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2015-04-10许周港江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关键词:流动资本区域

许周港,柳 江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中国区域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许周港,柳 江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正确调节区域资本流动以促进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已成为当前许多学者致力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引起资本流动的原因、资本流动的规律、资本流动配置效率,以及资本流动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进而发现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动态分阶段的研究、定量研究及空间关联特征等发面的不足。从动态分阶段研究入手,引入地方政府异质性、干预行为差异化以及政府间策略性交互关系等因素,尝试从区域资本流动空间关联角度构建一个我国区域非平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是我们今后深入研究的课题。

资本流动;经济发展;区域差距

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在“自由竞争和要素充分流动”的假设下认为: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会自动达到均衡状态,使地区间的边际效率趋于一致。但是区域间资本自由流动的假设并不现实,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区域间资本边际收益率不可能趋于一致。由于我国人力资本存在差异、区位优势大不相同以及投资环境的优劣,资金的流向大多流向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很不利。因此,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区域资本流动的原因,充分了解区域资本流动的规律,正确引导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以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国内围绕区域间资本流动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本的概念及其内涵

资本概念的提出较早,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从生产成本角度入手,认为商品价格源于资本、劳动和土地,间接地提出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论。萨伊明确地指出资本、劳动和土地是最基本的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英国的经济学家达德利·诺斯提出了“资本租金论”,把贷出货币所收取的利息看成是地主收取的租金。他认为资本的余缺产生了利息,有的人拥有资本但不愿或不能从事贸易,而想从事贸易的人手中又缺乏资本,所以“资本所有者常常出借他们的资金,像出租土地一样。他们从中得到叫做利息的东西,所谓利息不过是资本的租金罢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一般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土地、知识一起构成生产过程的核心要素,它的使用者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的内涵也在变化和发展,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资本的概念和范畴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但基本上已有的研究都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范畴至少应该包含:1.资本是一个货币价值体,是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商品化和货币化生产要素的价值集合体。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还有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耐用品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或具体载体,资本研究的是内在于这些物质承担者或具体载体中的价值及其运动。2.资本是能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这是其根本属性和基本的经济功能。3.货币及其他金融资产只有投入生产过程中才能形成资本,因为资本是生产要素,只有当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中才构成资本。

(二)资本流动的内涵

资本流动是指资本所有者出于资本保值增值或规避风险的目的,将资本从一个经济单位转移到另一个经济单位,即指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将资本投入到某一区域的某一部门或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谋取利润的行为。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资本流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储蓄剩余单位让渡资本使用权,并由此获得利息、股息或其他利润收益。从形式上看,其包括由商品买卖、直接投资、劳动力流动、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贷款和不同区域银行拆借、发行股票以及企业债券等引起的资本流动。

二、资本流动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一)资本流动的原因研究

资本按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关于资本流动的成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古典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分别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地理空间理论等角度论证资本流动的动因,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区域资本流动原因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特征进行研究。

1.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本流动。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大卫·李嘉图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认为,资本是从其边际产出低的国家流向边际产出高的国家,从而获取高额的边际资本回报,而高额回报主要产生于信贷市场上的利差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丰厚利润。即当生产函数具有收益递减且经济不存在任何摩擦时,资本会从富裕国家流向相对贫穷国家。同时,随着资本流动成本的下降、利差的加大,资本流动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在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中自由流动和区域之间横向融合。而资本市场能够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聚集,以确立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关键。①[P131~133]

2.基于要素禀赋的资本流动。俄林从区间要素供给差异和价格差异入手,指出要素流动的原因,即要素流动的刺激来源于地区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导致资源、技术及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如果要素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则被称为回流效应,会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扩大区际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如果要素是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则被称为扩散效应,会缩小区际间经济发展差距。利率是资本价格或资本成本的表现形式。利率的大小反映资本价格或成本的高低,利率的差异又反映不同经济体中资本要素的禀赋程度的差异。银行利率和银行存贷利率之间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资本要素的禀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之间存在着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因此要研究资本要素的流动必须研究地区间银行业的存贷利率对地区间资本流动的影响。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银行存贷差和财政转移支付是各个地区间资本流动风险的重要因素。②[P60~63]孙红霞、张志超利用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东、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的人均储蓄、人均银行存贷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造成西部资本离开本地,不断流向东部地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金融差距。即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地区金融市场根基薄弱,发展迟缓,资本利用率偏低等。资本投资回收率高的地区对资本流动的引力作用越大,而投资回收率低的地区资本吸引力就越小。③[P24~34]胡凯采用地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减去净出口得到省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计算等式,测算了1980~2008年中国省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得出资本流动的根源在于投资回报率的驱动,投资环境影响资本的流动。④[P90~96]

