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研究

2015-04-10熊浩莉

关键词:暗喻明喻喻体

熊浩莉

一、引言

汉语比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古代的比喻理论大多混杂在修辞理论或文学理论中,没有独立性、系统性。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比喻理论受到西方各种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中国的比喻研究开始转向语言形式研究。陈望道先生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在《修辞学发凡》中对比喻构成的语言结构特征做了深入细致的论述,系统地分析了比喻现象,认为比喻中存在“正文”(本体)、“譬喻”(喻体)和“譬喻语词”(比喻词)三个成分,根据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可梳理成包括明喻、隐喻和借喻在内的比喻辞格。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2 页。陈先生的比喻理论影响至今,《辞海》也据此解释比喻:亦作“譬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思想的对象,叫比喻。比喻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三个要素。因此形式上就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凭着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明喻、隐喻、借喻等。①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0 页。

以后的中国学者不断在其理论基础上深入探讨,但出现了比喻研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迷茫的局面。姚亚平认为“任何一个比喻,既是一个修辞结构,又是一个句法结构”②姚亚平:《比喻结构的句法分析》,《云梦学刊》1992 第2 期。。很多学者基于这样的观点,一方面,联系题旨情境,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或仅从喻体的特征来分析比喻的修辞功能;另一方面,抛开题旨情境,从语言表达的句法层面分析各种比喻类型,一般将明喻、隐喻、借喻称为比喻的基本类型,在基本类型上还产生了很多变式,如博喻、反喻、缩喻、连喻、倒喻等。袁晖认为比喻不仅表现为句法结构,还表现为篇章结构,因此,他将比喻分为词句类比喻和篇章类比喻两大类,将篇章纳入比喻的研究范围。③袁晖:《比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 页。由于学者们对比喻持有不同看法,研究对象涉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体形式从散文到韵文,语言表达形式从词句到篇章,比喻类别划分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杂。据学者统计,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中的比喻多达44 种,王德春主编的《修辞学词典》中罗列了20 多种比喻,陈介白的《新著修辞学》中也有14 类。④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 页。自然语言中的比喻,从语言表达形式看,可能是一个篇章,可能是完整篇章中的一个语段,也可能是一个句子,甚或是一个短语、一个词。比喻既是一个语言结构,也是一个言语结构。

《庄子》既是文学著作又是哲学论著,庄子及其后学喜以寓言作为文章的论证方式。从文学视角研究其寓言是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探讨其寓言的成果也相当丰硕,它们可以为其比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严格说来,真正从比喻视角展开对《庄子》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当今的《庄子》比喻研究是其文学、哲学研究的附属品,这与它的文体特点紧密相关,特别是《庄子》寓言研究,偶尔会附带讨论一下其比喻手法。从语言表层来看,《庄子》中的比喻现象相当复杂,存在很多寓言故事以及以比喻句为根隐喻延伸的比喻篇章。周玉秀指出,《庄子》文章经常是比喻和寓言的连缀体,寓中有喻,以喻见寓,还常常把比喻和排比、夸张、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段结合运用,其喻体往往是独立活动的主体,囊括天地万物,古今人物、神仙鬼怪、草木虫兽、应有尽有,其中的动植物大多有思想,有感情,能言善辩,具有人的意志。⑤周玉秀:《庄子比喻的特色及其修辞效果》,《语文学刊》1999年第1 期。综上所述,从词句和篇章两个层面分别展开对《庄子》比喻的研究甚为必要。而目前对《庄子》比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篇章层面,而从词句层面上专门研究《庄子》比喻较少。

《庄子》一书与其他诸子著作相比,无论从哲学思想还是从语言表达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全书运用诗化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其中包含大量寓言,而且寓中有喻,寓寓套连。可以说,《庄子》一书是各种比喻的汇集,因此,在句法范畴考察词句层面的比喻有一定难度。为了操作的可行性和方便性,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来界定《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无论《庄子》寓言是独立成篇,还是包含在更大的篇章中,凡是以寓言形式出现的具有一定人物(包括拟人的动植物和传说的神话人物)、情节的篇章以及以对话形式出现但包含比喻的篇章都不属本文讨论范围,《庄子》一书中所包含的以最大语法单位形式出现的比喻句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如我们将《逍遥游》中关于鲲鹏的寓言列入篇章层面的比喻,但把其中的比喻句,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等列为词句层面的比喻。本文欲对《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作一初步探讨。

