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的党务公开与党的建设“改革开放”*

2015-04-09刘红凛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党务改革开放民主

刘红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信息化时代的党务公开与党的建设“改革开放”*

刘红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党务公开是保障党员权利的必然要求,是政治公开、发展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而信息网络化为党务公开提高了技术支持与廉价平台。新时期,要正确理解党务公开,必须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领导的事业相统一角度,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既包括党内事务的内外公开、也包括党的对外事务的内外公开。要实行党务公开,必须打破“秘密政治”、“封闭建党”传统,从党的建设整体布局中把握党务公开,处理好其与政务公开的关系,把握好党务公开的“虚与实”“宽与窄”、“内与外”“上与下”、战略实施与阶段步骤、发展动力与长效机制等问题。而且,要通过党务公开促进党内民主发展与监督机制完善,推动党的建设“改革开放”、党建模式创新、党建制度改革与治党理政现代化。

党务公开;政治透明;党内民主;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改革开放”

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务公开是政治公开、政治透明的必然要求。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算起,至今我国党务公开已提出十年。在这十年中,党务公开不断被重视、被深化,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201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全面推行党务公开;2010年11月中纪委和中组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推行县级权力公开透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但把党务公开作为“四大公开”之首,而且明确提出党务公开“制度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一个月内,新华社以“人物特稿”形式披露了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和从政之路等,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党务公开、政治透明的遐思。简单回顾党务公开十年发展历程,从保障党员权利→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基层组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县委权力公开透明→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中央领导人公开个人与家庭情况等,粗略展现了党务公开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十年党务公开,既是保障党员权利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党内民主、政治公开透明的时代要求,更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期,党务公开可谓开启了党的建设“改革开放”,必将推进党的建设的“升级换代”,必将推动党内民主发展、完善党的监督,必将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治党理政现代化。

一、信息化发展、政治透明与党务公开

早在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指出:“一枚信息炸弹正在我们中间爆炸,这是一枚形象的榴霰弹,象倾盆大雨向我们袭来,急剧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据以感觉和行动的方式。”①自1983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建立以来,信息网络化急剧发展、一个没有时空限制的网络空间快速形成,世界开始成为“地球村”、“信息村”;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我国也不例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10-39岁的网民高达79.2%,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5.8%,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毫无疑问,如今我国已经迈入信息社会。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信息网络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生产方式、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等,无不受其深刻影响。对政党政治而言,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信息公开、党务公开与政治透明。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新媒介,以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为基础,同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相比,具有根本性优势:②一方面,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点,人人可以上网、可以在网上交流、发表意见。另一方面,具有实时更新、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功能全面、成本低廉等优势,个人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相关网页、查看所需内容,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问天下、游天下”。再一方面,博客、微博、微信等的广泛运用,使得信息资源大众化、传播媒体大众化、信息公开化、信息全球化,使得人人可成为“自媒体”、“信息人”、人人可以拥有“话语权”,使得人们更加独立、思想更加开放、交流更加自由、民主得以释放。在信息网络时代,任何人包括政府与政党想控制信息、垄断信息都难以为继、甚至成为“不可能”;传统媒体年代所具有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垄断、信息封闭、乃至思想垄断必然被打破。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一个单位、一个政党没有自己的网站、不能在网站上有所作为,就会被看作“落后于时代”;如果哪一个单位、哪一个政党的网站信息匮乏、信息陈旧,就会失去民众的关注。信息化发展、政治信息的公开必然使传统“封闭社会”土崩瓦解,人类社会必然要迈入“信息社会”;这必然使得社会开放、政治透明、民主政治,“阳光政治”“透明政治”“金鱼缸政治”等成为时髦的政治话语。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政治透明、党务公开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网络平台;人们的独立地位、对民主诉求的提高等为党务公开、政治透明提供了强大动力乃至压力,党务公开成为大势所趋、时代必然。

