖孙七代为业。”[2]501江玉祥《中国影戏》一书亦对该班作了详细介绍:“绵阳地区,自清乾隆初年开始,就有灯影戏班活动。最有名的戏班是绵州永定场槐树店(建国后属绵阳梓棉乡葫芦村)赵家的‘玉成班’,该班有6个艺人,其中一人耍灯影,一人打小鼓,一人打二鼓,一人打小锣,一人打锣钹。……该班活动地域很广,常去绵州各县以及遂宁、蓬溪、潼南等县演出。”[35]123-124

11.新民剧部

在阆中市凉水乡七山羊村戏楼上用白漆题写有“十七年七日新民剧部全□到……”和“新民剧……”。民国时期全国冠以“新民”字样的科社很多,但落实到“新民剧部”这个具体的名字,笔者尚未查到相关文献记载。大邑县有“新民科社”,不知与此科社有无关联。傅舒全《建国前的大邑戏班和艺人的悲惨境遇》一文记载了该科社的情况:“新民科社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由大邑四城镇(今晋原镇)豪绅陈华斋兴办的川西地区最早的一个川戏‘娃娃班’。培训地址最初设在龙泉乡东沟(陈的老家),后又转至县城东岳庙(现日杂公司)内。……民国九年至十年,由于剧目多样、风格独具而更加兴亡,不仅在县境内声誉显著,外地演出也大受欢迎。民国十三年陈将箱底及全班人员交给大邑悦来场张星武经办。……民国三十年(1941年)陈华斋之子陈少夔建立‘集贤剧部’,要回箱底和全班人员,‘新民科社’停办。”[36]108-109

另外,“西京大洪定班”,四川无此戏班,因西京即西安,故疑为陕西戏班。笔者翻阅陕西戏曲志、地方志等文献,惜亦未能查阅到相关资料。长和班、金楼班和简阳金竺班亦因资料阙如,尚不能考。

(二)提供了丰富的剧目资料

四川戏曲有多种剧种,其中本地剧种有川剧、藏戏、四川灯戏、四川傩戏、四川曲剧和土戏,外来剧种有京剧、越剧、豫剧、汉剧、评剧、晋剧、辰河戏、南剧以及历史上曾在四川流行过的昆曲、秦腔、吹吹腔、罗罗腔、皮簧腔等[2]55。这些剧种拥有丰富的剧目,单以川剧而言,《川剧剧目辞典》、《川剧剧目摭编》等剧目文献以及各种戏曲志就收录了大量剧目,尤其是《川剧剧目辞典》收录了近六千个,可谓详备至极。但据上面舞台题记所提及的剧目看,还是有所遗漏。上面舞台题记共提及74个剧目,其中有川剧剧目、外省剧种剧目,还有很多剧种不详的剧目。

1.川剧剧目

共44个,《川剧剧目辞典》、《川剧剧目摭编》等剧目文献有著录。川剧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每种声腔皆有自己的传统剧目。这44个绝大多数是单声腔剧目,如高腔、胡琴、弹戏;亦有少数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腔演唱,笔者称之为“多种声腔皆有的剧目”;有的主属某种声腔,但中间又夹以其他声腔演唱,笔者称为“多声腔剧目”;有些剧目声腔暂不可考,笔者称之为“声腔不详的剧目”。另外有些剧目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名同实异,其次是剧情相同但又隶属于不同的声腔,笔者称之为“其他类”。

(1)高腔剧目。 ①《九松亭》。 越剧、闽剧、黄梅戏等剧种亦有此剧目,但剧情和川剧高腔的有所不同。②《□凤配》。疑为川剧高腔传统剧目《鸾凤配》。③《三龙□》。疑为川剧高腔传统剧目《三龙图》。④《□长安》。疑为川剧高腔传统剧目《困长安》。 ⑤《庆月寺》。 又名《庆云寺》。 ⑥《牡丹亭》。又名《还魂记》。⑦《三□配》。疑为川剧高腔传统剧目《三娥配》、《三节配》、《三梅配》、《三仙配》中之一。⑧《香□配》。疑为川剧高腔传统剧目《香狐配》。⑨《莲台山》。陕西东路秦腔和湖南的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弹腔等地方戏亦有此剧目[37]405-406[38]18。 ⑩《醉仙……》。疑为川剧高腔传统剧目《醉仙园》、《醉仙丹》之一。⑪《降宵楼》。又名《朱砂痣》。⑫《孟丽君脱靴》。川剧高腔和诸多剧种皆有《孟丽君》剧目,《脱靴》是其中的一折。⑬《药茶计》。又名《药茶记》。⑭《御河桥》。又名《鳌珠配》、《听月楼》。⑮《目莲转》。又作《目连传》。⑯《九人头》。又名《孝女坊》。⑰《黄金印》。⑱《全三节》。⑲《斩二姬》。⑳《反五关》。㉑《渑池会》。㉒《红梅亭》。又名《红梅配》⑥。㉓《金龙印》。㉔《宫仁井》。又名《宫人井》、《太白山》。㉕《聚沙河》。又名《十美图》。㉖《梅花赞》。㉗《金串珠》。

