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数学活动课情境设计研究
2015-04-11梅建青,魏丹
作者简介:梅建青(1962-),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教育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培智数学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7- 0060- 03
收稿日期:2014-02-07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1]。就培智数学课情境而言,则是使智障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延长注意时间,并在其中获得一定发展或进步的学习过程。
一、培智数学课情境的研究
在此前,我校数学教研组通过对几十节培智数学课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培智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效果,如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时间长度和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等方面要比没有情境的效果好得多的结论 [2]。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课题组教师数学课的情境设计进行的研究,我们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课进行了逐堂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培智数学活动课中,有效的教学情境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性或其中的某个特性。
(一)教学情境的趣味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3]。智障学生注意集中性较差,且注意的保持时间短,我们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引起智障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够快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上来,以便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一位老师在复习“6以内数的认识”时,创设了活动情境:小动物带礼物到小猪家作客……动物们回家时,小猪要给小动物回赠礼物,小猪制订了回赠的礼物的规则———由小动物掷骰子决定,每个小动物都可以掷一次骰子———骰子上有1~6个数,掷到几,并正确从布袋里摸出相应礼物的个数,就可以把礼物带回家。有礼物?礼物还由自己掷骰子决定?学生一下来了兴趣,这一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学生个个“玩”得开心,更有A类同学掷前就想好,想要拿最多的礼物,就要掷出6,他先找到6,轻轻掷一下,得到“6”,并顺利地拿走了礼物,更有同学把小聪明发挥到极致,还想好了要什么,掷后摸礼物时“挑”出自己喜欢的礼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玩”,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发展。
(二)教学情境的生活性。新课程提倡数学和生活相结合——“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4]。培智数学课更要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5]。
如一位老师在活动课“鞋子世界(认识鞋子的尺码)”中,学生通过猜谜,知道了学习内容,通过讨论、交流,基本认识了鞋子的尺码,这时教师又假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鞋子的尺码,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汇报,再比较一下,组里谁的鞋子的尺码最大,谁的最小。当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A类同学或老师帮忙。大部分智障孩子都不知道自己鞋子的尺码,老师要求找自己鞋子的尺码,学生很兴奋,也很积极,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情境的形象性。智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差,抽象思维需要形象的支撑,低年级学生认数,也需要形的支持,数形结合,才有利于智障学生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即我们认为教学情境应数形相结合。
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的一次学术沙龙上,我校一位数学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学生中年级学生在计算5 3时遇到了困难,老师灵相一动,说:爸爸买了5个苹果,你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学生脱口而出,还剩2个苹果。
其实这就是教学情境形象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5-3”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很抽象,即使是中年级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创设了吃苹果的情境,学生脑中就自然生成了有5个苹果,吃去3个苹果,即5个苹果减少3个,还剩2个苹果的情境,也即有了思维的支撑点,故学生能很快借助形象思考并正确解答。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也较好地创设了形象性的情境,让学生借助“形”———小棒,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情境出示: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口诀是“一三得三”,2个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知道需要2个3根,即6根小棒,口诀是“二三得六”,3个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知道需要3 个3根,即9根小棒,学生进行思考,模仿前面的习得,得出了“三三得九”的结论。
(四)教学情境的匹配性。匹配性是指教学情境必须和学生学习内容相匹配,相一致。即教学情境和情境所要解决的学习难点相一致,否则会适得其反或使教学情境成为摆设。
有位教师在智障四年级的数学校际公开课中,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试图组织学生在情境中用“拆十法”学习《11减几》,但忽略了情境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而使情境成为败笔。
这位老师在复习铺垫后,出示教学法情境:首先出示一幅主题图,图上有11只鸭子,并让学生听一首歌———《数鸭子》,然后演示:11只鸭子,游走一只,又游走一只。这时教师提问:还剩多少只,用什么方法计算?有位学生立即抢着说,用加法计算。2+8=10。而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刚刚的口算与歌曲中,还在唱歌。教师再次操作情境(重复鸭子游走的动画),再次提问:看清楚了,用什么方法计算?有位同学想了想说:用减法计算。11-2=9。教师连忙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想了想说:本来11只,游走2只,剩9只。教师接着说:你说得真对。然后揭示课:11减几。并再组织学生用“拆十法”进行11减几。