那么,何谓“党务公开”?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首先,必须对政党有一个基本理解。简单说,政党不是私人组织、也不是企业组织,更不是利益集团;而是一个公共政治组织,它所从事的是公共政治事务,它所处理的关系是公共政治关系(包括政党与政府关系、政党与政党关系、政党与社会关系、政党内部关系等);政党生命力与政治合法性就在于广大民众的支持与认同,哪个政党赢得的民众多、支持大,哪个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与政治力量就会强大。其次,要对“党务”有一个正确理解。简单说,“党务”是党的事务与党的工作的总称。目前,人们习惯于从狭义或党的自身建设角度来理解“党务”,视其为“党内事务”,认为党务公开即党的内部事务的公开,涉及对内公开与对外公开两个方面。③从政党内部建设角度看,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惟一的领导党、也是惟一的执政党,她不是为存在而存在、为建设而建设、为公开而公开的,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而存在、为了实现与改善党的领导而建设、为了推进党的建设而公开的。因此,仅仅从狭义上来理解党务与党务公开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从广义,即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领导的事业相统一角度来进一步理解“党务”。从广义上看,在我国,凡是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有关的公共政治事务,都应该属于“党务”范畴,这既包括党内自身建设方面的事务,也包括党的领导的相关事务,涉及到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此意义上看,所谓党务公开,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既包括党内事务的内部公开与外部公开,也包括党的对外事务的内部公开与对外公开;概括说,即全党及党的各级组织,根据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原则,根据党的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方式,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有关内容、程序、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除了依纪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党务公开的内容包括重大决策过程与结果的公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工作情况的公开,干部选举、候选人提名过程、候选人资料等的公开,党费的收缴与使用情况公开,发展党员、党员奖惩情况的公开等;党务公开的目的在于保障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等,增强党的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促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增强党的吸引力、影响力、服务力。

二、新时期党务公开的突出问题与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时期“秘密成立”的,“保守党的秘密”至今仍是入党誓词的内容之一,“机密、秘密"“内部资料,注意保密”“发至省部级、厅局级、县团级”等至今仍是党内文件、党内信息传达的“惯用方式”。且不说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征求意见稿是“机密”,就连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最初也是以“秘密、发至县团级”形式发布的。之所以至今如此,这与革命时期“秘密建党”“封闭式建党”历史传统有关,也与中国传统的“秘密政治”“围墙政治”“信息垄断”有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思想有关。当然,在革命年代,“秘密建党”“封闭式建党”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然而,随着“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变,随着民主政治、政治公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的“秘密政治”“封闭政治”必然要向“透明政治”“公开政治”发展,传统的“封闭式”党建模式必然要向“开放式”党建模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的“秘密政治”“封闭政治”“封闭式建设”的观念与模式,与现代“透明政治”“政治公开”“开放式建党”观念与模式之间的冲突,是新时期党务公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与根源所在。

尽管我们党提“党务公开”已经有十年,2010年中办印发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基层党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强调要以保障党员权利、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参与,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等基本原则;力求全面、真实,将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一定程序、以合适的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及时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特例;同时,明确规定了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制度保障等,为新时期基层党务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无论是在过去十年基层党务公开的试点探索中,还是在全面推开中,都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概括说来,以下六个方面值得深思:

一是党务公开与党的建设整体布局的关系问题,要紧紧围绕新时期党建布局来推进党务公开。因为党务公开不是孤立,而是党内民主建设乃至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务公开也不是能够单兵突进的;只有放眼党建全局、在党的建设整体布局中找准党务公开的位置,方能科学有效地推进党务公开、以党务公开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题与灵魂,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整体布局作了明确规定,可简单称之为“一、二、三、四、五、八”的党建战略布局:“一条党建主线”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两大历史课题”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三型政党”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四自能力”即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五大建设布局”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八项现实任务”即坚定理想信念、密切党群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聚各方人才、创新基层党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新时期实行与推进党务公开,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建设科学化精神,放眼全局,注意整体与部分、大系统与小系统的关系,紧紧围绕“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来展开,紧紧围绕新时期“一、二、三、四、五、八”的党建战略布局来展开。这是因为,一方面,党的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与内在统一性,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现实中,党建中的许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单靠某一措施、某一部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需要统一领导、整体部署、整合资源、综合施治。另一方面,尽管党的建设千头万绪,但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党建单位、一支党建队伍上来;若各党建部门“九龙治水”、“纪检抓纪检的、宣传抓宣传的、组织抓组织的”,缺乏统一规划、协同行动,则下级党组织只能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强调什么抓什么”,甚至陷入“以形式主义对待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的怪圈,使“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科学化”走样乃至落空。

