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师大在新时期的新诗研究

2015-04-10吕进

关键词:山东师范大学山水诗新诗

*收稿日期:2015-02-16

作者简介:吕进(1939—),男,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山东师范大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基地,这个学科对于文学史的编写与理论创新为人熟知。在20世纪的新时期,山东师范大学对于新诗的研究也颇多成就,山师团队在现代山水诗研究和丰富上园派诗学理论上的贡献是显著的,应该载入现代诗学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5)04-0028-06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4.004

在国内学术界,提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必定会提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大的现代文学学科是全国起步很早、人才济济、拥有影响的学科,是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主力军和光荣。

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来到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的田仲济,是山东师大这个学科的先行者和主要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军人。饮誉国内外的他,曾经连续四届担任1979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他在1947年以笔名蓝海出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文学的断代史。在田仲济等学者的带领下,1960年代初由山东师范学院编印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出版。这是建国后第一套成系统的作家研究丛书,包括《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索引》、《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夏衍、李季、杜鹏程、周立波等作家的研究资料,内容丰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田仲济之后的学科带头人朱德发,是一位勤奋有为的学者。1964年进入山东师大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长期带领这个学科努力开拓,冲锋陷阵。1974年夏秋,年轻学者朱德发参加全国12所院校《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的编写,这是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涯的起步。而1979年在《山东师院学报》发表的《论胡适早期的白话诗主张与创作》 ①,则是朱德发的学术之路的真正开始。这篇论文显示出他摆脱“左”的意识形态干扰、寻求学术的自主空间所作出的努力。1986年出版的《中国五四文学史》是我国第一部五四文学断代史,这部50万言的著作以“人的文学”作为“史魂”,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变革与多元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概念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挑战。2002年,朱德发发表《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一文,提出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崭新概念,在时空维度上丰富和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视野。他写道:

“现代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概念,虽然它们在内涵与外延上有相通之处,甚至有某些同质同构性,但是前者的观照视角、对象范围、史学意识、价值观念、研究格局等却发生了变异,使这个新学科具有了自身的特点。“现代中国”和“中国现代”不仅仅是语序上的颠倒,它们是从不同视野和不同的价位来判定“文学史”。 ①

著作等身的朱德发出版有30余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朱德发说:“我在困惑中突围,在探索中求新,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力、智力与魄力、识力撰写了三十多年的学术史。我这所谓‘学术史’,或许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谁解其中味’呢?” ②

2007年,在朱德发带领下,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4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十卷《朱德发文集》,既记录了一个勤奋有为的学者的探索足迹,也披露了一个成绩卓著的学术团队的成长历程。

吴义勤、魏建等后起的几代学人,继续带领这个学术团队突出重围,打通古今,纵横求索,在现代中国文学学科的建构上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学术团队既把握了学科的文艺学性质,也把握了学科的历史学特征,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新论迭出,著述甚多。

2011年12月出版的由朱德发和魏建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是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的重大成果。《通鉴》有200万字之巨,分三卷:上卷(1900-1929);中卷(1930-1976);下卷(1977-2010)。这部著作,在时空跨度上,上虽封顶,下不封底,现代中国内的所有文学形态都是书写对象。在《绪论》里,作者重申了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主张,其中写道:“21世纪初,结合学术研究实践和博士生授课需求,笔者开始从理论上思考并探索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③这也正是山东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上的最大亮点。

新时期山师团队的新诗研究

文学史研究无疑是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主打方向,持久攻关,成绩颇丰。“现代中国文学”的提出,又给这个学科加了分,让人了解到这个团队的原创性精神。

而新时期文学研究也是山师团队用力的领域之一,几十年间,颇有成就,值得注意。以笔者所见,《目击与希望》、《文学现场》、《文化冲突与文学对话》、《远龙之扪》、《诗的言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都是代表之作。

在新时期文学研究中,新时期诗歌研究是山师团队的卓有成绩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全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也许山师团队在文学史编写和研究上的光芒过于耀眼,新时期诗歌研究的成就有些被遮盖,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更高评价。

