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四风”问题的解决之策
2015-04-10张帅张鹏
张帅 张鹏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作为传播思想和文化的前沿阵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风建设,坚决反对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代表的不正之风,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正党风、正校风、正学风的现实要求。
一、高校“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
近年来,受到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高校中也滋生了比较严重的“四风”问题,并形成了其特殊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如在形式主义方面:有的高校存在重视业务学习、忽视理论学习,重制度制定、轻制度落实,偏重外延建设、忽视内涵发展,学术风气浮躁等问题;官僚主义方面:部分高校存在联系师生不够密切深入、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不强,官本位现象突出,不能很好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问题;享乐主义方面:有的高校存在贪图安逸、缺乏担当的治学精神不足,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大胆创新的魄力和举措等问题;奢靡之风方面:部分高校存在勤俭办学意识不强、学校管理粗放、精打细算不够,在校舍修建、校园建设等方面贪大求洋,超标准配备办公设备和家具等问题。
高校“四风”问题不仅严重妨碍了高校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也导致高校工作效率低下,信息失灵,决策失误,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高校政风、教风、学风的重要因素,必须深刻剖析其产生和蔓延的根源所在。
1.理想信念教育的边缘化是高校“四风”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近年来,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和淡化已成为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党风政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也不能例外。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冲击与影响愈来愈强烈;另一方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载体等缺乏创新,无法跟上日益丰富且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这就必然导致了一部分党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成为滋生“四风”问题的重要因素。
2.权力集中而监督薄弱是高校“四风”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四风”问题得以在高校中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权力过分集中而监督相对薄弱。随着近年来高校的跨越式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一些高校的权力也越来越集中。同时,原有的监督机制相对落后,监督手段、方式和力度都跟不上高校权力的发展速度,监督机制成为摆设甚至是“四风”问题的挡箭牌。
3.体制机制的僵化和不完善是高校“四风”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硬件环境发展日臻完善,一些高校的硬件标准甚至超过世界名校。但相形之下,以体制机制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迟滞不前。其直接的表现就是行政化色彩浓郁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僵化繁冗的体制机制所造成的“四风”问题。如“官本位”主流思想所造成的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必然导致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绝对控制,必然导致学术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还有人事聘任管理、教师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评定等制度看似循规蹈矩,实则简单死板、教条僵化,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
二、构建解决高校“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
1.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加强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抵制“四风”的关键一环。
第一,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更加重视对干部、教师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其他任何理论来占领高校思想建设的主阵地,使广大师生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行者,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第二,着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高校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党员教育系统的平台作用,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主动占领主流媒体的宣传阵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和渗透力;要注重发挥现代传媒手段,构筑互联网上的思想教育阵地,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和渠道;要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理念支撑,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2.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
第一,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三重一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无论是党委会、校长办公室,还是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权力机构,均应建立详细明确的议事程序和决策规则。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要进行合法合规审查和风险评估,要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情况要在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一定范围内及时通报,自觉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第二,进一步推进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高校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务、政务和各个领域办事公开的各项要求,把公开化、透明化作为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扎实开展党务公开,积极推进校务公开。要进一步扩大公开事项的范围,加大公开的力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要逐步建立公开制度。特别是对于招生、人事、经费使用、项目招标等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要细化规范公开的实施细则和工作程序,让权力运行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从根本上遏止“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第三,进一步健全多方合力的监督体系。高校必须吸纳和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多维互动的监督氛围。要认真执行落实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重点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的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要更加重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高校知识分子民主意识强、谏议水平高的优势,定期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与校外监督力量的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利用好社会力量的助推作用;要形成上级、同级、下级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实现上级监督与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无缝结合、共同发力、互为补充的实际效果;要注重发挥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建立媒体信息收集、处置和反馈机制,在实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中提高监督实效。
3.深入推进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高校综合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也是建立反对“四风”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要在新的人力资源观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和特色,科学的人才选拔、使用、评价、引进、管理和薪酬机制,以人事制度改革引领高校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观。人力资源是高校跨越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因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必然归结为以制度导向激活人力资源,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
第二,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人事工作观。高校人事工作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人员的定编、设岗、聘任晋升、奖惩等管理工作,也包括工资、福利、保险等服务工作,这些工作无一不是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无一不是对他们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高校各部门一定要适应时代特点和教职工的要求,变单纯的人事管理意识为管理与服务并重,把服务好师生员工作为做好人事工作的基础,简化办事程序,明确办事规则,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型”工作机构。
第三,探索建立以分类管理与评价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考核评价机制。要着眼于建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岗位考核评价办法,按照教师岗位、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等不同的要求,聘任具备相应适岗能力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与岗位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精细化分类管理激发不同类型人才的特长和创造性,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成长环境。
第四,畅通流通渠道,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要围绕把好进口关、定好岗位关、开好出口关的要求,畅通人才的流动渠道。要以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良性的干事创业平台,延揽高水平人才,确保其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结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要求,在保障师资队伍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对于不符合学校发展方向和学科设置,及达不到相关岗位要求的人员,实施制度性退出策略,确保有限资源配置于更加优秀的群体,最大限度激发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解决高校“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四风”问题是事关高校长远发展的重大历史性命题,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反“四风”长效机制建设,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李立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N].光明日报,2014-06-03.
[4]董奇.创新体制机制是高校改革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11-21.
[5]赵志鲲,陶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3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4).
[6]孙伟琴.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实践[J].管理观察,2014,(21).
[7]侯永刚,彭小华.聚焦“四风”查问题,找准找实是关键[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