二是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的关系问题,要以党务公开推进我国政治透明化与民主政治发展。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惟一的领导党与执政党,是政治权力中心,没有党务公开的引领与推动,其他的政治公开难以持续推进。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权力运行公开等紧密结合起来,把权力运行公开作为党务政务公开的落脚点,在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④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新时期推进党务公开必须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运转。由于政务公开提出的时间较早、相关制度比较完善,要使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协调发展、以党务公开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就必须后来居上、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另一方面,必须以全面的党务公开推进政务进一步公开,只有如此,才能与“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民主政治发展战略相一致。实际上,党务主要是一项政治事务,更容易实行全面公开。再一方面,要从“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开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党务公开。通过党务公开来推动领导干部家庭与工作信息公开、财产公开,进而推动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这是广大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二选择。这样做,有利于正本清源、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形象;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在我国,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执政地位决定了,没有党的建设的改革发展,就不可能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三是党务公开"虚与实"、“宽与窄”问题,要突出党务公开的重点内容,避免“避实击虚、避重就轻”。党务公开的总的要求是力求全面、真实,党务公开的内容涉及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群众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在现实执行中,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虚与实”的关系问题。有的单位与领导沿袭传统思维,认为干群有别,对党员群众“能公开的就公开、该公开的就公开、不好公开的就不公开、能保密的就保密”;习惯于将无关痛痒的内容详细公开,将事关群众利益的核心与敏感问题如公共财物的支配、利益分配、人事任免等,或者是“轻描淡写”,或者是以抽象方式、模糊方式、“打包”方式公开,或者以“保密”“条件不成熟”等为借口干脆不公开,这样的公开使广大党员群众“难观其要”,有走形式、走过场甚至愚弄群众之感。二是"宽"与"窄"的关系问题。有的单位与上述情况相反,将所有党务“事无巨细”地公开,项目繁琐、内容众多、方式陈旧。这样的公开,不但使广大党员群众“不得其要”、甚至饱受“垃圾信息之害”,久而久之会失去对党务公开的观感与兴趣;而且会对广大党务干部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甚至无谓地浪费财力、人力与物力。总之,党务公开的关键在于“真实、全面、重点突出”,要正确处理“例行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关系,将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实行及时全面“例行公开”;对那些“非重点、非热点”、“多数人不感兴趣、只有少数人或个别人感兴趣”的内容,可实行“依申请公开”或个人查阅。

四是党务公开的“内与外”“上与下”问题,即党务公开的范围与对象问题。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党务就像家务、属于党内私事,党内党外应该有别,党务公开应该只限于广大党员。实际上,这是对党务公开的一种片面理解,也是对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不理解”。在我国,党的领导不仅体现为对党员的领导、更体现为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党的各项工作不仅面向党员,更多的是面向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公共政治属性等决定了,党的事务不是“家事”,也不是私人事务,而是公共事务;党务公开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相关人,既包括全体党员,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党务公开不仅意味着党内公开,也意味着内外公开。总之,我们要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高度来理解党务公开,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中所强调的“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循序渐进”这一原则。简要说,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先党内后党外”本身就说明,党务公开不能仅仅限于党内党员,必须向群众公开,尽管这里有个先后问题;二是“先党内后党外”可以理解为一个公开过程的先后两个环节,即“先向党内公开、后向群众公开”;三是“先党内后党外”也可理解为党务公开的两个发展阶段,即第一个阶段先在党内实行党务公开,第二个阶段将党内公开推向党外、实现党内与党外都公开。但无论如何,党务公开决不意味着“仅仅在党内公开”,“先党内后党外”决不意味着“仅仅在党内公开”。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基层党务公开、地方党务公开、中央党务公开”之关系。党务公开是就全党而言的,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基层党务公开是整个党务公开的基础,但并非整个党务公开的“核心”与“关键”所在。若仅有基层党务公开,而无地方党务公开、中央党务公开,既不能满足民主政治、透明政治的时代要求,也无法为基层党务公开提供持久动力。从现实角度看,基层党务公开必将唤起人们对“地方党务公开、中央党务公开”的政治诉求,必将进一步推动地方与中央党务公开。

五是党务公开的战略实施与阶段步骤问题。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立足现实、放眼长远乃科学发展之道。对党务公开也是如此,我们必须长远规划、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这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党务公开必须以党的建设为基础,以党的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为前提。因此,实行党务公开首先必须有一个准备阶段,先建设后公开,而不能“先公开、后建设”或者准备不好匆忙公开,这样会导致工作混乱与无序。概括说,党务公开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批符合党务公开要求的党务干部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与完善党组织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已有规章制度、材料的归档整理等,使党务公开建立在党建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否则,无序、混乱的党务工作是难以公开的。另一方面,实行党务公开要循序渐进、明确发展阶段与战略步骤。缺乏长远规划与战略步骤的党务公开,是难以持久有效的。概括说,党务公开的发展阶段与战略步骤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步,可以先就党务公开本身进行认真思考,弄清“从公开什么到怎么公开”。第二步,深化党务公开、从党务公开到扩大党员参与度,认真思考“从参与什么到怎样参与”,做到以党务公开推动党员参与党建发展。第三步,要围绕中心工作与党员群众的发展,进一步思考“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因为党务公开本身不是目的,党建本身也不是目的,都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作文章;这里的发展,当然是科学发展,既包括各地方、各单位的科学发展,也包括党员群众的科学发展。只有把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把党的建设与各单位发展、党员群众的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党务公开才找到根本的价值归属、才能获得持久发展动力。脱离单位实际与党员群众发展要求的党建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