3.基于地理空间的资本流动。新经济地理理论(简称为NEG理论)从克鲁格曼建立核心——外围模型以来,出现了很多空间经济学模型如FC模型、FE模型、对称CC模型、对称GS模型等,虽然这些模型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但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循环因果链、内生的非对称性、突发性聚集、区位的黏性、“驼峰状”聚集租金、叠加区和预期的自我实现,另外,空间经济学理论还认为运输成本的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

任晓红、张宗益、余元全对中国省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向及其影响的显著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市场潜力对资本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影响资本流动最重要的因素,而人力资本开放程度、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以及拥挤成本对所在省域的资本流动具有抑制作用。在研究期内,资本的集聚效应大于其扩散效应。⑤[P31~35]

胡志勇、周俊琪、傅俏通过观测福建省九个地市经济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对地市级政府税收竞争与资本流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拥挤成本对资本流动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市场潜力、劳动力成本、税收竞争及市场开放度对资本流动存在显著正向影响。⑥[P77~80]

张丽琍、高秀娟从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入手,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归纳我国人力资本积聚的制度特性,探究跨国公司对人力资本积聚制度特性的影响途径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改变人力资本积聚路径依赖的机制和思路。⑦[P16~19]

(二)资本流动的特征

1.“倒U型”假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的“倒U型”理论,即先趋异后趋同的长期变动趋势。他认为在区域发展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区域资金和区域经济从非均衡状态逐步过渡到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因市场的力量会自动收敛社会资金区域分布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

彭文斌、田银花基于储蓄——投资关系分析中国省域资本流动,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地区省份的β系数小,而中部省份以及西部省份的β系数较大,即资本流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强、中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次之、西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弱;从时序上看,三大区域在1979~1990年间资本流动强度大于1991~2008年间的资本流动强度,并且各地区资本流动强度表现出先强后弱、阶段性减缓的特征。符合“倒U型”假说。⑧[P41~43]

2.发展阶段论。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资本流动特征。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过几次重大的转变,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资本流动特征。高全胜利用交错递推的参数估计方法和平行数据估计方法研究了我国的区域间资本流动及其结构性变迁特点。同时发现在不同时间我国的区域间资本流动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为计划制约型、过渡转型型和市场配置型。⑨[P64~67]白井文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流动遵循以下规律:一是具有追求高回报率的趋利性;二是资本流动量的距离衰减;三是资本流动的分散——集中——分散的阶段性。⑩[P53~55]

3.阶梯——结构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突出,呈现出东——中——西三个阶梯型发展区域。徐冬林、陈永伟应用似无关动态协整模型,通过估计与检验我国各地区间投资与储蓄的相互关系,分析我国区域资本流动状况与长期还债能力约束。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但是在西部大开发以前,我国区域资本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资本的长期流入,使得东部地区投资收益下降,长期还债能力减弱,同时也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慢,这一趋势直至西部开发以后得以缓解。(11)[P40~48]

先进地区资本回报率高,落后地区资本回报率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天然具有逐利性的资本总是从资本回报率低的地区流向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从效率低的部门流向效率高的部门。肖灿夫在考察我国1985-2006年间的区域资本流动性时采用Feldstein和Horioka模型,发现我国的区域资本流动性是不断增强的。在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状态下,必然会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这种现象表现为资本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由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流动,由低级产业向高级产业流动,由超前发展的产业部门向滞后发展的产业部门流动。(12)[P17~20]

