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蒋经国
——以《蒋经国日记》(1925-1949)为中心1
2015-04-10万齐洲赖丽娴
万齐洲,赖丽娴
(惠州学院政治法律系,广东 惠州 516007)
简评蒋经国
——以《蒋经国日记》(1925-1949)为中心1
万齐洲,赖丽娴
(惠州学院政治法律系,广东 惠州 516007)
《蒋经国日记》(1925—1949)收录了蒋经国先生1925年12月3日至1949年12月31日所写日记,该日记较为忠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蒋经国先生的心路历程。这些史料对于研究蒋经国先生早期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可以了解蒋经国先生的亲民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经济思想与文教思想。
蒋经国;蒋经国日记;蒋经国评论
《蒋经国日记》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于2010年5月。该书分为七个部分,选录了蒋经国自1925年12月3日至1949年12月31日所写日记,时间跨度为25年。本文以《蒋经国日记》(1925—1949)为主要史料,试图管窥青年时期蒋经国先生的思想活动,并略作评述,以就正于方家。
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浙江奉化溪口,是蒋介石的长子。1925年至1937年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度过了12年的留苏生活。留苏期间,蒋经国求学、务农、做工,度过了一段单纯、快乐的学生生活,也体验了普通大众生活的艰辛。回国之后,在蒋介石的安排下,蒋经国到赣南地区担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对当地的“烟、赌、娼、贪”进行了一番整治,取得了一定成绩。1945年,蒋经国在蒋介石派往苏联的外交代表团中任参谋及翻译,意图挽回“雅尔塔协定”对中国主权和利益造成的巨大损失。1948年5月,蒋经国被任命为上海经济管制副督导员,抑制上海的物价,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离开上海之后,蒋经国的主要工作是“侍奉父亲”。退到台湾之后,蒋经国对台湾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一、亲民意识
纵观蒋经国的举措,亲民意识几乎贯彻了他的整个政治思想。他与一般的官员不同,较少官僚风气,在处理政务时,时常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上思考,也经常深入百姓中了解民情。蒋经国为官之道的不同,与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蒋介石虽然也对蒋经国的学业极为关注,但早年无暇顾及蒋经国的教育,只能写信督促,故少年时期蒋经国受父亲的影响不是特别深刻。“总之,少年时期的蒋经国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有反抗、叛逆的心理,由于蒋介石长期不在身边,对他的影响相对小些,使他容易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并勇敢地走出书斋,融汇到时代潮流中”。[1]在时势的影响下,蒋经国对苏联产生好感,因此极渴望到苏联学习革命经验,以便将来从事革命事业。1925年,蒋经国踏上了留苏旅程。留学苏联的12年,是蒋经国性格、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留苏期间,蒋经国经历着与普通大众一样的生活,而且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后,蒋经国作为革命背叛者的儿子,独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受到的待遇还不如普通民众。因此,蒋经国对于普通民众的艰苦生活有很深刻的体会。
蒋经国经常流露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初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时,蒋经国了解到留学生比本地学生的条件好时,在日记里就流露了不安的情绪,“我看了非常自愧。我是外国人,不花一个钱,在他们的国内吃得这样好,而他们自己的大学生,却这样吃苦”[2]。在苏联与普通民众接触的经历,让蒋经国在今后的从政生活中更加体谅群众的疾苦,更容易站在民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思想在他建设新赣南和进行上海经济管制中得到体现,他在日记中就经常透露自己对百姓的热爱和同情,“儿童何辜,但望其不再被迫害耳”,“天候日益寒冷,贫民之苦可知也”[2]84。
蒋经国较为重视群众的力量。从《蒋经国日记》中看,蒋经国受苏联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认为“脱离了群众就是失败,就要灭亡,我们要在群众中生活,和群众共同地来奋斗”[2]102。在进行上海经济管制时,蒋经国对群众的力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事如能圆满完成,则可与人民打成一片,而得到他们的帮助,这是最大的力量”[2]156。他在赣南主持新政,就表现了一种十分亲民的姿态,经常深入百姓当中体会百姓面临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接见群众,视之为“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且不论这种方式是否真的有效,但是他这种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蒋经国除了在认识上是亲民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也贯彻着这种思想。
蒋经国注重为百姓做实事,解决困难。主政赣南期间,蒋经国踏遍赣南的山山水水,深入了解百姓生活的疾苦。从日记内容来看,他的观察是十分细致、认真的。当他走访到一个叫虔南的小村庄时,发现这里比较落后,但是他说:“今天坦白地把这些事实写出来,并不是说明赣南是怎样一个奇怪的地方,而是要我们从这许多事实中去发现缺点、纠正缺点,同时要用力量去建立一种新的作风和事业”[2]62。他对赣南的许多落后的情形都有细致的描述,并常常以此来反省自己的责任。
二、责任意识
