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失范大学生中的运用
2015-04-10顾玲玲
顾玲玲,胥 青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10)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失范大学生中的运用
顾玲玲,胥 青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10)
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理论为基础,以失范大学生为例分析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两种主要干预技术,从建立家庭心理档案机制,解析失范大学生的内在“冰山”,改变家庭规则三个角度提出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在失范大学生群体中的实施路径。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失范行为;失范大学生
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价值观的交杂、碰撞,大学生打架斗殴、不遵守纪律、网络成瘾、吸毒犯罪等失范行为发生的概率较以往要高出数倍。具有此类失范行为的大学生我们称之为“失范大学生”。近年来,失范大学生呈现出失范类型多元化、比重上升、性质日益严重等特点。[1]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失范大学生不仅外在地表现出一系列的失范行为,而且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自尊都低于常人,常伴有焦虑、抑郁、狂躁甚至自杀等倾向,因此,针对出现单一问题的学生,“消防员”救火的方式,往往对这类大学生难以产生标本兼治的效果。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一种以经验人本为取向的健康治疗模式,较之以往的诊疗模式,萨提亚模式不仅揭示了失范大学生问题产生的家庭根源,而且从失范大学生本身及其家庭成员全方位地审视自我、着手改变家庭的动力系统,实时监督、反馈、强化治疗的效果,因此既能降低失范行为复发的概率,又能促进失范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及其家庭的和谐建设。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提供了治理失范行为,帮助失范大学生走出困境的新思路。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萨提亚模式中有一个信念: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The 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按照以往以解决个人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模式,经过一个或数个周期的咨询后,会出现问题回弹或症状加重的趋势,这一现象使心理咨询工作者重新审视应对问题的视角。心理学家鲍温认为“家庭冲突和婚姻扭曲是导致精神症状的原因”[2],家庭是一个有机的、生动的系统,任何一个人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改变家庭可能是改变个人最有效的途径。萨提亚创立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从个体转向关系,认为个体发生的心理行为障碍是家庭互动作用的结果,是家庭关系或者功能不良的产物,此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家庭关系背景下着重提高来访者的自尊,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帮助个体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使家庭和谐幸福。[3]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技术
在经典的萨提亚治疗中,有两项被世人熟知的干预技术,就是“角色舞会”(parts party)和“家庭重塑”(family reconstruction)。
(一)角色舞会
通过角色舞会,可以近距离地审视失范大学生所拥有的许多特质,转化和整合个体的各个不同部分,使失范大学生完全承认并拥有自己所有的部分。比如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一方面沉浸在虚拟唯美的网络世界里,另一方面否认或掩饰在现实环境中家庭关爱的缺失。通过角色舞会,为失范大学生提供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首先,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痛恨父母经常吵架,对自己不够关爱,需要正常的家庭关系以及父母对自己的关心;重新评估曾经被歪曲的部分,如在早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关爱有加,父母虽然经常吵架但迟迟没有离婚,是担心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在接纳各个部分之后,需要转化它们。比如个体讨厌父母经常吵架的状态,可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厌恶以及对父母关系的看法。一旦这种愤怒被表达出来就转化为为我决断(表达个体的看法),个体就不需要消耗能量去掩饰自己的愤怒。角色舞会使主体感觉到完整,并且充分意识到所有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是一个确认、转化和整合个体内在资源的过程。
(二)家庭重塑
家庭重塑是最能代表萨提亚关于个体成长和改变理论的技术,它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崭新视角。家庭重塑通常在团体中进行,让来访者“摆出家庭成员的典型姿态,使家庭成员历经其生活中某一特定的过程,帮助当事人重新进入到原生家庭历史和心理矩阵(histor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trix)之中”[4],“为当事人提供一个看待自己和父母、现在和将来的新视角,这种新视角为其带来更多可能性,并提升其责任感”[5]。家庭重塑首先帮助失范大学生个体澄清在成长历程中存在的迷惑,释放被压抑的感受并克服来自过去的影响;其次让失范大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与父母积极交流,鼓励个体以纵深的视角、更开阔的胸襟接纳自己的父母。家庭重塑一般是失范大学生第一次与父母分享内心深层的感受,既使主体释放出被压抑的情绪,同时将消极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能量,悦纳自己,加强个体与家人的互动和理解,提升个体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失范大学生中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家庭心理档案,评估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
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①丁榕:《为学生心理建档》,《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年第9期,第16页。建立家庭心理档案,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提升家庭成员的生活品质是目前全球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趋势。萨提亚强调个体自我价值或自尊源于早期三角关系—父亲、母亲、孩子—互动中,建设性与破坏性的交互作用,个体和家庭的大多数问题最终都和低自尊有关。[2]自我价值感或自尊是个体赋予自己的价值,失范大学生与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
