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从祀孔庙原因浅析

2015-04-10付智强

关键词:王守仁

付智强 李 明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王守仁从祀孔庙原因浅析

付智强李明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王守仁是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至今。他传奇的一生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由于其特殊的贡献得以从祀孔庙,成为官方认定的经世大儒。学界关于王守仁从祀的过程研究较多,但对于其能够得以从祀的原因还少有详细梳理。可从王守仁个人理想、主要成就、外部保障及学说的时代性等四方面来论述厘清这一问题,这对于研究王守仁的历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守仁;从祀原因;从祀孔庙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至圣庙等,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祭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祠庙。孔庙从祀制的雏形大致肇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后汉书》记载:永平十五年(72年),“三月,……(汉明帝)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1]这是关于祭祀孔门后人最早的记载。到了唐代,孔门弟子及儒家圣贤同时从祀文庙成为定制。王世贞说:“太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主,衍斯世之治统也,以报功也。文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师,衍斯世之道统也。”[2]文庙从祀制度实际上体现的是儒家道统的延续。所以才会有“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3]终明之世,共有四人得以从祀孔庙,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等都比较顺利地获得从祀资格,而王守仁的从祀之争则与政治斗争搅和在一起,充满了曲折起伏。而最终能够得以从祀孔庙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分析。

一、王守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有成为一代大儒的气魄

清代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首集》收录有王守仁《棋落水》诗一首,诗中其以卧龙自比,显示出其成就伟业的雄心。守仁十二岁时曾和塾师探讨人生第一等事的问题,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守仁)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4]1001守仁能突破传统读书做官的思想禁锢,把学做圣贤作为第一要务,表现了胜于常人的思想意识。守仁十五岁时游居庸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赋有赞美东汉伏波将军诗以言志。待闻畿内、秦中乱起便要向朝廷献策,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4]1001荀子曰:“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5]守仁上进好学,文武兼习,在思想、文学、军事等领域都有很高建树,最终的成就鲜有人及。王守仁在龙场“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4]1007守仁学习程朱理学不是盲目的接受,而是结合实践来验证知识,开创性地发展了理学。[6]守仁认为孟子之后传承儒家正统的是陆九渊,而非朱熹,而自己又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那么自己也就是圣人学说的传承者了,这与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思想一脉相承。《别湛甘泉序》中王守仁曰:

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绝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自是而后,言益详,道益晦。……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顾一二同志之外,莫予翼也,岌岌乎仆而复兴。晚得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甘泉之学,务求自得者也。[4]194

这反映了其坚定做圣人的决心。王守仁志存高远,有成为当世圣人的抱负,不反对圣化贤、儒,这与以后从祀孔庙关系很大。孔子认为圣人都是上古时期已经不在世的人,自己也难称为圣人,孟子也认为自己难称为圣人,但是孔子后来成为了“万世师表”的圣人,后人还为其建了孔庙,成为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守仁提倡圣人之说,开坛授徒,俨然一位传道圣人。其思为圣人的诉求与以后将其从祀孔庙前后呼应。

二、王守仁一生文治武功,勋业卓著

清儒马士琼称“求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气,所云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惟我文成夫子一人而已。”[4]1342高度概括了王守仁的文治武功。王守仁文学造诣独树一帜,主张“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4]1004留有《传习录》《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门人所辑)《大学问》等传世之作,《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7]王守仁的书法造诣也堪称大家。他将心学融入书法,以行草为主,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明朝文学家、书法家徐渭称:“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且传矣。”[8]明代学者朱长春在评价王守仁的书法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9]王守仁作为文人出身,军功也很卓著。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当然,王守仁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性地发展了儒家学说,集心学之大成,创立阳明学。当时程朱的学说已渐渐成为僵化的教条和士大夫猎取功名的工具,逐渐丧失收拢人心的力量。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宣扬儒家的道德规范是人人心中内在固有的先验意识,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代替程朱学说,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挽救了当时封建统治的政治危机,而形成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10]如此成就使得王守仁成为一位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完美封建士大夫。曾国藩曾高度评价王守仁“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守仁因其在文学、书法、军事,特别是思想史上的建树,成为有明一代罕见的全能大儒。其不世之功未因后世的政治斗争而被掩盖,这成为其能从祀孔庙的核心原因。