二、《庄子》词句层面比喻的基本类型及其下位类型

如前所述,中国学界现今总结的比喻类型过于杂乱。如何使众多的比喻类型各就各位?胡壮麟认为,出路在于,一是统一名称,二是采用系统语言学的析取和合取法,整理出一个系统。①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 页。谭永祥认为给比喻分类应有统一标准,而且只能有一个,即凭着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成分的隐现,来作为划分明喻、隐喻、借喻的依据。②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 页。在中国传统比喻类型划分中,“隐喻”又称为“暗喻”,此处的“隐喻”改为“暗喻”为好,以便与认知隐喻概念相区别。

经分析,《庄子》词句层面比喻的基本类型实际上就是明喻、暗喻、借喻和潜喻四种③邹立志:《论潜喻》,《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 期。,其它传统修辞学中诸如博喻、对喻、较喻等各种比喻类型都在《庄子》中出现了,但它们仅仅是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变异使用,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明喻、暗喻、借喻的基本类型又可根据喻词的不同、喻体的特点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分为若干下位类型。

(一)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全部出现的一种比喻句类型。《庄子》明喻根据喻词的不同可分为十种下位类型。

(1)以“若”为喻词类。如:“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至乐》),“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知北游》)。《庄子》明喻的“若”类有37 例,使用次数最多。

(2)以“犹”为喻词类。如:“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应帝王》),“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田子方》)《庄子》明喻的“犹”类有13 例。

(3)以“如”为喻词类。如:“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知北游》)“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鸟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寓言》)。《庄子》 明喻的“如” 类有13 例。

(4)以“似”为喻词类。如:“子之谈者似辩士”(《至乐》),“山陵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齐物论》)《庄子》明喻的“似”类有10 例。

(5)以“是”为喻词类。如:“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田子方》),“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天下》)。《庄子》明喻的“是”类有6 例。

(6)以“譬犹”喻词类。如:“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则阳》),“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庚桑楚》)。《庄子》明喻的“譬犹”类有4 例。

(7)以“是犹”为喻词类。如:“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天运》),“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蚊虻蛟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秋水》)。《庄子》明喻的“是犹”类有3 例。

(8)以“比于”为喻词类。如:“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山木》)《庄子》明喻的“比于”类有1 例。

(9)以“譬如”为喻词类。如:“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天下》)《庄子》明喻的“譬如”类有1 例。

(10)以“譬之犹”为喻词类。如:“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譬之犹一覕也。”(《徐无鬼》)《庄子》明喻的“譬之犹”类有1 例。

(二)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一般不用比喻词。暗喻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用广泛,由于本体和喻体出现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暗喻。赵世举对古汉语暗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他主要根据本体和喻体在句中出现的句法特点总结出古汉语暗喻的七大类型④赵世举:《古汉语暗喻的表达形式及其特点浅说》,《修辞学习》1998年第6 期。:第一类是利用判断式构成暗喻;第二类是利用改变词性的方式构成暗喻;第三类是利用“名(状)·动”式构成暗喻;第四类是利用“定·名”式构成暗喻;第五类是利用并列对照式构成暗喻;第六类是利用“为”、“作”、“做”、“是”、“成”等动词连接表示本体的词语和表示喻体的词语,构成“主·谓·宾”式暗喻;第七类是利用一般叙述句或描写句将本体和喻体融入其中,了无痕迹地构成暗喻。

结合《庄子》暗喻的实际情况,参照赵世举的研究成果,根据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及句式特点,《庄子》暗喻有叙述式、判断式、附加式、比较式和平行式五种下位类型。

(1)叙述式暗喻

叙述式暗喻是利用一般叙述句,如主谓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将本体和喻体融入其中,从而体现比喻义。如:“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则何辱之有!”(《天地》)句中本体是“圣人”,喻体分别是“鹑”和“鸟”,此句将圣人描写成像初生的鸟一样无心求食,又像鸟一样飞驾白云,本体和喻体融合成了一个主谓结构的叙述句,构成叙述式暗喻。

(2)判断式暗喻

判断式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通过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体现比喻关系。如:“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寓言》)句中通过古汉语常用的判断句格式——“……也”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又如:“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山木》)句中本体是“鲁国”,喻体是“皮”,此句运用否定的反意疑问句式,实为判断式暗喻,将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将鲁国比作君主身上的皮毛,从而揭示出鲁国与君主之间的利害关系。

(3)附加式暗喻

附加式暗喻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修饰关系的比喻,本体修饰喻体或喻体修饰本体。如:“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达生》)此句形容至人像柴木一般无心而立于动静之中,句中喻体是“柴”,本体是“立”,利用喻体修饰本体。再如:“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它描写了庄子在妻子死后像簸箕一样蹲坐着,敲着盆子唱歌,句中喻体是“箕”,本体是“踞”,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起到修饰的作用。

