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叶梦熊的“三不朽”功绩
2015-04-10陈友乔
陈友乔,颜 婷
(惠州学院 政治法律系,广东 惠州 516007)
叶梦熊,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叶氏生于嘉靖十年(1531)正月廿七日子时,卒于万历廿五年(1597)六月十二日,享年67岁,惠州府城万石坊(今属惠城区)人。叶梦熊初任福清县令、户部主事,后改山西道监察御史,以谏受把汉那吉降,贬为郃阳县丞;以后转为归德推官,南京户部主事,督江西凤阳仓;历任赣州知府、安庆知府,迁浙江副使,改水平道兵备;万历七年冬,由山东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陕西、甘肃;最后,因战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书,转南京兵部尚书。无论在道德、功业,还是学术方面,叶梦熊“擅三者而兼长之”[1]96,契合了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价值标准。
一、叶梦熊之立德
所谓“立德”,具体而言,即“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2]116”儒家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177。因此,在“三不朽”中,“立德”居于首位,其为“立功、立言”二者的基础,且为最难者。“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4]55。叶氏在立德方面有突出表现,其乡后辈杨起元在为叶氏所撰《墓表》亦有言:“公生矫矫自负,而能自着以圣贤之学,以故其气浩然可以塞天地,其德爝然可以光日月,其量然可以纳百川,其息渊然可以变风云。是以当大事能不动心,卷而怀之,不可得几也”[5]203。叶梦熊之立德,约有数端。
(一)廉洁勤政
叶梦熊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起,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任南京工部尚书止,在其为政生涯中,政绩卓著。嘉靖四十四年(1565),初登仕途,任福清县令。时福清县官吏串通作弊,贪污肥私,相沿成习。吏治败坏,百姓怨怒。叶梦熊到任后,肃法秉公,整饬吏治,身体力行,勤政廉明。自此,吏不敢以私犯公,民风为之一变,全县大治。“熊吏治尚严,人不敢以私。[6]640”叶梦熊的清廉能干之声,闻名远近。“令福清,以廉能著称。[5]247”隆庆六年(1572),叶梦熊升任南京户部主事,不久督理凤阳仓,这是一个肥缺。凤阳仓的羡耗以及诸卫所官员坐罪补交银两等,有相当一部分合法地落入督理官员的腰包。叶梦熊反对这种公然放纵官员贪腐的不合理制度,断然将其革除。为此,为朝廷省下一笔巨额支出。“督凤阳仓。凤阳旧多额羡,梦熊一切裁去。[7]167”万历二年(1547),叶梦熊任江西赣州知府。叶氏一到任,即清除积弊,废除苛捐杂税,对所属10县官员按月考核,依据政绩好坏给予奖惩,吏治得以整肃。“熊下车先节莞,确立程书与十县,更始月课殿最,郡属肃清。[6]640”在万历十四年(1586)官员考核中,叶梦熊荣膺“廉能第一”[7]168。
(二)刚正不阿
叶梦熊尚未出仕时,便能“视天地民物为一体,以天下为己任。[5]202”隆庆四年(1570)冬,叶梦熊任山西监察御史。时长期侵扰边境的蒙古鞑靼部发生内乱,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聘妻三娘为祖父所夺,把汉那吉因此愤而投明。俺答汗向朝廷请求送其孙北还,并请求封贡、开通互市。鉴于俺答汗连年骚扰边境,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不堪言,叶梦熊上《慎处纳降疏》,反对纳降封贡之议,“边臣不宜遽纳,朝廷不宜授以官爵,将致结仇激祸。”[1]339此举“忤当道大臣”[8]69。不仅受到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人的排挤,而且触怒隆庆帝,险遭廷杖。为此,叶梦熊“以谏受巴汉那吉降,嫡郃阳丞。[7]167”
