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范畴下的课程实践——多媒体互动下播音发声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2015-04-10刘笑谊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46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化课程

刘笑谊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6

教育信息化范畴下的课程实践
——多媒体互动下播音发声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刘笑谊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6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关注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教育环境下,以兼顾教育公平为出发点,推动由电化教育向以网络技术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十二五”教育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此社会语境时代背景下,具体课程也应在结合教育规律和课程内涵的基础上,了解网络技术特点,进行信息化整合,完成课程内涵性重构。以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播音发声”课程为切入点,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互动后引发的新方法进行总结剖析,论证课程信息化发展符合教育规律与时代要求,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整合“重构”的多媒体实现途径与思考。

教育信息化;播音发声;多媒体互动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①,在教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教学问题深化改革的同时,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应用于高等教学的教学技术研究也方兴未艾。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意见》(教育部高教司[2005]1号)提出,“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教育部2010年下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把教育信息化发展列入具体规划。201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刊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系统规划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指出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很具前瞻性和系统性,她着重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意义。2015年在教育部贯彻“两会”精神时,又再一次把“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列为工作要点之一。②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内涵更需要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关注教育内涵改革的当下,深入到具体课程的研究实属必然。

一、互联网信息化引入教学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一)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不可规避。部分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课程实践已经将多媒体、网络导入。如中央财经大学的李健教授,讲授“货币银行学”课程,强调:“多维——立体——交互”的现代教学平台;复旦大学陈纪修教授,主讲“数学分析”课程,注重课堂精讲和网络辅导相结合;黑龙江大学主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刘敬圻教授强调教学要不忘三种意识“对象、前沿、当代”。③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融合从教育效果上得到了验证。

“以学习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高等教育,无法忽视互联网、信息化的作用。强调学生在教育互动中的主体性,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以此行为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据《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描述:“教育范式正在向包含更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向转移。如今学生在互联网上花费大量闲暇时间来进行学习和交流信息。”④可见教学过程与网络互动联系更加紧密,教师和课程设计应具有前瞻性。

研究教学中的新问题,互联网和信息化既是工具也是方法。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统计,34.8%的教师,5年时间内,没有任何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研究成果⑤。绝大多数教师(包括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来源主要依赖“吸取他人经验”“培训”“同行观摩”,自我探索创新很少⑥。教学研究,是教师的责任,针对教学全过程,在保持中突破、在继承中发展,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要创新整合,寻找创新方法,开辟创新途径,都需要依赖新的技术手段。

现代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思维时代,信息化进程更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思维,实质是系统性思维方法。在以往经验中主要运用于商业模式,引发了商业产业的巨大变化,既推动了若干企业的发展,也淘汰了一批传统营销方式。敏锐者充分利用此思维重视用户、迅捷、大数据资源、扁平化管理的优势,于是大行其道,名利双收;不适者因未能意识到了解用户喜好、行为习惯特点,切实了解需求和潜在需求的重要性,在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变成了“明日黄花”。“互联网+”不是一句口号,不是“狼来了”,它追随现实变迁以适应的姿态渗透到了生活,迎接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思考习惯的变革。现代大学生强调个性、信息来源广泛,随着互联网思维渗透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由隐性特征变为显性现象,成为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此种现状不容教育者漠视、坐视。目前已到了对传统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时刻。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方法中的“以学为主”思维不谋而合,它关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精神、探索求知能力的开发,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好帮手。

(二)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课程信息化,在保护教师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借用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应为教师学生设立课程专属账号。教师在自己的媒体平台上发布教学大纲、布置作业、分享资料,对于原创及率先发布的资料自然享有知识产权。没有可以依赖的信息发布平台,必然会抹杀创新动力。立足于教育公平、资源共享的“慕课”和名师“精品课程”“三通两平台”等,为推进教育公平、名师服务于更广泛的群体的教育“大众化”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大众化”的进程中,应调动教师积极性,为更普遍的课程开设不同范围的信息化平台,进行课程的技术推动。

课程信息化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大体在17~23岁,这个阶段是人格再构的关键阶段,是探究个人能力走向世界、充满激情、热情与好奇心的年龄。大学生需求主要表现在“‘超前’的现代化物质生活需要、多维自主的社会交往需要、新奇高雅的文化娱乐需要、提升自我的学习求知需要、自我实现的专业成才需要,加上青年强烈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与理解的需要”⑦。如此复杂和矛盾的需求和特点,总是让教育者感喟“不好教”,家长唏叹息“不好管”。高教研究者提出:“调动学生主体性、把握心理发展的动态,以提高学习素养为抓手,注重提高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⑧。是解决以上矛盾的突破口和方向。教育的有效环节在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课程需要更好地配合学生成长规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陪伴,一定范围内实现课堂反转,师生共同学习。

二、播音发声教学与多媒体互动的传统与现实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基础课《播音发声》课程,多年来沿用经验教学、实践教学、小班授课等教学形式,但是随着全媒体的到来、互联网思维对思考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学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也促使教学进行相应调节:设计适合于互联网思维下的传媒专业教学内容、设计融合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手段、设计师生开放性、立体型的共时教育模式,实现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前瞻的变革。

