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2015-04-10朱冰
朱冰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新时期高职院校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朱冰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班级是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中的基本单位,更是学生学习交流成长进步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由于高招扩张,高职生源质量每况愈下,班级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探索新形势下班级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特点、重要作用和实施原则,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提供借鉴方式。
高职院校 活动体验 班级管理
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下降,这无形中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加大。面对新的情况,作为班级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主动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学生,发现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理解他们的期待与困惑,让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交流、成长进步的平台,成为学生重拾自信、展示自我的舞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精神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经验体验,并将其概括化、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正式这样一种将班级管理思想和理念渗透于实践活动的一种动态教育形式。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班级管理对象的心理新特点
90后的高职大学生在心理上呈现新的特点:智能发育达到高峰,精力充沛但如果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正确则表现为无所事事;自我意识、自我需求增强,希望独立处事,不愿受约束,但自我管理意识和纪律意识薄弱;情绪丰富但不稳定,若无有效引导容易走向认知极端;渴望友谊,交往需求迫切,但由于交往心理不够成熟,对人际交往期望值过高,可能陷入交往误区而烦恼;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强烈,同时内心自卑、抗挫能力较弱,做事容易半途而废;性意识发展迅速与异性交往愿望强烈,但性角色观念和性行为亟待完善。
(二)班级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面对崇尚个性张扬、强调自我管理的90后高职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上采用与本科院校相似的“教师宏观调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无形中弱化了管理者的微观指导作用。然而,在这看似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却忽视了一个致命的因素——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其成长轨迹中相对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加之高考失利让他们更是缺乏信心和动力,而这些正需要班主任通过耐心、细致地指导对其进行心理的疏导和行为的引导,才能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顺利完成高职学习和生活。
(三)学生非正式团体数量增加
来自三湘四水的学生,他们在地域归属、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爱好、价值取向、理想目标等方面存在相似或差异,而刚入校时班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还不足以排解高职学生对群体的陌生感,形成必要的信任感,这时候内心的趋同感就促使他们在相对狭义的小群体如临时寝室、军训小组等范围中寻找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性的同伴,组成多个不同类别的非正式团体。尽管在这样的团体中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但因为团体形成的原因使其相对稳定。显然,如果无法有效地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积极性,这样的组织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班级的整体感和团结性。
(四)班团活动作用发挥不够
班团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主要是班主任)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共青团员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职院校很多班团活动缺乏构思策划、指导监督、评价考核,而成为班主任或班干部布置日常事务、发布相关信息、完成上级任务的常规性工作,班团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班级管理更失去了一个生动的载体。
二、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体验是指个体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在对情境或事件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的活动。所谓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主要以班团活动为载体,根据管理的需要和实施的原则,指导学生做好主动选择主题、精心策划内容,有效组建团队,实施过程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积极投入具有教育性、集体性、创造性、时代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审视自己的体验,反思自己的观点,改善自己的心智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活动体验式班级管理模式具有主体性、亲历性、感受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班级管理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主体参与、亲身感受、主动内省、深刻反思等过程将教育引导内容无痕地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举止中,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因此活动体验式班级管理模式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学生,帮助学生更理性更积极地认知自己和他人,帮助集体营造更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氛围。
三、活动体验式班级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调整学生心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模式是以学生主体参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将教育内容、管理思想赋予动态的活动形式,容易学生消除主观的排斥感和厌烦感。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将得到引导和鼓励,受到重视和关注。活动的成败与否,精彩与否,不在于他们曾经有多么地优秀,只在于他们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所以学生不必背负高考失利的挫败感,不必沉浸于过去被遗忘的孤独感,不必局限于考试成绩的价值判定,更不必怀疑自己提升的潜能,他们每一次大胆的参与都将为自己赢来掌声和鲜花,每一次勇敢的挑战都将为自己树立信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在体验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他们会开始欣赏他人,学习他人,会鞭策自己不断努力超越他人,战胜他人。这种内省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前进的源泉,更将成为优良班风学风形成的正能量。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班级综合实力
基于活动体验式的内涵和特点,高职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鼓励下,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策划内容,评估效果,反思不足,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以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评价者、参与者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投入活动,每个学生、每个团队不愿服输,期待赞赏的内心,都将迸发出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们做好最全面、最扎实的准备,以最优最好的姿态去展示自己和团队,这种体验的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在领导组织、协调沟通、语言表达、处理问题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班级的综合实力。
