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信仰状况调研及信仰教育对策
2015-04-10周自豪,张文彬
研究生信仰状况调研及信仰教育对策*
周自豪,张文彬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当前研究生群体存在着信仰需求强烈但科学信仰缺乏的矛盾,这与多元化思潮渗透校园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不明显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引导研究生科学认识宗教、丰富党组织生活、营造校园环境,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导向作用非常必要。
[关键词]研究生;信仰;教育对策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8.026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5-03
[作者简介]李荣江(1973-),男,山西临县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3-28
[作者简介]罗川(1988-),男,四川乐山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研究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较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当前,由于就业压力、扩招政策等原因,研究生数量激增,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社会群体。 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有少部分研究生受到网络、影像上的消极因素影响,对于官员腐败、贫富差距、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产生了思想焦虑,出现了科学精神追求与人文精神追求相剥离的现象。如果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支撑,将导致研究生群体信仰偏差和信仰缺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
针对研究生中存在的信仰淡漠现象,本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以“研究生信仰问题”的实证调查为依据,探讨新时期研究生信仰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一、 研究生信仰状况调研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形式进行。调研对象为沪上某985高校在读研究生群体,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6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76%和24%;年龄分布为20—25岁占90%,25岁以上占10%;学科分布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占调查总人数的85%,社会科学类占12%,文学类占1.5%,医学类占1%,其他占0.5%;其中党员研究生占55%,群众占45%;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占64%,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占36%。受访对象共50人,按照专业和男女比例随机选择。问卷调查与访谈题目均涉及“基本信仰认知”“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个人信仰的形成”四个方面。采用 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研究生信仰问题的真实情况。以下是信仰调研的数据分析。
(一)信仰认知
“你可以解释什么是信仰吗?”回答“能清楚解释信仰”的同学占总数的17%,有68%的人回答“有一些概念但是无法清楚的表达”,回答“有些模糊”和“不知道”的人数分别为12%和3%。这一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对信仰是有一些认识的,但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盲目性。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挤压了同学们追求精神空间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也与当前在读研究生的年龄普遍偏低,还未踏入社会,没有太多人生阅历有关。
“你认为信仰是人类必须的吗?”结果有接近59%的人选择“是”,41%的人选择“否”。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生对信仰的具体认识,设计了“你认为信仰是什么”的问题,并提供了“个人的行为准则”,“对天命、宗教或者其他信仰”,“具体的生活目标”,“自以为是的信念,支配道德”,“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5个选项供调查对象选择。34%的人选择“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24%的人选择“个人的行为准则”,选择“对天命、宗教或者其他信仰”和“自以为是的信念,支配道德”的各占16%,还有10%的人选择“具体的生活目标”。研究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理想和信念等问题普遍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尽管调研结果显示当前研究生对信仰的认知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无论是将信仰当作个人行为准则亦或是具体生活目标,至少大部分人认识到信仰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与目前社会盛行的倾向物质而罔顾精神追求的现象形成反差。
然而,当问到“你周围的同学有信仰吗”?有60%的人选择“很少人有自己明确的信仰”这一选项;有17%的人选择“不关心,不知道”;有13%的人选择“几乎没有”;只有将近10%的人选择“大多数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信仰”。结合以上关于信仰认知的其他调查项目数据可以看出,面对社会多元价值冲击和转型期的伦理道德乱象,尽管研究生的信仰情感需求强烈,但是传统主流价值观在他们心目中逐渐丧失权威和主体地位,而新的信仰体系由于缺乏支持的心理基础尚未建立,因此信仰需求与信仰确立之间出现了矛盾,即所谓的信仰缺失。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高度重视。
(二)宗教信仰
在信仰认知题目中,关于“信仰具体指什么”的问题,有16%的人倾向于将信仰等同于对天命和宗教的信仰,随机访谈的样本对象也有部分人谈到了关于宗教信仰的看法。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在当代研究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青年学子热衷于观摩宗教仪式、庆祝宗教节日、阅读宗教书籍,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东西方宗教力量均在大学校园内拓展生存空间,建立自己的信仰团体……宗教信仰在大学校园内渐有市场,这一现象是否影响到研究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研究生信仰调研问卷中设计了部分宗教信仰的题目。
“你如何看待有宗教信仰的人?”有57%的人选择“理解接纳”,26%的人选择“有兴趣了解不同的信仰”,14%的人选择“无所谓异同”,只有3%的人认为应当“保持一定距离”。不难发现,持“理解接纳”这一看法的人所占比例最高,加上“有兴趣了解不同的信仰”的人,两项相加占总人数的83%。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研究生对校园内信教现象的包容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体现。
“如果信仰宗教,你觉得原因应该是什么?”结果显示研究生宗教信仰的原因较为分散,“家庭因素的影响”“民族因素的影响”和“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这三个选项人数相对较多。家庭影响是最为直接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子女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父母信教的家庭孩子通常也会信教。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会对研究生信仰何种宗教起到影响,我国信仰佛教的人群数量庞大,对研究生群体产生一定影响。除此之外,一部分研究生为了从心理上寻求宗教的庇护,获得某些宗教的人文关怀,出于对心灵慰籍的探寻考虑而信仰宗教。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
