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史学角度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道光皇帝

2015-04-10李昊健

关键词:道光帝鸦片战争林则徐

李昊健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开始,是清朝走下神坛的开始,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开始,也是史学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以往的历史分析,一般都立足于政治、军事、技术等角度进行研究。但是,我们发现在整个战争中,少数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价值观与心理深刻地左右了战争的进程与成败,道光皇帝便是其中之一。从心理史学的角度对他进行分析,应是研究鸦片战争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

一、道光皇帝的性格分析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821—1850在位)是清朝直接被大规模卷入世界格局下的第一位皇帝。对于他的性格特点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朝政府之后对于“夷务”的态度与政策变化。

纵观道光皇帝成长与执政的一生,矛盾的性格特点贯穿了一生,他的这些特点也表现在他作为皇帝的决策上摇摆不定,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他希望能像祖先一样有所作为,但却没有祖先那样的能力与魄力,剩下好大喜功的性格,另一方面,在他的政策或政令收到阻力或挫折时,又表现出守旧软弱。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道光皇帝性格矛盾,具有两面性。这一点有一些学者也认识到,喻大华认为“道光皇帝在性格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谨慎过度,二是缺乏定见。”道光皇帝的这一性格、心理特点影响到了他的政治决策,也影响了清王朝的发展与命运。

1.他性格循规蹈矩、应循守旧。道光皇帝自小便受到了极其严格的帝王教育,这使他养成了遵从祖制的守旧、保守的思维方式,但是道光皇帝面临的问题有一部分,却是他的祖先们没有见过的全新的问题,如果总是试图以旧法解决新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道光五年因为洪泽湖决堤,治理运河耗费巨大却不见成效,导致往北京运粮的漕运出现延误,面对这一问题,英和与陶澍等大臣,力主突破旧制,海运皇粮,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六年春,开兑,至夏全抵天津,无一漂损者,验米色率莹洁,过河运数倍。”虽然漕运古法弊端已久,海运益处很多。但仅此以后,道光帝便以遵从祖制为由恢复漕运。

道光皇帝的这一性格特点还表现在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上。曹振镛和穆彰阿是道光帝最为倚重的两位大臣。其中曹振镛更是历经三朝而不倒,但是这样一位“政坛常青树”在政绩乏善可陈,没有建树,他最大的功劳是在刘凤诰的提醒下指出了遗诏中关于乾隆出生地的错误,并因此受道光赏识而入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振镛小心谨慎,一守文法”,一生极为循规蹈矩。《清史稿·曹振镛列传》中对他政绩的描述也只有一百多字,也可以看出其无作为的程度。面对这样一位只会“多磕头、少说话”的军机大臣,但道光对他却赞赏有加:“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

2.他在认知上习惯于开始时将问题简单化,流于形式,不求甚解,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后来因为挫折或失败后又将问题复杂化、夸大化。

道光帝刚一登基就赶上了西北边疆张格尔率三百余人骚扰边卡的事件,面对这样一件事,《道光朝实录》卷一记录的道光皇帝的反应却是:“实因穷苦起意抢掠”、“勿妄杀戮,以安众心而靖边圉”,而忽略了带头人张格尔的玛赫杜米家族曾经在天山南麓广大地区的长期统治,在当地政治上、宗教上的广泛影响,也忽略了他背后的浩罕王朝及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与阴谋,并天真地认为通过严办了失职的官员,就可以平息边境的事端,结果导致了后来费银近千万,用兵近4万,历时一年半的更大规模的战事。

同样,道光帝在处理鸦片问题、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也因为他的性格特点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思路。

3.他性格软弱,易受他人压力左右,做事习惯虎头蛇尾。道光帝在登位初期的清查陋规的事件,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一开始道光帝听了英和的意见,想表现出自己的一番作为,下令彻查原来存在的陋规。但是道光帝不了解陋规陋习,对官员们的重要性,它关乎官员们的切身利益,结果令一出,立即引来了群臣的反对,据《道光朝实录》卷十记载,道光皇帝登基的第一件大事,便皇帝的自我检讨二停止:“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此事不但无益于民生,抑且有伤于国体”,“著即明白宣示各督抚,停止查办”,只好不了了之、草率收场。

再例如,道光帝也曾因节俭、养民等原因,向地方官员们下令停止向北京进贡特产。但是,由于地方官员们拿不准这位新皇帝的真实想法,出于各种原因,他们仍继续缴纳各种贡赋,并向新皇帝上书解释其缴纳贡赋的原因和缴纳贡赋与节俭和养民没有矛盾的理由。最后,这位新皇帝,面对这样一直情况,又一次采取了默不作声、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处理方法。

