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研究综述

2015-04-10李黎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李黎明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近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研究综述

李黎明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无论在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方面,还是在相关人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上说,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研究综述

近年来,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从总体上看,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本文拟就笔者所见资料,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研究作一回顾和梳理。

一、宏观研究

对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宏观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从总体上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的。如,王国红《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一文,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认为“深刻的民族危机唤起了广大妇女的民族意识,促使她们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中,而这一伟大斗争,反过来又促进了妇女的觉醒,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1]。刘凤芝的观点与此相似,认为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有一致性,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不仅捍卫了妇女自身的权利,而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和经济保障[2]。唐辉提出,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具有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时代性、把争取民族独立和妇女参政议政结合起来、形式灵活多样等三个特点[3]。莫庆红则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把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归纳为4个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妇女运动;日寇的暴行从外部唤醒了妇女的民族解放意识和自身解放意识;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义务意识重于权利意识[4]。这一论述显然带有某些理性思考和审视的意味。

妇女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是学者们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如,刘巨才等人的文章,都从参军参战、服务战地、捐钱捐物、劳军支前、开展生产、养育民族后代、揭露敌军暴行、争取国际援助等方面论述广大妇女对抗日战争的贡献[5]。乌尼日、张艳也认为妇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如果没有广大妇女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6]。陈德贤分别论述了东北地区、国统区和沦陷区以及根据地的妇女运动,认为妇女既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也“是消灭非正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7]。无独有偶,丁卫平主编的《中国妇女抗战史研究(1937~1945)》一书,也是按照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这三个层面阐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进程,既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妇女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不同类型的妇女解放运动情况,揭示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同步发展的规律[8]。此外,其他多人的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述了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

第二类是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对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某一个侧面或领域进行宏观研究。有的是研究抗战时期党在国统区的妇女统战工作,如,李东明的论文全面论述了党对国统区妇女界统一战线的政策引导、组织实施、妇指会工作和反摩擦斗争等[9]。杨慧认为,国统区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虽然内部存在许多矛盾和斗争,但它在带领广大妇女服务战地、参军参战、献金捐物、支援前线、保育后代、抗日宣传等方面,“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都作出了无愧于历史的一份贡献。”[10]刘蓉宝则从“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妇女界一切抗日力量”“树立了妇女救亡运动的共同旗帜”等两个方面论述了抗战初期国统区妇女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11]。也有的是研究统战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妇女动员工作,如唐秀平提出,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种种主客观因素也“影响了动员妇女抗战的程度、广度和深度[12]。王国红提出,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呈现出广泛性、组织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思潮和妇女解放运动、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及其对妇女干部的培训、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和民族主义精神是促使妇女全面动员的重要因素[13]。王蕾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进行动员的方式和经验,认为政治宣传、经济动员和文化教育三者并重是其特色[14]。

在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组织领导方面,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妇指会”)颇受研究者的注目,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妇指会的性质问题上,大致上有四种看法:第一种看法以刘宁元主编的《中国女性史类编》为代表,认为“妇指会”是一个“隶属于国民党政府的妇女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第二种看法以何思瞇为代表,认为“妇指会”“具有半官方性质”[15]。第三种看法以杨慧为代表,认为“妇指会”在1938年5月庐山谈话会以后,经过改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包括各党各派妇女代表和社会知名妇女参加的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16]。第四种看法以夏蓉为代表,认为“妇指会”并非国民党的官方机构,“而是一个动员全国妇女参加战时工作的民众团体”[17]。除了妇指会的性质外,另一个研究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它的历史作用和评价问题。刘静、萧扬等人的文章,都对“妇指会”在团结广大妇女开展慰劳将士、护理伤兵、征募献金、儿童保育、抗战宣传、生产建设以及争取妇女参政和保护妇女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和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8]。此外,夏蓉还专门就妇女宪政运动、妇女职业运动等问题作了研究,肯定了妇指会在这些运动中的积极作用[19]。

宏观研究方面还有一类,是从总体上研究某一省份或地区的妇女运动的。如,陈信琼考察了安徽抗日根据地妇女组织的建立、发展及其主要活动,论述了安徽根据地妇女在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侦探敌情、递送情报以及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参加生产、保育革命后代、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20]。孔林林则论述了山东根据地的妇女运动、妇女教育、妇女生活以及山东国统区、沦陷区的妇女生活状况等,充分肯定了山东妇女在参军参政、文化教育、生产建设以及反对旧的婚姻家庭观念和风俗等方面的作用[21]。此外,也有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抗战时期各地的妇女运动作了研究。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二、微观研究