我国政治信仰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加上中学阶段,研究生上了十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认同度如何呢?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相关题目。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你是否比较清楚的了解?”回答“学习过,了解得很清楚”的占32%;回答“学习过,但是基本忘记了”占56%;回答“深入学习,并且查阅文献进行研究”的占0.5%;回答“从来不关心”的占11%。这组数据反映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必须引起高校极度重视的问题。尽管近年来高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和强化,但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与时俱进,仍然停留在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面上,较少直面当前多元信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很少向学生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比其他信仰好在哪里,先进在哪里,高尚在哪里,也没有熟练地拿马克思主义去分析解释现实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这使得部分研究生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成一种信仰,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逐渐忘记。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理念在新形势下亟待加强和深入研究。
以上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研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数据显示,有40%的人选择“是一种精神信仰,但不具有现实意义”,人数最多;12%的人选择“已经过时,难以坚持”,人数最少;还有32%的人回答“是一种精神信仰,具有现实意义”;16%的人回答“不太了解”。信仰最重要的意义是给人生实践提供确定性,给精神生活追求提供导航,但将近一半的研究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否真地过时了?根据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多从理论上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没有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展开分析马克思主义怎样科学地指导个人发展及人类进步。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定型,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善于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但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有些同学功利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发现其暂时没有解决当前利益问题就得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结论。为了不使研究生把马克思主义只是当作考试或写论文的论据、材料,考试结束就束之高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工作做在前面,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接地气。比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将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研究生觉得马克思主义有用、管用,他们才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生的思想和精神归宿,做到真信、真学。
针对研究生入党动机,本课题专门选取50个样本对象做了访谈,调研发现,55%的同学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这个数字超出了预期,说明当前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党员数量有所增长,党组织建构更加齐备;同时也说明我国当前党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员入党动机调查显示,回答“为了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为祖国乃至全人类贡献一份自己的热量”,“为了活得更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排在前三位。这组数据显示,研究生党员当初选择加入党组织的时候并没有局限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是从精神追求和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以利他和助人为行为准则,可见研究生党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具备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素质,日后加以科学引导将有助于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进一步提升。在问到不愿意入党的理由时,一些同学直言不讳地说有些党员做得还没有群众好,也有些同学怕入党后将来出国深造因为存在政治倾向而受到限制,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不入党是希望将来有机会加入民主党派。不入党的同学更多从个人发展层面考虑,但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受到现实生活中某些党员的表现影响。党员同学如何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组织活动吸引更多成员的加入是今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四)个人信仰
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显示当前的某些社会怪相已经影响到研究生的精神追求,有些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前摇摆不定,出现认同危机。那么,研究生的个人信仰又怎样形成?这项调研数据反映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你的信仰是什么?”回答“信仰科学及科学精神”的最多,接下来按照选择人数的多少依次是:“没有确定的信仰”“实用主义”“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些同学写下了“传统道德”“成功靠自己打拼”等个性化的答案。不难理解,研究生之所以选择毕业后留在高校继续深造学习,就是希望追求本专业领域的更高造诣,科学信仰在当前研究生群体中占据主流地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没有确定信仰”,人数达到23%,这一数字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信仰的确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对个体进行信仰教育、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当前我国尚处于转型期,制度体制不完善导致失德行为低成本、潜规则泛滥。有些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信仰意志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向现实屈服,另一方面内心深处仍然在拷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价值迷茫使很多人最终选择了什么都不相信。除此之外,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个人信仰的人数最少。访谈时有同学表示,“马克思主义说起来道理都明白,也可信,但是距离我们太遥远,跟以后找好工作没关系。”确实,在文化生活多元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当代,研究生在自我探知世界的过程中面临更多选择,信仰追求的多元化无可厚非;但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需要通过一种主导信仰把人们团结在一起。部分学生因为个别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一叶障目,认为整个社会大背景都在急转直下,喊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和“信别人不如信自己”的口号。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灌输单一政治理论和政治观点阶段,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自然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数和比例。
