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2015-04-10侯勇
侯 勇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合肥 230001)
安徽省图书馆成立于1913年,具有悠久历史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历来被列为省馆重点业务工作,经过100年风雨历程,几代人坚持不懈、孜孜砝砘的搜集整理,省馆的地方文献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馆藏特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1 地方文献工作概况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徽州、淮河、皖江、中原、吴越 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安徽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皖籍名人灿若星河,先后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
安徽省图书馆在百年的历史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具有地域文化的藏书特色。
1.1 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
文化部在其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工作条例”等有关内容的文件中强调,应注重地方文献的采集,使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基本收藏齐备,而这里的地方文献包括古旧文献、地方出版物、地方非正式出版物、地方人士论著和有关本地研究的文献等。因此,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和省馆的一贯入藏方针是基本一致的。
首先,收藏安徽地方志。安徽省馆1918年将地方志列入征集中,1930年,对安徽方志馆藏进行了首次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购买与传抄的方式进行征集,截止1936年底,藏方志80余部,其中颇多罕见之本,宋新安人罗愿所撰《新安志》是我省惟一流传下来的宋代志书,也是方志体例定型的代表作之一。解放后,我馆秉承征存遗风,三下江南、四到徽州,征集古籍1万多种20万余册,为馆藏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1年,我馆收集了编修省市县三级新志书共计165部(卷),其中省志67卷、市(地区)县(市)志89部、山湖志6部和村镇志3部。至1982年底,本省方志已收集610部(卷),达90%。
其次,收藏安徽出版物。保障经费,务求全面购入本省出版、发行的各类型文献;尽力通过呈缴本制度,收藏本省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书、报刊。对于本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开出版的各类型文献和有价值的内部的各类统计资料、文史资料.则务求购买或索求入藏。对本省非正式出版发行图书、报刊,安徽省馆目前主要以接受单位和个人捐赠为主,对赠送图书数量大的,设专门陈列室或专架,如在省馆地方文献研究室设立了谢蔚明(安徽枞阳人)、卞国福(安徽肥西人)、吴藯慈(安徽枞阳人)等皖籍名人捐书专架;设立了安徽社科联图书专架,设立省科协学术文献特藏专架;在历史文献部设立了章伯钧(安徽桐城人)赠书专室。
第三,关于地方人士论著及其研究资料收藏,安徽省馆坚持以收藏院籍人物及外地人物在晚的文字、图象资料包括著作、手稿、生平事迹、学术评价、纪念文集、年谱等。
第四文史资料。主要包括“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文献及研究资料。
1.2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199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向省档案馆、图书馆赠送志书的通知》(政秘【1990】137号),1995年省政府下达了 《关于支持省图书馆做好征集和收藏地方志的通知》(皖政办秘 【1995】86号),2001年安徽省馆制定了本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规定了地方文献征集的范围和重点。
鉴于地方文献不同于一般文献,它涉及面广出版地分散、品种丰富、极易流失等特征,对此,省馆的现行做法是通过上门访求、网上征集、派人参加本地区重大节庆活动、成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等全方位铺开。2006年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向全省各报社、出版社下发《关于呈缴出版物的通知》,建立了安徽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本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2006年底,有252家报刊单位按照要求呈缴所出版的有关文献资源,2008年安徽地区出版期刊132种,获呈缴本132种,呈缴率达100%。
1.3 整理开发地方文献
安徽省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在馆藏的地方史料与皖人著作的整理研究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3.1 编制书目索引。安徽省图书馆先后编制出《安徽地方文献书目》、《安徽地方志综合目录》、《安徽水产养殖专题书目》等,提供读者检索服务。
1.3.2 整理编辑各类地方性、史料图书。20世纪30年代安徽省馆编印了《安徽省立图书馆丛书》,50年出版《安徽先贤传记教科书初稿》,80年至今先后出版了《皖人书录》、《徽省馆藏皖人书目(1949年以前)》、《安徽历代书画篆刻小传》、《历代人物手札选》、《包公故里遗踪》、《新安画派精品选》、《徽州版画菁华》及《馆藏章伯钧书志》等。
1.3.3 为全省修志工作提供地方文献资料。1981年安徽省编修新方志工作全面铺开,安徽省馆为各级各类修志人员调阅地方文献资料,延长开放时间,组织力量帮助代查代抄。
1.3.4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新馆扩建并投入使用以来,安徽省馆利用信息技术,开始对地方文献进行标识与建库,结合已有的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库,建立更为详尽、完备的地方文献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皖籍著名作家、地方戏曲、安徽文史资料等特色数据库,方便读者与馆员进行相关查阅与研究。