叶氏关心民瘼,刚正无私,不阿权贵。万历六年(1578),时叶梦熊任安庆知府。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巡抚孙光祐一以张氏之意为转移,行事操切,不顾民生利害。“上下操切,以阿首辅,巡抚孙光祐欲并陂荡丈之。[5]247”叶氏反对孙氏取悦上官的残民之举,抗言:“安庆邑多沮洳!冬望平芜!春夏即为鱼鳖之窟。若从台议!是我为民历阶也。[6]640”为此,叶梦熊受到罚俸三个月的处分。“光祐劾其慢,夺俸三月。[7]168”但叶氏爱民之心并没有稍减,而是继续尽一方父母的循抚之责,诛锄奸恶,与民休息。因其政绩显著,受到朝廷嘉奖,“上再赐玺书旌异,赠父爵如公官,母称恭人”[5]205。
(三)谦退不居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总兵哱拜杀巡抚叛乱,并联络附近蒙古部起兵,连陷河西四十七堡,形势极为危急。朝廷派总督魏学曾督兵反击。魏学曾“师久无功”[5]206,朝廷将其革职,由叶梦熊代行其职。叶梦熊不负众望,督军奋战,“公亲冒矢石督战,用祖炮燔其楼橹,击破卜着二虏酋援贼者,贼意沮丧。[5]206”数月就取得了辉煌战绩,哱拜自焚。叶梦熊功成不居,他认为,“魏学曾将成之绪,孰敢认为己功。[1]340”为此,他不仅“让功学曾及诸将敢战者”[9]3333,还极力向朝廷为魏学曾辩护,使其得以复职。乡后辈杨起元称颂叶氏之德:“公建不兴之伐,角巾萧然,口不言功。有扣之,曰‘藉宗社威灵尔’”[5]201。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写下《平朔方勒石贺兰山》一诗,表明功成身退之意:“尽道将军意气豪,朔方战罢解征袍。功成自古皆天幸,却笑人间说六韬。[10]173”宁夏平定后,叶梦熊镇守固原,数年间,边境稍安。“自熊在事四镇,先事戒备,火、撦、卜、着诸酋相戒进牧。[6]642”叶梦熊“身任疆塲之重”[6]641,然“熊体古人履满之戒”[6]642,数次上疏称病辞归乡里,“五疏竟得允归”。归乡时行李俭朴,至家中田宅无增,“宅不加于旧”[5]207。杨起元勉以出而用世:“今东中倭,南讧夷,此岂公坚卧时也?[5]201”叶梦熊笑而不答。远离朝廷的叶梦熊在惠州过了两年悠然自得的生活,“逮功成请老,家计廑廑,不易寒素,日惟子弟谈笑歌咏,怡怡自乐。[5]203”此时,叶梦熊绝无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后的矜骄之气。
(四)忠心报国
叶梦熊屡立军功,深得万历皇帝的器重。万历七年(1579),皇帝赐旨赞叶梦熊的忠义:“天子连襟,国公女婿。葵心体国,忠孝传家。”叶梦熊亦不负重望,忠心报国,“惟以天地民物为一体相训诲。又谓居官当如贞妇,惟其心无二夫,一切繁华无所恋系,使尊卑显晦,皆能自尽职守,而无缺玷。[5]203”宁夏平哱拜一役,“诸将多惮行,熊独请捐躯讨贼。[5]248”杨起元谈及叶氏赤诚报国,不以个人利害为归趋,不愧为朝廷柱石:“予观其请讨一疏,忠义奋发,真若恫乃身矣,不与贼共生。当是时,目中已无虏矣。精诚所发,殆将不有其身。天下一家,公体念之。[5]203”即便远在江湖,叶氏也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叶氏同年、曾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宏诲在其所撰《明资政大夫太子太保南京工部尚书龙塘叶公神道碑》云:“惟训子弟,以忠孝报国恩。居乡,恂恂恭谨,乐赈人匮急,且倡义劝施,毫无所吝。”[5]207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廷又派人催督返乡休养的叶梦熊上任,命令他“着赴任供职,不准辞”。时年六十七岁的叶梦熊依旧慷慨赴任,以报效国家,“部使者催督上任,熊惟举手加额:‘吾受国恩,无以为报’”[6]642。叶梦熊多年戎马生涯,勤于王事,积劳成疾,不幸在临行之际遽然殂谢,“将就道,俄以疾卒于家。[7]168”
二、叶氏之立功
所谓“立功”,即“拯厄除难,功济于时。[11]167”从人生目标来看,“三不朽”着重强调的是要树立远大志向,以天下为己任。叶梦熊少怀大志,为文有气概,“有辩质,一惟依于忠孝大节。叶梦熊18岁那年正月,和堂叔叶春及在孔庙起誓:“他日若不俎豆其间,非大丈夫也!”“十六入庠,与叔父春及矢俎豆其间。”[5]247小小年纪已经显示出非凡志向。任福清县令时,下车伊始,叶梦熊在衙署题诗表露自己高远的心志:“阔地观天天更阔,高山看天天又高。大人眼界游天外,看到浮云及羽毛。[5]203”在其“三不朽”中,“尤以事功着”[5]247,约有以下数端:
(一)赣州平巨寇
万历二年(1574),叶梦熊任江西赣州知府。赣州当四省之冲,地形复杂,为盗匪滋生之区。“赣有剧寇,盖自祖世窟穴万山中。其孙辈叶楷纵横行劫,倡众聚徒,有司不能约束。[7]167”叶梦熊一方面用军事围剿,另一方面进行策反,从内部瓦解。他寻访与巨寇叶楷手下有交往的人,晓以大义,让其在叶楷亲信中策反。几个月后,就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叶楷众叛亲离,其心腹,乃至宗族也有人下山归服。叶梦熊即分兵预据阨塞,并伺机进击,叶楷部众纷纷倒戈相向。叶楷自知不免,与妻子自焚而死。“熊密谋通楷所亲信,立社学,编保甲,使腹心内溃,遂斩楷,并出奇计俘余党。[5]247”军事打击告一段落之后,叶梦熊着手恢复当地的社会治安。他令就其地适中的黄乡堡创建社学,推行乡约,建立保甲制度,并从赣州为乡民延师来教。由于他的剿抚并用,多年的动乱得以平定。江一麟感叹:“百年大憝,太守不动声色,一旦芟除,真妙算哉![6]640”百姓感戴叶氏恩德,特为其立生祠,春秋祭祀,“民尤德而祠之”[5]247。
(二)制火器定边
万历十年(1582),因北部、东北部边境蒙古各部对明王朝时叛时附,朝廷诏求边才,朝廷大员纷纷奏举叶梦熊。“半台省举边才,疏熊名凡七上。[6]640”不久,朝廷调叶梦熊为永平道(今河北卢龙)兵备。叶梦熊刚一到任即向总督王一鹗献“破敌莫如车战火攻。宜依古式制轻车神炮,盖车轻则易驰,炮重则及远”[6]640之策,还提供具体的图式制法。王一鹗欣然采纳,按叶氏之法制造。在辽东战事中,明军的轻车重炮大显神威。“请施于辽东,遂披靡。[6]640”朝廷不仅嘉奖叶梦熊,还在其他北方军事重镇推广此法。叶氏发明的轻车重炮,对于安定北方边境,居功甚伟。巡抚甘肃时,叶梦熊鉴于其地“远悬河外,兵力单弱”,上疏请求制造火器,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上嘉纳之,下部给马价佐费。[6]641”他还在兰州制造大炮千门,一时军威大振。“蒙古驻松山、河套二虏皆遁避”[5]248。
(三)靖哱拜之乱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哱拜叛乱。时朝廷命总督魏学曾发兵迎击,难有进展。见于诸将畏敌,叶梦熊主动请缨,“慷慨以杀贼自任”,“明盛之世,岂宜由此,不早扑灭,蔓难国也,抗疏请以身先。[6]641”朝廷派叶梦熊率军昼夜兼程,与魏学曾等会合。此时叛军三万聚据罗山。叶梦熊便命骁将麻贵率千人突袭,叛军转攻城北。叶梦熊亲自率军迎战,叛军大挫,退守宁夏城。“虏众数万突至,公率兵搏战城下,士殊死入其阵,虏大挫喙遁。[5]206”不久,朝廷将魏学曾革职,由叶梦熊代行其职,并赐“尚方剑”。在对峙阶段,叶梦熊引黄河水灌城,城内粮尽。叶梦熊乘势攻城,用大炮攻焚城楼,击退哱拜援兵。又以蜡丸封书射入城中,叛军分化瓦解,自相残杀。城内商民纷起回应。九月,城破,“拜仓皇缢,阖室自焚死。[9]3333”平定宁夏叛乱,叶梦熊推功于同僚及战事中勇于杀敌者,“公一切推功前督臣魏及诸将之敢战者”[5]206。叶梦熊以功升右都御史,并在贺兰山勒石纪功。叶氏的忠勇,是宁夏大捷的关键,“归善叶公为帅,杀几功成,疆围以宁。朝廷释西顾忧,举朝服公之力。[1]331”
三、叶梦熊之立言
所谓立言,前人有所论及,“立言谓言得其要,理是可传·······其身既没,其尚存······撰集史传及制作文章,使后世学习,皆是立言者。[11]177”“立言”包含两层意思:一为说理,一为作文。在立言方面,叶梦熊也有突出表现。李焘在《太保叶龙潭先生诗集序》赞其“上马则挥戈戟,下马则草露布。[1]332”叶氏著述颇丰,有《华云集》、《五镇奏疏》、《关西漫稿》、《靖氛外史》、《筹边议》、《战车录》、《运筹决胜纲目》、《万世文字之祖论》等行世。其著述可分为三大类:兵书、诗集、文集,其中以兵书的地位最重要。
(一)《运筹纲目》与《决胜纲目》
