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015-04-10王文龙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共产党政党

王文龙

日本共产党成立于1922年,现有党员约四十万,是日本第二大在野党,同时也是发达国家境内最大的共产党组织。日本共产党经历了二战、冷战以及苏东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历经八十余年“红旗不倒”。究其原因与其一贯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列宁曾经说过“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以外,没有别的武器”。可见党的组织建设在党建中重要地位。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同样有借鉴意义。

一、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历史背景

第一,国际背景。19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受此影响,日本国内反共势力进一步高涨,党的势力受到极大冲击,党员从1989年的近50万人急降到1991年的36万人,日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另外,日共的党纲尽管经历过多次部分修改,但基本没有摆脱《六一年纲领》的骨架。而长期使用的《六一年纲领》明显己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内容僵化并且在某些方面脱离实际,显然难以吸引广大群众。

第二,国内背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持续二十余年的高速腾飞,国内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劳动力的人口中,虽然从事雇佣劳动的工人阶级在国民中压倒多数,成为日本社会的主力。但是日共认为:“日本的革命事业是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变革。而革命事业的主体就是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劳动者、日本国民的大多数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深受“利润第一主义”之害的,不只是工人阶级,而是全体国民。因此,“党的最终目标和大多数国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党的社会主义变革是日本大多数国民的革命。”基于以上因素考虑,为了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争取更多的选民,日共对党的重要文献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修改。

二、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变革及其运作

1.党的性质的新定位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从日本共产党的创立到冷战结束的相当长时间,日共一直把党的性质概括为“日本共产党是日本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冷战结束后,为了适应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更多地吸收社会新生力量及社会精英,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寻求跨阶级的支持,努力塑造能够代表整个国民利益政党的形象。提出“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又是日本国民的政党”,由“先锋性”转向“国民性”。党性质的新判定为日共逐步扩展自身的社会基础铺平了道路。步入新世纪,日共推行了诸多扩大党组织力量的举措:修改入党条件。“对所有的人开放门户”;根据社会阶层的变化,扩大党员队伍的外延:企业经营者只要符合党章规定的入党条件要求也可以入党,其中包括大企业经营者。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志位和夫也曾经说过:“日共认为,有产者、有剥削行为的人,只要符合党员条件是可以入党的。恩格斯本人就是一个范例,他有资产,有资产就难免有剥削。但是,他心中有共产主义的远大前景,他创造的理论是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行为和剥削制度,他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的行为和思想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但在他的内心,在他的实际活动上,却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对真正怀有社会主义理想的企业主,日共是向他们敞开大门的。”由于党章修改及时,日本国民对日共的关注度逐年增加,党的队伍不断壮大。此外,外围组织建设也是日共比较注重的领域,旨在把党和群众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前,日共建有许多劳动组合、和平团体和市民团体等党的外围组织,近年来,党的外围组织及群众团体不仅是日共的基础支持力量,也成为日共联系和发动群众的纽带。

2.完善民主集中组织原则。长期以来,苏联及东欧共产党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过分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苏东剧变后,原先这些国家地区的共产党纷纷抛弃民主集中这一建党原则,或更改名称、修改党纲,或重新定位民主集中制原则。日共成为发达国家范围内共产党中少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政党。尽管依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但日共已经意识到在实践中也存在党内集权有余、民主不足的弊端。2000年在党的“二十二大”上通过了新的党章,党的组织原则依然是民主集中制,决定重新阐释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内涵。“党的决定要充分经过民主讨论,最终由多数党员决定”、“所有领导机关要通过选举产生”、“不得因意见不同进行组织性排挤”、“决定的事情全体都要执行行动统一是公开的政党对国民的责任”、“党内不分帮分派”。对于民主集中制的新规定,扩大了民主的内含,促进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3.从“老人政治”走向干部年轻化的日共组织变革。步入新世纪,政党领导层的“代际”更替成为潮流。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成为全体国民关注的焦点,这实际上成为政党竞争成败的一个关键。而日共在日本政坛上向有“老人政治”之称,党的领导集体缺乏青春活力。针对这种情况,冷战后,日共在组织建设中,特别重视领导人的新老更替和干部的年轻化。1997年,在党的“二十一大”上试改革党的干部队伍结构,取消了党的主席职位。老一代领人宫本显治退居二线,为自己在党内近四十年的领导工作画上句号。与此同时,确定了以不破哲三和志位和夫为核心的新一代的领导集体。2000年党的“二十二大”又一次对中央领导机构作了重大调整,取消党的“名誉主席”,设“名誉干部”。一大批年富力强、适应新时代的中青年干部被推上领导岗位,平均年龄达到57岁。志位和夫也成为日共历史上最年轻的委员长,整个领导集体也成为日共近30年来最年轻的、最有朝气的领导集体。日共这次主要领导人的改换,不仅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扩大了党内民主的内涵,同时顺利实现了新老领导班子的交接,日共也重新焕发活力。近年来日本共产党在普天间机场搬迁等问题上非常活跃,正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