课后研讨时,任课老师也进行了反思,他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教学任务没完成不说,教学效果也很差。教师自己知道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学生必须要掌握,但怎样教,自己感觉很无奈,也很无助。
其实我们认为,这堂课失败的首要原因是教学情境和学习难点不匹配,即教学情境没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应有作用。这一教学情境中,有11只鸭子,游走1只,又游走1只,用减法计算,其情境和理解用减法计算是一致的,但是11只鸭子游走1只,又游走1只,是连减法的情境,即适合算式:11-1-1的理解,而非“拆十法”。
我们也讨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大部分教师认为可以这样修改情境:11只鸭子,其中10母鸭在一起,另一只是色彩鲜艳的公鸭单独在不远处,让学生数出11只鸭子后,(情境)在母鸭群中同时游走2只,再问学生还有多少只鸭子,用什么方法计算,当然还要移去干扰学生学习的背景音乐。
这样的情境就向学生展现了“拆十”的过程:从10里边去掉2得8,即把10拆开,减去2后,再把它和1合起来,结果是9。这就为学生学习分散了难点。到此我们才敢说,这样的情境才是匹配的情境,也才是有效的情境。
(五)教学情境的问题性。问题性指教学情境含有有价值的问题的,如数学情境一定含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且这一问题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培智数学课设计的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所谓目的性,是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 [1]。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关系时,设计了一幅画面:2只小兔在吃草,2只小兔在采蘑菇,2只小兔在玩耍。这个教学情境中有很明确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兔?我们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这一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它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提出的,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了方向。
所谓适应性,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保证A类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状态,又要保证B类学生在老师或A类学生的提示下,动脑思考,当然最好还要让C类学生也有收获。如一位老师在“认识图形”的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学到了认识图形的本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里有个大信封,里面装着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老师抽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抽出的可能是什么图形?老师分别抽部分图形:有时露出一个锐角,有时露出圆的一部分,有时露出一个直角。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图形。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争先发言,A类学生能说出理由,B类学生也能参加竞猜,C类学生也能有所表现,猜出圆形这样比较简单的答案。
所谓新颖性,是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使问题能真正吸引学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练习环节,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运动会上,两只小动物跳绳比赛)小兔跳了66下,小狗现在跳了1下、2下……65下,这时老师按下暂停键,提出问题:小狗再跳几下,就比小兔跳得多?一石激起千层浪,A类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B类学生在A类学生发言的启发下,也能正确回答。
三、讨论
教学情境除以上特性外,还有其它特性,但我们认为,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要主题突出,减少干扰;情境使用也要得当,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个别老师就滥用情境,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我们建议:
(一)情境应减少干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个别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主题不够突出,即需要学生关注的情境放在了次要位置,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即影响了情境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还有个别老师喜欢在情境中加入背景音乐,试图活跃课堂气氛,可这时的情境被背景音乐干扰,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影响,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情境使用要得当。个别老师试图用多媒体介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认为情境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他们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情境,用课件情境代替了老师的板书,代替了学具操作;个别老师把生活情境进行堆砌,试图穷尽所有,结果也适得其反。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之处。
(三)处理好兴趣性和数学性的关系。部分老师认为,教学情境一定要新奇,要能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故绞尽脑汁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有趣的情境,但大部分老师顾头不顾腚,忽视了数学情境本身的数学性,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是我们数学老师应当研究的又一个问题。
(四)处理好教学情境单一和情境功能狭窄的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个别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情境功能狭窄的问题,创设情境的形式不是讲故事就是猜谜或是主题图 [6]。刚开始如此情境能吸引学生,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新异性,自然也就无法再激起学习的兴趣了。因此处理好情境单一和情境功能狭窄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