(三)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发展差距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可知,要素从落后地区流向先进地区会带来回流效应,从先进地区流向落后地区会带来扩散效应。从上述对资本的流动的特征分析可知,资本总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先进地区,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因此,对于流入地而言,由于资本的流入使该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本,根据供求关系可知会导致资本价格的下降,降低投资成本,刺激扩大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对于资本流出地而言,由于资本的流出导致本地区资本的减少,资本价格提高,投资扩大受到影响,阻碍该地区经济发展。在回流效应的作用下,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差距会逐渐扩大,资本流入地区越来越富裕,资本流出地越来越贫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资本的多少,而且资本呈现集聚态势,一个区域的资本越多,经济发展越快。但中央财政对区域的转移支付和区域FDI渠道的资本流动能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郭金龙、王宏伟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间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是由各地区资本利润率的差异决定的,当资本转移收益的差额足以抵偿全部转移费用后还有较大剩余时,就发生了资本存量的空间转移,而区域间投资边际效率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存在一种因果关系。(13)[P45~58]辛家鼎、兰天从区际资金存量的角度出发,认为引起资本流动出现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商品的买卖、银行之间资本拆借、国内外直接投资及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资本没有能够形成本地区的投资,而是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向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最终导致贫困地区更加贫困,发达地区更加富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4)[P44~47]

2.经济发展促进说。资本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有着不同的正向和负向作用,但是就整个经济体而言,由于先进地区资本回报率高于落后地区资本回报率,一单位资本投放在先进地区比投放在落后地区的收益大,最后资本流动情况下社会总收益会大于资本不流动时的社会总收益。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表现为经济总量增加,区域经济的增长加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15)[P53~56]严浩坤认为国内的资本区际流动会给流出和流入地区带来净利益,且要比同样规模的资本跨国流动给该国增加的净收益多。(16)[P179~184]

牛盼强、谢富纪在索洛模型中引进要素流动成本变量,发现资本的弹性和资本流动成本的变动率共同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发展是存在非均衡状态的,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地区间,对不同的经济主体形成有差别的利益格局,即不同的边际收益率,并进而形成经济“落差”,引起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也正是因为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改善了区域内资本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本的利用率,从而推动着经济的持续增长。(17)[P13~17]刘传江、董延芳认为人力资本是异质的,其流动既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也会对由若干地区组成的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模型分析与实证研究,认为通过调控异质人力资本流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8)[P50~57,96]门洪亮、李舒选取1990~2002年的有关数据分别对我国东、中、西三地区的资本流动项目与该地区的GDP进行回归,全社会固定投资、财政收支差额、银行存贷款、外资以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GDP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银行存贷款对GDP的贡献度不甚明显,说明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路径不畅通,而资本市场融资额与外资对GDP贡献更大。(19)[P71~74]

当流入地经济发展处于稳定状态时,扩大再投资规模和速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资本的进一步流入并不会带来较好的效果。陈曾静通过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改革开放早期,在三大区域中,银行贷款资金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明显;但进入21世纪后,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对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影响最大;而外资只有在90年代时的作用还算显著,其他时期的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新世纪时期加入股票筹资额后,发现其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作用不明显,但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存在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缩小区域资本流动差距及促进区域资本流动下的政府金融干预

(一)缩小区域资本流动差距的地方金融干预

由于生产要素不完全可流动、不完全可分割,因此,区域差距仅依靠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只有通过必要的政府干预才能解决区域差距问题。即区域差距问题是政府必须关注和有责任加以解决的问题。

缪尔达尔(G·Mgrdal)认为由于市场自身的不完善性、信息的不对称性、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事实上的不充分流动,社会资金的配置会由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而出现发达地区资本配置更多、发展更快,落后地区发展更慢的“马太效应”,因此,他主张在资金配置上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

江世银在《论区域金融控制》中认为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产生区域间的金融差距,政府实施适度区域差别的金融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而普遍采用的政策措施。因此,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加快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是区域金融调控较好的选择。(20)[P28~31]

郭金龙、王宏伟结合中国的体制转轨,指出资本流动通常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区域不均等,提出通过以下措施来缩小差距: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度增加中西部地区投入,提高中西部的基础设施能力;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完善中西部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培育中西部金融市场;积极吸引外资等政策措施。(13)[P45~58]

李新安认为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要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既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也需要国家和社会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进行的调节和引导,利用宏观政策调控来解决市场机制极化作用的负面影响。(21)[P129~134]