同时,安徽省馆将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专题文摘以及地方文献数据库,发布在图书馆网站上,读者可直接通过网站,即可了解省馆地方文献馆藏,大大缩短了读者查找地方文献的时间,方便读者查询。
1.3.5 开展多种服务。安徽省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通过举办展览、陈列、推介等方式,来发挥馆藏优势,扩大图书馆功能。如2013年举办了《安徽图书馆地方文献精品特藏展》、《安徽省图书馆古籍出版成果展》;2014年,在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利用馆藏举办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安徽历史图片展》。
2 存在问题:
2.1 呈缴本制度不完善,也是地方文献工作成效不好的重要因素。2006年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向全省各报社、出版社下发《关于呈缴出版物的通知》,但效果很不理想,其中原因很多,一方面出版单位属于企业经营,突出强调商品的经济属性,不情愿无偿向省图书馆缴送新书,另一方面,也是省馆工作人员在征集工作过程中遇到阻力,沟通、催缴不力。
2.2 缺泛地方文献工作统一机构,不利于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
一直以来,省馆地方文献图书和报刊的采集、分编工作,分别由中文采编部和报刊部兼任,分编后图书和报刊归入至各个阅览服务部门,如家谱、地方古籍置于历史文献部,地方新志、统计资料、年鉴等类书分别置于地方文献研究室和工具书阅览室,地方音像制品归电子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缩微胶卷归缩微阅览室,全省各地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则由报刊阅览室管理。
这种分散管理,导致了各部门地方文献工作不能统一规划,造成地方文献开发工作被动、低效。
2.3 缺泛专人负责地方文献采集工作。由于采编部、报刊部负责中文图书和报刊采编人员相对较少,工作量大,只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工作任务,难以投入更多的人力从事地方文献的采集。目前安徽省馆象会议录、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谱录、统计图表、传单、商标等均未入藏。
2.4 管理分散、技术保障不到位,会给读者查阅地方文献资料带来不便。(1)部门分散管理,造成读者查阅研究某一地域的综合资料时,可能要在多部门之间来回奔忙。(2)网络技术保障不利,有些地方文献数据库时时出现故障,也造成读者无法使用网上查阅地方文献等。
3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设想
3.1 增强领导重视程度,确立地方文献工作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开发等业务工作。
3.2 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宣传,争取法规、政策支持。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网络平台,通过举办安徽地区文化讲座、馆藏品陈列展示等,让更多的读者从认识和利用地方文献,到支持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争取省政府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从法规、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3.3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树立图书馆的文化品牌。为体现安徽省馆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加快地方文献数字化实施,架设起网上可检索地方文专题献数据库,增强其实用功能,建立特色品牌。
3.4 建立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地方文献征集联盟平台。为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全面展开,拟在全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协作网络,成立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促进安徽省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的区域地方文献共享体系。
3.5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保障举措
3.5.1 政策扶持。积极整合馆藏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建设路线,对地方文献的征集重点和选题进行悉心决策、科学管理、统筹安排。
3.5.2 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注重培养效果,针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特殊性,打造一支开拓创新的工作团队,确保安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顺利实施。
3.5.3 硬件及经费保障。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人力、设备、场所的配套,更需要财力保证。图书馆硬件及经费保障,将对地方文献工作顺利进行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目前安徽省馆地方文献工作重点是文献征集与开发、利用并举。以征集工作条例为基础,向各地方馆与民间广开渠道,征集各类地方文献,最终形成覆盖全省各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与交流联盟。而在开发利用发面,依托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形成以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为主、各专题数据库为辅的数据资源,并依此为基础,开发专题纸版书目或网络版书目,对重要或有特色的资源,建立全文数据库。
[1]徐泳,陈浩.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3):61-64.
[2]王开学.山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晋图学刊,2007,(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