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视角看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历史动因

2015-04-10吴继轩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大跃进人民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5-05-10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毛泽东战略思想研究”(HB12DS0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继轩(1972—),男,山东菏泽人,华北理工大学社科部教授,博士。

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动因的说法有些偏狭,既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大跃进”时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也没有能够从毛泽东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承担的历史重任出发分析这一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发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领导者,毛泽东从战略思维的高度出发,试图通过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雄厚的经济基础,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确保国家国防安全,为此,他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期间,毛泽东提出的“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正是他试图通过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以及他长期“备战备荒”思想的真切体现。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5)04-0134-08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4.015

1958年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运动,长期以来是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跃进”发动时我国面临的基本国际形势的分析,结合毛泽东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战略思维的基本特点,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历史动因作一探讨,以加深对“大跃进”运动的认识。

1958年“大跃进”,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②。关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动因,学术界进行了多方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当下,关于这一问题最流行的说法是:从主观因素来说,一方面,毛泽东等人“头脑发热” ③,“滋长了骄傲和急于求成的情绪” ④,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另一方面,毛泽东在个人主观愿望上,发动“大跃进”运动是“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⑤。此外,一些学者也从其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雍海龙从心理因素分析了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原因,认为毛泽东的责任感、成就动机、经验定势、自信心等方面对“大跃进”的发动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⑥;李晓勇则从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入手,认为国际共产主义战略的转变、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及其联合行动,成为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不可忽视的外部动因 ⑦。

上述研究为合理理解“大跃进”运动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示了“大跃进”发动的历史原因,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明显缺陷:一是单方面强调了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主观因素,忽略了“大跃进”时中国所处的复杂严峻的国际大背景对毛泽东决策的重要影响;二是分析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主观目的时,没有考虑到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一特殊地位及其承担的历史重任这一基本现实;三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毛泽东善于从战略思维的高度考虑国家大政方针、作出战略性决策。因而,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略显片面,说服力不够。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①分析“大跃进”这一重大问题时,既要充分考虑到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一客观现实,又要站在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最主要缔造者、党和国家的最主要领导者这一特殊地位上,还要结合毛泽东一生中考虑问题、作出决策的基本特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国防安全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形成了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 ②,构成了对新中国国防安全的最大威胁。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统一;1951年9月,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与日本缔结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美国通过“积极复活日本军国主义”以压制中国 ③;1954年9月,美国策动成立了由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国组成,旨在包围对付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此外,美国还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袭扰我国内地。如1950年9月,美机美舰侵袭东北、上海、山东沿海等地 ④;同年11月,美国曾“派二千余空军人员赴台湾,图假蒋匪名义轰炸大陆” ⑤。1952年初,美机又侵入辽宁沈阳、抚顺、通化等地 ⑥;同年5月,美蒋又妄图骚扰华南沿海 ⑦;10月,美国又向盘踞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的股匪空降特务 ⑧,武装支持内地土匪大搞破坏活动。1954年6月初,美国海空军侵入浙江舟山群岛,对我国进行军事挑衅 ⑨。1955年5月10日,美军飞机侵入我国辽宁丹东以南地区领空并与我军展开了空战 (10)。美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敌视和破坏活动,成为我国国防安全的最大威胁。

二是盘踞在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势力对大陆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1951年初,蒋介石企图在美国支持下攻占厦门、汕头 (11);1952年10月,“国民党军队给其在大陆残余力量空投装备,” (12)台湾当局进犯并一度占据福建沿海南日岛 (13);1953年7月,台湾当局侵入福建东山岛 (14);1957年,台湾飞机多次侵入大陆沿海重要城市和内地,空投大批反动传单和“慰问品” ①;1958年7月,台湾当局在美国支持下叫嚷“反攻大陆”,并不断炮击福建沿海村镇;1959年2月,逃亡缅甸的原国民党军总指挥柳元麟奉蒋介石之命,企图以云南西盟地区为重点,策应西藏、云南等地反动暴乱 ②;同年7月,台湾国民党空军还“两度窜至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上空进行侦察” ③。这些事实表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台湾国民党残余势力,也是新中国的一大安全隐患。

三是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中国周边一些邻国对我国边境地区怀有觊觎侵蚀野心,威胁着我国边防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曾多次设法阻挠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联系,严重干涉我国内政,暴露了印度当局对我国西南领土怀有觊觎野心。在此阴谋失败后,1959年3月,印度政府支持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举行反攻,企图夺回拉萨 ④;同年8月,一支印度武装部队侵入我国朗久地区,挑起中印武装冲突 ⑤。中印边境的动荡冲突,不能不引起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警觉。