所谓微观研究,是指专门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局部问题的。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研究国共两党特别是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妇女政策或理论的,如,曹亚萍的文章全面评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总方针及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具体政策[22]。有娟娟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抗战时期的新发展,认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理论突显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主题,在根据地实现了妇女抗战的全面动员,在国统区推动了妇女界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23]。也有一些文章是对党的某一具体妇女政策进行研究,如,王思林着重对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四三决定”的出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的调整,开始改变以前试图打破传统婚姻家庭的激烈做法,日益强调生产劳动和家庭和睦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24]。顾秀莲主编的《20世纪妇女运动史》一书也说,“四三决定”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结合方面有重大发展。贺桂梅则对“四三决定”作了反思,认为这一政策在消除农村社会不和谐音、强化人民团结的同时,也遮蔽了传统农村父权制家庭结构下的性别问题[25]。不过,周蕾等仍坚持认为“四三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现实而制定的,它将民族解放、社会革命与妇女解放结合起来,给中国妇女解放道路开启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妇女运动规划了新的方向[26]。相对来说,研究国民党妇女政策的论著比较少,一般在国共两党妇女政策比较研究中才有所涉及,如齐浩彤在论述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妇女政策的同时,也对国民党的妇女政策作了阐释,认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全国妇女抗日斗争的开展,同时也促进妇女自身意识的提高[27]。

第二类是研究抗日根据地或国统区妇女运动具体问题的。其中以根据地妇女运动具体问题的文章居多。如刘晓静、张向军等人的论文,分别论述了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权利保障政策,认为这些政策不仅激发了广大妇女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萌芽,有力地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28]。妇女的政治参与也是研究者比较注意的一个问题,如,孙苹考察了抗日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的形式,总结了根据地在发挥妇女作用、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等方面的经验[29]。而陈文胜则专门研究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参政活动及其影响,认为妇女参政不仅促进了妇女自身的解放,也促进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30]。罗琳也认为,妇女参政运动是“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其他抗日根据地妇女参政提供了榜样[31]。

抗日根据地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女子教育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董纯才主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黄新宪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雷良波等著的《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3年)、杜学元的《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等著作都有记述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的章节。刘宪曾、刘端棻主编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一书,专门记述了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和陕甘宁边区妇女职业学校的情况。《延安市妇女运动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延安市妇女运动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主要涉及了培养妇女干部、社会教育和各类女子学校的情况。论文方面,殷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女子教育研究》一文,系统地论述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女子教育的背景、概况、特点及其意义[32]。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抗日战争研究》,2004 年第 2期)、王国红《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教育》(《江淮论坛》,2007 年第 4 期)、周锦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女性文化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年第 11 期)、孙瑞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妇女教育》(延安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徐爱新等《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农村女性的识字运动及其启示》(《科教导刊》,2013年第2期)等文章,重点研究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边区乡村妇女的教育状况,主要是对当时的妇女扫盲教育情况作了介绍。

妇女参加生产及其职业活动也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问题,有关妇女运动史的著作大都有所涉及,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徐爱新、李玉刚《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农村妇女的大生产运动》一文,论述了抗战时期河北农村妇女的大生产运动及其成效,认为妇女大生产运动不仅弥补了男性参战造成的劳动力空缺,为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在生产中提升了自身素质,为女性追求解放并获得解放准备了条件[33]。许淑贤的论文对山西省武乡县妇女纺织运动的开展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并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其于妇女解放的意义作了探讨,认为武乡县妇女纺织运动的开展,改善了当地妇女的经济、政治、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状况,改变了妇女的精神面貌[34]。对国统区妇女职业活动的论述相对较少,如,何黎萍《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活动研究》一文,展现了抗战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的状况、从属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妇女职业的战时和传统性别歧视特征,揭示了这一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不平等状况的根源[35]。