在大学新生进校时,借助心理测评工具,了解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筛查出有厌学情绪、做事不计后果、报复心强、自我评价过低、有自责倾向以及有人际交往障碍等容易引发各类失范行为的学生人群。通过失范大学生家庭心理档案记录表(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背景、家庭组织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家庭关系状态、自我评价、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生活事件等),评估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状态。家庭心理档案的使用不仅将失范大学生的问题置于整个家庭系统之中,有助于把握失范行为产生的根源,而且能够全局性、连续性地评估家庭的基本动力系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鼓励失范大学生及其家人真实地表达自我的感受、悦纳自我,重新获得高自尊或自我价值。
(二)解构失范大学生的内在“冰山”,挖掘正向积极资源
家庭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了解失范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自我价值水平,了解以往成长经历对失范大学生心态和行为产生的影响,这是进行家庭治疗的第一步。接下来,不仅需要使用相关的记录量表对家庭治疗的效果进行跟踪和检测,而且还需要深入使用家庭治疗的方法,建立彼此信任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失范大学生的内在全貌。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内在资源和外部资源,并能够自我成长。人是生活在自己的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当中的,随时会受到来自内在和外在系统的影响。萨提亚将人的内在心理系统比喻成“冰山”。露出的“冰山”一角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在外在行为的掩盖下,生命中的沟通姿态、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真正的自我常常被外界所忽略。大学生失范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同时也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关系密切的学校、家庭环境以及重要他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6]影响大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家庭冲突、生理疾病和就业等压力。这些压力冲击了大学生的内在“冰山”,最后就外显为不同的应对姿态,产生各种失范行为。
1.基于“冰山理论”的分析:失范大学生的内部心理动力系统表征
从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最底层来看这些失范大学生的“自我”部分,他们内在情感丰富、敏感,有着强烈的对爱与被爱、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的需要,但通常这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于是,他们有的经常逃课,通宵达旦地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徘徊于各类高消费场所,混迹于社会不良人群;有的父母离异,倍感孤独和自卑;有的失恋后找不到自我,迷失、消沉,等等。这些行为的产生都与这类失范大学生早年家庭生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一部分父母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成长不管不顾;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的精神压力高度紧张;还有些父母过度溺爱或保护孩子,造成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较差,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卑。这些未被满足的愿望导致了在遇到压力或不能应付的情境时,失范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积极资源,负性情绪和能量充斥内心,产生各种不合时宜的失范行为,不能接纳自己。
在“冰山理论”的期待层面上,当失范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时,没有满足的渴望就会转换到其他情境中—痴迷网络、与社会不良人群交往、吸毒犯罪等,或者不当地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打架斗殴、逃课等。通过与社会正常要求格格不入的外在失范行为,他们期待引起家人、教师、同学、其他人的关注、关怀和尊重,当他们的期待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或效果时,他们的行为会越发消极,意志也越来越消沉。
在“冰山理论”的观点层面,失范大学生往往都抱有极端消沉的思想,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充满质疑和不信任,对待自己常常采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方式。从感受层面看,这些极端消沉的观点必然使其产生对他人或对自己的不满、愤怒、自责,以及对生活的失望,他们感到无望、无助、孤独和自卑,当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又无法及时疏解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范行为。
2.与失范大学生内部心理表征相适应的外部沟通姿态
在“冰山理论”中,介于内部心理表征和外部行为之间的是四种不同的应对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其中讨好型和超理智型在失范大学生中发生的几率较小,比较常见的是指责型和打岔型。指责型失范大学生对父母、同学、朋友、老师有较高的期望,太过于重视自己,无视他人的需要,当他们的期望未能满足时,就会通过指责、控制别人来证明自我的价值,在行为表现上就会出现打架、斗殴、不遵守纪律等失范行为。打岔型失范大学生,常常远离自己、他人和现实的情境,缺乏归属感,他们自我隔离,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在行动上经常通过打岔、逃离、躲避的方式,使自己脱离现实的情境,保护自己,获取安全感,这类学生经常出现逃课、夜不归宿、网络成瘾、吸毒等情况。
萨提亚“冰山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帮助自我和心理教育工作者认清自我内在的需求和状态。在对失范大学生进行帮扶、教育时运用“冰山理论”,能够使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失范大学生“自我—渴望—期待—观点—感受”步步演变的心路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评估家庭成员的沟通姿态,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辨析合理和非合理的认知状态,使他们看到自身的积极品质或能力,学会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改变自我的状态,实现自我能量的积极转换。
(三)改变家庭规则,构建家庭系统互动新模式
