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探究及转化策略
2015-04-10沈晓红
沈晓红
语文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义务教育中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学习困难,将会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困生作为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这些学生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情况,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分析学困生语文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习现状
语文这门学科的学困生,和其他学科相比,人数相对要少一些,但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影响却颇大。就目前我所遇到的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习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前没有预习。尽管学校里每天要求学生把当天的作业记下来,但是总有一些学生不肯记,所以常有学生不知道明天要上哪一篇课文,自然也就不知道要为明天的新课做些准备。
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分散,有时候不知道讲到什么地方,找不到相应段落,有的学生甚至就像是听天书,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做笔记时,也需要老师再三提醒,才会不情不愿地写几笔。有时候,看着低头在写字,其实在语文课本的插图上涂涂画画。学生合作探究时,他们也常常不能融入其中。
3.课后作业总是不能顺利完成。学困生语文作业有时候仅做几题,或者语文作业干脆不交,遇到要写作文,常常就不做了。其实课堂和课后是学习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听课是接受、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做作业则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如果当时不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后相应的复习、练习、背诵等,那么所学知识的巩固率就会大打折扣。
4.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甚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课堂教学外,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的课外阅读。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最好时期,但学困生常常错失这一时期。
二、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探析
在笔者看来,学困生的出现缘于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生源复杂。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镇学生、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学生。城镇学生学习自觉,家长管教严格,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一般能够很好地完成;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以拆迁户、失地农民子女为主,他们所居住环境复杂,娱乐场所众多,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家长不太关心子女学习;农民工子女学生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文化程度又不高,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困生的产生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因为社会上一些青年对初中生的误导,一些中学生受他们的影响,开始学会吸烟、喝酒,过早地接触社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存在听天由命、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2.学校环境和教师因素。孩子从幼儿园刚升到小学时,语文学习的差异其实是很小的,大家几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由于一些学校的语文实践活动相对比较少,没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如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里回答问题举起的手越来越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渐渐有了差别,语文成绩也开始向两级分化。到了初中,一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关键,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挫伤了一些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目前语文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老师们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有深有浅,他们在教学生学语文时很有可能抱着应试教育的功利心态,因此课堂上所教的、课后所辅导的内容全都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自然无法将语文的本来面目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为考试而学,他们有厌学情绪也就十分自然了。一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十年不变,教学方法单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使得语文整体学习的效率较低,从而促成语文学困生的产生。
3.语文课程的因素。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大多在学生的生活体验或理解范围之内,自然能够让他们感到亲切 ,从而产生共鸣。而一些议论性文章逻辑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说明性文章内容相对枯燥,学生阅读兴趣不大;有的文章所反映的时代与写作背景,学生不熟悉,难以理解,无法深入文章内涵。因此,初中语文教材在充分反映课程内容的同时,必须建立适当的补救措施,赋予教材内容以弹性,为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开发提供开放的空间,以免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反复受挫,从而发展成为学困生。另外,小学的课程形象思维比较多,课文读一读、背一背,词语抄一抄。而初中语文理解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内容增多,和小学语文相比,初中语文课时紧,内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比较快,复习时间减少,一些学生适应性比较差,一开始就跟不上初中语文学习的步伐,老师和家长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初中语文学习的习惯,这些学生渐渐对语文学习有惧怕心理,同样也会促使他们发展成为学困生。
4.个人因素。这其中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这两个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一部分学生发展成为学困生。智力因素主要有:记忆力差,表现为识字障碍、积累有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表现为说话不连贯、词汇贫乏,写作文困难很多;想象力差等。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胆小、自卑、沉默、懒惰,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在学困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更不可忽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正确,是导致他们成绩始终不见起色的重要原因。
三、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转化做准备。笔者在不断与学困生沟通中发现:信心不足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生来低人一等,自己学不会,教师不重视,同学们瞧不起,于是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索性不学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者,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以及学生的生活中,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困生,不能去打击他们,不能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应对他们一视同仁,要用父母般的关爱来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化解他们心中对于教师的一些不好印象,“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他们才会愿意去学、有信心去学。
