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本课程“食俗文化”活动研究
2015-04-10龚炜
龚 炜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教育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苏州园本课程“食俗文化”活动研究
龚 炜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教育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食俗是苏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化”的幼教理念下,挖掘资源,将博大精深的苏州食俗引入幼儿园课程,以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让孩子感受、体验、操作、实践,进一步了解、感受吴地的食俗文化,弘扬吴地生活理念。
生活理念;苏州;食俗文化;园本课程;吴地文化
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1]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以上两位中外大家均相当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他们倡导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2],他们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此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这对当下所提倡的“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这样的理论支撑以及幼儿的发展特点、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3],“生活”成为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也是课程的内容,更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而地方文化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因其教育性、生活性和亲缘性的特点,可以成为生活课程的重要内容,成为园本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这不仅能激发孩子对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而且也能使本地方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因此,在“生活理念”之下,幼儿园以幼儿炊事活动为切入点,以“生活”为着眼点,以吴地文化为园本教材,开设一系列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①在本文中,吴地文化、吴文化均为同一概念。苏州自古以来以“勾吴”“吴郡”相称,因此本文中的吴地食俗文化研究以苏州为中心。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提供各种原材料及工具,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参与各类食物的准备、制作、品尝与展示活动。挖掘苏州食俗文化资源,彰显炊事活动魅力成为吴地幼儿园传承与弘扬吴文化的新内容。
一、重视吴地食俗资源的独特价值
食俗即饮食风俗。苏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它滥觞于苏州的草鞋山文化。而在吴越春秋时期,吴王僚便因为喜欢吃鱼而丢了性命。而晋朝的张翰则因“莼鲈之思”而幸运地躲过了一场灾难。
吴地食俗与苏州丝绸、园林、工艺并列为苏州四大文化支柱。吴地食俗内容繁多,苏州饮食源远流长,它讲究时令时鲜、色香味形和花色品种[4],苏式食品以甜、糯、雅著称。苏州的饮食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大约始自南北朝时期。数次“衣冠南渡”后,江南在唐宋期间逐渐发展起来,苏州也逐渐成了中国的美食之都。比如苏州的面食,就与北方南渡士人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明朝的苏州,盛极一时,风气领全国之先。其饮食文化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至今的“苏帮菜”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中淮扬菜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它的甜、糯、精、细、雅等特色令人食之难忘。
著名作家陆文夫还写了一篇相关的小说《美食家》,家喻户晓,其中很多老字号以及苏州食俗被提及。王稼句的《姑苏食话》、叶正亭的《吃在苏州》[5]等书也风行海内外。近年来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把以“枫镇大面”为代表的苏州饮食推向了世界。如今的苏州饮食,一讲究时令时鲜—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讲滋补;二讲究选料做工—以“生、活、鲜、嫩” “宁缺不代”为选料原则;三讲究色香味形—色泽美、香味美、味道美、造型美四者融为和一体,如“松鼠鳜鱼” “孔雀虾蟹”等,匠心独到,巧夺天工,将园林雕刻艺术与饮食技艺相结合,令人叹为观止;四讲究花色品种—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品种翻新层出不穷,一条鱼的烧法达十几种,一碗面的浇头达几十种。
正是苏州饮食将科学性、营养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因此,国内外众多游客常常慕名而来。苏州饮食历史上,不乏张翰、金圣叹、于右任、汤国梨等众多名人留下的一段段美食佳话。
正是由于吴地食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地方本土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将吴地食俗文化资源引入园本课程,这不仅可以丰富园本课程内容,还能激发幼儿对本地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加“新苏州儿童”对苏州文化的认同感。
二、精心筛选吴地食俗资源的内容
吴地食俗资源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纳入幼儿园课程,必须通过筛选机制才能确定。对于炊事课堂内容的选择,可以坚持三项原则:一符合安全健康理念;二贴近幼儿生活;三符合幼儿水平,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中秋节,苏州人有吃芋艿的习俗,但考虑到芋头皮内的黏液含有草酸碱,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加之芋头皮里的皂角素也常会弄得手部奇痒,所以从健康角度出发并不适宜在幼儿园进行芋头的炊事活动。再如,腊八粥虽然符合苏州人的口味,但对于幼儿来说并没有需要操作的内容,可行性不强,纳入炊事课堂也并不合适。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食俗文化园本课程
幼儿园借助不同的活动形式开发丰富的食俗文化园本课程,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生活操作经验,而且能有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孩子们也因此真正感受、体验并亲自“触摸”到了苏州的食俗文化。
(一)实地参观,感受文化精髓
四月清明时节,苏州人喜欢吃青团子。大班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老字号糕团点“黄天源”。孩子们在“黄天源”欣赏到了各式各样的糕团,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各种糕团的形状、颜色及其配料。
食俗即饮食风俗,不仅反映在典型食物中,而且还反映在一些就餐用具或就餐习惯中。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苏州民俗博物馆,了解、欣赏“骆驼担”、苏式厨房的模型、小摆设以及材质丰富、手艺地道的炊具、餐器等。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再趁热打铁,开展餐具、厨具的陶泥制作等活动。
通过这些参观活动孩子感受到了吴地食俗文化。
(二)劳动种植,延伸食俗文化