当问到“你的信仰是怎样产生的?”50%的同学选择了“自身经历及阅读”,26%的同学选择了“受家庭的影响”,20%的同学选择了“受老师同学的影响”,4%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一半的研究生通过“自身经历及阅读”形成未来理想和道路的规划,说明研究生无论是对个人发展的思考还是对国家政治形势的分析都是积极主动的。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这种自主自发的特征还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能将他们积极探索人生价值的情感投入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将会爆发出巨大的正能量,这也是将来研究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方向。然而“自身经历及阅读”的选项人数最多也同时反映出学校信仰教育成效欠佳的问题,或者说学校信仰教育未能在信仰形成路径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问到“你觉得读研究生的意义是什么”时,“让思想更成熟,对以后人生的意义很大”有60%的同学选择;“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有20%的同学选择;“获得一纸文凭,工作的敲门砖”有15%的同学选择;剩下5%的同学选择“意义不大,就是走走过程”。这个问题看起来虽然与信仰问题的直接关系不大,但也能折射出研究生在寻求精神价值方面的一些基本特点。第一,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不只是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专业领域人才,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需求为学校信仰教育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思想和知识储备得到同步提升,为将来的人生道路选择定下基调。因此,尽管部分数据显示当前研究生信仰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但研究生却非常渴望信仰,之所以处于信仰迷茫状态主要在于不知道如何辨别选择信仰和建立信仰。第二,仍然有1/5的研究生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研究生信仰的这种多样性与当前社会上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有一定关系。一方面使得研究生价值取向打破了过去单一化的局面而变得更加丰富,这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动反映;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生建立信仰时融入更多现实利益的考量而出现偏差。因此,今后信仰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辨别和批判能力,防止非科学信仰趁虚而入。
二、研究生信仰教育的对策建议
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个人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调查表明,大多数研究生能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但在什么是信仰,以及什么信仰才是值得追求的等方面存在一些困惑。面对当前研究生信仰出现的新情况,在继续坚持信仰自由的原则基础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和教育。
(一)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肩负着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同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并不乐观。正如以上调查所显示的那样,当问及“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你是否比较清楚地了解”时,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学习过,但是基本忘记了”。这说明过去的教学方式虽然比较系统和完整,但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和原理的认知层面,未能内化为内心坚定的信念信仰,随着课程的结束、时间的推移很难形成深刻的记忆。只有帮助研究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在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反复确认体现,才能使其通过切身经历和体验,相信马克思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灌输之外,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制定社会实践研究课题指南,指导研究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或实践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报告(或实践研究报告)。通过阅读和实践既张扬了研究生的个性,又兼顾了道德素养的习得和专业学习。同时,在课堂中针对研究生普遍思考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主题讨论和交流,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并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研究生的个体思维和智慧可以与群体共享,反思能力以及运用最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研究生的主体参与,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理想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从而将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信仰变成自觉行动。
(二)引导研究生科学认识宗教
研究生宗教信仰的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研究生在心理上不排斥宗教,遇到特殊条件和机遇时,例如科研瓶颈或现实生活难题,有可能接近宗教;还有一部分研究生仅通过书籍阅读或观看影视节目及周围人的介绍就形成了宗教观念,对于宗教的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特点并不了解。这说明宗教影响在研究生群体中呈上升趋势,极可能被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所利用,通过宗教渗透,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引导研究生科学认识宗教本质,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现象。
例如,可以在高校开设一些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程或讲座,消除其对宗教的神秘感,抵制非法宗教的侵蚀渗透。调查中有研究生谈道,本科生开设宗教学选修课较为普遍,希望也能在研究生中开辟一条合适的认识宗教、理解宗教的途径。研究生开设宗教文化类选修课的愿望反映了一个道理,即简单化的信仰教育之所以难以产生预期效果,主要是没有与研究生的切身需要结合在一起,只有明确了信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生需要怎样的信仰教育,才能在如何开展信仰教育方面有的放矢。
(三)丰富研究生党组织生活
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承担着更重的社会责任,经常因为巨大的科研和经济压力而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党组织生活中。访谈时一位研究生谈道:“研一的时候要上课修学分忙,从研二开始又要为毕业设计和实习长期外出,有些同学还参加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出差调研,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党支部活动经常只有一半左右的人参加。”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部分研究生还抱有实用主义想法,认为党组织生活不能解决他们关注和焦虑的诸多实际问题,不如把时间投入到职业经验积累和考博等方面。在访谈中也有同学反映当前研究生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有些同学从潜意识里产生抵触。