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发生了转向,苏联逐渐成为我国北方边境国防安全的主要威胁。早在抗美援朝时期,毛泽东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中苏“同盟关系并非坚如磐石” ⑥;1955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欧洲时,曾向西德总理表达了他对中国“黄祸”的忧虑,并私下建议“联合起来对付黄祸” ⑦;1956年,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中苏关系迟早要破裂,苏联是靠不住的 ⑧。1958年,苏联更是直接向中国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毛泽东认为这是苏联企图“控制(我国)沿海,封锁我们” ⑨,他越来越“感到北部边境的太平日子要不了多久就会结束”( 10),苏联已经开始虎视眈眈地敌视中国;1959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苏联发表了“偏袒印度,谴责中国”的声明 (11),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世。之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恶化,苏方在中苏边境布防重兵,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是党和国家的最主要领导人。丰富的个人阅历使他始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他始终把国防安全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建国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就警觉地提出:“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因此,“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1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把确保国防安全作为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战略基点。1950年9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告诫大家说:“我们要随时准备对付美帝国主义来侵略。我们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要考虑到敌人就在面前这个情况来讨论和决定。” (13)1953年底,毛泽东在修改和审定中宣部《关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特意指出,要“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 ①。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再次向全党发出警示说:“我们应该了解:帝国主义势力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②正是基于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和确保国防安全的需要,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有战争的准备” ③,“要准备作战” ④。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作出决策。面对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坏一面作为考虑问题、制定国策的基本出发点。他经常告诫全党:“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 ⑤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面对着1958年前后台海局势紧张、“资本主义随时会进攻中国,苏联领导人正在变成与资本主义世界联手反华”的紧迫形势 ⑥,毛泽东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我们“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⑦。为此,毛泽东认为必须以“大跃进”的速度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实力 ⑧。

毛泽东深知,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确保国防安全,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为此,必须加快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换言之,要加强国防力量,“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⑨。新中国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因此,要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必须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实现工业化一直是毛泽东的宏大愿望和革命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必须通过实现国家工业化确保国防安全。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10)1944年8月底,毛泽东在致秦邦宪的信中又强调: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建立近代工业社会” (11);“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12)。这年夏秋,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冈瑟·斯坦因谈话时又强调:“中国社会的进步主要地将依靠着工业的发达。因此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的经济基础。” (13)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更明确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 (14)不久,他又强调:“我们不搞工业,不学工业,我们就会灭亡的。” (15)1947年底,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①。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再次强调:革命胜利后,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必须“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②。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清醒地意识到并反复强调,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应对严峻国际形势,必须加速实现工业化,建立起雄厚的经济实力,确保国家国防安全。1950年9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③1951年底,毛泽东又指出:要“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④。1952 年2月他又特别强调:“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⑤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毛泽东迅即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旨在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在实施“一五计划”建设期间,毛泽东在不同场合下反复强调,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加强国防力量。1954年底,毛泽东在接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工业国家。” ⑥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汇报时插话说:“建设工业就是为了搞国防”,“多搞些工业,正是为了国防” ⑦。同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南斯拉夫客人时指出:“我们在短期内能实现工业化,能对付帝国主义。” ⑧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又强调:巩固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⑨。1957 年10月,他在会见波兰军事代表团时又说:“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基础,工业不发达,国防因而不巩固。” (10)

“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为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毛泽东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国防建设步伐,保障我国国防的绝对安全。因此,在编制“二五计划”时,中央仍然确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 (11)。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指出:“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 (12)不久,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有了现代化工业,现代国防工业就好办了。” (13)同年8月,毛泽东在协作区主任会议上讲话指出:“帝国主义压迫我们,我们一定要在三年、五年、七年之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大工业国。为了这个目的,必须集中力量把大工业搞起来。” (14)1959年底,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5)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确保国防安全,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考虑问题、作出决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要迅速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突出发展以钢铁为重点的重工业,建立起雄厚的工业基础。这既是苏联的重要经验,也是当时党内的一致认识,同时还是工业化本身的客观要求。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就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我国必须“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 ①。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强调:“工业中的重点是重工业。” ②建国后,基于应对当时国际环境以及发展我国经济的现实需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高层领导者们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面取得了一致认识。1949年12月,周恩来提出:“我们要重视重工业” ③。1950年,刘少奇也明确指出:我国“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 ④。陆定一也认为,发展经济就要“把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 ⑤。1952 年8月,周恩来在他主持起草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中提出:“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以改造中国经济面貌和国防面貌” ⑥。基于这种共同的认识,党中央确立了“一五计划”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⑦,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并巩固国防。资料显示,“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投资额占全部工业投资总额的88.8% ⑧。

在重工业中,毛泽东确定优先重点发展钢铁产业。毛泽东如此重视钢铁生产,首先因为他认为“钢铁是国力的象征” ⑨,是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筹码。毛泽东曾经很明确地说:旧中国“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贡献,钢一年只有几十万吨” (10)。1958年6月,毛泽东又说:“就台湾来说,如果我们有了一亿五千万吨钢,美国可能让步,它就得走。” (11)同年9月,毛泽东又说:台湾解放时间的迟早问题跟“钢铁有关系” (12)。这些足以表明,毛泽东把钢铁看作是事关国家实力与地位的决定因素。其次,毛泽东认为钢铁是“工业元帅” (13),是制造各种武器、机器的必需原材料。毛泽东反复指出:“有钢什么东西都可以搞,轮船可以搞,军舰也可以搞,铁路也可以搞,空军也可以搞,陆军装备也大为不同。” (14)“有了钢铁,就可以搞机械工业;有了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就可以搞军工厂。” (15)第三,毛泽东把钢铁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必要战略物质。1948 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维护世界和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苏联能提高生产力到年产六千万吨钢” (16)。建国后,毛泽东更是希望通过加快钢铁生产,以增强国防力量。1953年10月,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一份中央宣传稿件时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加强国防实力,“最要紧的是多炼钢铁”。 (17)

