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研究综述
2015-04-09靳坤
靳 坤
★民族研究★
门巴族研究综述
靳 坤
学术界对于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的研究目前尚未迎来高峰期,文章总结目前研究情况认为,学术界对于门巴族的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力度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对于聚居在我国西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应该尽快加大研究投入力度,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
门巴族;概述性研究;专题性研究
门巴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及东北边缘地区,与部分珞巴族、藏族人民世代聚居。由于非法麦克马洪线的分割,目前国内尚不能对门巴族总人口数进行完整详尽的统计分析:在2011年11月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中,我国门巴族的人口数据统计为10561人,而门巴族实际总人数约有4万余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非法控制区内。
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等种种因素,门巴族在建国前与外界接触甚少,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门巴族才逐渐发展起来,也开始被外界所熟悉了解,并于1964年正式被认定为单一民族。
一、门巴族研究情况
我国对于门巴族的研究始于边防工作者,源于人民群众,最初只涉及简单的社会调查。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门巴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及其社会历史发展。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于门巴族的研究正式展开。
(一)概述性研究
在门巴族研究的起步阶段,学术界以介绍门巴族为主,多描述性成果,后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门巴族研究综述文章。从笔者收集整理的资料来看,概括性研究资料丰富而综述文章数量屈指可数。
1.对于介绍门巴族的概括性研究
1956年至1964年,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持展开了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的对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的科学调查工作,并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之上,编写出版了各民族 《简史》《史志》等系列科研成果。随后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开始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各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报告也相继呈现。1974年莫俊卿、索文清等人在完成实地调研之后编写了 《西藏错那县勒布区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1](1978),将其打印成册供内部交流,并于1978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报告主要简单介绍了门巴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前后变化的情况,是解放后学术界对于门巴族地区的首次调查报告。对于门巴族概述性研究文章有张江华、吴从众的 《墨脱县的门巴族》[2](1978),文章对门巴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他相关介绍性文章还有顾祖成的 《勤劳勇敢的门巴族》(1979),索文清的 《“世界屋脊”上的门巴族》(1982)等。这些早期的对于门巴族的介绍性研究是门巴族研究的开端,为后来对于门巴族基本情况的调查奠定了基础。
对于门巴族较为全面、详尽介绍的专著有关东升主编的 《中国民族文化大观 (珞巴族)》[3](1995),著作成书于改革开放十余年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激起的中国热所吸引来的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兴趣,我国学者对于门巴族文化进行了基础性、系统性的研究和介绍。著作主要从门巴族族源与民族历史、民族语言、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生产活动、交通通讯与贸易、传统科学与卫生、教育与体育、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叙述门巴族。此外,还有其他调查报告如:《门巴族西藏错那县贡日乡调查》[4](2004)也根据门巴族几个聚居点做了相关社会调查,从宏观上介绍了门巴族的社会文化。另一部著作 《门巴族简史》[5](2008)以门巴族历史发展进程为研究主线,分章节介绍了古代、近代、西藏和平解放前以及解放以后的门巴族社会。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纂的 《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二)》[6](2009)分组整理了对门巴族若干地区的社会调查。
笔者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对于门巴族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有关机构和高校先后组织力量进入门巴族地区进行综合考察,他们所收集整理出来的珍贵资料真实的反映了当下门巴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文章、著作等科研成果的产生提供有利资料基础。
笔者认为,对于门巴族早期研究以描述、介绍为主,门巴族研究从无到有,起步时间较晚,但伴随着各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投入研究以及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们的深入调查使得门巴族的研究开始逐步呈系统化发展。
2.对于门巴族的综述性研究
在对门巴族研究的基础之上,有学者结合当时研究成果做出了相应分析:主要有历史回顾、载文统计分析、婚姻变迁等方面的研究。
陈立明的 《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的历史回顾》[7](2008)在总结门巴族研究发展历史后提出了当时的研究所面临的三点问题:研究人数少、重视程度低以及最重要的一点研究缺乏严谨性。基于门巴族人民世代居住地区的地理政治特殊性,在研究时需要学者秉持着严谨的学风,认真对待调查工作,切忌言语表述不当损害国家利益。文章在介绍门巴族从古至今的研究进程外,总结研究成果,为学者提出了研究要求,对之后的研究指导方向。张若蓉的 《关于 “门巴族、珞巴族”载文的统计分析》 (2009)[8]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载文数量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1980年到2008年间我国关于门巴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笔者发现,就研究成果的内容及数量来看,对于门巴族的研究多注重宏观概况,少专题深究,成果发表范围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通过研究文章归纳的 “论文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表”“论文作者及单位分析表”,笔者发现对于门巴族的研究范围较窄,多集中在少数固定学者上,“论文刊物载文统计表”中也发现研究前景不广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于门巴族的研究发展。向华娟的硕士论文 《勒布门巴族婚姻与家庭变迁研究》[9](2011)主要以勒布为例研究门巴族婚姻与家庭变迁。文章分析了学术界对门巴族婚姻、家庭的研究现状:研究方式以全面描述为主,范围多局限于传统婚姻家庭,少关注现代社会下的家庭婚姻,部分成果有研究错误等。