六是党务公开的发展动力与长效机制问题,要为党务公开提供持久的推动力与科学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就党务公开的发展动力而言,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央与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党组织党务公开的组织领导与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广大党员是党内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党务公开的根本动力;基层党务公开必将推动地方党务公开、中央党务公开,最终实现全党党务公开。三是民众压力。广大民众对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务公开、政治透明、民主政治的政治诉求与时代要求,这对执政党无疑是一种压力。四是世界政党政治民主化透明化的压力。当今时代,政治民主、政治透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协商民主、参与式民主等在世界上方兴未艾,这对我国党内民主与国家民主都具有一定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政治与政党发展也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总之,党务公开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内力与外力协同推动。另一方面,就党务公开的长效机制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制度建设与制度保障问题;因为无论是对党的领导还是党的建设而言,制度都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党务公开制度保障体系是党务公开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三个方面的统一,既包括使党务公开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方面的制度建设要求,如建立与完善例行公开制度、申请公开制度;也包括建立与完善党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另外,健全的党务公开制度保障体系还必须与整个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相辅相成,如党务公开制度要与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党内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相配套、相协调,党务公开才能持续发展。

三、党务公开、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改革开放”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共识。尽管中外对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党内民主”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根本上看,民主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是一定的民主理念、民主制度与民主方式的有机统一,民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而且,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也是相对的、发展的,是现实的民主实践者、民主制度、民主过程、民主行为的“共同在场”。对党内民主而言,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工作作风问题;但从根本上看,党内民主是保障党员权益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民主程序、民主过程与民主结果的现实统一。从基本政治环节看,民主政治涉及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等基本政治环节。从党员权利看,根据党章规定,涉及到知情权、讨论权、建议权、批评权、表决权与选举权、辩护权、意见保留权,以及请求、申诉和控告权,这八项党员权利可简单归纳为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总之,无论是从民主环节还是党员权利看,党务公开都只是党内民主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是党内民主的“序曲”或“前奏”,也是激发党内活力、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源,必将推动党内民主发展与党的建设“改革开放”。

首先,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逻辑起点与必要条件。这是由民主与公开的内在逻辑关系所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列宁认为:实行民主制需要三个条件,即“完全的公开性、选举制和普遍监督。”⑤对党内民主而言,这三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公开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与基本要求,“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仅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公开。”⑥进一步说,党务公开既是党内民主的基本要求与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党内民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前提,是党员知情权的主要体现,是党员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逻辑起点。其次,就民主深度而言,党务公开必然会促进党内“深度民主”,因为深度民主是建立在一定信息基础之上的。所谓深度民主,是与广度民主相对而言的,也是以广度民主为基础的。对此,美国学者卡尔·科恩认为:一种民主必须先有一定的广度,才能评价其深度;⑦“民主的广度是由社会成员是否普遍参与来确定的,而民主的深度则是由参与者参与时是否充分,是由参与的性质来决定的”。⑧在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遍运用,为民主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廉价技术支撑,打破了“民主技术瓶颈”与“成本限制”,必然会导致信息公开、党务公开与政治透明,必然会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必然会推进直接民主、半直接民主与民主大众化,进而为深度民主创造条件。再者,尽管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党内民主建设中,除了要进行党务公开外,还必须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只有形成合理完善的民主选举机制,才能够真正落实党内民主、保障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值得注意的是,讲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并非意味着“一刀切”或“平均用力”,关键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因为,决策的关键在于科学与公平,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责任;执行的关键在于服从、效率与统一,在执行环节权力的集中与服从是必要的;因此,党内民主的关键环节应定位在“选举与监督”环节。