蒋经国早年的政治思想有着较大的理想主义色彩,对政治工作充满了热忱和信心。虽然在苏联饱经艰辛,但是在赣南建设中,他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所以蒋经国对这次工作充满热情。“政治责任”是董淮平先生在其著作《试论蒋经国的政治观念及其对台湾当局决策模式的影响》中对蒋经国的政治观念的其中一个概括,意指“既要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也要为世界人类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3],这虽然是对蒋经国后期的思想的表述,但是蒋经国在从政之始已经有所体现,他对自己的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赣南主持新政时,看到匪患猖獗,他总是首先进行反省,如有一次他遇到了三个年轻的土匪,他在日记里中记述:“这三个青年,倘使有相当教育,哪里会去当土匪?古人说‘不教而杀之为虐’。是的,老百姓之所以去当土匪,第一我们应当负起责任来的”[2]80。看到民众生活疾苦的时候,总是流露出一种惭愧的情绪。他在赣南实地考察的时候,遇到一个病重而无钱医治的人,他又感慨“自己感到十分的惭愧和难受,我们吃老百姓的饭,用老百姓的钱,而不能替他们解决问题,在良心上是说不过去的……”[2]84。
在建设赣南的时候,蒋经国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政治设想,在顺境之下他可以坚定地负起自己的政治责任,在逆境时是不是还能这样坚定自己的责任呢?事实证明是可以的。
1945年,蒋经国被派往苏联进行外交谈判,他一开始即认为自己不适宜外交事务,“忠厚如余者,绝非办外交之人员也”[2]133。谈判过程困难重重,蒋经国始终抱着一丝希望,尽全力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念东北沦陷十四年,我虽无力收回,但始终誓不承认伪满,且为光复失土而奋斗到底,正义与气节力量之大,于此可见矣”[2]141。1948年,上海物价飞涨,抢购成风,蒋经国受命到上海进行经济管制,初到上海,几乎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是,蒋经国总是“……在今天我抱了一种决心,就是无论如何困难总应当做下去。这种态度多少是不近人情的,但是或许可以作为成功的唯一条件”[2]157。可见,在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或者说难以进行的时候,蒋经国也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努力做到“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
三、经济思想
蒋经国所做的经济工作主要是到上海督导经济管制,初到上海,蒋经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蒋经国颇感为难,他记载道:“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经济方面的工作,亦没有一点经验,所以恐难有所成就”[2]155,但蒋经国一直抱着一种尽力尽责去完成这次工作的态度,他在日记中屡次表达出这种想法,在现实工作中也尽力而为。
早在建设新赣南时期,蒋经国为整肃经济环境,以铁腕执法。蒋经国的亲信、侦缉队长任锡璋收受了商场的700元,违反了当时蒋经国制订的“贪污300元枪毙”的规定,最后被蒋经国判了死刑。这件事震惊了赣南,蒋经国一时间赢得了民众的认同。上海管制经济的复杂局面,远甚于主政赣南时期。蒋经国一开始便痛下决心,“今天已下决心严办奸商”【2】159,“所以要严惩,就应从‘坏头’开始”。面对那些大奸商和大官僚,蒋经国认为应该从整治他们开始,“严格地加以管理与监督”,他称之为“打老虎”。经过周密部署,“大老虎”米商万墨林、纸商詹沛霖、申新纱厂老板荣鸿元、中国水泥公司常务董事胡国良、美丰证券公司总经理韦伯祥等先后落网,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也因为囤积物质被判了八个月的徒刑。蒋经国如此铁面无私,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蒋经国的举措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但是也得罪了许多富豪大贾、金融巨头。他们提出要检查蒋经国表兄孔令侃的扬子公司,蒋经国当时就表示一定会秉公执法:“扬子公司如有违法行为,我也一定绳之以法”。由于宋美龄和蒋介石的介入,扬子公司事件不了了之。扬子公司事件之后,蒋经国的工作更加难以进行,蒋经国在日记中说:“自从此事发生以后,所有的工作都不能如意地推动了,抵抗的力量亦甚大”【2】177,大家也都说蒋经国“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蒋经国的“打虎”行动再也无法继续,国民党政府也放弃了限价,上海经济管制工作以失败告终。
四、文教思想
在赣南主持工作时,蒋经国了解到赣南是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秩序混乱的地方。于是,他经常深入百姓,了解百姓生活,并屡次提到,要改变这个地方恶劣的民风,改善落后的经济现状,必须要从发展教育开始。他在赣南走访时到了一个叫信丰的地方,发现这里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百姓的基础知识薄弱,便指示干部“须要以文化教育的力量去建设好信丰”。他认为,“比物质上的救济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救济……”[2]120他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亦做了许多促进教育发展的措施。他在赣南工作时提出了一个“五有”目标:“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其中,“人人有书读”,就反映了他对教育的重视。
主政赣南时期,蒋经国力推扫盲和兴学建校的工作。“从1941年开始蒋经国大力推进扫盲教育。扫盲的主要形式是办读书会,一般在晚上进行,学员实行强制入学。学习成绩优良者由政府发给奖励,成绩低劣者一次征收识字捐一元,二次以上者加倍征收”[4]。扫盲教育对提高民众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蒋经国还在赣南的郊区虎岗建立了一个中华儿童新村,其中收养了一千多名因战争失去父母的儿童。蒋经国对新村的儿童十分关心,经常去看望他们,还在新村中建有托儿所、正气小学、正气中学等基础设施,蒋经国还亲自兼任正气中学的校长,培养了一批人才。