(4)比较式暗喻

比较式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通过比较的方式突显二者的比喻关系,从而显示其喻义。在传统修辞学中,人们常常将这种格式的比喻称为“较喻”,谭永祥将之归入明喻的次类别,笔者认为应归为暗喻的变式类型,因为它没有明显的喻词,而是通过古汉语中常用的比较句式将本体和喻体连接在一起,与上述其它变式的暗喻类型一样也是通过一定的句式将本体和喻体融合起来。如:“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幕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列御寇》)句中的本体是“人心”,喻体分别是“山川”和“天”,此句用“险于”和“难于”这样的比较格式说明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知天还要困难。

(5)平行式暗喻

平行式暗喻的句式特点是平行句式,本体和喻体各自成为一个分句,前后并列,不区分本体和喻体的前后顺序。赵世举认为古汉语暗喻类型的第五类是利用并列对照式构成暗喻,而袁晖将这种比喻形式称为引喻①袁晖:《比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 页。,宋陈騤《文则》中说引喻为“援引前言以征其事”,此类手法与古诗中的“兴”相似,它可以单举一事,也可以连举数事,然后带出本体,不用喻词。《庄子》此类用喻有一个、二个或三个喻体引出本体不等。

只有一个喻体引出本体,如:“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寓言》)

有二个喻体引出本体,如:“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天地》)

有三个喻体引出本体,如:“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胠箧》)

(三)借喻

借喻即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从而说明本体。它没有喻词,本体也不出现,是一种非常含蓄的比喻。由于借喻在表达式中不出现本体,主要根据喻体的排列特征以及喻体与隐含的本体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其分类。据研究,《庄子》借喻包括单项式、延伸式、平行式、对立式、寓言式五种下位类型。

(1)单项式借喻

单项式借喻是指喻体只有一个的借喻,且没有得到延伸。如: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天运》)此句中孔子将老聃比作“龙”,仅有喻体出现,没有本体,而且喻体并无延展。

(2)延伸式借喻

延伸式借喻是指在单项喻体的基础上,喻体得到了延伸说明。如:“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天运》)此句中用喻体足迹作比,说明“道”乃万物根源,不要将表面现象视为“道”,就像足迹并不是鞋子本身一样。喻体足迹并非单独出现,而是讨论了足迹与鞋子的联系,喻体得到了延伸扩展。

(3)平行式借喻

平行式借喻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喻体并列出现,且这些并列的喻体都只围绕一个本体进行修饰说明,它们的喻义是一样的,对修饰本体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如:“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山木》)庄子用了两个并列的喻体,直树先被砍伐,甘井先被涸竭,意在说明才能太过外露,终会招致灾祸,应当“虚己”、“无为”。

(4)对立式借喻

对立式借喻是指并列喻体的喻义是相反的,从正反两方面修饰本体。如:“夫吹莞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则阳》)这里有两个并列的但喻义对立的喻体,管箫吹起来是有音响的,而吹剑环的话只有一丝音响,从上下文来看,旨在比喻尧舜不足以与贤人戴晋人相提并论。

(5)寓言式借喻

寓言式借喻是指一个或多个寓言故事浓缩在一句中,没有延展成篇章。如:“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逍遥游》)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寓言故事,叙事人物、情节完备,但却用一句话完成,没有形成篇章,从语言形式来看,应属于词句层面的比喻。

(四)潜喻

潜喻是喻词、喻体隐没省略,需根据谓词线索和语境规律的交互指引,推断并确认的一种比喻类型。①参见张健《试论潜喻的类别、形态及破译》,《云梦学刊》1993年第4 期;邹立志《论潜喻》,《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 期。如:“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天地》)句中的本体是“道”,喻体“水”并没有出现,但描写水的词“渊”和“漻”直接描述道。又如:“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外物》)此句的本体是“德”,喻体“水”也没有出现,却用描写水的“溢”来描述德。

三、《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特色

与先秦其他诸子用喻实践相比,《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有以下特色。

首先,比喻形式多种多样,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词句层面比喻体系。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形式多样,不仅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潜喻四种基本形式,而且明喻、暗喻、借喻的基本形式还可下位划分为若干变式。如,参照赵世举的研究成果暗喻有七种,而《庄子》暗喻即有叙述式、判断式、附加式、比较式和平行式五种下位类型。只要严格依据比喻三个基本要素本体、喻词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研究,《庄子》中出现的所有词句层面的比喻均可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例如,传统比喻学说提及的“交喻”,即对于一个本体,一方用正面的喻体,一方又用反面的喻体,交替阐明,在《庄子》中出现这样的词句层面的比喻,由于没有出现本体,将其归入对立式借喻;再如“较喻”,即在引出本体的同时,把本体与喻体进行比较,喻中有比,在《庄子》中出现这样的词句层面的比喻,由于出现了本体,将其归入比较式暗喻;再如“博喻”,即连续用几个喻体去说明或描绘本体,在《庄子》中出现这样的词句层面的比喻,如果本体没有出现,将其归入平行式借喻,如果出现了本体,一般情况下,还会出现喻词,仍将其归入某类喻词的明喻。