其次,党务公开有助于加强监督、破解“监督难、监督不力”问题。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这已经成为当代政治共识。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监督难、监督一把手更难”始终是困扰我国党的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权力过分集中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不公开、政治不透明等因素。从根本上看,党务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前提条件与基本要求;没有公开,就没有真正有效的监督。对此,列宁曾经指出,公开性可以“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作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构”。⑨只有实行党务公开、落实与保障党员知情权,才可以营造党内民主讨论范围、民主监督环境;只有实行党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为民主监督创造条件,人民群众才能实行真正的监督。若暗箱操作、搞“秘密政治”,政治不透明、信息不公开、人们不知情,则监督无法落实,凭党性所拥有的监督自觉性也会慢慢消失。在当今时代,信息网络的普及为党务公开、政治透明提供了廉价便捷的技术支撑、意见发表平台与监督平台。在信息网络条件下,一些事情想不公开都不可能、领导干部想不接受监督都不可能;因为你若不公开,别人会给你随意公开乃至“恶意公开”。若国内政治信息“倒流”、海外政治信息“倒灌”,则不仅影响党的公信力,也容易导致政治八卦混淆视听、误导民众。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实行党务公开不仅可以正本清源、以正视听,而且可以树立党的正面形象、激发民众对党的关注与政治参与热情、促进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强调:要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强调,要强化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强调,“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11)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党务公开、党内民主、党内监督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党的建设“改革开放”,进而促进党的建设理念、模式与方式的更新换代。在信息不畅的年代,政治容易封闭、政党容易封闭;因此,世界各国传统政党一般是封闭式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政党工作部署与内部信息传达一般是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的。这一方面使得政党容易等级化、科层制乃至官僚化,容易以“命令方式或指示方式”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使得党的干部可以优先获得政治信息、比一般群众具有信息优势、容易树立干部权威。因此,“封闭式、命令式、运动式”成为传统党建模式的显著特点。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党务公开成为必然,这一方面使得政党的封闭性与神秘性不复存在,人们对政党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呼声与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使得党员干部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个人权威因此有所削弱,他们只能依靠强化责任、提高能力、积极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热情为群众服务等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同、信赖与支持;再一方面,党员的个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有所弱化,这使得党员与非党员的差距缩小、人们的入党意愿有所降低。面对变化了的现实与社会发展,试图用传统理念传统思维推进党建创新、用老办法解决党建新问题、用传统模式建设信息化的现代政党,这是难以奏效的;(12)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党的建设的理念、模式与方式等必须适应党务公开的时代要求,实行升级换代,由传统“封闭式、命令式、运动式”的党建理念、模式与方式,升级为“开放式、民主化、常态化”的党建理念、模式与方式,以增强党的适应性与“四自能力”。这要求我们党、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务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从过去的“革命思维”“控制思维”“封闭思维”向建设思维、民主思维、开放思维转变;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党员的政治参与度、克服党内官僚化与等级制弊端;必须增强党的工作透明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创新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确保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增强选人用人的公开性、透明度与群众认同度,使广大干部慎言慎微、言行一致、敬畏人民;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与水平。

注释: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4年,第229页。

②刘红凛:《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多重影响:从信息技术、信息化生产方式到信息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③许耀桐:《党务公开论》,《理论探索》2012年,第5期。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⑤⑥《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第131页。

⑦郭伟,裴泽庆:《民主政治追求中的政治公开问题》,《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2期。

⑧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页。

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7页。

⑩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23日。

(11)习近平:《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人民日报》2014年1月16日。

(12)刘红凛:《问题、症结与进路:从执政主要矛盾角度谈党建科学化的破题》,《探索》2012年,第3期。

The Reform and Openness of Party Affairs and Party Construction in Information Age

Liu Honglin

The openness of Party affairs is amust for Partymembers'rights guarantee.It is also a times requirement for the opening of politics and developing of internal democracy in Party,while the information internetization of Party affairs increas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upgrade an economical platform.In today's new age,we need a unified angel of Party's leadership,Party construction and Party's career to understand the openness of Party affairs.In a broader sense,the openness of Party affairs includes the openness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external affairs.To implement the openness,it is necessary to handle it in an overall layout and dealwell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al affairs,instead of"secret politics"and"closed Party construction".It should also transactwell the problems such as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and phrase steps,developingmotivation and long-run mechanism.Besides,we also have the task of improving Party's internal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push forward the"reform and opening-up"of Party construction,the innova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model,and themoderniz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nd governance of Party through the openness of Party's affairs.

the Openness of Party Affairs;Transparency of Politics;Party Construction;the"Reform and Opening-up"of Party construction

D262

A

1009-3176(2015)01-054-(9)

(责任编辑 方卿)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关系研究》(项目号13&ZD00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2BDJ030)、上海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14-8-28

刘红凛男(1969-)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政党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党务改革开放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市政府召开党务会议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大力推进地方党组织党务公开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