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每一个“语文学困生”,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总有学习语文的优势,如:有的学生书写很端正,但作业总是做一半空一半;有的学生上课大胆朗读,但是对课文不熟悉,读得疙疙瘩瘩;有的学生记忆力强,但被懒惰掩盖住了;有的学生有讲故事才能,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但是从不愿意认真上语文课;有的学生思维独特,经常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虽然常常让师生啼笑皆非……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困生的这些闪光点,着重予以表扬,比如:“某某同学的字写得特别端正,大家要多向他学习!”“某某同学课堂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大家要向他学习……”诸如此类的表扬,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注,进而提升自信心,为他们的转化打下基础。语文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平时的练笔中、作业本中适时地鼓励他们,能间接地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比起一般的学生,学困生更渴望得到认可与鼓励。当然 ,我们对学困生的表扬和激励也要注意客观性,要实事求是。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同学们不认可,学困生自己也不愿接受,这样的表扬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
2.人文关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他们也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了学习落后。作为教师,应具体学生具体分析,逐个解决。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们。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尤其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完成,爱心是促进学困生进步的基础和情感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语文教师要用无私而真诚的爱帮助学困生的精神世界苏醒,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学习热情与信心,加深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赖。平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带“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要尊重他们,不要动不动就挖苦嘲讽,伤害其脆弱的自尊心,对其语言及行为更需要精心斟酌。上课时,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优秀学生身上,提问时,基础程度的问题可以让学困生回答,回答正确了,教师要适时表扬;如果不正确,也不要冷眼相待,教师可以帮他找到文中相应文字,一起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干脆不回答,教师也不要不耐烦地让他坐下,应当试着引导他回答问题。
3.落实语文基础。笔者所在的初中,生源复杂,学习程度差异性较大,基础部分比较薄弱的学生较多,听写词语和注音时,拼音不会的、声调错误的、词语不会写的、书写不规范的、字形不端正的情况时有发生。落实字音是基础,上课时遇到拼写容易出错的,笔者会讲解一些汉字拼写规则,譬如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bō(波),不能拼成 buō;i,u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ú(球),并板书,让这些学困生也在桌面用手指反复比划。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每次预习都对学困生布置生字抄写和注音这两项作业 ,并在上课时进行听写,让他们及时掌握相关知识,若是正确率得到稳定,笔者便允许他们不用抄写,在这一措施的激励之下,学困生的积极性也高涨了,而且,每次听写之前,他们都会认真地准备,下课也不再吵闹了。
在落实字音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他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语文课堂上,笔者有时候会让班级一些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时,第15段中有这么一句话: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记得当时笔者指定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前者没有很好读出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而后一位学生感情把握得很好。由此,我进行拓展,展示了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的一段话:“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又让这位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该生读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鼓掌,一时,朗读气氛达到高潮。然后笔者又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并给予适时的点拨,并让几个跃跃欲试的学困生也进行了朗读,经过几次点拨,原来的朗读都不怎么通顺的几个学困生也读出了感情,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还感悟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思想,从而让学困生在朗读中渐渐爱上了语文。
针对学困生中错别字较多,随意涂改,字迹潦草的情况,笔者在课外组织学生欣赏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端正书写态度。还组织了钢笔书法比赛,设置了优胜奖和进步奖。学困生原本书法底子薄弱,照着字帖或者语文课本练了一段时间以后,进步比较明显,所以,有数名学困生获得了进步奖,从而促进了他们对书写的重视。
4.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一文中指出“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如何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习惯问题。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已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一,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各类字典、词典和资料类图书的概称,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之一,它们就像是无声的老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学会使用工具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会使用工具书可以提高学困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困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比一般学生要欠缺,身边有一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或者《语文词语手册》,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生字读音、生字字形、理解新词的一般用法,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第二,养成阅读的习惯。学困生一般不太看语文课本,更不喜欢看经典文学作品。较多的时候是玩电脑游戏、看漫画、看网络言情、武侠、玄幻、网游等没有什么营养的小说。我从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学生对《水浒》和《三国演义》相对熟悉。七年级上册的一次课外练习中讲到鲁达,我便让学生说说和鲁达相关的故事情节,班里大部分同学都面面相觑,一位平时从不愿意做作业的男生却显得很活跃,我便让他来讲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讲得有点吃力,不过仍能详细地叙述“三拳”。在名著普及率很低的班级里,能讲到这个程度,已属不易。我便引导学生多看看名著,还把自己订阅的《读者》放在教室的图书角,让学生们去翻阅,渐渐的,一些学困生也渐渐把看这类杂志当成了习惯。
第三,养成速记的习惯。一些学困生写字速度比较慢,不擅长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往往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影响了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告诉他们,记笔记不是法庭书记员,不需要逐字记录,可以用短语速记的方法,即抓住句子中重要的短语来提高记录速度。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有选择地记录,用简短词语来记录。
第四,养成做摘记、写随笔的习惯。学困生往往不爱写作,遇到写作,要么不交,要么短短数字,纯粹是敷衍了事。做摘记对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学校开设了阅读课,笔者要求学困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觉得优美的文字记下来,为写作准备素材,一堂课里如果看得慢可以少记录一点,但是绝对不能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一段时间下来,学困生阅读速度快了,摘录的内容也多了,摘录的文字也更优美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是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众多,本文所述只是管中窥豹,所提出的转化策略也只是根据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进行的一点总结,未必有普适的作用。笔者希望转化学困生的话题能继续讨论下去。只要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能怀着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责任心,不断总结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一定能让学困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让语文学科散发真正的魅力。
[1]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研究课题组.初中研究报告[J].教育实验研究,1996,(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译文.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探究及教学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