种植园地也是幼儿园炊事活动的拓展基地,它的有效开发可以促进孩子们与大自然对话,既使其发现大自然的各种奥秘,更延伸了食俗文化。在实践中,幼儿园结合季节、时令和作物特点,分批、分班有规划地进行种植。例如,大班孩子们了解到青团子是用艾草制作的,于是提议在班级种植园地里种植艾草。一位来自农村的家长,特地赶回老家找来艾草种子。在花匠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小铲子,掘土、播种、浇水,成功种下了艾草。一个月后,他们发现小芽破土而出,再过不久,艾草枝叶茂盛了。每当孩子们走过艾草地时,都会闻到如同柠檬的清香。在收获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炊事课堂,自制苏式美食
苏州食俗文化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6],它切切实实地存在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它能够成为孩子的课程内容,并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
九月中秋节,组织小班开展“各种各样的月饼”活动,让每个孩子从家中都带来一个月饼。因为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所以小朋友们在观察月饼时显得特别专注,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孩子们通过观察、讨论、品尝,多维度地发现了月饼在大小、颜色、形状和口味方面的奥秘,还有的孩子将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的已有生活经验与大家分享,随后的“切一切、做一做、尝一尝”等环节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炊事课堂热闹而丰富,自然而生动,孩子们念念不忘。
三月上市的“时鲜货”—青团子让孩子们垂涎三尺。清明前后,教师和孩子们先借助课件了解清明节(寒食节)的由来,然后利用自己种植的艾草制作青团子。教师带着孩子榨汁、揉粉、和面,孩子们积极踊跃、兴趣盎然。为了让孩子掌握制作捏青团子的要领,教师还把制作过程编成了生动形象的儿歌:“两只小手揉成圆,大拇指转一转,挖出小洞变大洞,放进一勺豆沙馅,拇指食指做夹子,边转边夹成团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窍门。午睡起床后,当孩子们品尝着亲手制作的青团子,格外高兴。
(四)亲子活动,辐射生活理念
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对家长与幼儿而言必不可少,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的关注。幼儿园结合苏州食俗文化,让家长担任志愿者,共同参与炊事活动,使苏州食俗文化不仅影响到孩子,更辐射到家长。
端午节时,教师借助幻灯片,使孩子们了解包粽子的过程,再让他们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收集食品材料和相关工具。可是包粽子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教师和保育员人数有限,也不可能一对一地教,怎么办呢?有孩子建议让家长自愿报名,担任“包粽子”的志愿者。有了妈妈、奶奶们一对一地指导,孩子们每人都包了好几个粽子。虽然粽子外形不太美观,但每人都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很多孩子还要求带一个回家给家人品尝。再如,十二月冬至节来临了,教师在和孩子们回味冬至传说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包饺子比赛。热闹非凡的亲子炊事活动,不仅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了地方食俗文化的熏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交流自己炊事操作的过程,将事先准备、炊事过程等制作成示意图。当孩子们把自己绘制的过程图骄傲地展示给家人、小朋友看时,满脸洋溢着喜悦!
(五)游戏活动,模拟吴地生活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在区域游戏还是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参与其中,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吴地食俗文化的丝丝气息。
立夏节时,大班的孩子在生活区用毛线编织起了网兜,中班的孩子在科学区制作起了咸鸭蛋,小班的孩子则剥起了蚕豆;端午节时,大班的孩子们利用种植收获的菖蒲、大蒜头在生活区练习牛皮筋捆扎本领;元宵节时,中班的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用手动榨汁机榨青菜汁,为制作彩色小圆子做准备;重阳节时,小班的孩子又用石磨磨制糯米粉……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在“点心店”里开设出“苏州大课堂”,通过评弹背景、方言交谈以及“苏式食品”的制作和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使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韵味。
当然,幼儿园从苏州食俗文化中择取炊事活动内容不是拿来就行的,必须与幼儿的年龄、生活背景相结合,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活动实施中,教师必须使用“生活化”的手段,运用感性的、真实的、多样的环境和操作材料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发掘他们的发展潜能。只有教师具备了“生活”的大理念,食俗文化和炊事活动才能建立更为适宜与有效的联结。
四、结语
在日益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在浓厚的地方食俗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动手操作,最大程度地探索发现,最大广度地服务自我与他人,最大热度地传承吴文化是我们的期待。
[1] 丁道勇.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38-179.
[2] 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6-79.
[3] 王晓波.幼儿园生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1-52.
[4] 王稼句.姑苏食话[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5-16.
[5] 叶正亭.吃在苏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6] 孟瑾,杨丽萍.小小美食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
(责任编辑:施建平)
Highlighting the Essence of Suzhou Cuisine and Advocating the Suzhou Lifestyle: A Study of the Kindergarten-based Course of “Food Culture”
GONG Wei
(Educational Kindergarten Attached to Suzhou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llege, Suzhou 215000, China)
Foo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zhou’s folk culture. Guided by the “life-based” preschool education concept, teachers should develop the resources and introduce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food culture of Suzhou into the kindergarten courses, and enable children to experience, practice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uzhou food culture with abundant and diversified activities, so as to advocate the lifestyle of Suzhou.
lifestyle;Suzhou;food culture;kindergarten-based course;Wu Culture
G712
A
1008-7931(2015)06-0142-03
2015-07-30
龚 炜(1977—),女,江苏苏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