(2)胡琴剧目:①《梅隆□》。疑为《梅隆镇》,《梅隆镇》又写作《梅龙镇》,川剧此剧又名《游龙戏凤》。②《金水桥》。③《程夫人闹朝》。

(3)弹戏剧目:①《月门楼》。又名《康熙访贤》。②《忠孝图》。又名《曹庄劝妻》,川剧弹戏有其折子戏《杀狗惊妻》,京剧、秦腔、河北梆子和山西蒲州梆子等剧种亦有《杀狗》,河北涿州横岐调亦有《曹庄杀妻》,诸剧情节大致相同[39]555[40]320[41]382。 ③《大审苏三》。又名《审苏三》,系《玉堂春》之一折,另外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皆有此剧目。④《白胭脂》。又名《四贤配》。⑤《禹门关》。又名《八郎带镖》、《双八郎》、《火龙镖》。⑥《黑水分州》。又名《全家福》。

(4)多种声腔皆有的剧目:《九龙山》(高腔、胡琴)。

(5)多声腔剧目:《玉堂春》。主要以高腔演唱,中间夹胡琴和弹戏。另外,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皆有此剧目。

(6)声腔不详的剧目:①《火烧薛平贵》。秦腔、川剧《王宝钏》之折戏,惜今不传[42]。②《三绞王宝钏》。 川剧《王宝钏》之折戏,惜今不传[42]。 ③《九变化身》。此剧主要表现川剧变脸绝技。“九”为概数,表示多次变脸。又,或特指川剧高腔剧目《归正楼》,因该戏中的主人公贝戎擅长变脸特技,瞬间可以连变青面红发的强人、白发苍苍的老者和白面青巾的书生,故称“三变化身”或“九变化身”[41]44-45[43]132。 ④《百寿图》。京剧、川剧胡琴、山西蒲州梆子皆有此剧目。京剧《百寿图》又名《赵颜求寿》,写赵颜在神卜管辂指点下向南北二斗星求寿事。川剧胡琴和山西蒲州梆子《百寿图》写唐代薛刚在陈咬金百岁寿辰时打左右丞相之事,剧情与京剧不同。川剧胡琴《百寿图》又名《九锡宫》、《打双相》。川剧亦有《赵颜求寿》。据《四川坊刻曲本考略》载,民国年间成都古卧龙桥六十号三元堂批发刻本《斩马谡》册卷末附录书目,题“清客真本”,收《赵颜求寿》等28个剧目,惜今无传本[40]75[41]326[44]79-80[45]189。

(7)其他剧目:《金雁桥》。京剧、汉剧、徽剧、豫剧和山西中路梆子、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均有此剧目,又名《擒张任》、《取雒城》,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和《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杨阜借兵破马超”,具体情节有小异。川剧高腔、胡琴和陕西东路、南路、西路秦腔等剧种有《取成都》剧目,其中亦有《金雁桥》剧目的相关情节。另外川剧高腔亦有同名剧目《金雁桥》,但剧情不同,写明代奉州王金龙、王金榜、王金科三兄弟事,又名 《乾坤带》[37]142[41]552,838。

2.其他剧种剧目

共7个。笔者查阅诸多文献,皆未发现四川各个剧种有此剧目,而在外省其他剧种中有所发现。

(1)《两河关》。陕西秦腔和湖南辰河戏高腔有此剧目[46]211-268[47]95-96。

(2)《清平海》。 陕西南路秦腔有此剧目[37]169-170。

(3)《土行孙招亲》。河南太平调有此剧目,又名《殷郊下山》、《五帝旗》,事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五至六十六回[20]158。

