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客家山歌的二度音乐创作
2015-04-10邓青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邓青(韶关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略谈客家山歌的二度音乐创作
邓青
(韶关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摘要:客家山歌在当代陷入了不适应时代审美与欣赏情趣的困境,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局面,而应用现代作(编)曲技法、重新编填词以雅化歌词、运用气息支持的民族唱法及有区别地调整演唱语言等进行二度音乐创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客家山歌的困境。
关键词:客家山歌;二度音乐创作;音乐革新
由于客家山歌社会功能的消失及本身固有的艺术缺陷,导致其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但依靠客家山歌的艺术革新,从艺术层面重塑其艺术生命力,才能让客家山歌得到传承与发展;而依据传统客家山歌歌曲素材进行二度音乐创作,就处于艺术革新的关键与核心。
所谓客家山歌二度音乐创作,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曲调再创作;歌词再创作与演唱语言;唱法唱腔的改进。其中曲调再创作处于中心位置。
一、传统客家山歌的曲调再创作
1.客家山歌曲调的主要缺陷。音乐无所谓过不过时,只有好劣之分。客家山歌曲调存在重大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回避。现代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传统客家山歌存在曲调音域狭小、结构短小、无调式交替与转调、缺乏乐段扩充法等固有缺陷,例如音乐家沙汉昆说:“客家山歌的调式类别比较少,羽调式占绝对优势,徵调式次之,其它调式简直是凤毛麟角了。音域比较狭小,五度音域居多,四度、八度音域为次,其它就很少了。音阶上以四声音阶为主,其次为五声、三声音阶。结构比较短小,多为对比并置型的四句体结构。没有调式交替、转调以及乐段扩充或其他大型的结构。这些,可以说是客家山歌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节奏上的特点)形成了客家山歌的风格。但也可以说是客家山歌的局限。”[1]
2.成功的范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清醒认识到客家山歌曲调存在的缺陷之余,也得看到以下三类二度音乐创作作品的巨大成功,为客家山歌的艺术革新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无比雄辩地证明了音乐的优劣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而音乐的优劣的核心就是曲调!这三类作品是:第一,中国民间音乐的二度创作杰作:如《刘三姐》、《谁不说俺家乡好》、《花儿为什么那样红》、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等;第二,古典诗词的现代谱曲范例:诗经《蒹葭》(《在水一方》)、李煜的词 《相见欢》(《独上西楼》)等;第三,当代优秀的传统客家山歌二度创作作品。
我们可通过研究这些名家的创作历程、经验技巧、作曲编曲手法、配乐伴奏、唱腔、歌词、演唱语言等元素,找出一些可复制的、行之有效的规律,用于客家山歌的二度音乐创作。
3.客家山歌曲调二度创作的原则。依据传统客家山歌曲调素材,创作二度音乐作品,形成所谓“新客家山歌”,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保留客家山歌的韵味,又超越传统客家山歌的艺术水平,并得到客家人(包括年轻人)的广泛认同、喜爱与传唱,才算真正的艺术成功。一些名家也持类似的意见,其中雷振邦的观点最有见地:他认为民族二度音乐创作的作品,必须得到该民族的认同接受,同时又能超越原曲的水平。雷振邦用他的音乐创作,印证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宗旨。拉祜族《婚誓》、白族《蝴蝶泉边》、塔吉克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成了这些民族的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为该民族自觉喜爱、传唱。
4.关于解决客家山歌曲调缺陷的思考:主要有揉合多首曲调进行创作发展、丰富音程关系并拓宽音域、扩充结构等。
第一,揉合多首曲调进行创作发展。客家山歌庞大的歌曲库是新客家山歌创作的丰富素材。在选择时,可按原曲旋律的优美性、调性、旋律相似性、曲式结构需要等因素,进行有目的的挑选、截取、揉合、变化、发展,从而创作出既具客家山歌风韵,又较为优美、流畅的曲调。
这方面的尝试,最成功最典型的是雷振邦。在创作《刘三姐》电影音乐时,他鉴于原广西民间音乐曲调比较短小、缺乏乐段扩充方法,不能满足电影与欣赏之所需,将几首或十几首素材歌曲揉碎、打散,并以现代作曲手法重新组合、创作成符合要求的新曲子,既能保留原民间音乐的风韵,又明显比原曲优美、动听,艺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雷氏的做法应成为传统客家山歌曲调二度创作的主要借鉴手法。
