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共产党员的信仰研究
2015-04-10杨阳
杨 阳
习近平在中央领导集体学习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段论述,把人的生命元素“钙”引入政治生活领域,高度概括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了信仰迷茫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理想信念对于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巨大作用。信仰坚定是中国共产党优于古今中外一切政党而独具的品格,是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战无不胜的精神武器。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告诉我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一、共产党员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与思想一样,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属性。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幸福,不能像动物那样被动地消极适应环境,而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地认识、改变和创造世界。因而克服各种灾难困苦,向往美好生活,排除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就成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精神需要,信仰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信仰的含义中有敬仰的因素,如果信仰者把对信仰对象的敬仰或信服,任意夸大,脱离了实际,则可能导致迷信。对神或人的盲目崇拜,把教义、学说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就是例证。但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把信仰归结为迷信,从而排斥信仰这个概念,这是走向另一种极端的片面性。
信仰坚定是中国共产党优于古今中外一切政党而独具的品格,是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战无不胜的精神武器。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培育和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时代精神。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告诉我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因而无论条件如何恶劣,环境如何复杂、惊险、困难,他们都能够勇敢面对,不顾个人名利安危,抛头颅洒热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受各种考验和牺牲,为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社会的进步、无私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一贯重视坚定党的信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历届党的中央领导人对信仰问题都有重要的论述。毛泽东说过,他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四信”,首先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坚定党的信仰,200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要求大家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2008年在看望方永刚教授时,他高度赞扬方永刚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和实践党的理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第一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向全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号召。可见党中央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列为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员的信仰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是单指经济层面,同时也是政治、文化、又是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坚信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时期下,从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员的信念教育至关重要。
1.加强党员信仰必要性。
第一,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变动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现实的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分工、利益分配等等都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和不同,这是造成包括信仰在内的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分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归根到底,信仰的分化是当今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矛盾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表现。
第二,社会生活中的消极方面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当然是主要的,但对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也不能轻视。诸如,社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贫富差别呈扩大的趋势,至今仍有一亿多人处于贫困状态;一些干部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罪行严重,虽然一再严惩不贷但似乎犯事者越来越多,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但仍存在着大肆消耗、浪费,不讲节约,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态势仍未根本扭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都矛盾重重、日趋尖锐,等等。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历史条件等客观的因素,但同时也有决策和指导、制度和体制、政策和管理等主观的因素。严重性在于它们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和信心。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迅速变化的需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同志,从事党的思想建设和教育工作的同志,绝大多数都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是尽责尽力的。但是从我个人接触的印象来看,感到很多文章、讲话和报告,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如何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如何结合当代现实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准确而又深刻地阐明基本理论,特别是如何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不同主义争论的焦点,不回避要害,而是针对性地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真正吸引群众,使人们感兴趣,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愿意接受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有一定的距离。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落后于正在发生重大改变的形势,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信仰。
2.共产党员信仰的培养。
第一,党要重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正确阐明信仰概念的科学含义及信仰与理想信念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确立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大力宣传坚定党的信仰的优秀典型。
第二,充分估计信仰问题对党的建设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地把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目的和评价标准。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旧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人们在科学信仰指引下自觉创造新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多数人的信仰状况,特别是居领导地位起骨干作用的干部和党员的信仰是否正确、深刻和坚定,对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意义。革命时期是如此,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更是如此。所谓“人心向背”,心就是信,就是信“社”还是信“资”,其思想基础就是相信马克思主义还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所以信仰实际上是整个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离开了信仰来谈文化建设就失去了主心骨。
第三,分清理论和政策的界限。思想理论同现行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党的组织和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上信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理论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批判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哲学及各种资本主义社会思潮,同它们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在这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要做表率。事实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主义和思潮,都有它们自己的党性原则,在其学说及各种资本主义社会思潮,同它们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在这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要做表率。事实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主义和思潮,都有它们自己的党性原则,在其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及一系列基本观点和最后结论上,同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对立的,都是持批判否定态度而从不调和宽容的。同时,党和政府在制订和执行与信仰有关的政策上,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信仰自由,努力团结一切拥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教组织及其信徒,努力团结所有非党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同他们结成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要正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潜在的危机。应该依靠和发挥广大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的专家和老师们的积极性,经过系统调研,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力争使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党的思想教育和宣传的整体水平得以迅速提高,队伍得以不断壮大,能够为巩固和增强党的先进性,培养造就亿万具有坚定科学信仰的共产主义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扩大和坚定人们的正确信仰,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党和政府应该从战略上决策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减少并最终去除那些使党员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产生动摇的消极因素。总体上说,我们今天讲中国的信仰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不能离开当代意识形态冲突的大格局,不能将其归结为纯粹的个人事情。在当代中国,即使着眼于解决个人信仰问题,其真正的出路是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习近平.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1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何香红.坚定对党的信仰—纪念建党90周年[J].学术论坛,2011,(38).
[4]韦柳琴,郭天平.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强化信仰之路[J].探索,2004,(6).
[5]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2011,(10).
[6]曾令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