(4)《福寿图》。陕西南路秦腔有此剧目,其中《杀场骂严》为著名折子戏,久有流行[37]450。

(5)《郑小娇》。黄梅戏、豫剧、广东汕尾白字戏等剧种皆有此剧目。

(6)《七星剑》。陕西中路、西路、南路秦腔和福建闽剧皆有此剧目,但前者写明代李显之之事,后者写明代李梦阳事,虽皆以“七星剑”为关目,但剧情殊不同[48]437[49]6。因秦腔与川剧关系密切,笔者疑这里的《七星剑》当是秦腔之《七星剑》,但有待博考。

(7)《双大刀》。云南鹤庆县白族吹吹腔传统剧目,又名《王槐女认夫》。黎方《白剧吹吹腔探源》一文云:“吹吹腔的传统剧目,绝大多数取材于汉族小说、演义、鼓词、唱本等,而且绝大多数是根据汉族剧种剧目改编、移植。但是,经过历代吹吹腔艺人长期演出,不断加工,大都在内容上和艺术上程度不同地具有了地方、民族特色。”[50]74据此笔者怀疑此剧为川剧剧目,曾传到云南鹤庆,后来在四川反而演出不多,最终消失,甚至连剧目都未见记载。

3.剧种不详的剧目

共24个,分别是《紫寿□》、《凤凰城》⑦、《连配□》、《三官□》、《夜将五车》、《皮罗堂》⑧、《戈贤肠》、《三□□》、《仙□□》、《玉翠□》、《尚书□》、《孝女传》⑨、《天蓬戏嫦娥》、《正德王讨口》、《李逵打粉》、《唐王寺》、《吞题》、《报假喜》、《买皇帝》、《倒二宝》、《姜何氏》⑩、《蛇血洞》、《铁拐李下凡》⑪。

(三)可以帮助了解艺人的生存状态

有清一代,尤其是从同治到民国初年,四川本地戏班纷纷建立,外省戏班接踵涌入。它们散布全川,活动频繁,在时令年节、民间会戏、民事和工商活动中走州窜府,靠演出谋取生活之资,竞争极其激烈。郭勇《清末四川境内戏班特点》一文云:

繁多的演戏机会,对各个戏班也不是“机会均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会戏,就是戏班之间你死我活的拼杀:实力不济者,败下阵去;名班名科凭其华丽的衣箱、齐整的阵容,以及班主等的巧言利簧,方能够夺取这样的出演机会。一旦应邀参演会戏,又将面临戏台上生死攸关的考验,大型的会戏,人称“品仙台”,戏班唱对台,在刁钻的会首,挑剔的戏迷审视中,不乏有的戏班博得挂红放炮。然而,台上的些微失误,或调度失措,当场遭致打哨子、喝倒彩、摔草鞋、丢瓦片,以及“熏花生壳”、“熏蚂蟥”之类的恶作剧。戏唱黄了,演糟了,戏班惟有服输认罚,不仅分文不取,还有“罚戏”的教训。惟有大戏班才能唱会戏。[51]

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金凤村马鞍寺戏楼题记就记载了绵竹庆华班遭受“刁钻的会首”为难的事情。同治六年(1867)马鞍寺戏楼建成时,庆华班前来彩(踩)台,演出了《黄金印》、《全三节》、《禹门关》、《双大刀》、《斩二姬》和《反五关》六个大戏,但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四日再次前来演出时,因受到会首的刁难,演出很不顺利,演员在戏楼后台墙壁上题写顺口溜记述此事(见前)。虽然这则顺口溜有很多方言词汇,难以完全读懂,并且有很多错别字(如将“吃亏”写成“执亏”、“假装”写成“假庄”、“倘如”写成“倘入”、“陪”写成“咅”),但我们仍能大体明白其中包含的无奈。“会首”是指庙会的负责人,多为乡绅、大户人家或戏曲界的宿老担任。他们是庙会戏的组织者,是戏班和观众之间的联系者。“写戏”是指会首邀请戏班演戏。因为邀请时一般要填写戏单,确定所演剧目,故称邀请演戏为写戏。庙会时往往有多家戏班被邀演出,“有的会首点戏有意为难戏班(客观上推动戏班),攻其弱点,专点其不熟的声腔或‘背荫子戏’,以图达到‘罚戏’的目的”[12]323。 “会首自夸嘴,写戏黄三回”大意是说会首邀请庆华班时本来说好要点哪些剧目,但正式演出时却点了庆华班不熟悉的三个剧目,结果导致该班演“黄”了,“黄”即失败的意思。“走到不开喉,亮台把米背”是说庆华班在戏台上的情形,“走到”和“亮台”都是指在台上演出,“不开喉”意即不会唱会首临时点的戏,“把米背”可能是指不会唱会首点的戏就要遭到交米的处罚。“任唱他不对,站住要执亏”是说在台上左右为难的状况,想应付着唱下去,但会首又批评唱得不对;想不唱,又要吃亏(遭到罚物或罚戏)。最后四句是警告其他戏班,千万不要来这个地方。