新时期诗歌的研究队伍,拥有冯中一、孔孚、袁忠岳、吕家乡以及年轻的后来者。这里仅就山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诗歌研究作一梳理。

冯中一是山东师大新时期诗歌研究的奠基人。他从20岁开始就发表了《盲人》、《蜗牛》等近百首新诗,是作为诗人步入文坛的。后来,由诗歌创作转往诗歌评论,有《诗歌漫谈》(1956)、《诗歌的欣赏与创作》(1959)、《学诗散记》(1962)等著作问世。进入新时期以后,冯中一培养了我国最早的几批新诗研究生,出版了《诗歌艺术论析》(1983)、《诗歌艺术教程》(1990)、《新诗创作美学》(与鹿国治、王邵军合著,1991)。

198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古远清撰写的《中国当代诗论50家》,列出胡适、郭沫若、艾青、朱光潜、公木、亦门、谢冕、吕进等50位当代诗论家。冯中一亦入选其中,被列为一家。古远清说:“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冯中一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以高度的热情探寻新诗前进的踪迹,注视着新老诗人的艺术成就。” ①冯中一是忠厚的长者,治学严肃而严谨,他的现代诗学和写作学研究别具一格,他的诗论是新时期诗学的新收获。冯中一是由诗人而进入诗学殿堂的,这就决定了冯中一诗论的基本特点:比较偏于艺术赏析,注意具体地分析一诗一人,不作空泛之论;凭借自己的创作经验的积累所进行的诗歌基础理论和诗歌教学研究往往合理而实在。

如果说,冯中一是从创作出发最后到达诗学理论彼岸的与创作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学者,那么,孔孚(1925-1997)就主要是一位诗人,是一位有理论主张的诗人。诗歌理论历来有两种:诗人的;诗歌理论家的。前者如艾青的《诗论》;后者如朱光潜的《诗论》。孔孚的诗论属于前者,是具体感性的诗人的理论。作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孔孚退休早,但他的诗论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在新时期诗歌界的广泛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他是山东师范大学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型的学者。济南、青岛等地都立有他的诗碑。

孔孚一生多艰。年幼时在干农活时砸伤右手,只能靠左手生活。1949年进入大众日报社。在“批判胡风”、“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里都遭遇不公正对待。1979年平反后,应时任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的田仲济之邀,从大众日报社调往山师,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新诗研究。正是在山师,孔孚发现:中国传统诗歌的重头戏——山水诗断了线,他立志要当“接线人”。

诗创作是孔孚诗论的体现,诗论是孔孚诗歌创作的经验结晶。孔孚出版了诗论《远龙之扪》(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孔孚论:透视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他的诗论深得道家精华和禅宗神妙,饱含诗人自己的创作经验,发前人之未发,妙语连珠,趣味盎然。美国纽约《美洲华侨日报》曾开辟整版篇幅介绍孔孚,编者称孔孚是“当今中国新诗坛山水诗派的祭酒”。编者写道:

“五四”以来,写山水诗的诗人不多,专写山水诗的诗人更少。第一个专写山水诗,第一个出版山水诗集并有山水诗论的人,到今天只有一个,他就是著名的山东老人孔孚。 ②

山东师范大学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新时期诗歌的另一位健将是袁忠岳。他虽然是以在大学就读时的一首歌词开始文学之旅的,但是,他此后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理论研究上,他是典型的学院派。袁忠岳也是受到耽搁的人,年轻时被打为“右派”,新时期是他的诗学研究的真正起步时期。1989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袁忠岳的诗论集《缪斯之恋》;1999年,袁忠岳的诗论《诗学心程》问世;2014年,《诗的言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参加过一些颇具影响的诗学书籍的编写,担任朱先树、阿红、吕进主编的《诗歌美学辞典》(四川文艺出版社)、朱先树主编的《中国当代抒情短诗赏析》(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198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吕进主编的《上园谈诗》。这是7位有代表性的上园派理论家的合集,袁忠岳就是其中的一位。该书的《附录》收入宋遂良的文章《情通理达觅诗美——略谈袁忠岳的诗歌评论》。宋遂良写道:“袁忠岳的文章总是从诗歌创作的实际出发,明白而不浅露,丰富而不繁杂。”文如其人,袁忠岳为人风格就是诚挚、忠厚、朴素,因此在新时期诗坛上颇有人缘。

