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声绘色
——王维边塞诗的美学特点探究

2015-04-09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边塞边塞诗长河

马 珊

★文学研究★

绘声绘色
——王维边塞诗的美学特点探究

马 珊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绘画、音乐方面的精深造诣使他对声响和光线具有特殊的敏感和兴趣。他通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将构图技巧、角度选取和音乐都融入到边塞诗的创作当中,其诗、画、乐的和谐统一,有着极其独特的美学特点。

王维;边塞诗;美学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边塞诗是其中的重要题材:那些有着切身边塞军旅生活体验的诗人,用诗来描写其亲历的边疆地区战斗生活,用诗来阐述边疆民俗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用诗来展现无以伦比的塞外风光,同样用诗来表达报国豪情和思乡之苦。边塞诗集铁骨和柔情于一体,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而他的艺术成就远不止此。他精通音律,曾任太乐丞,擅作画,通书法,所以王维的边塞诗和同时期以及后来的其它边塞诗作不同,他善于将乐理画法融入边塞诗的创作中,将边塞风光写得独具韵味。

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也曾经自负地说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他通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将构图技巧、角度选取和音乐都融入到边塞诗的创作当中,其诗、画、乐的和谐统一,有着极其独特的美学特点。

一、以构图技巧描绘边塞景色以表达意趣

开元二十五年夏,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先为监察御史,后兼节度判官。《使至塞上》便是诗人此次从长安到凉州初至河西时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前四句交待此行的阵仗——单车,目的——问边,当时途径的地点——居延,以及当时的季节—— “归雁入胡天”的初夏。看似平淡的叙述,传递孤单上路的落寞和孤寂。

接下来便是王维最擅长的以诗作画句子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副长卷在眼前次第展开:茫茫大漠无边无际,晴空万里不见云影,唯有天尽一缕狼烟,扶摇苍穹诉说战事。时当傍晚,转眼间红日低垂在长河之上。

诗人运用对比法构图:

(一)形状的对比

宽广的大漠和孤独的狼烟。狼烟是孤独的,而沙漠是广大的,一 “孤”一 “大”造成形状上的对比,孤烟格外醒目,沙漠愈发广袤。

(二)色彩的对比

大漠的金黄、天空的蔚蓝与落日的血红。蓝天之下,一轮红日沉照长河,在水面留下红色的倒影,为沙丘披上金色的外衣。各颜色间互相映衬,画面色彩凝重,反衬出边塞傍晚的微凉,更传递出诗人被朝廷排挤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三)线条的对比

狼烟的笔直、长河的蜿蜒和落日的浑圆。烽烟袅袅,纵向直立;长河蜿蜒,横向展开;残照如轮,与水面相切。一切如静止一般,让人感受到荒漠黄昏静谧的气氛和无尽的禅意。“直”字传神,自然、真实的美学特征显露无疑。

这些巧妙的对比,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刻画得格外传神。诗人以画家的视角观察自然、处理景物,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作品具有绘画般的强烈层次感,塑造了完美的意境空间,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以特殊角度描写战事动态以表达审美情感

与自己盛名的山水田园诗的恬静淡然相比,王维的边塞诗有时会用动态描写来体现阳刚之美。因为描写战争离不开动态的渲染,否则无法表现战阵开合、铁骑驰逐、笳鸣马嘶、刀剑齐动的壮烈场景,哪怕是小小的一个侧面。

如果说 《使至塞上》是一幅静态的画作,那么 《陇西行》便是一幅动态的画作。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诗人的取材角度颇为独特,他并没像大多数的边塞诗一样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 “报送军书”这样一个片断来写。诗人的着眼点既非军书送出前的边关被围,也非军书送至后的援军出动,而是具体到飞马告急这个细小片段。他用极其工整的对仗诗句,以夸张的语言渲染在 “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瞬息闪过的紧张气氛,描绘漫天飞雪中断了烽火联系,凸显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至于战事的具体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诗人用 “烽火”“大雪”“快马”这些意象,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入到黄沙漫漫、愁云惨淡、战事紧张的想象境界中去,那日行一千、夜走八百、排除万难、急求救兵的苦况以及奉命出动、援军抵达、里应外合、歼灭敌军的情景跃然脑海。这些就是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意境所构成的广阔的空间美。

诗人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无限的抽象形象想融合。“意”含于 “象”,却又余于 “象”,这样的艺术构思,独特而细腻,一首诗便是一幅画,大有深意。

三、边塞诗中的音乐美以表达审美理想

王维音乐天赋深厚,创作时既有诗人的情思,又能精准地把握有限的音响,擅长以声绘形描写战事动态。《从军行》便是一首聚声于诗,读之仿佛声音响在耳畔的作品。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

吹角集合,胡笳悲咽,战马嘶鸣,铁蹄踏水,硝烟厮杀……这些声音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既体现了征战的辛苦,又颂扬了将士们奋勇出征、浴血奋战、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通过听觉的不同感受来描写战争场景,场景连接成为叙事过程。这种创作角度,独特而富有创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年轻时曾为太乐丞,当他来到河西,对于边塞民俗,尤其是音乐方面,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多数的边塞诗常给 “羌笛”冠以 “浓烈乡思和满心哀愁”的意象,王维则不同,在《凉州赛神》中,他客观地描写出了羌笛在边地风俗中的作用。

凉州城外行人少,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这首诗描写塞上迎神赛会的场面。末句中的 “越骑神”就是主管骑射的神。诗歌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使其作为客观对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既反映戍边生活又描写民俗,让人们全面见识了边塞的风采,同时也成为反映胡地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

而 《凉州郊外游望》则通过极为工整的对偶句,将边塞民俗描写得绘声绘色,令人感叹诗的韵律节奏之美。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萧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诗人在凉州期间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对民情风俗进行了深入体察后,将所见所闻描绘成为居民祭祀田神的画卷。诗人的视角在 “野老”“边村”“婆娑”“萧鼓”间转换时,产生了意象跳跃,形成空间,从而使诗歌的审美意境更为开阔,审美效果更为突出。

音乐给边塞诗中注入了曲调,通过文字激起人的音乐感。

结 语

苏轼对王维 “诗中有画”的评价并不全面,因为他的诗中还有音乐。这不仅使他成为最成功的山水田园诗人,也使他在崇尚勇武的盛唐,从众多边塞诗人中脱颖而出——在塑造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之余,从旁人司空见惯的军旅生活和边塞风雪中发现新的美。

王维的诗歌创作建立在对音乐和书画的喜爱之上,他将全面的艺术修养融入到边塞生活的日常细节之中,使盛唐的边塞诗萌发了新的题材;同时,其诗歌、绘画、音乐这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融会贯通,独树一帜,也为盛唐的边塞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张清华.论王维的边塞诗[J].中州学刊,1984年第3期,p82-p85

[4]王文东.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意境美[J].文学教育,2008年第16期,p33-p35

[责任编辑:陈光军]

An Exploration on the Esthetic Features of Wang Wei's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Ma Shan

Wang Wei,a versatile poet,is good at music and painting,which brought him special interest in sound and light.So he has integrated the composition skills,angle of view and music elements into frontier fortress poetry,making them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unique esthetic features.

Wang Wei;frontier fortress poetry;esthetic

I207.22

A

1674-8824(2015)02-0063-03

马 珊,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北京海淀,邮编:100872)

猜你喜欢

边塞边塞诗长河
日落长河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长河上游清流梦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叶云岳:半生筑起创新长河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