蒋经国十分注重锻炼身体,认为强健的体格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他不仅对机关人员、训练班的学员,甚至对全民以至于囚犯,都提出了体育锻炼的要求。蒋经国在组织机关干部进行训练时,把军事训练列入讲习的三大内容之一,注重对学员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他通常用一种严苛的态度来要求学员,用吃苦的方式来让学员从中得到锻炼。他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锻造而成,“我们不要去走现成的路,走大路是人人都会走的,我们要找难的事来看,难的事会做了,容易的事就不成问题了”[2]106。他要求大家做一个“钢铁好汉”,有“铁一样的强健体格”,并且要从“艰难困苦的工作中磨炼出来”。所以在他的训练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用一些奇特的方式,比如他要求学员脱掉上衣或者赤脚来跑步,有时又要求只喝粥不能吃饭或者晚上不能盖棉被来睡觉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他不仅是想学员从中得到体格上的加强,更希望通过这种“艰难困苦”来增加干部对贫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认识,他说:“……这就是要你们知道没有衣服穿的痛苦,我们知道秋风起,冬天快到,不知道有多少穷苦的老百姓不但吃不饱,而且穿不暖,你们不亲自学冻,不知道冻的真正苦处在那里”[2]119。
蒋经国初到赣南时,赣南民风强悍,烟赌盛兴,百姓的身体素质大都低下,这更引起蒋经国对身体强健的重视。他在日记中记载:“一般同学因为过去都是在办公室里写公文的时间多,所以身体都不很健全的,驼背弯腰的很多。为要他们自己知道身体的不行,所以早操时举行了一次健康比赛,每一班选一个身体最好和身体最坏的相比较,身体不好的人就会感到愧疚羡慕”[2]98。
对于一般的民众,蒋经国希望通过体育来达到“赣南人人皆兵,寓兵于民”的全民锻炼的目的。在建设赣南的同时,他经常组织民众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开展国民兵军训、实施民众组训、推行《新赣南家训》等措施,促进了国民体魄的健康,为把赣南建成抗战救国的坚实后方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提倡一般民众进行体育锻炼以外,他还组织囚犯进行锻炼,认为“一个人犯罪是社会的罪恶,我们要改造人的心理,我们要改造人的行为……”[2]102。
对于体育锻炼,蒋经国认为还应该与自然相结合。“蒋经国认为体育教育及身体锻炼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应随时随地锻炼身体,并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争取支配自然,征服自然”[5]70。他认为,太阳、空气和水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多接近它们。他经常用独特的方式来训练,比如赤脚或者脱掉上衣来跑步,经常带领学员跑遍赣南的山山水水,以此贴近自然。
蒋经国思想的养成,有其特殊的家庭和时代背景。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蒋经国也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思想,值得后人思考。但是青年蒋经国的思想和行动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如他的亲民的态度、时刻为平民百姓着想、努力为百姓做实事的为政方式,这也是蒋经国在为政时广受百姓爱戴的原因。随着时间和现实的变化,蒋经国的思想也逐渐成熟,并形成他独特的执政方式,这些思想也为他在撤离大陆后治理台湾提供了基础。台湾政论评论家杨素描述蒋经国:“一件简朴的旧夹克,一顶便帽,配一条空军蓝长裤,蒋经国在台湾留下的是积极走入人群、关怀弱势群体的亲民形象。……在蒋经国还走得动的时候,他跑遍台湾大小乡镇,为的就是要了解最基层的民众在想些什么,生活过得如何”[6]。
[1]俞国,孙海洲.试析蒋经国早年思想之变及其原因[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2(23):26.
[2]张日新.蒋经国日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9.
[3]董淮平.试论蒋经国的政治观念及其对台湾当局决策模式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6):67.
[4]许静,罗惠兰.评蒋经国主持的赣南新政[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18.
[5]欧阳斌.蒋经国主政赣南时期的体育思想[J].体育学刊,2008(12):69.
[6]杨素.蒋经国与他的亲民神话[EB/OL].(2014-01-16)[2015-10-09].http:∥dajia.qq.com/blog/353663120556017.
【责任编辑:杨 勇】
Brief Comments on Jiang Jingguo——based on“Jiang Jingguo Diary 1925-1949”
WAN Qi-zhou,LAI Li-xia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Law,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Jiang Jing Guo Diary1925—1949”,written by Jiang Jingguo from December 3rd,1925 to December 31st,1949,is a faithful mirror of Jiang Jingguo’s life in the period.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will help us study his ideas in his early stage,and we will know about his thought of closeness to civilian,responsibility,economy,culture and education.
Jiang Jingguo;Jiang Jingguo Diary;comments on Jiang Jingguo
K827
A
1671-5934(2015)05-0020-04
2015-09-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1YJA820070)
万齐洲(1966-)男,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