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阈下的习语隐喻翻译策略探究1

2015-04-10崔艳华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喻义原语喻体

崔艳华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 英语系,山西 长治 046000)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使用、积累、沉淀逐渐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精华。它蕴含着独特而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习语有的言简意赅、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妙趣横生,含义甚广几乎囊括了谚语、成语、典故等。其形式独特、搭配固定、语义约定俗成,所以习语的意义不能凭借把每个词的意思简单相加而获得。在习语的构建过程中隐喻最为常见。莱考夫指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认知现象,它反映出一种思维方式,是构成人类思想体系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1]。

英汉民族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习语隐喻,反映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分析习语隐喻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习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中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隐喻翻译与文化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文化非常复杂而且覆盖面广,它包括知识、信仰、习惯、艺术等因素[2]。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迁,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作为隐喻的语言也不例外。隐喻是一种反映各民族不同认知体验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隐喻的生成、理解和表达。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隐喻产生的土壤,是研究隐喻翻译的条件。

由于各民族普遍的认知经验,文化可能被共享而体现出其相似性。然而,异国风情和不同文化思维模式之下所产生的英汉隐喻体现出来的更多是文化差异性。正如Newmark所说:“隐喻翻译之所以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因为文化因素的介入”[3]。跨语言、跨文化研究隐喻已成为隐喻研究的一个焦点,也是一种趋势[4]。隐喻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思维和语言的互动过程,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和简单寻找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而是本质上属于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就是翻译文化,而隐喻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难点。

二、习语隐喻的文化内涵

习语隐喻是文化的精髓所在。英汉习语隐喻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物和对自然类似的认知经验、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因而产生了相同的认知判断和联想。因此,英汉习语隐喻具有相似性。然而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习语隐喻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又各有其独特的文化色彩。英汉习语隐喻的文化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文化完全重合

由于人类认知共性和文化交融而呈现出文化相似性,有些英汉习语隐喻采用了相同的概念。于是,在英汉语言中出现了很多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的习语隐喻,从而产生了一种惊人的文化现象——文化完全重合的隐喻。例如,“狐狸”在中西文化中多贬义。“foxy”比喻多疑、精明、阴险狡诈;在汉语文化中老狐狸、狐狸精等隐喻表达也是圆滑狡诈的形象。如“狼”在英汉文化中都是臭名昭著令人咬牙切齿地坏形象。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和汉语中的“披着羊皮的狼”不谋而合。再如,英语中的scapegoat(替罪羊)、cold war(冷战)、dark horse(黑马)、ivory tower(象牙塔)都已被认可。汉语中的纸老虎(paper tiger)和丢脸(lose face)也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以上的译例都可视为文化完全对等的情况。

(二)文化部分重合

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经验、认知方式和民族特征,人们形成了不一样的价值观。文化部分重合指英汉习语隐喻享有共同的隐喻概念,但在各自的语言中其意义却不同,或者用不同的隐喻概念表达相同的意义。

1.相同喻体,不同喻义

英汉民族的生活与动物密切相关。他们都有共同的特性用动物来传情达意,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习语隐喻。然而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又赋予了动物不同的涵义。如在英汉民族看来“龙”是一种超乎神奇动物,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龙有关的习语隐喻意义却截然相反。中国文化中“龙”特别神奇无所不能,中国人崇拜“龙”甚至以龙的传人而自豪。例如,龙子龙孙、龙颜凤姿、藏龙卧虎等都是褒义,而在英语中其意思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中,龙就是制造麻烦、带来祸端的元凶。如“播种龙牙、种下祸根”等。再如,英语中“狗”是褒义词被喻为可以信赖的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jolly dog(快乐的人)、an old dog(行家里手)等。在汉语中则多为贬义,如:狐朋狗友(bad friends and bad terms)、狗胆包天(monstrous audacity)、狼心狗肺(very cruel)等。

