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转型期中国女性面临的道德问题

2015-04-10

关键词:道德

王 丹

一、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我国女性面临的道德问题

上海市妇联2001年公布的“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有43.8%的男性和37.4%的女性赞成“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几年前一次关于女大学生择业趋向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事业、对成功的渴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在回答“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重”的问题时,8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绝大多数人拒绝“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角色。然而,时隔几年,知识女性的自信心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滑坡。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以往妇女解放所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生存竞争没有保护与照顾的平等,这种解放的沉重代价是婚姻家庭的松散和女性风度魅力的丧失。当今,许多女大学生不愿意再付出这种代价,转而追求一种更为实际的生活道路。“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显示,有高达70%的受访者明确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原先早已销声匿迹的丑恶现象,如娼妓、“二奶”等不仅死灰复燃,而且似乎已成长为社会的一大顽疾,新兴的“小三”数量逐步扩大,且许多年轻女性趋之若鹜。包养者队伍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港台商人扩大到大陆商人、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以至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男性;构成这支“二奶”队伍的主体20余年前主要是受教育较少的农村、小城镇年轻女子,到90年代中期,这支队伍的素质逐渐提高,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成为了其中的生力军。面对男权主义的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女性仍然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残酷现实,一些女性无奈整容、塑型,以博得男性及全社会的认可。人造美女风潮流行,“征婚代替就业”,“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等甚至更荒谬的论调在社会各阶层大行其道。

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共同反映出,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风云变幻的社会,生存的巨大挑战和多元文化的存在等原因,中国的一些女性在择业观、婚恋价值观的选择上,过分的偏重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主义。这些女性丧失了自我信心,缺乏拼搏的勇气,追寻更加实际安稳的道路;贪慕虚荣,唯名利是图,为一己之私不择手段的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人性扭曲、道德沦丧,臣服于男性,追逐寻求着被包养等不切实际的生存方式。所有这些存在在一些女性身上的道德问题,不仅深深伤害着女性自己的心灵及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好风尚。

二、女性道德问题的成因浅析

当今我国一些女性的道德滑坡,行为失范,思想倒退,笔者认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思想文化发展的背景,同时也与这些女性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有关。

1.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时期以来,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竞争机制的确立,社会结构分化,行业和职业种类不断增加,社会内部各种流动加快,各个阶层发展的可能性变大,社会资源也在进行着新的集聚与分散。一方面一部分资源正在由过去的相对集中朝着相对分散的方向变化,如权力、教育、声望等社会资源从过去集中于个别群体(如国家干部或部门领导等),到如今分散在各个群体中。另一方面一部分资源由过去的平均分散走向相对集中(如经济收入)。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淡化等级制的过程,必然吸引激励着拥有较少资源的群体(如女性)沿着各种途径获取社会资源,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然而,通过更快地获得,更多的索取,非法竞争手段获得丰厚资源引起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造成了人们心中强大的心理落差,对一些女性参与社会竞争产生错误导向。它无形的然而却有力地引导少数女性,只关心竞争结果,而不在乎竞争手段,只要能达到竞争目的,做什么怎么做都无所谓。

2.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经济的巨大繁荣并不能立马带来思想观念意识领域的大踏步前进,相反,意识领域的变革可能会滞后。中国的女性一步步从过去走到今天,不断发展的历史给中国社会文化和女性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抹上了斑斓的色彩。

女性的道德状况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女性的解放究竟应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是回归家庭、世俗享乐,抑或是女权主义?女性应该往哪里去?目前情形是:处在社会转型期,具有开放性、吸纳力、融合性的现代女性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能够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形成,社会缺乏严格的道德制约机制,人们的道德敬畏感似乎更为淡薄。我们认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敬畏,就没有内心的约束,犹如脱缰的野马,任何腐朽思想的入侵也变得轻而易举。在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的年代,功利主义的趋向是最现实的选择,更是一些人救命的稻草。

3.妇女自身因素。当然,当前一些女性道德问题突出,并不单是社会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发展使然,女性的自我选择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那些酒吧里的坐台小姐,甘愿充当“二奶”“情妇”、通过网络等渠道招嫖的年轻女性,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女性,她们如此选择这些通道一定有难得的苦衷,但更大部分的原因是她们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人性的异化。诚然社会的发展有很多问题不能得到立刻解决,男女不平等,就业歧视,社会竞争激烈,制度不健全,女性的确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代价,牺牲更多才能获得同男性平等的地位,求得生存的权利。但在任何条件下,诚实的劳动、公平的竞争,依靠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来争取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条基本的生存法则都是不容置疑的。

目前,一些女性缺乏理性与清醒的头脑,不知道自己应当拥有的是什么,自己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理想与目标,追赶着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步伐,迷失了自我。她们对幸福的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有钱有车有房,对金钱和权力顶礼膜拜,热衷于时尚,羡慕奢华,不想脚踏实地辛勤工作,却渴望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这不能不说是价值观倾斜所造成道德滑坡的悲哀。