(三)有利于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积极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
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模式中的每一次活动都需要若干小团队的协调合作,强调个体的能力在团队中只是杯水车薪,小团体的能量相对于班级体也只是冰山一角,只有大家同心同德才能让活动富有生命力。在体验活动中,将班、团委会等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进行有效组合,采用工作团队小型化的模式,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这样既尊重非正式团体的存在,引导他们以实现活动主题为共同目标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又能在无形中将他们紧密团结以班级为核心的大家庭中。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团队竞争、团队互补、团队共赢,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体验到团结才是力量,从而大大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四)有利于班级管理思想的渗透,强化学生的班级认同感
在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中,教育引导学生的很多思想与理念如纪律观念、制度意识、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以及尊重、关爱、理解、包容等都可以通过有效渗透在活动中进行引导,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它回避了直接说教方式导致学生内心的抗拒感,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同。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他们不是独立的而是分属活动工作小组,为了最好最快地完成目标,他们必须最大限度的团结,在这个团结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就会逐步领会制度的意义、尊重的内涵、互助的重要、责任的可贵、团队的力量等。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我的体验与认知,自身地思考与判断,正能量的传播与影响,才能真正强化学生对班级主导思想与管理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坚定而持久。
四、活动体验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要充分发挥活动体验式班级管理模式的作用,将其教育引导作用无痕地影响高职学生,使其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成为一种内在需要,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实施原则。
(一)主题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一项体验型活动的实施它都应该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没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体验活动主题的选择一定是针对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旨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出发点,如解决班级管理中某一突出问题——班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等;如探讨学生普遍关注或困惑的问题——人际关系紧张、专业思想不坚定、职业生涯如何规划等;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比武、才艺展示等体验型活动。有的放矢的活动才有助于凸显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环节、把握活动节奏,彰显活动效果,才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活动主题、感受体验成果,否则活动过程将杂乱无章,活动主体将一无所获。
(二)班主任的指导性原则
任何一次成功的体验型活动的实施,必须有班主任的悉心、耐心、用心的指导。班主任的指导不意味着对活动全盘包揽,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商讨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班主任有策略地对主题选择的可行性,活动形式的合理性,组织机构的科学性,活动环节的设计,活动节奏的控制,活动效果的评价等钢性环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进行实时有效的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更为实现体验活动的教育引导目的把握好方向。
(三)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活动体验型班级管理模式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到一定的体验,而这体验的实现就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勇于展示自己已有的能力,挑战自己质疑的能力,提升自己期待的能力。活动的完成需要形成若干个活动工作团队,而每一个学生都在活动团队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活动的策划者、计划的撰写者,人员的组织者、节目的表演者、观点的陈述者等等。在体验式活动中团队不分主次,角色不分轻重,但是要完成好团队的任务、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他们都要做大量充分的准备,如资料的收集、意见的听取、人员的组织、场地的布置、节目的排练、观点的提炼等等,而这些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完成,尽管班主任会有一定的指导,但是学生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他们对活动主题的认知才会明确,对活动的参与才会投入,对活动的体验才会真实而深刻。
(四)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任何一种活动体验型教育目的实现都是通过一定有形的载体予以实现的,不同的教育内容则应采用不同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进行引导和渗透。90后的高职学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因此他们需要丰富多彩体验型活动展示自己,可以通过演讲赛、辩论赛、技能竞赛、竞技体育赛、才艺PK等相对传统的活动形式强化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考虑一些符合他们心理特点、体现时代特色的一些活动形式,如真心话大告白、MV制作赛、案例分析PPT展示、时事话题大讨论、职业规划展示等等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有语言的交流、感情的融汇、观点的争辩、思想的碰撞,更能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练就技能、拓展视野、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等等。多样的活动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活动内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活动的评价性原则
体验型活动要实现学生最终获得体验还必须应重视对活动过程、活动质量、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强调评价,活动主体才会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行动上全力以赴,从内心上期待被认可。当然我们所说的评价不是一个好坏、优劣的结论性评判,而是一种更为客观全面、科学合理地软指标评价。这种评价会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褒奖学生的突破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与判断,鼓励学生欣赏与赞美,同时以探讨的形式引领学生对深化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环节、提升活动层次等方面进行客观理性地评判。这样的评价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强化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拓展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体验型活动目的把好了最后一道关。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科学出版社,2005.
[3]龚胜强.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实践与思考[J].苏州教育研究, 2004(04).
[4]田海燕.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机械职业教育,2007(07).
G642
A
1009-8534(2015)01-0034-03
2014-09-5
朱冰(1977-),女,湖南湘潭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