其次,促进了我国现代词句层面的比喻格式基本定型。据研究,先秦时期是我国比喻理论和比喻实践的源头。②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绪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 页。而从《庄子》的比喻实践来看,其词句层面的比喻变幻无穷,促进了我国现代词句层面的比喻格式在先秦时期基本定型。如,《庄子》明喻大部分都是按照“本体+ 喻词+ 喻体”的语义格式组合而成,《孟子》和《韩非子》中的明喻格式同样如此③参见熊浩莉《〈孟子〉词句类比喻论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 期;《〈韩非子〉比喻类型探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 期。,可见明喻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固定的格式。从明喻喻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庄子》明喻喻词共有十类,所用喻词最多。这些喻词的使用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它们的使用还不十分固定,例如喻词“譬犹”既可以合起来使用,又可以拆开使用,“譬”后接本体,“犹”后接喻体,如:“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 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天运》)二是《庄子》明喻的喻词经常在一个句子中混合使用,这在其他先秦诸子著作中都不曾见到,因此,这一点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非常有特色的,可以看出庄子对喻词的使用有深刻的认识。如:“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田子方》),“若”和“似”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天地》),“若”和“如”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三是《庄子》中除了大量使用“譬”的变体喻词之外,还运用了“比于”这样的喻词,在这点上,《老子》和《庄子》的喻词可归为一系,因为它们都使用了“比于”这个喻词,这是二者最突出的特点。另外,“譬如”和“犹”作为喻词,之前可以不出现本体,如“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天下》),但可根据上下文推知本体。由此看来,明喻这种格式一定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固定下来,至于如何演变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庄子》暗喻、借喻和潜喻虽然都不使用喻词,没有明显的标记,但它们的格式也基本固定下来。暗喻由于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其变式类型主要依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庄子》暗喻有五种下位类型。借喻只有喻体出现,其变式类型主要依据喻体的特点来确定,《庄子》借喻有单项式、延伸式、平行式、对立式、寓言式五种下位类型。总之,从《庄子》的比喻实践来看,其词句层面的用喻,暗合了现代的词句比喻理论。

第三,已经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成语。《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数量非常庞大,常常参杂在寓言之中。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属于篇章层面比喻,《庄子》一书常常是寓言的连缀,而在这些寓言中又出现了许多词句层面的比喻,所以就会出现“寓中有喻”的特点。众所周知,许多《庄子》寓言形成了大量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如“朝三暮四”、“东施效颦”等。但《庄子》词句层面比喻同样产生了许多成语:有抽取明喻中的本体、喻词和喻体,如“齿如齐贝”源自“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盗跖》);也有抽取借喻中的喻体,如“骈拇枝指”源自“骈拇枝指,出乎性哉! 而侈于德”(《骈拇》),“膏火自煎”源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人间世》)。

最后,《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喻体选取大多具有现实性。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谈到庄子说:“南人想像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冥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像,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现之。”①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83 页。《庄子》篇章层面的比喻喻体选取常常没有现实性,特别是《庄子》寓言,很多是神话题材的故事。但在《庄子》词句层面的比喻中,虽然也会有“龙”、“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之类这样想象出来的喻体,但大部分喻体具有现实性,如“鸣而当律”、“山川”和“四季”等等这样的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由此看来,《庄子》一书的用喻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立足于现实,以虚实结合的特殊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庄子》比喻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通过其充满奇特想象和浪漫色彩的比喻,表达了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哲学主张和优游自得不愿受任何拘束的生活旨趣。在比喻表达方式上,《庄子》一书并非毫无继承,而是吸取了同时代或之前其他先秦典籍的比喻方法。比如,在词句层面的比喻方面,吸取了《老子》中的喻词“比于”,同时又与《墨子》、《荀子》一样大量运用“譬”的变体喻词,其词句层面的比喻体系和比喻格式与其他先秦诸子典籍有诸多相合之处,这不能不说明了《庄子》比喻的继承性。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庄子》将词句层面的比喻融合到充满奇幻色彩的寓言之中,喻中生寓,寓中套喻,寓寓扣连,形成波诡云谲、蔚为大观的比喻花丛,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猜你喜欢

暗喻明喻喻体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冰与火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Bao:2019 Oscar for best animated short film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什么是暗喻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