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2015-04-10朱拾遗

生产力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技成果科技

朱拾遗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浙江温州 325016)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飞速变化可谓贡献巨大。不过科学技术最初的科技成果仅仅是知识的原始状态,只有实现其向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转变之后,才能真正发挥重大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加速乐基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世界各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对增长方式进行转变,促进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由于一些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影响的负面因素存在,我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并不乐观,还需要继续努力充分发挥各项积极因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物化过程中,高校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推动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我国当前必须落实的问题。而在探讨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前,我们首先应对科技成果转化有清晰的认知。

一、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特性

为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后续继续试验科学研究与技术,以使研究出来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科技成果,通过开发、应用、推广服务于现实生产力,直至形成新产品、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主要可分为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领域较多,有各类成果的应用,也有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及促进效率的增加等。这是由于,科学技术之所以为人们所推崇,主要在于其对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生产力所涵盖的领域多种多样,生产力内容除了包括人、劳动对象外,还包括生产工具等。所以,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变必然会受到这些生产力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现途径往往便需要通过这些生产力因素来进行。站在这种角度来看,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指从创造地将科技成果转移到使用地,从而促进使用地劳动者素质等各方面的提高,促进使用地经济的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则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专一,主要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从科研单位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向生产部门转移,从而促进新产品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通过改进工艺等促进经济的最终进步。一般意义中我们所提及的科技成果转化,通常以这种类型的转化最多。

科技成果转化带有其独特的特征,具体来说突出表现在限定性、不确定性和阶段性三点。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法,在国外并不采用。科学技术虽然被公认为是第一生产力,但并不是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能够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科技成果本身是一种知识形态,要想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就必须要进行“嫁接物化”。即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带有相对的限定性。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担完成主体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并不存在根本性障碍。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担完成主体则包括科研单位和企业,两者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虽然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外技术创新,从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果角度来衡量属于基本等同的概念,但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所受到的限定性更多,与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可能出现很大不同。

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科技成果实现了什么程度和多大范围的应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衡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衡量标准中但凡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生产,无论范围与规模多小,都算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计算可通过成果应用率来进行;第二种认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明确到达一定的生产范围,通常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30%才能算是转化;第三种认为科技成果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应以实现产业化为准。把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这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而在应用外延方面的不同标准则是三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在目前的发展中因科研类型与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总体上来说科技成果转化因科研类型和科技成果比较多样,所以评判上清晰统一的标准还比较缺乏,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确定显示出了相对的复杂性。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实际测算,如果仅仅通过不同部门与单位的主观判断,将会出现千差万别的结果。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衡量标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比较复杂,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经历一定阶段,即具有阶段性。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研究与开发阶段为其第一阶段,该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所有阶段中技术风险最大,主要是根据新思路、新设想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探索。第二阶段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中间的试验阶段,是对试验成果的二次开发与放大试验,以此来促进科技成果成熟性与工程化水平的提高,实现扩大应用推广成果转化的程度。工业性试验阶段为第三阶段,genuine工业生产和市场要求,在中间试验阶段的基础上对适宜的经济规模进行设计,使工业化试生产可以试试,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监控、考核产品质量、消耗成本、生产环境等工作,并投放市场对产品规模销售同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可算,市场销售并取得预期经济效益即为成果转化成功。产业化阶段为第四阶段,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对成熟或基本成熟的科技成果加以应用的阶段。从科技成果转化的阶段性可以看出,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是以多种因素为基础的,高校人才作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因素之一,对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经济形势下,主要世界经济发展的为高科技,科技进步是经济转型的核心支撑,科技成果的转化则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在生产力。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可谓人才济济,是科技研发的生力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尤其进入21世纪后,经济趋势中日益凸显的莫过于全球经济一体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将全球经济拖进很大不确定性风险泥潭中,次年底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及蔓延与恶化的不断,使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再次恶化,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衰退趋势。不过在危机发生的同时,也是一个好时机,尤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说。这些不断发生的危机告诉我们,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危机所到之处发展方式均或多或少地出现和存在着一些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对科技发展和创新高度重视,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并指出技术创新体系仍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其主体为企业、导向为市场且产学研必须是相结合的。企业除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外,同时还需要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趋势和国际环境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面对各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我国必须对科技创新这一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紧紧扭住,对危机努力扭转,充分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科技与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各个领域和全球环境中的最强竞争力。在经济增长贡献率中,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正在处于递减趋势,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开始转向人才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国家间、地区间和产业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则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多少的竞争,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因素中,高校人才无疑是关键因素,是科技竞争的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的成败、地区的贫富和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人才与科技资源,是未来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政府与企业家们已经达成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共识。高校这一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众多人才和可持续的研发能力,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等严峻挑战接踵而来,而我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目前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作为能够和科研院所一样对大量国家科技经济进行争取从而研发科技的单位,拥有着较为充足的创新能力,高校的人才济济对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够集思广益,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即可投入社会生产中,在市场中具有相对的主动权,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新形势下我国要想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变,谋求更大发展,就要在人才要素的投入力度上进一步加大,实现有效的学、研、产合作。高校人才作为服务工业经济的纽带和桥梁,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高校应对国家号召积极响应,在与教师评价、管理有关的各类政策中,要对高校师生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导向加以强调,对高校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引导和给予政策保障,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国家政策精神,对有利于高校人才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事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制定。通过制度和激励政策保障高校人才参与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学、研、产工作的顺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还是要应用于各种企业中,高校应对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进行营造,对于能力较高的高校师生来说应将其教学工作安排好的同时加强高校人才与科研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将教学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结合起来,帮助企业将其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中,让科技成果走出校园。可利用专利和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鼓励高校人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深入科技企业或为其提供科技服务,使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落实到企业生产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切实地转化。高校应对体制进一步完善,加快高校人才评价考核制度。在考核标准上除了考虑“项目、经费、论文、获奖”这些传统要素外,还应对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成果转化率等的考核进行考虑,促进完善、科学评价标准的建立。高校人才评价机制中除了要求科研人才的成果外,还应对论文档次提出要求,更要对科技潜力注意发挥,使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科研水平高低的评价指标中,加入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重要指标,在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尺中加入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高校人才在社会服务成果和业绩的工作量计算上,应以适当标准和比例进行折合,鼓励高校人才不断开拓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细节认真研究,对科技成果转化出路积极寻求。