还有一些舞台题记是用露头(尾)诗、藏头(尾)诗来炫耀自己的技艺和声誉。同样如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金凤村马鞍寺戏楼,其后台右侧壁上有“瑞气祥云照乾坤,华容挡曹关圣人。班班都是英雄将,拜相兴汉是孔明。瑞华班拜”,“绵州明盛班,廷舟桂,堆金积,梅龙戏,四礼八,沈玉凤拜”的题记。前者是露头诗,炫耀瑞华班实力强大;后者是藏尾诗,炫耀绵州明盛班沈玉凤的演技。又如三台县郪江镇王爷庙戏楼后壁题记“中大兴班□□安,天圆地、官高必、□重身……”,为藏尾诗,同样是为了夸耀戏班的实力。这些题记虽有广告宣传的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亦折射了当时戏班之间激烈竞争的状况。另外,像绵阳市梓潼县仙峰乡迎春村唐皇寺戏楼后墙上“民国五年丙辰岁在七月初二日钦命尚书御巡查四川今界事”、“教……育员邑……”等题记,可能与告示有关,虽然具体内容因绝大部分的文字模糊而无法确知,但既然写到了戏楼的后墙壁上,可能与演戏有关,比如禁演什么内容的戏。这也反映了当时戏班还要面临来自政府的压力。

除了以上三点外,舞台题记还反映了清代四川戏曲的传播状态,有助于了解川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建国初期的一些舞台题记反映了戏曲被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有助于了解传统戏曲在新形势下的状态。另外,有些戏楼历经多次培修、扩建,从建筑本身上很难判断修建时间,但舞台题记中有关戏班“踩台”(有时写成“彩台”)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总之,舞台题记具有重要的戏曲史价值,值得妥善保护和深入研究。

注释:

①2014年6月10日绵阳市梓潼县文管所吴晓农所长提供。

②参:《绵阳市戏曲志》,绵阳市文化局1987年编印,第80页;《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558页;陈永乐《绵阳市的乐楼》,《四川文物》1992年第4期。三者著录有小异,如下面的(1)中,《绵阳市的乐楼》一文著录的为“绵竹庆华班踩台演出:正本黄金印、二本全三节、三本禹门关、四本双□□、五本斩二姬、六本反五关”。(2)中,“唱演”一词,《绵阳市的乐楼》著录的是“演唱”;“鸿发”的“鸿”字,《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著录的是“洪”字;“走到不开喉”的“喉”字,《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著录的是“唯”字;“假庄他不对”的“庄”字,《绵阳市的乐楼》著录的是“装”字。(3)中,“华容挡曹关圣人”的“挡”字,《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著录的是“搅”字;“班班都是英雄将”的“是”字,《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著录的是“有”字。“绵州明盛班,廷舟桂,堆金积,梅龙戏,四礼八,沈玉凤拜”一条,《中国戏曲志·四川卷》著录的是“绵州明盛班,四礼八,梅龙戏,堆金积,廷舟桂,沈玉凤拜”。

③关于此条,刘孝昌《金华寺古戏台乐楼》一文著录为:“川南大顺班演唱同治四年新正月十四日,同台早戏里水分州。”(载《金牛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金牛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1988年编印,第109页)与《中国戏曲志·四川卷》所载有小异,但《里水分州》明显错误,当是《黑水分州》。

④2014年6月26日雅安市文物局文物管理科文霞女士提供。

⑤据本文所统计的舞台题记显示,很多以“×邑”为名的,皆为地名的简称,如“射邑”为射洪,“金邑”为金堂。

⑥何德君、段明主编的《川剧剧目摭编》著录为《红梅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王定欧、杜建华等主编的《川剧剧目辞典》著录为《红梅配》(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两书著录的剧情大致相同。

⑦该剧不是吴祖光在1937年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事迹撰写的话剧《凤凰城》,因为该剧曾在道光十七年演出。