《运筹纲目》与《决胜纲目》均为叶梦熊总督三边时撰,明余泗泉卒庆堂刻本。其中,《运筹纲目》八卷,分八纲八十目,纲、目之下均有统论,广集历代史事,互相参证,加以评论;《决胜纲目》十卷,均以两个字标目,不立总纲目,共一百条,前缀统论,先立论说,再证以史事。二书均体现他的“边境不靖,不宜晏然待变”的忧患意识以及“改良兵器,强军治边”的战略思想。如其所谓,“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1]484”《运筹纲目》八卷及《决胜纲目》十卷具有重要的兵学价值,被誉为“真韬钤之武库,兵法之狐白”[1]332,被列入《四库》存目。叶梦熊认为,韬略与武器,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二者相须为用,不可或缺。“兵家有胜算之策,有制胜之器”,“火器也,轻车也,此吾之长技也。[1]341”叶梦熊改良的车炮在当时可谓是创举,“平地二人推之,险厄四人挽之,上列枪刀,中施火器,又以砍马刀与长短兵相夹前冲,然后铁骑从之。[1]341”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叶梦熊在任职赣州时,曾以其破黄乡寇三万。较之于轻车,叶梦熊的重炮更能引人注目。其中“叶公神铳”,“其炮(用)净铁打造,天地玄号,名曰公引孙。天字号神炮,每位重二百八十斤,长三尺五寸……”。这一颇有威力的武器,不仅为明王朝的御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成就了叶梦熊的赫赫威名。
(二)《太保叶龙潭先生诗集》
叶梦熊于戎马倥偬之际,仍勤于著述,未失书生本色。“即兵刃喧嚷,而行吟自若。所至名山大川,风晨月夕,辄拈韵成吟,一时朝野名功莫不争诵之。[1]331”叶氏著有《叶太保集》,清罗学鹏选编。此集为选辑本,分文选和诗钞两部分。编首有《叶梦熊列传》,未注明作者。文选录2篇;诗选录6首。叶梦熊诗如其人,豁达从容,淡泊名利,有大将风范。如《过梅岭》:
连年书剑过梅山,山上梅花识客颜。
缥缈洞云元不改,驰驱人世未应闲。
为文敢谓堪题柱,建节宁夸独出关。
为语峰头旧猿鹤,肯将名利扰区寰。
近人陈融以绝句论叶梦熊所作之诗说:“果使和戎为上策,琵琶一曲战功论。贺兰勒石诗成日,人重将军杀敌尊。”叶氏本非诗人,自然不是人以诗名,而是诗以人名。陈氏之见,洵为的论。
(三)《华云集》
叶梦熊所著《华云集》,其间收录了大量的疏、记、序、书等,可惜多已散佚。叶氏为文,以载道为主,具有很强的现实功用性,表达了儒家士大夫的入世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就为文的风格而言,不以文辞夸耀于世,而是质朴中见情见理。《黄太守去思碑记》就较为典型。黄时雨任惠州知府六载,“吏兢兢奉约束,民熙熙乐常业。父老子弟,莫不加额称颂明德。[1]366”不久,擢升岭西兵备道。赴任之际,惠州百姓“号泣随车者,辙为不前”[1]367。为纪念黄时雨的恩德,父老为其立去思碑,并请叶梦熊记述其事。叶梦熊应父老之请,欣然擩笔为文:“夫民心岂易得哉!兹观惠民于黄公,是三代直道犹存尔耳。[1]367”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循吏,叶梦熊深知得民心的重要性,“夫民心,岂不至神哉?[1]366”叶梦熊认为,“泽流而不有,德胜而不居,以故愈久而民愈思,岂区区能招徕笼络者况也?[1]367”由此可见叶氏的才气、胸襟与识见之一斑。
四、结语
叶梦熊上马领兵,下马治民,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备。在这三者之中,他的事功更为突出,“叶梦熊谈不上是一个著作等身的学者,更不是一个寻章摘句的三家村学究,这是其志量与气度使然。[12]23”叶氏这种型范的出现,就历史渊源而言,是儒家文化孕育的结果;就直接结果而言,因应明末军事形势严峻化,一些名将很多从科甲出身的文臣中简拔,“不但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等人出身科甲,……甚至最高层的文臣直接参与军事。[13]14”因此,叶氏正是这种背景下以文臣而为名将的。