基于上述认识,“大跃进”期间,毛泽东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这既体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页。现了他试图通过发展以钢铁为核心的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的长期战略思想,也是他当时“备战、备荒”思想的真切体现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始终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制度还存在,爆发世界战争的危险也就仍然存在” ②。因此,中国必须随时做好“备战备荒”的准备。由此,他就自然而然地强调工业上必须坚持“以钢为纲”,农业上必须坚持“以粮为纲”。因为至少在毛泽东看来,只要是我国具备了充足的钢铁和粮食,我们随时都可以自如地应付来自各种敌对势力的袭击,确保国防安全。所以,1958年“大跃进”一开始,毛泽东就指出:“粮食、钢铁、机械是三件最重要的事。” ③同年9月,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两个东西最要紧:一个粮,一个钢。” ④

毛泽东一再缩短在钢铁产量上超英赶美的时间,也正是他加紧生产、应对严峻国际局势的急切心情的真实外现。1956年1月,毛泽东提出:“中国是应该搞几万万吨钢,应该是可能的。” ⑤同年2月,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部汇报时,提出钢产量每5年翻一番,今后就采用这“一番加一番的增长法” ⑥,显示了毛泽东对钢铁生产的急迫心情。1957年11月,毛泽东在参加莫斯科会议时,提出中国15年钢铁产量要赶上英国;然而仅仅过了半年,1958年6月他就提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 ⑦而三个月后,即到了1958年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提出,到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要接近或赶上美国”;到1964年,就可以“超过美国,变成天下第一” ⑧。

综上所述,1958年毛泽东之所以发动“大跃进”,是因为他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判断,认为帝国主义、中国周边邻国等多种敌对势力都对新中国国防安全存在着多重的严重威胁。在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下,毛泽东认为必须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雄厚的应对各种敌对势力的国防经济,才能确保我国国防安全。为此,毛泽东发动了这场“大跃进”运动,试图通过经济的“大跃进”实现国防的绝对安全。恰如薄一波在其回忆录中所说:毛泽东所以发动“大跃进”,就是“要以尽快的时间,使国家富裕起来,强大起来,摆脱目前这种被动的、在世界上无权的状况” ⑨。

On The Historical Motivation Of“Great Leap Forward”Launched by Mao Zedong fro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u Jixuan

(Ministry of Social Sciences,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Hebei,063000)

Abstract:Opinions from the academic fields about the motivation of the“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 launched by Mao Zedong are at present somewhat insularity,which can neither refle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nor start from the special status he was in and the heavy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ies he shouldered to analyze it.China was faced with extremely complex and critic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launching of“Great Leap Forward”,and,as the most important leader of the State and the Party,Chairman Mao made efforts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to establish a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enhance our defense capabilities so as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defense,starting from the height of strategic thinking.Hence,he launched the well-known“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During which,strategies of“Be steel the key link of industry”while“grain,of agriculture”put forward by him all truly embodied his thought to strive to enhance national defense capabilities through heavy industries,and his long-term thought of“being prepared against war and natural disaster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he“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industrialization

责任编辑:时晓红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317页。

陆定一:《陆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68页。

薄一波:《领袖元帅战友(增订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4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500页。

雍海龙:《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心理原因分析》,《南京农专学报》2003年第4期。

李晓勇:《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国际动因》,《实事求是》2003年第1期。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51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1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53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2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67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54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61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12页。

瑏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70页。

瑏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瑏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586页。

瑏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668页。

瑏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8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7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03页。

[美]R·特里尔:《毛泽东的后半生》,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9页。

[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修订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9页。

瑏瑠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瑏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73页。

瑏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6页。

瑏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02页。

石仲泉:《我观毛泽东》,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83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1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75页。

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

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28页。

瑏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瑏瑡《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7页。

瑏瑢《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9页。

瑏瑣《毛泽东自述》(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瑏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

瑏瑥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0页。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45页。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3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534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7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0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04页。

瑏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51页。

瑏瑡李富春:《李富春选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第202页。

瑏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0页。

瑏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94页。

瑏瑤逄先知:《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31页。

瑏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9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59页。

陆定一:《陆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8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57页。

薄一波:《薄一波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7页。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73页。

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4页。

瑏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瑏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87页。

瑏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20页。

瑏瑣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465页。

瑏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87页。

瑏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43页。

瑏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3页。

瑏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8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3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424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89页。

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69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78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94页。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718页。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大跃进人民出版社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抉择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人民出版社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书讯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