三、改善转型期女性道德状况的建议

1.弘扬女性传统美德,纳入现代生活体系。现代女性尽自己的智力、能力和爱心,既支持丈夫事业上进,又教育子女健康成长,这种相夫教子的责任感,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依附、被动、服从,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平等、自主、独立,对于构建美满幸福的家庭,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是不可或缺的。同样,传统女性美德中的温顺、宽容、仁慈和坚韧对现代女性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以和为贵、团结礼让、克己谦让、温馨和谐不仅能调节现代的家庭内部关系,而且能使女性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中树立爱人意识,保持宽容大度,言行一致,并具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付于女性最崇高的美德。

2.提倡女性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实现自我价值。当代女性应当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自己未来的梦想是什么,对幸福和婚姻的理解是什么,为自己的梦想树立目标,并怀着美好的理想不断努力行进,不停的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在爱情观上,坚持爱情在婚姻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不能盲目的为了金钱地位房子等其他因素,牺牲掉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断送自己的美好人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一个人,无论对方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对方是健康还是疾病,这种爱情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尊崇的,也是今天我们更应提倡、所追求、所向往的,这种爱情观应处于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中心地位永不动摇。

3.完善道德教育。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本是以德为先,以德为重,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道德教育的缺失以及其空洞的说教和鲜有的榜样示范行为使古今两者形成巨大反差,现行的道德教育往往成为纸上谈兵的东西。尤其是为了应付各类检查而搞的突击建设的道德教育其负面效果更大,可想而知,如此德育,其效果一定收效甚微。另外教育手段上的参照书本、机械灌输,使得道德教育的作用难以真正得到发挥,久而久之造成了部分国民道德失范,所以当代德育教育亟待好好完善,应认真的从内容到形式上扎扎实实的完善一整套有效的国民道德教育机制,为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而努力。

4.强化社会道德环境。政府应重视社会显力及榜样对社会意识形成的导向作用。当前官员落马总会报出几个“情人”或“二奶”,个别政府官员包养“情人”、“二奶”的行为,对社会公众的示范作用是极其恶劣的。必须从反腐倡廉的层面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具有导向作用的社会道德阶层环境。其次,个别媒体总是大肆渲染社会名人、明星的所谓第三次爱情、婚姻,而对他们的喜新厌旧的行为没有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影视作品也热心于上演婚外情、第三者插足,这无疑对公众的影响力是很坏的,尤其是年轻人,很不利于他们树立健康的婚恋观。众所周知,公众的社会意识是在名人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媒体大肆贩卖腐朽的封建文化,久而久之就会腐蚀社会机体,败坏社会的道德风气。因此,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的部门机构应严把媒体的关口,有效监督和规范,大力弘扬健康的主流道德观,用健康的思想影响人,为公共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改进政府政策制度,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宪法赋予女性同男性平等的权利与地位,使社会主义女性道德通过法律保障而确立起来,然而法律的平等并不等于实际的平等。实际中,我们目前仍处在男权主义,父权制文化根深蒂固,男女差异的性别歧视、就业歧视,和以竞争的优胜劣汰为原则的社会里,女性明显处于弱势的一方。两性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不平等的性别歧视,将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法律应加强对女性权益的界定与保护,政府应不断完善国家的政策制度,倡导两性平等,为女性的发展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

6.构建新的女性道德评价标准并积极倡导践行。一些女性道德失范,客观上也来自于没有一个新的、统一的女性道德评价标准。原先的道德评价标准混乱并且失去了一定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因而,建立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统一的女性道德评价体系与标准已然成为必要。新的道德体系与标准,应当既体现出先进性又体现出广泛性来,并且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构建。同时,我们更应积极的倡导践行。

总之,转型期我国一些女性面临的道德问题值得深思,道德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导致一些女性道德问题的凸现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我们的社会学家、政治领导者所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中国女性的道德才能走上健康的良性的发展轨道,中国女性才能跟上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中华文明才能够从完全意义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

[1]刘青.知识女性自信滑坡 只愿回家作贤妻良母[EB/OL].千龙新闻网,2001-11-20.

[2]石俊山.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N].北京晨报·婚恋,2011-12-01.

[3]林语堂.金圣叹之生理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0.

[4]2013年民政部1月28号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Z].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

[5]邹平林.道德滑坡还是范式转换?——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及出路[J].道德与文明,2011,(2).

[6] 姜平.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遭遇的家庭困境与对策——以知识女性为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7] 李惠.中西方女性价值观[J].群文天地,2012,(9).

[8]谦龙.大学生心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EB/OL].http://www.21.com,2002 -01 -31.

猜你喜欢

道德
道德声明
道德声明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道德的生命力
强化道德建设
论道德榜样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