另外,当代研究者也取得一定成果,如陈菊芬在讨论新客家山歌《唱到人间变天堂》时说:“(它)是由梅县松口山歌、惠东高潭组合起来的。A段委婉,B段节奏轻快活泼。仅把两首山歌有机组合,并没有乐曲的发展,这是新式客家山歌创作的典型手法之一”;又说:“整理方式是把几首调性接近的歌曲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从原来的四句体的乐段结构,通过乐段组合、复合拍子的运用和速度变化等创作手段,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
第二,丰富音程关系并拓宽音域。简单地说,丰富音程关系并拓宽音域就是要增加曲调的歌唱性与线条感,从而增强表现力与艺术想象空间。由于客家山歌的曲调主要是四度、五度的小跨度音域,难免给人艺术纵深与意境不足之感,应将其发展为八度甚至更多的音域,同时音与音之间要丰富其音程关系,丰富其旋律织体,以提高其张力、表现力、浑厚度或丰满度,改变客家山歌旋律较单薄的情况。
(6)旋流器。由表3可知,旋流器入料水量为1 790.78 m3/h,此处系统能力按水量计算,原设备的负荷能力是120 m3/h×16=1 920 m3/h,则设此处的设备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如沙汉昆、李美群、陈菊芬、刘大坚等人的研究,都有可观之处。例如刘大坚在《都市里的客家山歌——广州越秀山客家山歌圩考察报告》中,介绍了一些在保留旧曲的调式、句法等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的做法;又如李美群在《从客家山歌的传统保持和城市化进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提到《故乡的山歌》时说:“作曲者采用G徵五声调式,且在风格上极富山歌特色的传统音调作为歌曲的引子,引子过后的段落则转到F宫五声,在旋律走向上运用了港台流行音乐的元素,与引子的音乐风格形成对比。”
第三,扩充结构。即扩充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变单薄为丰富、变平直为曲折回旋。为更直观起见,我们以下面一首传统客家山歌为例来说明:
此山歌歌词为常见的七言四句体 (即 “七绝体”),共有四首七绝,构成男女两组对唱,即男唱——女和——男唱——女和(歌词略)。坦率地说,这首歌曲在音乐上并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一调到底,其曲式结构为:A——A——A——A,也就是说用同一短小的旋律,反复套用在四首七绝中,以歌词的变化作为歌曲发展的唯一手法,而就旋律而言没有任何的变化、装饰、发展,呈现出的音乐线条单而直,朴素甚至有点粗陋。歌曲听起来象稍拖长腔的念字,全靠这些语气词的托、带、衬才象首歌。
新客家山歌的曲调必须要改变这种结构单一、单薄的状况,要以现代作曲手法重新编曲、再创作,令其具备起唱、变化、转折、发展、高潮、尾声等部分,从而具备完整的曲式结构。我们认为,新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一般为:A——B——A’或A——B——C——A’。另外,再结合运用引子(或过门)、间奏、结尾等装饰性元素,进一步丰富其结构与内容,增强音乐的吸引力。
二、歌词再创作与演唱语言
就歌曲而言,歌词是第二重要的元素。客观地说,客家山歌的歌词,很优美的、意境格调高远的并不多,大多属于小格局的东西,更有少部分是较为粗野鄙陋的,试看几例:
第一,较优美且具有较高古典意境的。卷起珠帘放凤飞,纱窗门外月蛾眉;阴影石榴不结子,虚花枉杀少年时。
第二,小家碧玉式清丽的。科举秀才取红豆,相思及早办前程;黄菊花开九月九,枝枝叶叶有娘名。自煮莲羹切藕丝,待郎归来慰郎饥。为贪别处双双箸,只怕心中忘却匙。岁晚天黑郎未回,厨中烟冷雪成堆。竹篙烧火长长炭,炭到明天半作灰。
第三,朴素无华的。急水滩头鱼难上,少年守寡苦难当;睡到五更思想起,新席磨断九条网。
第四,大白话式的。讲着断情今就去,上昼丢黑下昼有;上村闲有十七八,下村闲有正梳头。
第五,粗野鄙陋的。石榴打花艳艳红,看妹不曾人开封;开里封门看得出,身子过扁乳过中。
对于客家山歌歌词中存在的少量瑕疵或阴暗面,完全不必介怀,只需视其为极好的素材库即可。如果研究将几首甚至十几首的传统歌词揉碎再加工,视不同的需要,完全可以达到高雅唯美化、朴素清丽化、通俗浅显化等风格。这方面的例子最有说服力的是《刘三姐》中歌词,例如“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这样富有诗画哲理、意境高远的歌词,在实际民间音乐歌词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但经词作者提炼再加工后,既显得合理自然,又大大超越了原词的艺术水平,真可谓相得益彰。
我们认为,客家山歌的歌词再创作,应该遵循上述的做法,视人物、场景、故事的不同而变化,将不同歌曲的歌词揉碎、加工,去掉拗口、生僻及粗俗不堪的词句,去芜存精;也不必拘泥于七言句式及叶韵的工整,要灵活发挥长短句的优势,特别是走高雅唯美化线路的歌词,要追求中国古典风格的画面感、朦胧感,写出客家人听得懂、且有客家风味、易认同喜爱的词句。至于演唱语言方面,可以采用折衷的方式:客语地区用客家方言演唱,其他地区一律使用普通话(可能要调整其中一些较生僻的方言字词),个别特殊字词要遵循诗词叶韵的要求,读古音,如“百年”的“百”,应读“bo”,这样保留了客家山歌原有的古韵味,又便于理解与接受。
三、唱法唱腔的改进
歌曲要为人们所接受、欣赏与喜爱,除曲调、歌词须优美之外,歌唱的水平与优美程度也至关重要。客家山歌的演唱者(包括传承人)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大多以完全本色的唱法唱腔来演唱,声音并不能说优美,不能吸引人,特别是年轻人。那么,客家山歌应用哪种唱法呢?
