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社会需求视野下的“日本語学”与“日本語学”
——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015-04-10王雪松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关键词:笔译日语能力

王雪松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王雪松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日语笔译课程是日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重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使其在毕业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中能够胜任翻译工作,成为责任感强、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外语人才。传统的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成为必然。

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日语专业笔译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日语笔译课程是日语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日汉/汉日笔译课型。课程以权威翻译教材为理论依据,同时注意吸纳先进的现代翻译理念,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示范性。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自如地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具有独立从事日汉互译能力的日语翻译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笔译现代日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文章,每小时可译400字左右,要求文脉通顺,用词准确,无原则性错误;

2.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3.通过作文比赛、笔译比赛、即兴翻译比赛、计时翻译比赛和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学到的翻译理论知识转化为语言翻译能力,为社会服务。

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一)日语笔译课程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环节的掌控。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诚然,如果没有翻译理论做指导,翻译实践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只注重翻译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疏于翻译实践,翻译水平将很难提高。当下笔译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下课前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下次上课讲评作业。由于教师把课堂时间几乎都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给学生留出课堂练习的时间,因此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如是否独立完成,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等等。

2.翻译文章的题材单一。日语笔译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让学生翻译商务题材的文章,在第二学期翻译文学题材的文章,很少涉猎其他题材的文章。翻译练习题材的单一,使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汽车、材料、环境、生物、化学、美术、音乐等题材的文章望而却步,无从下笔。

3.重视字、词、句的翻译,忽视篇章、语境的翻译。在一般的翻译教学中很重视文字、词语、短句的翻译,而往往忽视了篇章、语境的翻译,结果是知道每个单词、短句的意思,但是将其放到文章中就不知道如何与上下文衔接。

译1:伯父因为有康子的事……

译2:伯父是为了康子的事情所以……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汉语不能简单地译为“译1”,应该根据文章中的语境含义译为“译2”。

4.注重提高日语水平,忽视提高汉语水平。在翻译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在讲授语言文字的转换规律和技巧,在认定学生翻译能力高低的标准上多是看学生对日语及其文化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对汉语和汉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对母语、对自国文化应该是非常了解的,不需要在提高学生汉语水平上花时间、下功夫。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高校汉语言文化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因此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低下,出现了下降趋势,这已经成了不可小觑的问题。

(二)具体改革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日语笔译课程的改革变得十分必要。以下是对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当堂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翻译实践。本改革方法是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一改从前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由教师预先布置下节课的授课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提前查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教师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授该课程的翻译理论知识,然后当堂布置400—500字左右的翻译作业,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1小时)独立完成翻译内容,尽量不留课后作业。教师当堂检查学生的翻译速度,用20分钟的时间对随机抽出的2-3名学生的翻译作业做出评判,并对练习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知道哪些是佳译,怎样才能翻译出佳译。

2.翻译实践内容的多题材化。由于翻译教学培养的是综合能力,所以,需要运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来指导大量的翻译实践,坚持进行翻译实践,才能逐步提升综合能力。要选用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翻译实践,如政治题材、经济题材、法律题材、新闻报道题材、科技题材、文学题材等,使学生了解各种题材的语言特点,加强对两种语言结构不同点的认识,加深对各种题材文章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意识及能力,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速度。

3.由逐字、词、句的翻译转为篇章翻译和语境性翻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解直/意译、顺/逆译、增/减译、拆/合译等翻译技巧外,还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较新的翻译理论,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学科前沿动态;在给学生布置翻译作业时,要向学生讲明此次翻译作业的性质、标准及要求,把学生组成小组,站在语篇和语境的角度,突破字、词、句表面框架的束缚,引导学生针对原文文本进行两种语言文化和语境的比较,首先,解决“在说什么”的问题,即“信”;其次,按照日语语法遣词造句的规定解决“如何说”的问题,即“达”;最后,在“信”“达”的前提下反复推敲,浓描淡抹,向“雅”靠拢。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分析上下文的语境,引入日本文化,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蕴意,使翻译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翻译的内容反映出字面意义背后的涵义。