⑧重庆人张光宗(生于1915年)在《我的回忆》一文中回忆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有天晚上,我去卖瓜子,路经周家茶馆,店中挤满一堂,原来正在说评书《三宝图》。此时正说到精彩的一段‘西瓜宝打皮罗堂’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立刻走了进去,一边卖瓜子,一边听评书。”(载《綦江县文史资料》第八辑,綦江县政协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编印,第66页)据此笔者怀疑《皮罗堂》的剧情可能与《三宝图》有关,但惜乎《三宝图》的资料亦极少。

⑨川剧传统戏中表现孝女的很多,如高腔《孝女全》、《孝女坊》、《孝妇羹》、《孝琵琶》等,不知此剧与它们有无关系,有待博考。⑩四川有歇后语“何家的姑娘姜家的婆娘——姜何氏(刚合适)”,指姓何的姑娘嫁到姜家,即为姜何氏,与“刚合适”谐音,比喻相匹配。据此,笔者怀疑此剧为婚恋题材的喜剧。

⑪川剧胡琴传统剧目有《铁拐李得道》,为《八仙得道》第一本。不知此剧与其有无关系,有待博考。

[1]刘孝昌.金华寺古戏台乐楼[M]//金牛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成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金牛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1988.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3]内江市文化局《内江地区戏曲志》编写组.内江地区戏曲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1.

[4]四川省资阳县志编纂委员会.资阳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攀枝花市戏曲志》编纂委员会.攀枝花市戏曲志[M].攀枝花:攀枝花市文化局,1988.

[6]《攀枝花市志》编纂委员会.攀枝花市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雅安地区戏曲志》编纂委员会.雅安地区戏曲志[M].雅安:雅安地区文化局,1987.

[8]易红霞.人类学视野下的戏班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9]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行,等.重庆戏曲人物名录[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重庆市川剧研究所.重庆文史资料(第三十四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1]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川剧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12]蒋维明.“三合班”、“风绞雪”与“三同步”——试论川剧形成于乾隆后期[C]//中华戏曲(第三十七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13]四川省剑阁县志编纂委员会.剑阁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

[14]四川省西昌市志编纂委员会.西昌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5]四川省冕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冕宁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6]永康,田文.传统川剧中的三国戏[J].社会科学研究,1983,(4).

[17]谭遥.四川皮影艺术[M]//重庆市博物馆《巴渝文化》编辑委员会.巴渝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8]金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堂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9]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K].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20]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2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2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23]陈永乐.绵阳明、清戏曲活动考[M]//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绵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绵阳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

[24]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M]//杨燮等(著),林孔翼(辑录).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5]四川省彭县志编纂委员会.彭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6]杜建华,王定欧.川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7]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8]江津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江津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9]龚灿滨.江津最大的地主陈宝善[M]//江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江津:江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

[30]蒋维明.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3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32]刘回春.祁剧历史考略[J].衡州今古,1988,(4).

[33]鄂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鄂州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35]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6]傅舒全.建国前的大邑戏班和艺人的悲惨境遇[M]//大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大邑文化今昔——文史资料专集之三.大邑:大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9.

[37]杨志烈,杨忠,等.秦腔剧目初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8]范正明.湖南地方戏剧目提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39]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中国曲学大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0]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1]王定欧,杜建华,等.川剧剧目辞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42]从《五典坡》到回龙阁——关于《红鬃烈马》的演变经过[EB/OL].(2008-07-29).[2014-10-11].乐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0781a0100a6qi.html.

[43]徐先玲,李相状.经典戏曲荟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4]杜波,行乐贤,李恩泽.蒲州梆子剧目辞典[K].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

[45]刘效民.四川坊刻曲本考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6]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三十九集)[M].西安:陕西省文化局,1984.

[47]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高腔剧目初探[M].长沙:湖南省戏曲研究所,1983.

[48]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省艺术(戏剧)研究所.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K].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49]福建省文化局.福建戏曲传统剧目索引(第二辑)[M].福州:福建省文化局,1958.

[50]黎方.白剧吹吹腔探源[M]//黎方.论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51]郭勇.清末四川境内戏班特点[J].四川戏剧,1998,(3).

[责任编辑:唐 普]

I236.71

A

1000-5315(2015)02-0161-11

2014-12-17

何光涛(1975—),男,四川平昌人,文学博士,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戏楼戏班川剧
川剧版画传四方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