道光皇帝软弱的特点,始终贯穿在他的统治中。

4.他在心理归因类型上属于外控型归因,喜欢推卸责任,不承担责任。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决策者,自然理应成为国家决策的最高的担当者。但是道光帝却是一位推卸责任的帝王。自己的决策执行不下去,往往会找一位“替罪羊”,让事情不了了之。前面提到到清理陋规事件,这件事应该是道光想树立新形象的决策,本是一件好事,结果却因群臣的反对而停止,最后找到了英和承担责任;“英和罢军机大臣,照旧供尚书等职。”草草收场。

相比起来,太常寺卿许乃济的经历就悲剧的多。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卿许乃济专门上了《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建议恢复嘉庆以前的鸦片进口征税制度,以货易货,管控白银外流的情况;各地只要不妨碍农业,也允许栽种罂粟,以便逐渐杜绝鸦片输入。道光帝看了奏折后动了心,便下诏全国讨论。结果,全国除广东外一律对该折子大加批判。结果道光帝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便把矛头指向许乃济,将其降职并勒令退休“许乃济冒昧渎陈,殊属纰缪,着降为六品顶戴,即行休致,以示惩儆”皇帝不承担责任的结果,便是让官员们不该广开言路,只能使官员们更加小心谨慎,离心离德。

虽然道光皇帝性格上有这些不好的特点,但是他勤勉、节俭、自律的特点也应该得到后人的认可。

二、道光皇帝的心理性格特点对他在鸦片战争决策的影响

作为大清帝国的核心决策人的道光帝,他的性格、心理特点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的性格、心理特点注定会影响他的决策,他的决策又一定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命运。而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心理也注定将全面影响这个帝国未来命运的鸦片战争中的成败。

因此,分析道光帝的性格、心理对他在战争中决策过程的影响,可以开启我们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新的视角:

1.上文提到道光帝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循规蹈矩、应循守旧。这也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体现程度最明显的一个特点。道光帝登基后,还沉浸在大清帝国昔日的强大与辉煌之中妄自尊大,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道光刚登基的第一年,就曾发过一道上渝说:“英吉利系海外夷人,向在广东贸易。……外夷部落,荒远难稽,疆圉之外,原可置之不问。”此时的大清皇帝还认为此时的英国是蛮荒、未开化之地,他认为中英贸易“得少失多,为害不可胜言”,而维持中英贸易的理由也是为了维持旧例、示惠远商,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但当当英人真正打过来的时候,他对付“夷人”的办法还是祖训:“从来外夷,非畏威不知怀德,故驭夷必先剿而后抚”。

1840年7月20日英车入侵定海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轻蔑地说:“此等丑类,不过小试其技,阻挠禁令,仍欲借势售私,他何能为?”

在跟英国人谈判之时,他还认为:“正可乘其贪恋之私,藉用羁縻之法”。

道光皇帝这样的一种自大、守旧的价值观,还有一个表现就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他依然沉浸在祖制的思想中,不死改革、不思进取,就像仿制洋船、洋枪这样表面的事情都不做,以致后来酿成了更大的民族、国家灾难,甚至到了“晚年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事”。

其治下的大清国情况怎样可以想象,在面对一个从来没有出现的“船坚炮利”的对手是,其应对策略、其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道光帝的因循守旧还表现在他的用人上,他在内心深处仍然留有“尊满欺汉”的思想,用人极其保守,也有专家认为“这样的抑汉媚外的思想一直为以后历代清王朝统治者所继承”。在对林则徐的使用上就体现了这一点:最终还是不信任能干的林则徐,重用无能的满人琦善、腐败无能的奕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奕经等人。

道光帝仍保持的满族先人猜忌汉人的守旧观念,毫无疑问严重制约了他在鸦片战争中的用人和其他决策,在主观上促进了其失败。

2.道光皇帝在认知上习惯将问题简单化,流于形式,不求甚解,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在他的决策中深有体现,这一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战局,在甲午战争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件是英舰队北上大沽后,向琦善转交了时任英国外相巴麦尊的照会,“这个照会打着受冤姿态。英国人在照会中声称林则徐在广州对英人“横施强暴”“要求皇帝赔偿补和昭雪”。而这个照会恰恰是英国人的一个计谋,一位外国学者指出:“由于巴麦尊书函的头三分之二什么内容也没有,只是抱怨林钦差大臣在广州的不明智做法”,“要求皇帝给予满意的赔偿这个句子被译成‘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这样就加进了一个明显的赞同控告林则徐的意思。于是皇帝天真地认为,只要他同意惩罚一个人,同英国的所有争执都能得到解决。

而这样一个简单的计谋竟然让道光皇帝信以为真,甚至回旨说:“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兹所录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经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

事实上,英国的这样一个简单的计谋,也有人给道光提过醒,一个叫万启心的大臣就向道光指出说这是敌人的反间计:“臣前奏谓:夷人所诉林、邓各情,如果查办一依约束,则前督办理,自系过当。若阴恃两端,多生狡诈,则明系反间,去其所畏。今之所闻,殆不止于阴持两端,多生狡诈而己。其所呈诉,皆非实情,其为反间之计明甚。”