2.不同喻体,相同喻义

“不同喻体,相同喻义”指对于相同的认知对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使用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喻义和文化内涵。“虎”象征威严、强健、勇猛,如“龙腾虎跃”、“虎啸风生”、“龙争虎斗”等成语。而虎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往往用自己熟知的百兽之王——狮子替换了原隐喻意象。在中国人看来“牛”是强壮、踏实肯干的代名词,“老黄牛”经常用来赞誉一个具有如此形象的人。而在英语中则用“a willinghorse”来形容。这是因为马在西方人眼中才有这样的形象,牛没有如此的位置。

(三)文化空缺

由于英汉民族间较大的文化差异,某些习语所表达的意义和传递的文化内涵带有各自鲜明的文化色彩。此类隐喻喻体不同,喻义也不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表达,不具备等值的文化内涵,因此,形成了一种文化空缺现象。如“A kissof death”(死神之吻)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有益,实际上是导致毁灭的行为和“New wine in old bottles”(喻指旧形式不能适应新内容)都源于《圣经》。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源于希腊罗马神话。这些习语隐喻的意义在汉语文化中空缺。而受汉语文化影响的习语隐喻,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煮豆燃萁”、“四面楚歌”等喻义在英语中缺失,不具备等值的文化内涵。

鉴于习语隐喻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隐喻翻译涉及对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译者需要确切地理解原语隐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在译入语中寻找恰当的隐喻表达,把原语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是关键,这样才能准确地在目标语中再现原隐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译出能满足交际功能的隐喻译文。

三、习语隐喻的翻译策略

由于英汉习语隐喻鲜活的文化形象、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习语隐喻时,要综合考量双语文化,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习语的正确理解和对英汉两种文化深刻熟谙的基础之上。理解习语就是要弄明白其暗含的喻义和文化内涵。比如,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译者不仅要了解其字面意思——偷铃铛时捂住自己的耳朵,还要明白其比喻义——自欺欺人(deceive oneself)。清晰准确地理解习语隐喻的原语是成功把原语翻译成可接受译入语的关键。熟谙双语文化就是要熟练掌握其来龙去脉。有的习语隐喻与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有关联,译者需要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奈达指出:“翻译是跨文化间的交流。作为一种理想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然后才是两种语言,因为语言只有依附于特定的文化语境才会有其特定的涵义”[5]。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习语原语和精通两种文化,才能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准确高效地传递习语隐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保留喻体

1.直译

原语和目的语隐喻使用同一喻体表达相同的文化喻义,在译入语中能找到对等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是最佳的选择。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既可以保留喻体的形象、喻义和语法结构,又能兼顾形式相当、功能对等,以展示原隐喻的文化色彩,同时又不失隐喻的生动性,使双语读者得到相同的认知感受,达到完全对等的翻译效果[6]。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据说在女王Catherine统治期间,在宫殿里修了几堵墙,隔着墙可以清楚听到隔壁房间里说话的声音,并用这种方式获悉了国家的秘密,于是此习语便形成了。在汉语中,此习语源自《管子·君臣下》。其意思也是隔着墙听,秘密就泄露了。类似的直译的例子: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聪明)、Leg and leg(平分秋色)、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等。

习语隐喻有着共同的文化现象,能直译就直译,以保持原隐喻的生动性和文化特征,丰富译文语言。

2.直译加注释

当习语隐喻与体现文化个性的历史事件、典故、谚语等有关时,喻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原汁原味地保留喻体的文化特征,又能弥补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语义“亏损”。如汉语习语“请不要班门弄斧”译为Don’t show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in ancient China.如果不加注释,目标语读者不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可能摸不着头脑不知鲁班是何许人也,更不可能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直译加注释法既生动地展现了原隐喻文化色彩,又有利于读者了解译入语文化。类似的例子如:Goodwill is as almost as expeditious and effectual as Aladdin’s lamp(善意几乎像阿拉廷的魔灯一样神奇有效。注:此习语源于神话《一千零一夜》,阿拉廷得到一盏魔灯和一个有神力的戒指,这两样东西能召唤神灵根据他的吩咐做事。Aladdin’s lamp‘如意灯’喻指能满足人一切愿望的东西)[7]。又如:僧多粥少(Thereare toomany monkswhile the porridge is not sufficient—can’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mastermind)。