(二)高校师生等高素质人才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社会来说,高校的存在就如同引擎,高校的重要使命与基本职能便是对人才的培养、对科学的研究及对社会的服务。作为我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基地,高校给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高校人才无可置疑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对我国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有直接推动作用,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科技发展中高校人才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对科技创新为工业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不仅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必然之路。

在我国高校教育基础当前已经相对雄厚,拥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为充裕的科研条件。大批科技工作者和大量科技资源在高校聚集,高校已经被公认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科技成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科技与教育投入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在对“985工程”、“211工程”继续实施的过程中,高校科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新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已经超过140个,国家重大专项研究任务高校全面参与,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承担了近50%,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承担量将近80%;2006年高校科技总经费才457亿元,2013年仅全国著名的29所高校科研经费总数就已经达到527.53亿元,2014年我国仅清华大学科研经费就已经达40亿元。高投入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国家自然奖、科技进步奖等方面占据总数的65%,显著提升的还有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能力。高校研发人员总量逐年递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前者占据56%、后者占据41%。在全国基金获得总数中,55%的高校人才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65%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学者及科研团队分别超过了900位和278个。

中央政府2000—2014年的科技技术中,科技部统计发现高校承担的项目已经超过3万个,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总额已经超过290亿元,在中央政府国家科技计划总经费中高校经费投入占了1/4左右。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部分项目比例已经超过50%。上述数据都是来自中央政府,各地的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并没有计算在内。基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高校人才每年在科技成果和知识创新方面的创造量不可计数,每年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中有30%都具有推广和产业化价值,10%~15%的科技成果会被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到社会中,这些都显示出我国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坚实的科研实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政府应重视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作用,推动高校人才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大化服务。在促进高校人才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有多重影响因素,而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其中绝对不能缺乏的因素。政府应从国家层面中,对一系列鼓励高校人才的政策相继出台。政府应对灵活的人事制度加以制定,为高校人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方便,为高校人才面向生产力市场搞好科研工作释放活力。通过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分红等,充分激发高校人才潜能,使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能够人尽其才。政府应对公共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引导和履行,促进高校人才与市场接轨的障碍,对高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题努力破解,切实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政府还应对重点高校定期走访调研,加强与高校科研的联系,为高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后盾和支持,使高校人才在鼓舞中更加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通过中间环节才能转化,高校人才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及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人才通过灵活的方式为工业经济直接或间接地服务,对于国家、企业和高校及高校人才来说都是有利的事,在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转型的当前,高校人才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发展的要求。

[1]万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求是,2011,(13):33-34.

[2]孙泽文,叶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方式与制约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68-69.

[3]黄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25-26.

[4]罗文.制约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2(7):170-172.

[5]Chung-Jen Chen.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incubator and venture capital,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2009.

[6]朱宁宁,王溦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6):54-55.

[7]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13(2):77-78.

[8]樊霞,何悦,朱桂龙.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补性关系研究——基于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1(5):101-102.

[9]陈凯,陆建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美国、加拿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3):40-42.

[10]任晶燕.基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4):86-87.

[11]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61-63.

[12]马洪芳.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12.

[13]彭蕾.试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机制创新[J].生产力研究,2014(6):25-30.

[14]蒋文,谢清.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92-94.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技成果科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