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
——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

2015-04-11董敏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脉象英译本内经

叶 晓,董敏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杭州 310053)

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
——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

叶 晓,董敏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杭州 31005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其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然而作者在创建完成多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后发现,脉象名称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借此作者提取了李照国版和Paul Unschuld版两个译本中关于脉象名称的英译语料,对其总体翻译方法和策略、具体的名称英译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译本在脉象的英译上各有优缺点,希望各英译本在再版中能扬长避短,让中医典籍的英译能够更加准确。

黄帝内经;英译;脉象;语料库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虽然其并非脉学专著,但是书中有大量篇幅论述脉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1]。随着中医药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内经》目前已有多个英译版本[2]。然而,通过创建多个版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应用Paraconc软件提取相关数据后,笔者发现《内经》中的脉象英译存在较多纰漏和欠妥之处。由于不同脉象间的差异本身就很细微,国内医者都需经过大量临证才能把握,而对于通过英语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士来说,如果脉象英译名的表述都不准确或者不一致,那么对于他们学习中医脉象无疑是难上加难。因此,通过对《内经》不同译本中脉象英译名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内经》的英译质量提高和中医更好地在海外传播都是大有裨益的。

1 语料提取

表1显示,本文选取《内经》李照国(以下简称A版)[3]和Paul Unschuld(以下简称B版)[4]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内经》中常见脉象的英译语料提取、比较和分析。

2 比较与分析

2.1 翻译方法和策略

两者英译在总体上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由相应形容词和名词pulse或vessel组成。但在不同的译本中,有个别脉象的英译又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如A版中的结脉和代脉,B版中的浮脉、沉脉和真脏脉。笔者认为,在同一个英译本中,对于同类术语的英译应采用相同的翻译方法,从而保证同类英译名结构一致,便于理解和回译。

表1《内经》常见脉象的英译比较李照国版(A版)与Paul Unschuld版(B版)

在B版中,每个脉象的英译在全文均较为一致,但是在A版中,有部分脉象的英译不仅前后英译名不一,而且互相重叠,如沉脉和伏脉、迟脉和缓脉、数脉和疾脉、虚脉、弱脉和微脉等。虽然英译名重叠的脉象差别细微,但总还是有差别的,不能用相同的英译名一概论之。为此,笔者建议在翻译大文本书籍时,对于其中的术语应先提前罗列和英译,从而避免英译名前后不一甚至互相混淆的后果。

2.2 “脉”的英译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脉象中的“脉”字,A版中用pulse,而B版中用vessel,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

脉象指血脉搏动而表现的现象,此义与血脉之义同指脉体,但是区别在于血脉之义偏于静态实体,脉象之义偏于动态变化,故当别之[5]。显然,pulse有脉冲、脉搏之义,是动态的,而vessel是脉管、血管的意思,为静态,即使原文中表达为movement in the vessel为动态,但是也过于繁杂,不如pulse更为简洁和贴切。

2.3 具体脉象的英译比较和分析

在这两个英译本中,部分脉象的英译名基本一致或者歧义较少,在此不再赘述,如散脉、短脉、弱脉、弦脉、紧脉、大脉和软脉。对于其他脉象经归类后,其英译比较和分析如下。

2.3.1 浮脉、沉脉和伏脉的英译 浮脉特征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古人比喻为“如水漂木”,强调其脉位浅表[6]。沉脉特征是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频湖脉学》喻其为“如石投水,必极其底”。伏脉特征是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至伏而不见。张景岳言其“如有如无,附骨乃见”。

通过解析以上概念,浮脉中的“浮”用floating翻译从字面和内涵来说都是十分对应的,而不必翻译成B版中的“at the surface”。对于沉脉,其概念是与浮脉比较相对的,既然“浮”是用“floating”翻译,那么对应过来用“sunken”翻译“沉”字是既贴切又具有很强的回译性,不必翻译成B版中的“in the depth”。伏脉则与沉脉比较相似,所以A版中出现了用“deep pulse”同时翻译两者的情况。然而,从概念上看,伏脉程度比沉脉更深,甚至是伏而不见,所以这里用B版的英译“hidden”更为形象和贴切。

2.3.2 迟脉、缓脉、数脉和疾脉的英译 迟脉特征是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即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缓脉特征是脉来一息四至,稍快于迟脉。它有正常缓脉和主病缓脉之分。正常之缓脉,脉来从容和缓,浮沉得中,不疾不徐,柔和有力;主病之缓脉,脉来怠缓或迟缓不振,松弛无力。数脉特征是一息脉来五~六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90~110次)。疾脉特征是脉来疾急,一息七至以上(每分钟脉搏130次以上)。

