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闵氏泥模为例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
——沛县泥模
2015-04-10闵凡思
文 闵凡思
以闵氏泥模为例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
——沛县泥模
文 闵凡思
泥模是中国古代民间陶泥玩具的一种,江苏省内的泥模玩具主要集中在苏北与山东、河南、安徽交界处,其中以沛县微山湖、丰县大沙河地区为代表。而极具地域特色的闵氏泥模作为民间艺术沛县泥模代表性的一支,已经被江苏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系统地整理、发扬和传承泥模艺术,让后辈了解和喜欢这项传统艺术,对让这段历史的艺术基因得以延续非常必要。
沛县泥模;闵氏泥模;汉画像砖
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第十二》中写到:“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排,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泥车、瓦狗”原比喻无用或无价值的物品,后世则泛指儿童玩具,这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汉代陶泥玩具的流行状况。由此推想,汉代画像砖、瓦当等艺术形式与泥模之间的关联性。
泥模曾是我国古代儿童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泥模”是学名,在我们家乡地区称为“模(mú)子”。形状多为浅碗型,内底为各种图案,用胶泥制作、烧制而成。一个泥模在手,孩童便可取泥印制大量的泥模形象,而且可以对翻制好的坯子进一步加工创造,儿童往往玩起来就爱不释手。
《闵氏泥模——戏曲人物》
泥模既是一种玩具,也是很好的教具。不论是天上、陆地、水中的东西,还是器物、人物、动物、植物等内容,都可以作为泥模创作的素材,囊括极广。儿童通过玩泥模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泥模又被称作“散页的百科全书”。
一、沛县泥模——闵氏泥模的历史及现状
泥模从史料的记载上可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沛县泥模的独特风格。现存的资料表明,到明清时期,泥模玩具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泥模品类也很丰富。江苏省内的泥模玩具主要集聚在苏北与山东、河南、安徽交界处,其中以沛县微山湖、丰县大沙河地区为代表。而闵氏泥模则是沛县泥模的重要代表,其是由闵氏先祖从山西迁往沛县北闵堤口所带来的山西五彩泥玩具的制作技术,糅合沛县微山湖、鲁西南地区泥模特点变化所创,经几代人经营,逐渐形成其独有的地区特色。
清末闵氏一支移居丰县城东南十八里刘沙坡,闵氏泥模又主要集聚在丰县华山镇刘沙坡及周边部分村子。所用泥土也是取自刘沙坡旁边大沙河里深层的红胶泥,这种泥做的泥模细腻坚硬,晾干后响声脆亮。我的曾祖父昭伦公更是精于泥模制作,他悉心吸收鲁西南和沛县微山等处的泥模制作技巧,使泥模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闵氏一族历来皆以此技艺养家,并免费教授穷苦百姓学习制作泥模谋生。时至我祖父宪金公,豪爽尚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秘密联络员,以泥模制作营生作为掩护,广交朋友,走街串巷接触各类社会人群,在“苇子”(微山湖一带)给党组织及时输送各种信息。后来,不幸被本村刘姓地主诬陷偷盗他们枪支,便被秘密残害于微山湖。当时我父亲年幼,制作泥模的老模也被逐渐损毁,精湛的闵氏泥模制作技术几近失传,父亲年长后跟随其三叔宪银公学习泥模制作并走街串巷售卖泥模物品,使闵氏泥模得以延续。文革时,父亲为避开派系斗争远走山西等地,创作的泥模作品也被当作“除四旧”毁于一旦。
后来,父亲重新拾起泥模的制作工艺。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如塑料等多种材质的玩具涌向市场,使得泥模利润不断缩水,让原生态的泥模玩具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日渐衰微。我在大学学习的是工艺美术专业,又对泥模、雕塑、陶艺等泥土类物品的制作情有独钟,于是从2003年开始,便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课题徐州汉陶文化教学研究,针对汉代陶艺制作模制方法的挖掘,从文化的根源探索了泥模和汉画像砖、瓦当等艺术形式的关联性,使得闵氏泥模的创作技法更加丰富,并形成自己手法细腻、作品表现力强的独特风格。
徐州地区历来就是黄泛区,从公元442年开始,多次遭受黄河水侵袭,尤其是1851年的黄河决堤,在丰县地区冲出的大河道就是大沙河,黄河决口出泥沙的淤积,让远离决口地方的土质变得细腻,成为制作泥模的最佳泥料,是这种民间艺术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泥模玩具因经济实惠的优势销量非常好,孩子们花上几分钱就能拥有自己喜欢的泥模,闵氏泥模一度成为丰县地区农村儿童十分喜欢的玩具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泥模玩具的销售额迅速下滑,曾经繁荣的景象一去不返。现在几乎没有从事泥模经营的,我也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做一些研究,希望能在教学中进行推广,使这段历史的艺术基因得以延续。
二、闵氏泥模的题材、分类和表现技法
闵氏泥模主要有三种创作表现方式:直接、间接、寓意,最常用的是直接的表现手法。
泥模的造型也有三种: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尺寸大小根据儿童手掌适于把玩的需要,圆形直径6.5cm,椭圆形大约宽5cm,长在6cm~7cm之间,而不规则形的轮廓则是按照刻画的内容来决定。
