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考
——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视角

2015-04-09敬再平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敬再平

★政治法律★

关于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考
——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视角

敬再平

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 《提纲》)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再思考,要把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作为关键点;把理清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为基础;把 《提纲》涉及的背景因素作为逻辑起点;把 《提纲》剖析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指出费尔巴哈实践观的错误根源作为重点;把 《提纲》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弘扬人的能动性、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主要缺陷作为难点;把 《提纲》宣示的构成新世界观的总纲作为根本;才能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考

从哲学层面来分析,马克思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立足于黑格尔辩证法 “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法和唯物论、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这种有机结合,却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黑格尔哲学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混合物。要消除这种误解,就必须要找出这两个来源都不具备的新意。观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发现承认实践并对实践赋予新的内涵正是新意之所在。

如果从这个视角去思考,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不仅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教师、学者的职责和使命,而且是其当然的义务。

一、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把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作为关键点

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做系统性和整体性考察。一要综合考虑人的因素。关于马克思本人的因素,如马克思本人严酷的生活环境,以及马克思不仅大量进行理论思考和写作,还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实践和检验。关于后继者的因素,如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对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的手稿、马克思的书信和马克思的笔记的解析。列宁依据俄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革命实践,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出发,在建党、建军、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的因素,辨析清楚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二要综合考虑文本因素。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法文原本或德文原本,俄文译本、英文译本,俄文中译本和德文中译本的差别与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在不同时间的差别与联系,不仅要弄清楚每个文本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还要把相关文本所表述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综观马克思主义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 《提纲》)中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提纲》也被恩格斯称为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以 《提纲》1845年中译文稿本为中心,系统研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相关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再思考,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突破口。

二、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把理清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对 “实践”进行阐释的人。他认为,人一生的目的就是追求至善的过程。人们对于善的追求的实践活动分为三种,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思辨的静观的生活。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欧洲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对人的思考作为哲学的重心,认为:“伦理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实践哲学。”[1]但康德的 “实践”与人的具体的、历史的活动是相分离的,而仅仅作为了 “信仰”“应当”的存在。黑格尔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之上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他批评了康德实践观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否定,在 “绝对理念”之中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844年以前,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生活的政治方面,即关于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任务的问题。在 《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 “实践”概念,用来指理论活动。在《德法年鉴》中,马克思从对 “实践”概念的分析转入对 “实践”活动的分析。在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提出了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学说,把 “实践”规定为革命的“实践”,开始在改造社会的意义上使用 “实践”。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重点,已经从社会政治领域转向了社会经济领域,主要对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进行分析,指出 “实践”就是 “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能动表现。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是劳动的必要前提。人是劳动的主体,人的类生活本身则是劳动的客体。人的类本质就在于劳动。劳动的自我异化,是劳动产品同生产者的异化。人的发展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和自然的统一在于实践,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现实性。

此后,马克思主要从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批判黑格尔及其追随者以及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比较零散地揭示自己实践观。

直到1845年春,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并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提纲》就是这一批判的结晶。[2]可见,“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创。只是在马克思那里,“实践”被重新赋予了新意。

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把 《提纲》涉及的背景因素作为逻辑起点

马克思写作 《提纲》时,已经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在这里,要特别注意 “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了能够实现这个转变,马克思和其他哲学家不同,他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实践,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转变自己的立场,自觉站到无产阶级的一边,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唯一能担负新的历史使命的现代最先进的阶级。

《提纲》的产生,正适应了工人运动实践的需要。十九世纪30-40年代,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固有矛盾不断加剧,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生产产品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爆发两次工人起义,1835年英国工人开始了第一次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起义,标志着工人运动发展到了新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革命的实践要求有科学的理论给予正确的指导。虽然当时的社会主义理论很多,但都不能正确用来指导工人运动。革命的实践需要革命的理论,《提纲》正好为革命斗争实践提供了一个科学世界观基础。

从所涉背景出发,理解 《提纲》文本的十一条论述。第一、二两条是总论,阐明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第三条至第九条是分论,主要批判旧唯物主义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揭露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阐明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第十条、第十一条是结论,指出哲学的阶级性,揭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

从所涉背景出发,解构 《提纲》整体内容,阿尔都塞认为,柏拉图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都是作为整个世界的观点出现的,所有的人类观念和人类实践都从属于哲学。他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却又从来没有被当做 ‘哲学’来生产。”[4]在他看来,马克思关于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的宣告是一场认识论的巨大断裂。这场断裂的内容是马克思为能够创立历史科学而与一切从自由的人类主体、需要、劳动、欲望的主体、道德和政治行为的主体出发去解释社会和历史的理论企图进行决裂。

四、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把 《提纲》剖析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指出费尔巴哈实践观的错误根源作为重点