上述4种脉象均与脉搏速度相关,从迟脉到缓脉、数脉和疾脉速度依次递增。因此,在英译上也可以用一些与速度程度有关的形容词来翻译。如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就用slow、moderate、rapid和swift这一系列表示速度从慢到快的形容词来翻译迟、缓、数、疾4种脉象[7]。鉴于此,A版的英译更佳,但是在疾脉的翻译上有所欠缺。至于缓脉,由于其有正常缓脉和主病缓脉两种概念,那是否应采用不同的英译名呢?笔者认为,不管是正常缓脉还是主病缓脉,脉搏速度终究是该脉象的主要特征,所以仅用“moderate pulse”翻译缓脉既体现了其内涵也保持了文化特征。

2.3.3 洪脉的英译 洪脉特征是脉来极大,状似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对于其英译,A版用“full”可以凸显该脉象满满的感觉,而B版用“vast”则展示了其盛大的形象。虽然两者均体现了该脉象的部分特征,但是都不如现行很多中医汉英词典中用“surging”这个表示“大浪汹涌”的词来翻译“洪”字。用“surging pulse”英译“洪脉”,其形、义、韵更佳。

2.3.4 细脉、长脉和短脉的英译 细脉特征是脉细如线,应指明显。长脉特征是脉体长,超过本位,首尾端直,如循长竿。短脉特征是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这3个脉象的英译正如A版,分别直译为“thin pulse”、“long pulse”和“short pulse”即可,形意俱合。B版用“fine”对应“细”字虽然可取,但是“fine”也有健康之意,而其实这是一种病态脉象,所以在某些语境下可能会造成误解。长脉和短脉是较相对的概念,B版既然已经用了“short”对应“短”,当然用“long”翻译“长”比“extended”更好。

2.3.5 虚脉、弱脉、微脉和实脉 虚脉特征是三部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弱脉特征是沉而细软;微脉特征是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实脉特征是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有力。

前3种脉象在临床上都是提示虚证的脉象,但是第3个脉象程度更为严重,所以在英译中应有所区分。A版在这3个脉象的英译中比较混乱,不仅前后有不一致的情况,而且“weak pulse”还在这3个脉象的英译中都有出现,这显然是不够准确的。此外,A版用“indistinct”翻译这里的“微”字没有体现比“weak”更加严重的意味,而B版用“subtle”含有“faint and difficult to analyze”的意思,具有比“weak”更加严重的意味,所以该译文更佳。

虚脉和实脉是较为相对的概念,所以在英译处理上A版的“deficiency pulse”和“excess pulse”及B版的“depleted pulse”和“repleted pulse”都是可取的。但是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来看,中医“虚”和“实”的概念现在基本都用“deficiency”和“excess”翻译,所以前者更为可取。

2.3.6 滑脉和涩脉的英译 滑脉特征是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入盘走珠。涩脉特征是细迟而短,往来艰涩,极不流利,如轻刀刮竹。很明显,这两个脉象一个流畅,一个艰涩,是一对比较相对的脉象。A版中用“slippery pulse”和“unsmooth pulse”,而B版用“smooth pulse”和“rough pulse”。笔者认为,用“smooth”和“unsmooth”这对相对的概念来分别翻译这里的“滑”和“涩”不是更好吗?所以这里综合采用AB两版的英译或许更佳。

2.3.7 结脉和代脉的英译 结脉特征是脉来缓,时有一止,止无定数;代脉特征是脉来缓,时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A版用“slow and long pulse with intervals”和“slow irregular and intermittent pulse”翻译两个脉象,是一种意译的方式,与其他脉象的直译方式比较略显唐突,且该意译并不完整甚至有误。如前者并未译出“止无定数”的含义,而后者“irregular”为误译,应改为“regular”,因为代脉是“止有定数”。B版则分别用“knotted”和“intermittent”翻译这里的“结”和“代”,信达俱备。

3 结语

各类脉象差别细微,中医在临床时都需要细细体会,而对于海外学者来说,脉象的英译准确与否无疑是他们能否学好脉象的关键一步。

通过对以上具体英译语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充分理解相应脉象具体含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该两个《内经》英译本在脉象的总体和细节英译上各有优缺点。藉此笔者对部分脉象的英译还进一步提出了其他的英译名以供探讨。

[1]杨杰,潘桂娟.《黄帝内经》脉学知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887-888.

[2]雷燕,施蕴中.《黄帝内经》英译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72-173.

[3]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non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4]Paul Unschuld,Hermann Tessenow.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2 volume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

[5]张永乐.《黄帝内经》“脉”字考[J].江苏中医药,2012,44 (2):60-61.

[6]张家锡.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7]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国际对照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R159

A

1006-3250(2015)01-0094-03

2014-09-2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C740015)-《黄帝内经》的英译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2012B007)-中医药名词基本术语英译标准数据库研究

叶 晓(1981-),男,浙江义乌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英语翻译与研究。

△通讯作者:董敏华,男,副教授,医学学士,从事英语翻译与教学,E-mail:dmhlhf@163.com。

猜你喜欢

脉象英译本内经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