4.在学习日语的同时,要加强汉语训练,提高汉语水平。翻译水平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能力,还可以折射出学生的汉语运用的熟练程度。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往往占据优势,他们会将在汉语中掌握的知识和语感潜移默化地应用于日语,从而对语言的理解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学生学好日语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中文作品的阅读量,加强汉语写作能力的训练,争取做到两种语言齐头并进,互相促进。教师还可以在翻译课上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经典的汉语文章,适量地朗读其中的部分章节,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

三、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一)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效果试析

有效教学原则的“意义性”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能够将过去、现在的经验进行连接,以指导未来。要达成教学原则的“意义性”,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关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形成的主体性认识。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反映,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元素能够折射出教师的职业观、师生关系观、知识观等与教学理念相关的问题。

日语笔译课程传统的认识论是“日本語を学ぶ”,以知识为逻辑起点,认为多教是教师的本份和良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于是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课后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面对“撑死人”的学习内容,只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作业而作业,教师乐教,学生未必乐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

课堂教学改革呼唤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走出传统认识论的束缚,用新型的、多维性的思维来诠释和构建教学活动。如果说日语笔译课程是一项“工程”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完成这项“工程”的过程,在完成“工程”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无所不在,教师的全心投入未必能换来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用教育智慧来选择和确定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改革立足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发展,追寻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将关注点从“日本語を学ぶ”转向“日本語で学ぶ”,倡导师生互相理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感悟到自信和价值,解读翻译文本就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是创造精神层面摆脱物化困扰的过程。

2.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教师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最具有能动性的部分。教学行为围绕教学全程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调节、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内容。在日语笔译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既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不在教师完全的掌控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教、学、做互动合一,课堂是活跃的、情景性的,而不是预设的和管制性的。学生将翻译理论和技巧运用于翻译实践,从而达到提高译文质量,保证译文的忠实与通顺。学生还能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方法,享受和体验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发生变化,由传统的授课制中“静听”“单兵作战”“学习机器”变成“动态的”“团队合作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最佳的翻译方法,把课堂构建成有感情参与和智力活动的“整体的人”。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论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理论已经由传统的“联结学习理论”转变为“建构主义理论”。

3.教与学方法的改变。第一,倡导自主学习。学习不仅是学习者被动吸收知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完成,不能由他人替代。自主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要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体现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源于自己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能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能自我控制学习时间、能客观地判断和评价学习结果。

较之以往的笔译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重在强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去学习,而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主见地去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第二,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在改变学生的学习参与方式、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是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鼓励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将改变笔译课程过于强调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培养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做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中首次提出来的。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设置探究的场景(翻译题材),把握探究的深度(翻译难度),评价探究的结果(翻译质量);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思考探究的问题,制定探究的方法,总结探究的结果。

探究学习重视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四,翻译体验教学受到重视。体验教学是通过观摩或者直接再现教学活动,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从而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翻译体验教学就是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根据翻译内容创设一定的场景,如制作道具、播放音效、模仿声音(男/女/老/幼/婴/动物等),使学生在感性的体验过程中了解文本背景,在翻译实践中体现文本作者的个性、认知和情感,表达文本作品的意义。翻译体验教学还有助于平等的、融洽的教学关系的建立。

(二)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备条件

1.提高教师的整体能力水平。我国著名教育家吴贻芳说:教师的提高主要在于学习,离开这个是没有别的道路的。能坚持不懈,则三年有成;如果一曝十寒,不肯下功夫,则七载无效。教师是翻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翻译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来高水平的翻译教学,而高水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日汉双语基本功。翻译课程教师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也就是说翻译课程教师,首先,是一位译者,其次,才是一位教师,他们首先要具备一名优秀译者所具备的素质,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就是翻译课程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这样,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对译文进行评析,讲解各种其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翻译审美水平。对于翻译的不准确的译文,教师要指出不准确的地方,让学生明白其原因。对于具体例文的分析讲解,教师要庖丁解牛般地透彻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关键所在,这将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无论对于学生的日语理解力还是汉语表达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应该是美(语言美、仪态美、人格美)的化身。语言教师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能力,如音乐、朗诵、表演等。