旧唯物主义者只是把客观世界当作被反映的客体来理解,而不是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人改造的对象。只是把人作为直接感觉到的自然物来看待,而不是把人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来对待。他们不了解人们现实生活的自然界早就被刻上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提纲》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5]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后来为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等唯物主义者继承,认为 “人是环境的产物”。由于他们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他们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强调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或改变作用时,忽略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旧唯物主义主义者在面对人们进一步追问环境和教育从何而来、因何而变时,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人也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一部分是天才人物、英雄人物,后者凌驾于群众、社会之上。[6]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是半截子,它的下半截即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它的上半截即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提纲》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从思辨哲学回到了唯物主义,但他仍然同旧唯物主义者一样,从被动、直观、消极的方面去把握客体。虽然费尔巴哈没有否认实践的概念,但是他所理解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二者存在巨大差别。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决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人的认识和理论活动。他甚至认为,暂时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着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的东西就是实践。

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他以抽象的人为核心,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的自然属性的共同性,是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也就是说,人的问题是现实的社会关系问题,人的社会本质在认识上的反映,就是说人必须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从社会关系中去解决人的问题,从人的实践中去解决社会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揭穿了宗教的秘密。但他对世俗基础本身却缺乏分析批判,没有深入分析 “世俗基础”为什么会 “异化”出一个独立的 “精神世界”,没有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在 《提纲》中分析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费尔巴哈所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5]人类社会自从出现阶级以来,就已经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并充满着阶级矛盾。从这个事实出发,宗教就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改造人类社会,即消灭阶级、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源,宗教才能消亡。

费尔巴哈主张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他从来就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他把人的本质归结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共性抽象为 “理性”。马克思指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根本不存在抽象的 “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进行社会生产,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人在生产实践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五、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把 《提纲》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弘扬人的能动性、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主要缺陷作为难点

马克思认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无一不贯穿着能动性的思想,即对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张扬。《提纲》第一条就指出,“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能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5]

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哲学开创了一个 “批判的”的传统。黑格尔将辩证法引入批判哲学之中,将其理性的 “外在批判”改造为 “内在批判”,系统地构建了辨证逻辑体系。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们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7]但是,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真实的存在、宇宙的基础,他所指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在 “绝对理念”之中的精神活动,是对绝对理念本身的认识,认为现实存在是精神的创造或者设定。它把精神作为现实世界的决定性因素,把人的劳动看做是绝对理念的外化,从本质上否定人的劳动是根本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否认能动性的主体及其作用对象的物质性,否认人的能动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

黑格尔哲学就其实质来说是唯心主义的,就其阶级倾向而言,是与封建贵族相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黑格尔的实践观尽管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认为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必然选择、对认识的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进行了区分等。但由于黑格尔的实践始终是以 “绝对理念”为前提,实践的目的仅指向 “善”的追求,不知道人的活动本身的真正秘密,没有真正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实践活动还是处于主观实践活动的层面。

在 《提纲》中,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出了哲学对哲学之外的现实生活的批判精神和能动的实践力量,在实践中紧紧跟随现实生活本身对哲学的扬弃,创立了感性和实践活动不可分离的 “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六、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把 《提纲》宣示的构成新世界观的总纲作为根本

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在 《提纲》中,以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再扬弃费尔巴哈,既批判旧唯物主义,也批判唯心主义。把从实践观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并把它视作新哲学的基石,这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在 《提纲》中不仅从本体论维度指出新唯物主义用实践理解整个物质世界,强调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本原作用。也从本体论维度指出实践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强调实践对精神世界的本原作用。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实践既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 “统一体”,又是检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否 “统一”的标准。

马克思在 《提纲》中论述了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揭示出哲学的阶级性。指出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5]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解释世界,更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通过 《提纲》把哲学以一种新的形式置于实践之中,而且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实践。坚信哲学有一个外部,“这个外部就是实践。”[8]后来,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通过赋予实践新意,开辟了一条不再是哲学的哲学之路,由此而改变了哲学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历史的、能动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性质只能是基于实践的自我否定或自我确定,其功能只能是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实践观,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9]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相信自己是 “辩证唯物主义者”。列宁以整个俄国的实践答复了马克思在 《提纲》中的预言,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它已经不是那种沉思冥想、一味从事着否认的哲学——用哲学理论来否认它对科学和政治的干预,它是已经放弃否认,以自知之明如实地去行动的实践。

[1]康德.伦理学讲演录(英译本)[M].伦敦,1930年

[2]雷厚礼.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3]宋士昌、王寿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年,p64

[4]陈越.哲学与政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p502、p499、p500、p501、p500、p499、p500、p502

[6]刘天喜、陈占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及其修改述评——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 [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年第2期,p89-92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p63

[8]朱哲,杨金洲.回到文本——马克思注意经典文献解读 [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p96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p277

[责任编辑:陈光军]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o the View of Practice of Marxism:TakingTheses on Feuerbachas the Perspective

Jing Zaiping

In order to hav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o the View of Practice of Marxism(VPM),we may do like the following:studying the classic works just like Theses on Feuerbach(TF)as the new perspective;rethinking VPM with the systematic and integrative thinking as the key point;outlining th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VPM;analyzing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ism and TF as the research priorities;criticizing the idea of exaggerating the imitative of human and the idea of ignoring the reality as the research difficulties;also tak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New World View in TF as the essential way,etc.

Marxism;View of Practice;understanding

B0-0

A

1674-8824(2015)02-0043-05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JDSZ2028。)

敬再平,四川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四川广元,邮编:628000)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