(一)传统的播音发声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播音发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已经很多样,能够注重学生的个性开发、教学与实践接轨的效果,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教学组织上以小课教学为主要形式,对个性化问题发现比较及时,也能够实现教师经验的针对性传达。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广泛运用,课堂录音、观摩优秀作品、登台演出和期末开放式汇报演出等形式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得以实现。从教学效果上看,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能动性都能够得到发挥,学生能够通过阶段系统的学习了解并实践出播音发声的基本要求。

但明显体现出课堂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开放立体互动。课下布置作业、布置作品是课堂延伸的主要手段,存在短板。比如:播音主持专业的初学者对于生理结构不了解,有限的课堂讲解时间内如未能发现,课下学生就会不知如何科学练声、练些什么、练声结果是对是错,大量耗费时间没有进步,必然抹杀对专业的热爱,甚至有些人急于求成,把嗓音练坏,永远抱憾;对于接触了一段时间初步摸出门道的学生,存在着探索更丰富语言文字内容和播报类型的好奇心,可是原本的教材不能及时变化、最新的媒体内容和节目样态还依靠人际传播口口相传,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需求;教师仍然是教学组织的“高层”构建者,因为缺少更广泛及时的师生互动,无法及时掌握、提供学生最关注的当下热点,提供的练习资料太过传统甚至多年不变、干脆过时,这点对学生文化素质发展都将产生消极影响;最新的消息、实践的看法只能拿到课堂时间讨论,“新闻”变“旧闻”在传媒专业学生中发生,实属不该。除此之外,教师经验也成为双刃剑。教师通过听辨学生的语料,传授自身的经验积累,这种单向指导不可避免地包含“祖辈”的痕迹,汲引传统精髓的硬币反面是标准固化、审美同质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安排也难免存在程序化、流程化的固有不足,不能根据社会现实和学生心理变化进行共时调整。

当学习激情和兴趣被现实忽视,当信息不能满足需要,学习的过程必将沦为被动。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环境、探究问题的驱动力得不到滋养、渴望创新而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望“变”莫及……诸多“不该”变为现实之时,不再只是一门学科面临着现实困局,更是传统教育共同面临了矛盾。“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⑨,是深化教育改革、走向教育内涵是发展深度整合之必然。

播音发声课程之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不论是在哪级哪类院校中,都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课程十分重要,对学生工作实践能力也有直接的影响。并且通常开设在该专业学生刚刚入校的一年甚至几年,对培养学生形成适应传媒特点的专业思维方法的形成十分重要。播音发声课程的教学方法务必寻找到适合于传媒现实和教学规律的、教师使用得心应手、学生接受顺其自然的方式方法,于继承中发展,于现实中发展。

(二)多媒体设备对传统播音发声教学的工具延伸

迄今为止,多媒体设备引入教学的手段还比较传统和被动,电化设备还是主要辅助手段。以录音、录像之类的硬件设备为主,小范围运用了实验语音学的软件,实践课使用了语音编辑软件。APP、微信等移动终端还远未与教学相联系,教学设备与环境受限,未能开放、立体、互动。

1.已引入的多媒体互动。在将实验语音学的实验方法引入普通话测试之前,播音发声教学主要依靠经验听辨。实验语音学语音软件运用于普通话测试之后,善于运用软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软件进行语音比对,解决了播音发声的语音准确性、流畅性问题。而这套软件的语音比对语言艺术性、语音个性化开发等审美层面还是只留了许多问题。这也是属正常,科学理性无法解决审美经验问题。

录音、录像和实践教学的实现,在播音发声教学中是现阶段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通过使用录音软件、录像设备,有时配合演播室或舞台的运用,学生录制作业作品或参加考试,并通常结合集体观摩的方式,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学生通常也进行经验分享。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艺术水平、审美水平的提高作用显著,也是以往在播音发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录制过程中会随时随地发现问题,有时要积攒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和教师互动的机会,而在这段时间里问题会遗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复问题,反复强调,但又收效甚微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实环境下,已经开发出了若干类型的多媒体终端,但是这些终端现在只限于学生课下“玩耍”,没有纳入课堂教学视野的多媒体终端,无法辅助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常见的配音秀APP、荔枝电台、微信公众平台“读首诗再睡觉”,还是依赖于社交互动的娱乐功能,未实现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方面的课程整合。

2.可以逐步使用的多媒体终端整合。课堂基于云计算教师的操作台形式,实现课堂形式的立体互动。学生面对显示器,由管理后台系统控制,将场景、角色下发到相应的操作台上,由学生分批次进入操作台,扮演相应的声音角色,来进行现场测试、练习,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提高该教学软件的可玩性,使学生珍惜使用机会,实现寓教于乐。此种形式适合学生团队合作完成节目制作和作业录制。