吕家乡也是山东师范大学新时期诗歌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1991年,他的家乡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文集《诗潮·诗人·诗艺》;1995年与人合著的《现代三家诗精品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问世;2014年,《从旧体诗到新诗》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吕家乡在考察新诗时着力于诗歌本体的“内在律” ①的研究,这在当时是非常有见地的。他认为,对于新诗而言,并不像古诗那样需要意境,新诗需要的是意象,这就推出了一个新的诗学理论亮点,显示出论者独到的学术风范。

本文主要是研究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时期诗歌研究者,但是我想说明,山东师范大学培养出不少活跃在当代诗歌论坛的青年学者:罗振亚、张清华、鹿国治、吕周聚、敬文东、子张、王邵军,都是人们熟悉的名字,其中有的成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接力者。在这一点上,其他高校很难望其项背。这些年轻学者富有才华,这里可以借用张炜在为张清华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论》所写序言的评价:“学术的缜密,辞章的灿烂,语势的雄辩滔滔,都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

山东师大在新时期对新诗研究的贡献

翻开新时期新诗发展史,山东师范大学对于80年代的现代诗学明显地有两个重要贡献。

第一,开辟了山水诗研究的新天地。对中国新诗来说,山东是一方沃土。可以排出一个山东诗人或者在山东生活多年的诗人名留史册的长长的名单:闻一多、臧克家、李广田、高兰、贺敬之、苗得雨等。20世纪新时期以来的30多年,享誉全国的山东诗人更是梯次性涌现,仅以2014年出版的吕进主编的《中国新时期“新来者”诗选》为例,入选的99位诗人中,山东诗人就占了8位:曹宇翔、韩翰、纪宇、雷霆、马丽华、马启代、桑恒昌、徐鲁,还不包括祖籍、原籍是山东的诗人。

说到现代山水诗,就肯定更绕不过山东了,因为这是孔孚的故乡。有人说,孔孚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诗人。“他在一个文化贬值的时代投身于文化,他在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选择了诗,他在一个金玉满眼的世界里固执地寻觅一种素朴而纯洁的境界。”的确,孔孚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近60岁始得出版第一本诗集《山水清音》,这本诗集由钱钟书先生取名并题签,是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邹绛教授向重庆出版社副总编、诗人杨本泉推荐,1986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后来,他又陆续出版《山水灵音》、《孔孚山水》、《孔孚山水诗选》。山之空灵,水之纯净,构成孔孚诗的灵魂。更进一步,在孔孚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到的是朱德发先生所说的:“几乎每首诗都具有象征寓意” ②,诗人给我们披露的是“忧伤之魂与孤独之魂” ③。

孔孚是中国山水诗的现代“接线人”,他的故地山东的孔孚山水诗研究在全国遥遥领先,这是题中之义。山东师大团队的山水诗研究,视野比较广阔,思考比较深入。由冯中一担任主编、袁忠岳和吴开晋担任副主编的《孔孚山水诗研究论集》(马怀忠、孔祥会、冯中一、孙国章、沈传义、吴开晋、桑恒昌和袁忠岳为编委,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由朱德发主编的《中国山水诗论稿》(由王琳、张光芒、姜振昌、张清华、鹿国治、袁忠岳、吕家乡撰稿,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都是重要文献。