除了上述几个研究比较集中的问题之外,有关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具体研究还很多,如对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婚俗改革与妇女婚姻生活问题的研究;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思想意识的变迁和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的研究;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妇女救济事业和妇女新生活运动的问题的研究。另外,刘人锋《中国妇女报刊史研究》一书,有专章对抗战时期的《中国妇女》《妇女新运》《现代妇女》等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述了这些妇女报刊在女性解放、女性观念的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是为妇女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相关人物研究

对抗日战争期间妇女运动领袖与精英人物的研究,主要涉及宋氏姐妹、邓颖超、何香凝、蔡畅等。

首先,关于宋氏姐妹的研究。作为中国国民党先总理的夫人,宋庆龄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研究的焦点人物之一,但大多数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宋庆龄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思想及其抗日爱国活动与贡献方面,与妇女运动的关系不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尚明轩的《宋庆龄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该文认为,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对妇女运动的贡献主要是:与何香凝一道倡议建立上海妇女界抗日团体,最大限度地团结妇女界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挽救国家的危亡;以政治家的气魄与宋霭龄、宋美龄携手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作抗日演讲,撰写救亡文章,口笔并用地呼吁妇女动员起来努力为抗战出钱出力,挽救民族的危亡,争取国际妇女界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等[36]。

关于宋美龄的研究也已逐步为研究者所重视,许多论著都实事求是地评述了宋美龄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如同对宋庆龄的研究一样,专门研究宋美龄与妇女运动的论著却不太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夏蓉《宋美龄与抗战初期庐山妇女谈话会》一文,该文提出,抗战初期,宋美龄对全国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对其后妇女界参与抗日救亡工作,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7]。沈丽娅《宋美龄战时妇女工作研究》一文,论述了宋美龄在争取国际援助、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劳军和募款救济、改组成立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妇女干部、组织生产后勤、开创城乡服务、发展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活动,认为作为“民国第一夫人”的宋美龄,其战时妇女工作对抗战事业和中国妇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抗战提供了相应的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同时在延续民族血脉和促进中国妇女觉醒上发挥了不容置疑的作用[38]。张玲《战争、国家与女性:抗战时期宋美龄的妇女动员》(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一文,研究了宋美龄妇女动员的思想基础、组织能力及实践能力,阐述了宋美龄对战时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及其历史贡献。此外,张磊、张苹《宋美龄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岭南文史》,2010年第2期)、曾静《论宋美龄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江淮论坛》,2011年第3期)等文章,在论述宋美龄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援助等方面的作用的同时,也对她领导各界妇女支援抗战方面的活动和贡献作了研究。

其次,关于邓颖超的研究。邓颖超是我国著名的政治、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儿童工作的著名领导人。学术界关于邓颖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领导的国统区妇女抗日救亡运动方面,如林庭芳从指导改组、扩充“妇指会”为全国妇女抗日救亡统战组织;创造性执行党的统战策略总方针,团结国统区一切可能团结的妇女,扩大抗日救亡运动队伍;紧密配合战争需要,发挥妇女特长,把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邓颖超对推动国统区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和促进抗日战争胜利发挥的重要作用[39]。彭贵珍着重论述了邓颖超抗战时期在推动妇女文化普及、争取男女平等就业权、改善妇女生存福利条件及争取女子参政权等方面的贡献[40]。汤春松系统论述了抗战时期邓颖超在妇女运动观、参政观、恋爱婚姻观、贤母观等方面提出的妇女解放思想,认为这些思想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在当时对于发动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1]。靳玉娟《抗战时期邓颖超对培养妇女干部问题的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一文论述了抗战时期邓颖超关于妇女干部培养的思想主张。徐忠《邓颖超团结宋美龄同抗日》(《党史文苑》,2015年第15期)一文论述了邓颖超团结宋美龄改组“妇指会”、为建立和维护妇女抗日统一战线而作出的贡献。

再次,关于何香凝的研究。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专门研究何香凝对妇女运动贡献的文章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范红霞《何香凝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贡献》一文,论述了抗战时期何香凝妇女运动思想和理论:强调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对于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和主张,指明妇女运动的方向和任务;呼吁广大妇女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团结起来支持抗战、负起救国的责任等等[42]。至于何香凝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方面的论文,这里恕不赘述。