确实,党支部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因为研究生已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思想比较成熟,有些高校将资源更多投入到本科生群体,研究生党建队伍和经费相对欠缺,一直以来研究生党支部很难开展形式创新、内容丰富的党组织活动。然而研究生党组织既是窗口,又是旗帜,党组织活动有助于恢复党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形象,重塑研究生对共产党宗旨的认同,如果党组织生活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会降低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日益开放和个性解放的今天,开创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的新模式,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是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健康思想文化环境的有效方式。
针对研究生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保证的问题,可以通过拓展党组织活动形式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在网络飞信、博客中答疑解惑、讨论时事,传递正能量;也可以结合研究生校外实习的机会,鼓励其参加社会青年志愿者活动,使研究生党员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改造现实的科学性和价值。针对研究生党组织活动经费有限的问题,可以依照研究生自身的特点,通过盘活现有资源存量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调动导师的积极作用有效开展研究生德育和党建工作,因为某种程度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比与学院的联系更加密切;也可以将党组织生活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启发研究生党员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
(四)营造优质校园环境、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新时期的研究生呈现年轻化和个性化特点,他们大多数时间学习生活在校园中,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其积极信仰的形成。校园环境既包括课堂内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又包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专业课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的激励和熏陶。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引导研究生从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向国家社会发展方向转变,重塑其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的主要途径。上述调查显示,研究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不等于他们懂得什么是信仰,什么样的信仰是值得追求的,更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信仰。这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导师和专业课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信念和行动,也会影响周围学生对当前社会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判断,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信仰,形成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
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信仰教育的隐形资源。研究生的反思能力以及运用最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优于本科生,可以借助社团、媒体与环境等载体,通过以政治信仰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出贴近研究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如征文、演讲、辩论、展览等。把课堂中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实践的知识储备,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启迪思想、完善行为、增进交流,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先进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信仰。
[参考文献]
[1]张尚书,宋春花,孙利谦,等.河南省高校研究生精神信仰状况.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8):1234.
[2]熊英,汪德平,刘平.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心态调研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4.
[3]钟利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4.
刘树宏,黄建军.试析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特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70.
林雪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径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4):108.
A Survey of the Status of Postgraduates′ Belief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elief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Zhou Zihao,Zhang Wenbin
(SchoolofMarxism,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e graduate student is the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 of the n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versity,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belief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postgraduates′ belief" as the basis, this essay researched their basic cognition of belief, their attitude to religion and Marxist belief, and the reason and ways of for generation of their personal beliefs.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or problem exposed in the survey about the students′ belief crisis.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s;belief;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高胜利(1975-),男,山西汾阳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一般项目“大学生红岩精神现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4SWUJDPYC04)之阶段性成果。
冯莹(1981-),女,云南昆明人,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