三、后世支持重臣渐占主流,几经曲折终从祀

阳明学在产生之初,虽然民间士子从学者甚多,但是在程朱理学占主流的官方意识形态下却被视为奇端异说,这与朱子之学初时的命运何其相似。《明史·王守仁传》记载:

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离职守。帝大怒,下廷臣议。萼等言:“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但讨捕畲贼,擒获叛藩,功有足录。宜免追夺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帝乃下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11]5168

桂萼等虽然肯定了守仁的讨贼之功,但对其学说强烈批判,导致世宗皇帝停止守仁世袭伯爵,对其病亡也无任何抚恤。《万历野获编》卷十四记载:

隆庆初元,徐文贞当国,御史耿定向,首请祀王守仁于孔庙;而给事赵輄,御史周宏祖,则主薛瑄;都给事魏时亮,又加以陈献章,凡三人,后会议仅瑄一人得祀,时为隆庆五年,则徐文贞去国久矣。……会东光病狂,衣红衣跣足,唱曲入朝,被参逐去,自是无敢议守仁从祀者矣。[12]

之后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直至万历十二年,最后由皇帝决断,才将守仁等从祀孔庙。沈鲤的《议孔庙从祀疏》记载了当时“汇奏”从祀的情况,《国榷》还记载有一个详细的表态者名单。《万历起居注》《明神宗实录》《万历邸抄》《醉经楼集》等文献都有对于从祀的相关记载,显示了当时朝臣在从祀人员问题上有很大的意见分歧。

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几位不同时期的内阁首辅对从祀进程有很大影响。徐阶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史书记载徐阶“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11]5638作为心学传人,徐阶致力于为先师正名。其任内阁首辅期间,耿定向首次提出以王守仁从祀孔庙,后虽因故未能如愿,但在徐阶的努力下恢复了王守仁的封号,为以后从祀奠定了基础。高拱、张居正入阁皆为徐阶举荐,但是“拱骤贵,负气颇忤阶”。及“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拱乃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11]5639高拱以从祀之事来打击魏时亮,结果魏时亮遭贬,表明心学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导致其后数十年无人敢提守仁从祀之事。徐阶本与高拱交好,后因政治斗争而产生罅隙,徐阶举荐高拱入阁必有让其继承自己主张的想法,但高拱恃才傲物,一反徐阶之政,却也出徐阶意料之外。张居正任首辅,力行改革,在内政、经济、军事等方面大力推行新政。虽其也受一定的心学影响,但为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毁书院,禁讲学”,打击王学传人何心隐等,极大地阻碍了王守仁从祀的进程。但是,张居正改革因其思想性的局限遭到强烈的反对,其改革的过程是以张居正个人的强势所支撑。其亡后遭受反对派的反扑及万历皇帝的贬黜,建书院讲学又得以兴起,从这方面讲,张居正只是短时间内阻碍了守仁从祀,却从反面加速了这一事件的进程。《明史·王守仁传》记载:

及万历十二年,御史詹事讲申前请。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陈献章主静,沿宋儒周敦颐、程颢。且孝友出处如献章,气节文章功业如守仁,不可谓禅,诚宜崇祀。”且言胡居仁纯心笃行,众论所归,亦宜并祀。帝皆从之。[11]5168

申时行受知于张居正,被举荐入阁,虽然对于反对派非议张居正有所反击,但他对于王守仁的态度最后坚定了神宗皇帝将守仁从祀的信心。守仁从祀议定后,虽有部分朝臣反对,但是支持者已占主流,最重要的是万历皇帝支持。这一原因是其得以从祀的重要保障。

四、阳明学说顺应潮流,从祀孔庙是历史的选择

儒学从产生就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着自我调整,从先秦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魏晋时期儒学的玄学化,再到隋唐的三教鼎立乃至以后的合流,再到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这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每个时期的调整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有大的变动,采取“八股取士”制度,并为后世沿用至清末戊戌变法时。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制度化已经丧失了原本的活力,十五十六世纪之间很多士人开始厌恶官方意识形态及束缚人思想的科举制度,他们在思想界开始了新的探索,王守仁承袭陆九渊学说,无疑是发展新思想最成功的一位。他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给沉闷的思想界带来了生机。正如清代理学家陆陇其所说,阳明学“其学者可以纵肆自适,非若程朱之履绳蹈矩,不可假借也”。[13]阳明学在产生初虽遭受打击,但由于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逐渐为多数人所接受,成为明中叶至明末清初的主流思想。