3.异化翻译

随着语言发展变迁、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原语文化中的隐喻在译入语中虽然不存在对应的认知方式,但是能为目的语所接受。异化翻译往往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既生动地保留了喻体的形象,又为译入语注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传播原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如美国习语“bark up the wrong tree”(认错目标,错怪人了),喻指精力或目标全投在了错误的地方[8]。这一习语已逐渐被接受,汉语里“看走眼了”即找错人了,就是这个意思。再如power—vacuum(权力真空)更生动形象,让人耳目一新,读者能直观、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文化内涵。类似的例子:sunrise-industry(朝阳产业)、chain reaction(连锁反应)、summit meeting(高峰会议)、shadow cabinet(影子内阁)、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充电(update one’s knowledge)、豆腐渣工程(project built with skimped materials)。

4.直译加意译

当直译不足以传递其意义,意译又不能传其神时,直译加意译是一种不错的翻译方法,可以一举两得保留喻体形象的同时保全其喻义,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例如: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A rat is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人人喊打)、Gifts blind the eyes(拿人手软,吃了嘴软)、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If Ihave lost the ring,jet the fingersarestill there(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9]。

(二)转换喻体

由于英汉民族间生存环境、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形成了不同认知角度和价值观。在表达相同的喻义时经常需要转换喻体,以实现语义的对等。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由于地域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与“海”(航海业)有关英语隐喻。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所以,英语喻体为“水”(water),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人们的活动大都与农业活动有关,其隐喻表达经常借助农活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lant melons and you get melons,sow beans and you get beans.Its meaning in English is that reap as one sows)。因此,汉语中选用“土”作为喻体来表达相同的喻义。类似的例子:black sheep(害群之马)、Something doesn’t amount to a hill of beans(轻如鸿毛)、Hold a hot potato in your bare hands(接烫手山芋)等。

在翻译此类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隐喻时,译者需要找一个目的语文化熟知的喻体形象,恰当的来代替源隐喻形象。以实现双语喻体文化意象的对接,使双语读者产生共同的文化联想。

(三)舍弃喻体

由于英汉民族习语隐喻起源、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隐喻表达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此类隐喻喻体不同、喻义也不同。对于一些文化习语隐喻,译者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无法保留源隐喻意象。这种文化空缺现象是隐喻翻译的难点。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障碍,译者往往依据译入语语言文化规范选择意译法即舍弃喻体形象,译出喻义。例如汉语典故:“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mistake a good man for abad one),其喻义在英语文化里空缺。如果按其字面意思译为“A dog snarlsand snapsat LüDongbin”英国人一头雾水:吕洞宾是何人,为什么狗要咬他?其实,吕洞宾是传说中的蓬莱八仙之一,在其家中遭火灾时,他的同乡好友苟杳鼎力相助又派人去盖房子,又送银子。因苟杳与狗咬同音,故流传下来成为此典故。喻指辜负了别人的好心。类似的例子: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full of beans(精力旺盛)、the cream of the crops(精英)、consoleoneself with false hopes(望梅止渴)、shoulder to shoulder(并驾齐驱)、Tal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es(说曹操,曹操到)、The latter is better than the former(长江后浪推前浪)。

意译法使隐喻的文化色彩逊色了很多,但是流畅的译文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由于英汉大部分习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为了避免带来误解和文化交流的障碍,意译法是非常必要的一种翻译方法。

综上所述,隐喻的文化内涵是习语隐喻翻译技巧的着眼点。只有正确理解隐喻喻义,熟知双语隐喻的文化内涵,才能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准确地传递习语隐喻的真实意思和文化内涵。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07.

[3]Newmark P.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13.

[4]林书武.隐喻研究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39-44.

[5]Nida EA.Languag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0.

[6]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0(3):66.

[7]武汉大学英文词典编撰室.英语习语大词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

[8]Judith S.Oxford Dictionary of Idiom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5.

[9]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2.

猜你喜欢

喻义原语喻体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