C/S架构的软件形式,实现课堂与寝室互联。客户端软件安装在学生使用的电脑上,由学生输入用户名密码登陆后进行使用。此类应用现有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借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成果,将普通话测试之类的软件安装到操作平台,能够解决语音标准比对的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呼吸配合、重音分布和停顿连接处理,科学数据为主的实验设备对于解决准确性和流畅性非常有效。二是用编辑软件,如索贝、大洋等编辑系统,可以实现声音的编辑制作。此类软件的使用能够模拟工作环境,对于解决自主实验很有效。

移动客户端形式,实现全面开放、立体共时分享,实现“四维”教学。分别提供ISO系统(苹果手机、平板电脑)、Android系统(安卓手机、平板电脑)所使用的相应版本,“两微”、APP、课程录制、课后练习、互动分享、信息发布等全面开放,实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师生随时使用。互动平台:设计语音记录分享功能,教师方便下发作业、查询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具体分数;分享空间:师生分享最新或经典的文章、媒体资料,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发布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也作为评价成绩的参考,促进竞争和专业积极性与持续性;练习空间:实现教材便携、共时版,成为学科与文学艺术等姊妹学课融合的基地;“云计算”技术,通过云教室的互联互通,实现优质资源快速分配、共享等应用……此类手段目前较少与实际教学环节整合,移动客户终端的设计以娱乐为主。而从其社交平台的性质而言,非常适合教学互动,应该尝试开发。

概括而言,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家校共通,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教育改革“十二五”规划最后五年的攻坚阶段,不可再停留在口号层面上;“教学反转”也不能再停留在向往的阶段。互联网、多媒体的平台合理开放,计算设备的软硬件应用,微信等互动交流方法的教学开发,将可以实现手段多样化。教学地点也不仅局限于室内室外,更可以在公交车上、在洗手间里、在所能想到的随时随地,连演播室也可以完全数字虚拟。不一定有播出平台,分享互动就可以模拟评价出是否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喜爱。播音发声教学方式将不仅局限于课堂大课小课的“三维”模式,甚至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多样又及时的“四维”互动。

三、学科实践过程引发的相关思考

多媒体互动实现了开放、立体、及时的互动方式,在实现了师生共同整合教学内容、共同决定课程设计、随时随地沟通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应当予以相应重视思考。

(一)多媒体互动创新偏离以课程内涵为基础的本质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在整合外界资源的能力上差异很大,而工具的使用,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服务。信息化发展是为了配合内涵的整合甚至重构,不能“唯‘工具’是瞻”,要围绕课程服务,不为开发而开发。

哲学上对整合的定义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和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⑩课程整合是需要考虑现实环境、重视实践整合,但从根本上不能忽视课程内涵。内涵、文化建设,内容充分充实有效,在整合实践中应居于首位。

信息化课程整合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重构一个教学格局,在这个格局下,教材随身携带,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师生共同做教学主体,学生得以及时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课上课下立体开放,教学相长,这是传统教育精华的现代化实现。

(二)教学管理评价方式可做适应性调整

及时学到知识、及时传授经验、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确是师生所共想,但是势必极大程度地增加工作量和学习任务。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信度和效度,如何激发教师利用媒体平台的热情与耐心,是通过工作量量化处理、还是与成绩考核挂钩,必将引发一系列教学管理的变化。

提高教学质量是要使教学对象在现实或是未来生活中因教育而受益。教学评价也要考虑创新性指标,把新媒体、新动态、新案例、新方式纳入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应一味否定,可以采取有序接纳的方式,从实践中开放论证。在课时统计上,给创新以支持,除教学科研算作工作量外,开发一套使用创新方法的工作量统计方法。目标围绕:让创新长效、持续地保持,让激情、热情化作持续工作的心态和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使得师生间的品味互动、审美互动、人伦互动,不停留在口头。教学改革在重视规模的基础上,关注质量发展。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重点工作的推进思路。”(11)教学名师南京大学的卢德馨教授提出对于教育,要“不断探索适合适宜的方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关注教育,关注现实,培养出“完整的学生”与“自由的个人”,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能力、不与时代脱节的学生,不只是教师的愿望,更是全社会的愿望。

注释:

① 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北京:光明日报.2005.3.2.

② 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1485/201503/184986.html

③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92-95.

④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 http://www.ict.edu.cn/world/w3/n20140725_1578 9.shtml.

⑤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21.

⑥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54.

⑦ 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83-87.

⑧同上

⑨ “微言教育”.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微信公众号

⑩ 黄宗伟.整合概念及其哲学意蕴[J].学术月刊.1995(9):12-17.

(11) 刘延东.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9.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3).

[3]醒客.重新理解媒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

[4]陈玉东.传媒有声语言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

(责任编辑:武 亮)

刘笑谊(1979-),女,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本文系“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立项”研究成果《多媒体终端应用于〈播音发声〉开放、立体性实践》(项目编号:JG2013YB0031)。

2015-03-30

G64

A

猜你喜欢

多媒体信息化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月“睹”教育信息化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