中国理想的政治模式是“治教合一”,而历史的常态是“治统”与“道统”相分离,明代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士人受杖,古不经见”,朱元璋创立廷杖大臣的制度便是这一矛盾的反映,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士大夫冒死相争的行为,以致遭受廷杖的大臣不计其数,其中也包括王守仁。明朝士大夫坚守道统,敢于与皇权斗争的风气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发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十七年(1539年)间的大礼议之争便是这种斗争的典型案例。《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对此事有详细记载,明世宗虽以强权取得了胜利,但是斗争的过程是相当狼狈的。“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韩愈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14]表明其以孟子继承者自居。朱熹认为程颢、程颐继承孟子,把韩愈排除在外,而自己继承二程,《宋史·道学传》肯定朱熹继承儒家“道统”的地位。王守仁对于这一“道统”传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表明了王守仁挑战朱熹,敢继“道统”的信心。《年谱》记载:

一日,先生喟然发叹。九川问曰:“先生何叹也?”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九川曰:“亦为宋儒从知解上入,认识神为性体,故闻见日益,障道日深耳。今先生拈出良知二字,此古今人人真面目,更复奚疑?”先生曰:“然譬之人有冒别姓坟墓为祖墓者,何以为辨?只得开圹将子孙滴血,真伪无可逃矣。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4]1050

阳明心学顺应时代潮流,契合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终获得官方认可。朱明皇朝通过厘正祀典,通过从祀制度将学术思想转变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一方面是将心学为皇权所用,另一方面也是“道统”与“治统”的融合。所以万历下旨认为:“守仁、朱熹学术,互相发明,何尝因此废彼。”[15]其从祀成圣也是实至名归。阳明学因其简捷高调,对明思想界震撼很大,世人似乎都相当欢迎这种新学说对旧思想的瓦解,知识阶层中相当深刻的一批人也不约而同地看到了这种新学说的革命意义。[16]清末在反对旧制度的斗争中,维新派、革命派许多人士都受到心学的影响,这充分反映了心学思想的开创性与革新性,当然这是后话。

王守仁从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斗争过程,这也反映了新的学说在历史发展中是要经受考验的,阳明学因其革新性与吸引力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主流思想,同时成为儒家思想的宝贵财富。王守仁也因其政绩及在思想史上的建树得以从祀,为后代世人所奉祀。这一过程所反映的历史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3.

[2]王世贞.弇州四部稿[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795a.

[3]瞿九思.孔庙礼乐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45.

[4]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9.

[6]唐君毅.阳明学论文集[C].台北:华岗出版有限公司,1972:47-56.

[7]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11.

[8]徐渭.书马君所藏王新建公墨迹[A].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576.

[9]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77.

[10]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3页.

[1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362

[13]徐世昌.清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8:472.

[14]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5.

[1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363.

[1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79.

(责任编辑吕晓英)

Analysis of Reasons Why Wang Shouren Is Worshiped in the Confucian Temple

Fu ZhiqiangLi M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A distinguished scholar in the Ming dynasty, Wang Shouren is the synthesizer of the mind theory. His academic thought has long been spread to Japa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Southeast Asia, with its influence felt up to now. He is named a feudal perfect person whose legendary life is characterized by “lide” (being a virtuous person), “ligong” (doing honorable deeds) and “liyan” (conducting honest research). Because of his special contributions to Confucianism, he is worshiped in the Confucian Temple, establishing his place as the world-known scholar recognized by the then government.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reasons of his worship can be sort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his personal ideal, main achievements, external guarantee and the theory of the times,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ang Shouren’s historical influence.

Key words:Wang Shouren; reason of his worship; worship in the Confucian Temple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5)01-0107-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1.021

作者简介:付智强(1986-),男,河南开封人,宁波工程学院助教。

收稿日期:*2014-10-09

猜你喜欢

王守仁
守墓人
我怕看多了,会产生欲望
不多看一眼
不多看一眼
王守仁:不多看一眼
不多看一眼
王守仁的“胆小”
我怕看多了,会产生欲望
王守仁的“胆小”
不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