家庭治疗的最大目的就是改善家庭和家庭功能,通过改变家庭系统的内部规则以改善个体的症状,促进个体和家庭的成长。家庭和个体问题的关系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个人心理问题是家庭问题的表现;第二,家庭是个人心理问题的摇篮;第三,家庭问题是个人问题的反映;第四,家庭问题与个人心理问题是共发现象。[7]国内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8]由此可见,失范大学生问题的产生与家庭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负性的家庭环境会带来不健全的家庭功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内部的家庭规则。家庭规则包括在特定情境下成员认为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的所有行为,在孩子从婴儿到少年、青年的发展过程中,家长出于保护子女、维护子女切身利益的目的,外显地或内隐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当这些家庭规则以非人性、僵化的方式存在时,就会成为生活中的阻碍。这些不合时宜、非人性化的家庭规则抑制了人情绪的真实表达,当大学生个体发现这些家庭规则与自己内在的真实需要越来越远时就会滋生各种不满、愤怒、指责、控诉,“家庭成员之间的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发展就越趋向于易激怒、易焦虑和逆反等”[9],甚至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越轨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失范行为。
1.构建人性化的家庭生活指南
在建立失范大学生心理档案时,对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估。在家庭心理治疗的初期,借助“冰山理论”展露失范大学生的内在状态。然后运用家庭治疗的手段使家庭成员意识到,不合理的家庭规则的存在,是阻碍家庭成员情感表达,产生失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家庭重塑、角色舞会等技术手段使家庭成员看到在不合理的家庭规则设定的情境中,失范大学生内心的挣扎、困惑、痛苦的过往经历,使家庭成员通过协作形成明确、灵活、人性化的生活指南。
2.促进家庭成员表里一致的沟通
大学生处于身心剧烈变动的时期,有着多层次的心理需要,当这些正常的需要在旧的家庭规则制度下被家长忽视甚至剥夺时,就会造成大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上的对立和行为上的对抗。当他们的情感无法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正常满足时,他们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去满足或发泄,就会产生各种失范行为。通过引导家庭成员制定新的、人性化的生活指南,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有效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强每个成员的自尊,同时也能够在情感上提供相互支撑的良好环境,使成员形成家庭认同感,团结一致应对困难。一旦家庭成员之间有了健康的情感沟通模式,失范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得到了积极的满足,就会减少其各种失范行为的产生,促使他们表现出各类积极的行为以获取更多的肯定,赢得更高的自尊和满足。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因血缘而联结,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兴趣、爱好、个性、禀赋、价值观等都会形成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在差异对话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找到心灵沟通的方式,收获更多的亲情和感恩。在对失范大学生的教育、帮扶中运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将失范大学生的问题置于整个家庭背景中,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了解失范大学生行为成因的发展过程,通过家校协同教育使失范行为的综合治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际运用中,萨提亚家庭教育与咨询主张情感真实而顺畅的表达,因此对咨询师、失范大学生及其家人的言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此外,目前这一模式运用于失范大学生特定群体时,大多还停留在网络成瘾、逃课、不遵守纪律等轻型失范行为的层次,是否适用于吸毒、暴力侵犯等严重的失范行为,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检验。
[1] 杨晖.大学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28-30.
[2] 王桂平.萨提亚家庭教育与咨询模式[J].教育评论,2010(3):165-168.
[3] 郭瑞杰,梁贺红.萨提亚治疗—一种基于家庭治疗的心灵成长模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289.
[4] TAYLOR G.Family reconstruction[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2,24(1):129.
[5] 王琪,杨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8):58-59.
[6] 顾玲玲.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112-115.
[7] 曾文星.家庭的关系与家庭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罗辉萍,彭阳.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319-320,336.
[9] 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运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76,160.
(责任编辑:时 新)
The Application of Satir’s Family Therapy Model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Misconducts
GU Ling-ling, XU qing
(Depart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Shipping College, Nantong 226010, China)
Based on Satir’s family therapy model, this paper, us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misconducts as examples, analyzes two main interfering techniques of Satir’s family therapy model,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misconducts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mechanism of family psychological archives, parsing the inner “iceberg” of students with misconducts, and changing household rules.
Satir’s family therapy model;disorder behavior;students with misconducts
G448
A
1008-7931(2015)06-0125-04
2015-07-07
2014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课题(交教研1402-208)
顾玲玲(1982—),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管理;胥 青(1982—),女,江苏东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