2.改革翻译课程考核方式。日语笔译课程是日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要重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交流能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使其在毕业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中能够胜任翻译工作,成为责任感强、素质高、能力强的国际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型外语人才。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客观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特拟定如下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1)考核方式

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平时考核,注重考核内容的多角度(即多种文章题材)和多层面(即注重考核学生日语基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笔译表述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

(2)考核细则

①平时考核(50%)

a.日常表现(30%):考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完成情况(10%)

b.课内翻译技能(20%):由任课教师随堂对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翻译速度等进行考核。可采取学生间对话和讨论、朗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命题演讲、描述图片、日语辩论赛等形式进行考核。考试时间可定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周。

②期末考试(50%)

鉴于翻译课程的考试题型比较单一,期末考试可在该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朗读、即时翻译、计时笔译等环节。笔试可采取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日语翻译能力。

③课程总成绩的评定

课程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该考核方式较之以前“三七开”(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考核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大了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内容比重,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能全面地、客观地对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3.启用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样式。日语笔译课程的“多、快、高”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1)多

多元化。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以同桌为单位),以教材为基础,主题讨论、内容拓展、拟景演绎,翻译实践活动呈多元化状态,全班学生参与翻译活动的体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展示。

(2)快

快节奏。各小组学生根据组内讨论情况,选代表对本组的翻译作业进行讲解、分析。大家在单位时间内,周密互动,紧扣目标任务,按照要求合理安排,师生/生生互动,以达到预期效果。

(3)高

高效率。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结合别组翻译作业情况,找出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以随机、按序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当代社会对日语翻译人才需求的新内涵

由于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对日语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具体如下:

1.以日语为载体,略晓其他学科知识。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行业间的分工和合作越来越密切,就业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社会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一改以往的“先招收再培训”的用人模式,而是采取“零对接”模式,即日语专业学生能够实现从毕业到上岗的零过渡。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历史、民俗等都有所了解,对管理、经营、法律等知识也要有所涉猎。

2.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其他基本工作技能。翻译涉及的是两种语言,若要运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译者需要具备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为了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指导相关的翻译实践,拥有两种语言的深厚功底,能传达完整的信息和语言的微妙之处,具有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面对经济全球化、谋求共同发展的世界潮流,学生还需要在校期间接受近似实际工作情况的训练,掌握文献检索、文件编辑、图表制作、信息处理等基本的工作技能,为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如实、准确地传递被译者的意思。有工作自豪感,有极强的道德观念,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学习不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工作水平;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按时、出色地完成任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任何场合下都如实、准确地传递被译者的意思。

(四)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具有丰富语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实用型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翻译工作者在商务、贸易、外交、科学、教育、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现实表明,优秀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与日语翻译类课程的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翻译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改革空间,因此,相关改革亟待进行。鉴于现代社会用人单位对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赋予了新的内涵,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以下社会意义:

1.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日语翻译人才。中日两国的政治交流带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大量进驻中国一些大中城市,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用人单位不需要只能从事翻译工作的单一型日语人才,需要的是了解市场行情、有一定的英语能力、能用熟练的日语从事翻译工作的复合型日语人才。由此,以往单一型日语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日语笔译课程教学方法成为必然。

2.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人才和国际化人才。随着跨国交流的增多,日语专业跨语种、跨专业、跨文化的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日渐突出。日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日语,了解日本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也要了解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跨文化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的是知识结构的宽泛、实用和综合,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潜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日语笔译课程作为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但是,传统的翻译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形势对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市场化经济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当代社会需求的视野下,如何理解“日本語を学ぶ”与“日本語で学ぶ”的真正含义,如何解决日语翻译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翻译课程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谭晶华.日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彭琳)

王雪松(1961-),女,辽宁沈阳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日语语言、日本文化。

本文系2014年度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2015-04-18

H36.1

A

猜你喜欢

笔译日语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