现代山水诗理论一直是现代诗学的一个弱项,因为现代山水诗自身就很弱。这种情况到了新时期,随着孔孚的出现,就发生了巨变。趁势而上,推进山水诗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作出许多努力。团队从研究孔孚的山水诗出发,扩展到总体地研究山水诗。山东的文化积淀特别丰厚,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内核。所以,山东学者一般比较了解传统文化,总是能够举重若轻地将诗学创新与文化守成联系起来。在这个连接点上推进现代诗学,在山师团队这里体现得特别耀眼。

山东师范大学的山水诗研究最引人注意的、山水诗理论影响最大的,其实就是山水诗人孔孚自己。可以说,孔孚既是现代山水诗祭酒,又是现代山水诗理论的开山人。

孔孚颇得传统文化之精要,用之于山水诗研究,就能在丰厚的立足点上进入诗的内部,洞幽烛微,发为新论。孔孚关于“减字诗学”、“无象诗学”、隐象、灵视等言说,都前不见古人,十分精彩。

在《远龙之扪》中,孔孚写道:“三十年一悟,我得一‘无’字”,“上帝的创造是从无到有,诗人之创造则是从有到无”。 ①应该说,这个对“无”的悟很有理论深度。诗人从有到无,读者从无悟有,这难道不正是山水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全过程吗?孔孚还写道:“法国之‘象征’,英美之‘意象’,也还是‘有象’的。有象则是有规定,那还是窄的。”“无象则是无限大。至少是宽泛得多。中国诗人将比他们走得更远。”他提出“否定现实主义之‘再现’,否定现代主义之‘表现’;而取‘隐现’” ②。“不仅是情隐、理隐,连那个‘象’,也应该是有些隐的。” ③真是神来之思,经他一点拨,人们发现,山水诗的美学本质的确是隐藏的艺术啊。孔孚的山水诗论非常丰富而深刻,值得后之来者认真研究和“淘宝”,这是新时期山水诗研究留下的宝库。

第二,丰富了上园派的诗学宝库。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诗学版图上有三个理论群落,依形成群落的时间为序:传统派、崛起派和上园派。上园派是80年代中期在《诗刊》在京先后举办的两次读书班里形成的。对此,蒋登科有《〈诗刊〉与“上园派”的形成与发展》的专文。1986年,广州一家报纸在一次诗歌问题笔谈的编者按中,首次使用了“上园派”的冠名,这个名称后来就被袭用。在吕进、梁笑梅主编的《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手册》里,“上园派”词条是这样写的:“上园派,一个重要的诗歌理论派别。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传统派、崛起派之间出现了“上园派”。上园派的主要诗论家包括吕进、阿红、袁忠岳、叶橹、朱先树、杨光治、朱子庆等,同时还有一大批同路人和追随者,阵容非常庞大。” ④诗评家古远清在《中国大陆40年诗歌理论批评景观》一文中说:“这三大诗歌群体两头小中间大,上园派人数多,且以中年为主。” ⑤黄子健、佘德银、周晓风合著的由重庆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新诗发展史》中写道:“新时期诗歌理论批评中所谓稳健派代表了企图超越崛起派和传统派各自偏颇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方向。在新时期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争中,这一派稍为后起,但人数更多,实力较强,是前两派所不及的。其中包括诸多诗人和诗评家,如沙鸥,公刘,牛汉,刘湛秋,杨匡汉,陈良运,吕进,阿红,袁忠岳,叶橹,朱先树,杨光治,朱子庆等。后七人还因合作出版了《上园谈诗》,明显呈现出‘一个学派的整体印象’,被称为‘上园诗派’,是稳健派的中坚。该派诗歌理论批评的突出特点是力求平稳,力戒片面。‘求实,创新,多元’则大体反映了这一派诗论的基本风貌。” ⑥