除了以上几个人以外,也有论者对蔡畅、康克清等妇女领袖人物进行了研究。如,郑伟章《优秀的女革命家——蔡畅》(《求索》,1982年第6期)、郭省娟《妇女英杰蔡畅》(《党史文汇》,2008年第3期)、李非《蔡畅:妇女运动先驱》(《中国人大》, 2010年第15期)等文章,论述了蔡畅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著名的“四三决定”)、推动妇女运动走向新阶段以及创建保育院、教育抚养抗日干部和烈士子女等方面的贡献。李源潮《学习康克清同志的革命业绩和崇高风范——在纪念康克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9月8日)一文,论述了康克清发动群众成立妇救会和妇女自卫队、组织妇女支前等方面的贡献。

总之,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宏观研究的深度还有欠缺,微观研究的领域还有待开拓,有关妇女人物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参考文献:

[ 1 ]王国红.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J].咸阳师专学报,1995,(4):25-34.

[ 2 ]刘凤芝.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32.

[ 3 ]唐辉.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特点[J].南方论丛,2013,(3):37-40.

[ 4 ]莫庆红.略论妇女运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和特点[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49.

[ 5 ]刘巨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的伟大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1995,(3):38-39.

[ 6 ]乌尼日,张艳.闺闱救国与人同——中国妇女与抗日战争[J].广西党史,2006,(11):10-14.

[ 7 ]陈德贤.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64-68.

[ 8 ]丁卫平.中国妇女抗战史研究(1937~194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225.

[ 9 ]李东明.抗战初期党在国统区的妇女统一战线工作[J].中国统一战线,2005,(8):40-43;(9):46-48.

[10]杨慧.论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A):42-46.

[11]刘蓉宝.抗战初期党在国统区妇女统战工作述略[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72-75.

[12]唐秀平.论抗战期间的妇女动员[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9-33.

[13]王国红.抗战时期妇女动员的历史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06-108.

[14]王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的政治动员[J].智富时代,2015,(4):99-100.

[15]何思瞇.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之研究[J].国史馆馆刊(复刊),1990,(9):14-144.

[16]杨慧.抗战前期国统区妇女救亡团体的历史考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74-77.

[17]夏蓉.抗战时期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性质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3-90.

[18]刘静,萧扬.抗战初期的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J].武汉文史资料,1994 ,(3):58-75.

[19]夏蓉.抗战时期妇女指导委员会与妇女宪政运动[J].民国档案,2009,(2):58-75.

[20]陈信琼.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J].江淮文史,2004,(3):158-171.

[21]孔林林.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22.

[22]曹亚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的方针与政策[J].法制与社会,2010,(8).

[23]有娟娟.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66.

[24]王思林.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中的矛盾冲突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J].世纪桥,2009,(21):298.

[25]贺桂梅.“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J].南开学报,2006,(6):16-22.

[26]周蕾.妇女运动新方向的确立——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四三决定”的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15,(4):14-19.

[27]齐浩彤.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6.

[28]刘晓静,张向军.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保障妇女权利的伟大实践[J].党史博采,2003,(8):36-38.

[29]孙苹.抗战时期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80-84.

[30]陈文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88-95.

[31]罗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7.

[32]殷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女子教育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35.

[33]徐爱新,李玉刚.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农村妇女的大生产运动[J].社会科学论坛,2014,(11):246-250.

[34]许淑贤.抗日战争时期妇女纺织运动及其意义——以山西省武乡县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2,(3):55-60.

[35]何黎萍.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活动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1):51-55.

[36]尚明轩.宋庆龄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J].抗日战争研究,1995,(4):80-89.

[37]夏蓉.宋美龄与抗战初期庐山妇女谈话会[J].民国档案,2004,(1):122-130.

[38]沈丽娅.宋美龄战时妇女工作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91.

[39]林庭芳.邓颖超与国统区妇女杭日救亡运动[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1):10-14.

[40]彭贵珍.抗战时期邓颖超与国统区妇女解放运动[J].广西社会科学,2002,(6):174-176.

[41]汤春松.抗战时期邓颖超的妇女解放思想[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69-72.

[42]范红霞.何香凝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贡献[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5):126-128.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研究·

A Survey of Women’s Movement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n Recent Years

LI Li-ming

(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Jinan 2503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women’s movement in the period of Anti Japanese war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oth in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and in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people. But in general, the research is not deep enough. Research level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in the period of Anti Japanese war;women’s movement;survey

中图分类号:C9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5)06-0010-06

作者简介:李黎明(1965—),男,山东女子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0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