第一,原生态式的大白嗓。演唱客家山歌用大白嗓固然真的是原生态,但不讲究科学呼吸发声方法地扯着喉咙唱、吼,实在谈不上美感,让人敬而远之。多年来的坚持与实践,已不容置疑地证明这条抱残守缺的路走不下去了。客家山歌要在新时代取得艺术与市场的成功,必须要采用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唱法。
第二,西洋美声唱法。这种唱法建立在科学呼吸发声方法基础上,是当代主流的唱法,其艺术性也自不在言。不过,运用它来演唱客家山歌也不大妥当;如果说大白嗓太土太粗糙,那西洋美声唱法就是太洋太华丽,当代有些作品(如《交响山歌客家新韵》在演唱就采用了后者西洋美声唱法,从实际效果看并不好,完全没有了客家山歌的朴素、乡土的风味,变成了毫无个性或缺乏地方特色的东西。
第三,流行唱法。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有些人尝试将客家山歌“现代化”或“时尚化”,采用流行唱法(有时还加上摇滚化的电子音乐)来处理客家山歌,从观众的反映来看,并不能得到广泛认可、接受,被认为是披着客家山歌外衣的现代流行曲,同样导致朴素、乡土的风味完全丧失。这也不是一种理想的唱法。
第四,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地方特色的唱腔形式。我们认为,这是客家山歌最适合的演唱方法。一方面,这种唱法尽量保留了客家山歌的风韵,另一方面它又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与气息支持的基础上的。在演唱时,应尽可能用朴素的、本色的风格来演唱,有节制地运用共鸣与泛音,不能过度追求美声唱法的华丽声音效果,更不能走向炫技的方向;另外,客家山歌唱腔中关于语气词的处理,原来具有提气、准备、引起注意等作用,可以模仿如《草原之夜》、《在东山之上》等歌曲的相关处理,将其变为一种优势与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只有紧紧地抓住音乐艺术的革新,依靠丰富的传统客家山歌歌曲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手法,才能为客家山歌闯出一片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沙汉昆.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1):16-22.
[2]李美群.从客家山歌的传统保持和城市化进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2(12):182-183.
[3]陈菊芬.东南亚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及其动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33-35.
[4]刘大坚.都市里的客家山歌——广州越秀山客家山歌圩考察报告[J].歌海,2008(4):30-37.
(责任编辑:古语)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7-0114-0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邓青(1984-),女,湖南衡阳人,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及理论。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second Hakka Folk M usic Creation
DENG Qing
(College of Music,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Hakka folk songs are in the plight of not adapting to aesthetic and appeal in the face of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material of Hakka,a second music cre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methods.By enumerating and analyzing the famous train of thought and actual example,combining with my own points of view,I do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 music techniques(Ed.),to rewrite lyrics in order to elegance lyrics,using the support of folk singing and discriminatively adjusting to contends such as language. And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solving the plightof hakka folk songs.
Key words:hakka folk songs;secondmusic creation;music innov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