可是,道光帝根本听不进这些建议:随后就撤了林则徐并“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最后又“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但英国人却没有善罢甘休 。

另一件是在道光帝屈辱地批准《广州和约》后,天真地认为:夷乱已平,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夷乱”的情况下,就固执地忙着下令各省撤兵省费,在苏浙闽一带的官员报告:英国将进一步派兵扩大战争,要求暂缓撤退、巩固边防时。道光自以为是地认为:“试思该夷果欲报复,岂肯透漏传播?既属风闻,从何究其来历?至所称确探夷情,如果驯顺,并无来浙之意,再撤防兵,所见尤为迂谬,著裕谦等仍遵前旨,酌量裁撤防兵,以节糜费。”结果当英军再次来袭时,却没有足够的兵力防御,只好再次紧急调兵遣将,疲于应付,不仅没有节省开支,反而打击了清军的士气,将本来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复杂化。

从现在的观点考虑,道光帝的行为简直无法理解。在战争需要用人的地方,而且在前线将领的忠心劝谏下,道光居然下令撤兵。这不仅无法达到节约财政的作用,反倒自己放弃主动权、增加军费开支。由此可见,道光帝对节俭的认识只局限于形式上减少支出,却没有考虑到如何从本质上减少支出的问题,更没有考虑到国家安危的重要性要大于费用的一时节俭。

3.道光帝的第三个特点是性格软弱,易受他人压力左右,做事习惯虎头蛇尾。道光皇帝的这一特点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鸦片战争的战局。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坚决与软弱相互交替,并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当英军第一次攻陷定海时,他主张剿办,当英军北上天津时,又主张和谈。当和谈破灭,沙角、大角失陷时,他下令对英军宣战,反攻失败后又主张和谈。当英军第二次攻陷定海时,他下令对英军实施浙东大反攻,反攻失败后又专意议抚直至战争结束。纵观全局,道光帝根本没有一以贯之的战略方向,虎头蛇尾,左右摇摆。他所重用的主帅大多昏庸无能,却花言巧语、欺上瞒下,道光帝轻易地被他们的观点所左右,犹豫不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战斗力。

4.道光帝的第四个特点是他在心理归因类型上属于外控型归因,喜欢推卸责任,不承担责任。这一点前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同时在鸦片战争前期道光帝对待林则徐的态度更能说明这一心理、性格特点:道光十八年,道光帝下决心禁鸦片烟,在禁烟开始时他欣赏、重用林则徐,并在紫禁城连续八天八次召见林则徐,探讨禁烟策略,并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让他“竭力查办,以清弊源”,将“种种弊窦”“净绝根株”。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林则徐在广东销毁了20280余箱鸦片后,道光帝又称赞林则徐“此次查办粤洋烟土甚属认真”,并亲笔将部议“加一级”的奖励改为“加二级”。后来中英发生武装冲突后,道光帝告诉林则徐等人:“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

但当冲突扩大后,他便给还在广东执行他的严禁鸦片政策的林则徐安上“受人欺蒙,措置失当”的罪名,指责林则徐“外而断绝通商,并末断绝;内而查掌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局胜愤愈,看汝以何词对联也?”“办理终无实际,转致别生事端,误国病民,莫此为甚。”然后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最后又“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推出林则徐治罪,企图以此安抚“夷人”。虽然最终证明这只是英国人的一个计谋。

需要强调的是,林则禁烟的徐每一步举措,都向道光帝请示、汇报过,道光帝也多有谕旨指示,而且也对林则徐的禁烟行动与态度“深为感动。”但当压力、责任真正来临时道光又对林则徐大加批判、惩罚,不得不说这是道光帝的性格使然。

历史是人创造的。本文希望从心理史学的角度对道光帝的心理、性格特点对鸦片战争决策的,对战争成败的影响,做出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说,如何理解道光帝矛盾性格对鸦片战争的影响到底该承担多大责任?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一定是综合的,但是到底哪一个原因是主因呢?

鸦片战争中清军的失败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力量的大对抗,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不能把责任都归结在道光身上。但数量有限的英军远涉重洋,面对一个拥有4亿人口近百万军队的泱泱大国,它的不利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清军仍然遭遇惨败,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从道光帝的心理、性格来探究他的战略决策,能给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

[1]喻大华.道光皇帝[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2]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道光朝实录,卷二十六.

[4]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孙善根.道光帝与鸦片战争的失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6]林庆元.道光帝与鸦片战争[J].三明师专学报,1999,(2).

[7]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卷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清)黄钧宰.广东夷变[A].金壶七墨》(笔记小说大观)[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3.

[10]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1]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卷十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猜你喜欢

道光帝鸦片战争林则徐
《林则徐》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THE DRUG WAR
林则徐禁烟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道光帝选接班人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道光帝选接班人
奕山、奕经与道光帝的辈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