在朦胧诗争论中,上园派一直主张宽容看待朦胧诗的存在,同时也表示了对于恶性西化、全盘西化的坚决反对。冯中一谈到新时期“多元、躁动”的新诗如何“升华”的时候就指出:“并不是越洋越好”,应该摆正新诗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孔孚也说:“‘五四’新诗是向西”,“所以先天不足”。他主张“大入,大出”,“从前人之悟那里去悟”。 ⑦袁忠岳则是直接介入朦胧诗争论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朦胧诗受压的时候,袁忠岳写了一系列文章为朦胧诗维护生的权利。他主张,与其去争懂与不懂,不如去关注美与不美。他批评那些抡着大棍的人:“这些人就喜欢在枝节上纠缠不休,又是洋货啦,又是难懂啦,而不首先看看它们是不是艺术,是不是美。” ①但是如同上园派其他诗评家那样,袁忠岳同时也批评了那些一味求深、颠三倒四、空虚加繁杂的朦胧诗作。

“上园派”也像“崛起派”那样主张向国外诗歌借鉴,但同时主张要实现国外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上园派”也像“传统派”那样主张承传民族传统,但同时主张要实现传统经验的现代化转换。上园派理论家寻求在诗歌里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的和谐,寻求在诗体上的现代与丰富,寻求诗歌传播方式的现代与丰富。

在朦胧诗争论中,中国新诗究竟应该如何建设,这是上园派诗评家谈得很少的话题,在上园派理论家里,袁忠岳和杨光治提出了最明确的理论主张。收入《上园谈诗》的袁忠岳的《中国新诗的选择》是一篇值得新诗理论界重视的诗学文献。袁忠岳问道:“什么是中国新诗的选择呢?”接着他给出了答案:“第一,它必须是中国的。时至今日,争论的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借鉴西方,可不可以横的移植。……问题是如何借鉴?一种是恶性的全盘西化,成为西方现代派诗的低劣的仿制品;一种是合理的有机吸收,无论怎么变化,仍是具有中国味道的中国诗。”“第二,它必须是当代的。……不是盲目地反传统,而是主张对传统的东西必须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用当代的眼光进行审视,决定去留或进行改造。”“第三,它必须是人民的。……我们不反对诗人应有自己的个性,诗的感染力也只能来自个性自我的真切表现。同时我们又主张诗人的个性应植根于人民性。”“第四,它必须是诗的。……我们反对把诗的标准划得那么狭窄,纯以个人好恶定一尊。但也不同意什么‘诗属于未知领域’,无一定之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切已知要求都是限制束缚诗发展的说法。” ②袁忠岳的论述,从正面谈论了诗的审美标准,在新诗进入建设阶段的今天,袁忠岳的见解至今不乏指路的价值。迄今“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人还不少,诗的建设还需我们付出努力。

Recent Studies b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Lu Jin

(Research Center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center or base for the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nd is well known for its position in compiling and study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During the last century,the University reaped at the same time numerous achievements on modern poetry.In particular,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Scenery Poems and Shang Yuan School of Poetics are remarkable to be recorded into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Key word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Zhu Defa;Scenery Poetry

责任编辑:李宗刚

朱德发:《论胡适早期的白话诗主张与创作》,《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5期。

朱德发:《朱德发文集》(第7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11页。

冯济平:《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第258页。

朱德发、魏建主编:《现代中国文学通鉴》上卷(1900-192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古远清:《中国当代诗论50家》,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美国纽约《美洲华侨日报》1985年9月26日。

吕家乡:《内在律——郭沫若对新诗的重要贡献》,《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6期。

朱德发:《朱德发文集》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1页。

朱德发:《朱德发文集》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2页。

孔孚:《远龙之扪》,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59页。

孔孚:《远龙之扪》,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92页。

孔孚:《远龙之扪》,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53页。

吕进、梁笑梅主编:《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手册》,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143页。

古远清:《中国大陆40年诗歌理论批评景观》,《诗探索》1995年第4期。

黄子健、佘德银、周晓风主编:《中国当代新诗发展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孔孚:《孔孚论》,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35页。

吕进主编:《上园谈诗》,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445页。

吕进主编:《上园谈诗》,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25-32页。

猜你喜欢

山东师范大学山水诗新诗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作品选登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评《其精甚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A Study on Thre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新诗画
杜传成、晋景、郭珍珍、李晓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