4.提高基层党支部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日共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基层组织建设中又以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为重点。仔细考察日共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措施和经验,我们发现,其既在宏观上重视,又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从整体上来说,日共认为党的根基在支部、在基层,“支部是主角”。只有加强“以支部为主角”的党建工作,才能尽快地将日本共产党建设为“能在选举中获胜的、强有力的政党”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之路;从局部细节来看,日共对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从区域分布、规章制度、生活会的具体内容、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等都有详细的安排,特别是每周一的支部生活制度和以选举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基层支部生活,使日共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扎扎实实,有声有色,既密切了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关系,又拉近了党与支持者、选民的距离。通过直接听取选民心声和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效果的行动赢得选民的理解与支持。

三、日本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1.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总结日本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很重要一点就是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总结相适应的策略与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政党在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历程中,将前后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跨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峡谷,最终实现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党自身也经历着由地下党和秘密活动到合法党和公开活动、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在这一系列的进程和转变中,新问题、新情况是工人阶级政党需要不断面对的。假如不能依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及时调整党的工作重心,以及对党的组织进行变革,仍沿袭旧的组织方式、领导体制和活动形式,必定导致党组织死板僵硬,压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将会丧失活力和生机。唯有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符合民心,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日共不断根据时代条件变化调整自身方针策略的思路启示我们:无论是执政的共产党还是非执政的共产党一定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努力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当代面临的新问题。

2.党的建设要整合和吸引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列宁曾指出:“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工人政党,一个不容坏分子插足的政党,但是,我们必须吸收党外群众来参加工作。显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列宁已经注意到了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人与人、国与国的经济联系千丝万缕,一个政党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日本共产党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既吸引整合新兴的中间阶层,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又重视传统党员的“保质保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诚然,这里我们也要对中间阶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一阶层不像属于特定阶级那样对某个政党有强烈的依附性和忠诚度,他们在政治生活相比于本阶级内部成员而较保守;政治态度也多秉承实用主义,整体呈现不稳定性的倾向。所以,这些都决定了党的政策要有很大的灵活性。既要防止“右”也要防止“左”。总之,能否坚持共产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统一,能否塑造各个社会阶层的稳定的政党认同、从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吸收党员,是所有共产党共同面临的问题。

3.党的建设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我们知道,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同志提出的关于党建的根本组织原则。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共产党建党特色的重大创新性的建党模式。可以说,民主集中原则的贯彻和践行,极大地发展和壮大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力量,为形成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过去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在对待民主集中制中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也存在着集中多于民主,甚至以集中代替民主的现象。民主集中制变成了“集权制”。集权必然导致个人专断和官僚主义,从而把党和国家的命运寄托于领导人的水平和觉悟上。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及其不负责任的。因此,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首先要通过不断扩宽党内民主,化解党内决策的效率性与民主性之间的矛盾。还有就是要提高党内普通党员的政治热情及其政治参与度,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日共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经过风雨九十多年的日本共产党在党的组织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对日共组织建设的考察,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自身的执政基础、强化组织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曹天禄.新世纪日本共产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国外理论动态,2003,(8).

[2]朱艳圣.冷战以后的日本共产党[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3).

[3]曹天禄.日本共产党的党建工作与经验教训[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2004,(4).

[4]张伯玉.日本共产党纲领的调整及其背景田[J].日本学刊,2003,(6).

[5]伊文清.日本共产党的党建经验与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6]门晓红.日本共产党的政治演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2).

[7]史少博.论当今的日本共产党[J].理论月刊,2012,(10).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共产党政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共产党颂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