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叶梦熊的识见、处事也不无可议之处。隆庆四年(1570)冬,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投明,张居正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顾此事关系重大,制虏之机,实在于此。[14]101”并做了周详的计划和部署,其与首辅高拱说服皇帝,促成封贡通市的和议。叶梦熊是反对派,认为“敌情叵测”,不可轻信,极力反对议和,“夷狄盟誓之言,涕淡之语,未必皆其血诚。一旦反噬内向,变出意外,悔何及哉?[1]339”然而事实证明,“隆庆和议”创造双赢之局,如魏源说:“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弛驾驭,因势推移,部独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14]105”叶梦熊反对和议一事,亦反映了他在政治方面考虑多有欠缺,只计目前之害,而忘久远之利。
对其平哱拜一役的处置,也颇多争议。在决战阶段,哱拜父子向梅国桢请降,“国桢既招降承恩”[9]3334。然而,叶梦熊在此事上与梅国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在“诸将入关,城皆欣欣,举酒相贺”之时,叶梦熊却言:“奉命讨叛,首贼未获,何以还报,必灭哱氏!”传令诸将“不如令者,请以赐剑从事”,致使“拜纵火自焚,兵士夺而馘之,俘承恩、承宠并诸首逆”[6]641,以致梅国桢以叶梦熊“贪功杀降”[9]3334,上疏弹劾。叶梦熊仍坚持己见。在他看来,重金抚酋、抚虏的招安政策并非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军旅之事“非从征文武诸臣所能测也”[1]340。叶梦熊任官期间,关心民瘼,宁愿得罪权贵亦不愿损害百姓的利益,表现出儒家循吏的仁爱之心,何以在平定宁夏之役时却表现出冷酷残忍的一面?这或许在于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而武将则注重实效而不避极端。在宁夏大捷的庆功宴上,叶梦熊作《出征回朝宴享诗》一首,以此讽刺朝廷文官,“幼习干戈未习诗,太平宴饮强留题。江南有福同君享,塞北凄凉只自知。剪发堪伤骑骏马,割衣剖腹补旌旗。貔貅百万临边境,那见先生点笔时?”言外之意是,敌人百万大军压境的时候,你们这些先生们能干些什么呢?叶梦熊虽初以文官入仕,然而长年的戎马生涯已使叶梦熊养成与文官颇为不同的气质。因之,他的眼 光及行为处事方式,自有异于同僚乃至他人之处。
[1]徐达志.惠州文征: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2]采桑子.不可不知的2000个国学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116.
[3]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7.
[4]谭运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价值观体系及当代价值[J].扬州大学学报,2006,10(1):54-57.
[5]张友仁.惠州西湖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6]刘溎年.惠州府志[M].清光绪七年刊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
[7]郑敦善.归善县志[M].清光绪十三年.
[8]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人物传[M].广州: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1.
[9]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惠州志·艺文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李莉.老子为道德智慧[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12]陈友乔,李磊.叶梦熊生卒年考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2-27.
[13]赵园.谈兵[M]∥陈平原.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4]刘志琴.张居正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