(二)地方政府干预下的金融管理体制对区域资本流动影响

国内资本跨省流动的原因归结为两种可能:一种是受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的影响,另一种是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包括外资、通过民间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的资本流动)。(22)[P84~8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政府干预型金融管理体制,激励银行信贷扩张,加速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政府干预性金融管理体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

一是面临低收入水平的欠发达陷阱,在经济起飞时期只有选择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才能有效应对资源动员和组织的格申克龙难题以及相应的后发劣势,将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具体机制概括为隐性担保、信贷利率管制以及信贷利率补贴相配合复制低利率信贷集中性均衡。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能为所有的合格借款人(企业家)提供充分的信贷支持,突破金融发展的需求约束瓶颈,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23)[P134~158]

二是在区域层面上,这种体制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偏向与结构等金融问题自始至终都具有某种权威干预力量。这种权威力量的表现形式已经由改革开放前行政命令形式逐步转变为各种指导性或隐性的间接形式,如扶持地方金融机构、设立地方融资平台或者策略性地选择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等形式对银行信贷施加影响。(24)[P22~28]

当然也有研究认为,对中国而言,一方面政府干预型金融管理体制为我国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的金融干预行为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国内区域资本流动的相对低效。

四、结论及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导致区域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有:政策倾斜、区域经济基础差异、存—贷款的区域配置以及市场发育不平衡等;已有研究对于资本的流动主要以简单时间序列分析为主,缺少对资本流动影响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的动态分阶段的研究,然而,通过分析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特征,研究不同时期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现有文献对区域资本流动的空间关联特征分析不足。虽然部分文献也涉及空间分析,但是仅选择辖区边界是否邻接来衡量空间效应,这种单一的空间权重赋值标准显然不能概括复杂的空间经济联系;对于地方政府的金融干预行为,现有文献通常假定不同地方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是同质的,而且其资本竞争关系是相互独立而不是交互的。这样,就不难解释有些地方政府对资本投资伸出了“援助之手”,而另一些却伸出了“攫取之手”。区域间资本流动状况的改变可能需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适当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培育落后地区金融市场等措施来加以改变。

回顾已有的研究,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资本流动问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何通过引入地方政府异质性、干预行为差异化以及政府间策略性交互关系等因素,尝试从区域资本流动空间关联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将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 吴耀宏,吴敏,刘红.区域资本市场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J].经济体制改革,2001(06).

② 方华,刘朝华.地区资本流动风险与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08).

③ 孙红霞,张志超.区域资本“回流”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建议——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1(03).

④ 胡凯.中国省际资本流动规模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01).

⑤ 任晓红,张宗益,余元全.中国省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01).

⑥ 胡志勇,周俊琪,傅俏.地市级政府税收竞争与资本流动——基于福建省九个地市经济数据的研究[J].税务研究,2013(12).

⑦ 张丽琍,高秀娟.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因素与路径依赖——以跨国公司的区域分布为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04).

⑧ 彭文斌,田银华.基于储蓄—投资关系的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分析[J].求索,2010(02).

⑨ 高全胜.我国的区域间资本流动及其结构性变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03).

⑩ 白井文.要素流动规律与西部地区的要素积聚[J].南方经济,2001(01).

(11) 徐冬林,陈永伟.区域资本流动:基于投资与储蓄关系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03).

(12) 肖灿夫.我国区域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财务与金融,2010(04).

(13) 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07).

(14) 辛家鼎,兰天.我国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不平衡的成因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1999(12).

(15) 麦勇,徐晓莉.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4).

(16) 严浩坤.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J].地理科学,2008(02).

(17) 牛盼强,谢富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8(01).

(18) 刘传江,董延芳.异质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 (04).

(19) 门洪亮,李舒.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2).

(20) 江世银.论区域金融调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09).

(21) 李新安.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3(01).

(22) 豆建民.国内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5(08).

(23) 张磊.后起经济体为什么选择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J].世界经济,2010(01).

(24) 杨晓丽.地方政府FDI税收竞争的策略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 (02).

[1]肖燕飞.基于空间理论的我国区域资本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陈曾静.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责任编辑:彭琳)

许周港(1986-),男,浙江天台人,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柳 江(1975-),男,江苏东海县人,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转型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本文系201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区域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空间经济的视角》的研究成果。

2015-04-19

F061

A

猜你喜欢

流动资本区域
分割区域
流动的光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