闵氏泥模上的图案按题材分为人物、动物、植物三类型。人物形象:闵氏泥模人物形态多样,多以故事性较强的传统戏曲、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为背景,用人们熟悉的《包公断案》、《封神榜》及四大名著里的故事创作的泥模作品既能增加销售量,又具有形式美感。要想吸引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再刻画出神韵就是好的泥模创作,这是父亲传授给我们的泥模制作的技巧。所以,闵氏泥模对人物形象的制作就更注重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这些泥模都是儿童喜爱的立体“绘本”,是他们接触传统文化的开始,所以,泥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动物形象:“师法自然”是闵氏泥模动物造型的来源,以自然中天上飞的、地上走的传统动物造型为主要题材。另外,还有根据文献及考古资料中出现的应不晚于西周的十二生肖造型。植物形象: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植物形象因不如人物、动物形象那般生动有趣,所以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大。以植物为表现主题的泥模较少,且多为吉祥花饰。比如盛开的莲花,寓意“连生贵子”;牡丹寓意为“花开富贵”;梅花则代表着文人气节,在风雪中傲立,寓意坚韧不拔的精神气概。
三、闵氏泥模的工艺流程
1.原料及工具
泥模的制作对原料没有太高的要求,原料就是大沙河底深层的胶泥,先从地下挖出胶质大、杂质少的粘胶泥,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然后用纱网筛去杂质。筛出细腻的泥土放入水里浸泡,用水把泥彻底渗透。用泥时要用木棍捶打,经过捶打—淋水—再捶,使胶泥粘合均匀,最后用塑料布密封好才可以用。现在基本上都使用了真空练泥机,泥料种类也增加了,制作泥模的泥料获取非常方便。工具较简单,就是自己制作的一头削尖的竹签和呈刀口形状的竹片。
2.模种制作流程
闵氏泥模的制作流程大体包括在胶泥坯上刻画、制作模种、晾晒、烧制等。
第一,挖泥。一般在大沙河河沿上或者干涸的河床下就可以挖到红胶泥。
第二,摔泥。刚挖出的胶泥里面含有生泥,找个平坦的地方用力摔,把胶泥里面的生泥完全摔熟,使硬实的胶泥变得柔软备用。要想更加细腻好用就先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然后用纱网筛去杂质,筛出细腻的泥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用水把泥彻底渗透。
第三,模种下料。把摔好的泥先揉成直径大约3.5cm的圆条形,然后用手掰下许多长约6cm的小圆条形,抹平一头备用。
第四,模种制作。这是制作泥模最复杂的部分,先把要刻画的样子画在草稿上,然后转印在备好的泥料上,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性;再直接用一头削尖的竹签刻画,模种形象的刻画需要2~3天的时间,整体造型刻画好之后,把泥模的外形 (圆形或者拱门形)画出来,然后在距离泥模边缘0.5cm左右的位置,用竹签画出与外形同样的线,深浅0.2cm左右,最后用竹刀把画线的边缘一点一点横切掉,使之成为中间高于边缘有层次感的泥模。由于耗时费力,模种的制作容易使眼睛疲劳过度而流泪,视力模糊。
第五,模种干燥。模种刻画完成后最好把它放于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能有效防止模种干裂,提高制作效率。
第六,模种烧制。现在都是利用智能化控制的电窑,不需要人看守就可以按照烧制程序完成大约9个小时的烧制过程。电窑出现前,烧制模种就在自己垒的土窑中用木材或者煤炭做燃料,文火起、猛火攻,温度一般控制在1000℃以上,大约一天一夜方能烧成。由于制作泥模的泥质、烧制材料、温度不同,烧制好的泥模也呈不同颜色,有砖红色、褐色等。
3.泥模翻制及泥玩具的工艺流程
泥模的翻制:取适量胶泥拍成模种形状大小,覆盖于模种之上用手按压结实,使每一部分都充分吻合,保证模种被印制不变形,然后用工具把多余的泥料割下。等泥稍干轻轻磕下,泥模坯子就做好了,可用模种大量复制泥模,之后便经过干燥、烧制步骤制作成泥模出售。
泥模作品的翻制较为简单,与模种制作的流程相仿,主要是少了模种创作刻画的环节,但是多了利用泥模覆泥、压印刮平底部的步骤。在做前,将泥模内面在干燥的浮土中蘸一下,目的是避免泥胎粘在泥模上取不下来。泥模覆泥、压印刮平底部,先把拍好的厚约1cm的泥片覆在泥模上,用手指均匀挤压,主要是为了让泥模上的图案印的清晰,用刀把多出泥模周围的胶泥刮掉,然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品牌logo压印上去,印出的泥模玩具为内凹外凸形状。
闵氏泥模作为我国原生态的民间泥玩具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在非遗传承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汉画像砖的制作技法与泥模技法中的阳刻和阴刻的特点极为相似。另外,汉代瓦当中的纹饰在泥模中也有体现,泥模与汉画像砖、瓦当等还有材料、制作方法、烧制方式、浮雕的艺术效果诸多关联因素。由此推想,泥模艺术与汉代的陶俑模制技术颇有渊源。
泥模的出现、发展延续有它的基础,但是在经济文化急剧发展的社会状态下,泥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曾有着“散页的百科全书”功能的泥模,在遭遇到电视、电影、广播和日益发展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及新型材料玩具的冲击下,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消亡也在情理之中。
小小泥模蕴含着大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日渐消逝的事实,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并努力解决其传承与在新时代下发展的问题。
[1]郭茂来.白沟泥模.装饰,1999(5).
[2]刘继,寇燕.泥模对儿童审美和教育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刘妮.鲁西南泥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J],2010(5).
[4]刘超.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现状及应对策略设想:以民间泥模为例.美与时代:中,2011(11).
闵凡思,男,1972出生,徐州市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汉之陶品牌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529
A
2095-7556(2015)04-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