对门巴族综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2008年至2011年间,而在研究综述中屡次提到的相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研究不全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研究起步时间晚、研究资料相对匮乏。学术界的这一空白急需填补。
(二)专题性研究
门巴族与周边民族藏族、珞巴族之间的民族关系、门巴族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专题性研究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
1.关于民族关系的研究
门巴族、珞巴族、藏族是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经济文化交流引人探究。
对于藏门珞民族之间的关系早期历史文献就有不同记载,如 《红史》《德乌教史》《贤者喜宴》《门隅教史》《唐蕃会盟碑》以及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等。早期的历史资料从远古时期开始记载了他们之间的交往,藏文史料和汉文史料均有不同详略程度的记载。[10]
藏门珞民族的渊源深远,从古人类形成之初就有联系。有神话传说门巴族与藏族系同胞兄弟、藏门珞属同一祖先等,他们之间因生产劳动、经济发展等原因不断产生交流,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现代以来,门巴族与少数民族藏族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张江华的 《门藏历史关系刍议》[11](1984)。文章从门巴族与藏族关系的历史渊源论起:都有相同的关于猴子变人的民间故事传说。门巴族与藏族在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完全不同之处,各自保留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对于门珞关系的分析,有吴从众的 《西藏墨脱县门巴族的历史沿革》[12](1987)。作者从门巴族部分东迁到白马岗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介绍了门珞关系的发展过程。以门巴族东迁为行文主线,根据历史发展进程:门珞之争爆发后波密土王借机管辖治理,随后战败西藏地方政府,政权转至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开始行使其有效主权。陈立明的 《珞藏文化交流初探》[13](1994)主要研究藏门珞民族起源神话传说,以直接史料揭示民族之间的联系。根据文学作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习惯等历史资料,认为门巴族、珞巴族受藏族影响较大。陈立明的另一篇民族关系研究:《试论门、珞文化交流》[14](1995)则主要研究门巴族、珞巴族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之间的联系。两民族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争夺、宗教信仰差异、领土纠纷等原因曾产生冲突。冲突过后就是两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作者从门珞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仪式等方面分析门巴族受珞巴族文化渗透要更深刻:门巴族全面接受珞巴族的原始信仰;门巴族开始流行巫术活动。民间文学方面两民族相互渗透,一些民间文学更是很难划分族属。一些门巴族在东迁至墨脱之后,共同与珞巴族创造了一些故事、传说。作者节选部分两民族的情诗、故事等文学作品,直观的进行对比研究,清楚的看到了两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而文化的交融自是建立的经济交流基础之上的。至于陈立明在博士论文 《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15](2003),则从门、珞、藏三个西藏民族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于西藏民族之间的关系,学界关注重点集中在藏汉、藏蒙民族之间历史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忽略了门藏、门珞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研究以及三民族的关系。由于门巴族、珞巴族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段,高山阻断难与外界接触。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加之地理条件差,阻断了部分学者的研究之路。陈立明先后五次赴门巴族、珞巴族聚居地区深入调查,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条件。对于门珞藏民族关系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意义深远,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也十分重要。非法麦克马洪线的划定,是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犯,必须竭力抵抗,研究门珞藏民族历史渊源、发展关系是对历史的揭示。
关于门巴族历史上的迁徙过程,在扎西的 《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迁徙的政治经济动因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16](2012)一文中有所论述。文章介绍了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迁徙过程,从中总结分析了人口较少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民族冲突或战争、教派冲突、民族政策等原因。民族的迁徙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边缘政权。
关于民族关系的研究,笔者分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追根溯源,研究民族关系发展渊源;另一种则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从社会调查对比中看民族之间的关系,从当代环境发展下的意识形态分析形成依据以及当代民族关系研究。
2.关于宗教信仰的研究
门巴族由于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等原因,社会发展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原始生产方式下生活,崇拜自然信仰原始宗教。相关宗教信仰存在研究价值。
陈立明通过 《从 “房脊神”看门巴族的生殖崇拜》[17](1989)从原始的生殖崇拜入手,以人为主体,从人的主体意识角度出发分析门巴族社会的信仰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出于对生殖、生产的渴望自觉意识到对自然界的崇拜。
门巴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信仰习俗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在门巴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也不乏宗教信仰的交流。相关研究有陈立明的 《略论门巴族藏族宗教文化交流》[18](1994)。文章介绍了门巴族的信仰发展变化过程。作者认为,门巴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口较少、发展水平较慢的少数民族,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在面对强势文化信仰的压力之下,门巴族并没有处于被动地位,而是根据本民族现状有选择的吸收借鉴外民族信仰文化。藏族苯教、藏传佛教都对门巴族影响深远,门巴族以本民族文化体系为基础,选择性的吸收借鉴。陈立明的另一篇文章 《藏传佛教在门隅的传播和影响》[19](2006)主要就藏传佛教对于门巴族的影响展开论述,结合门巴族社会形态,分析藏传佛教能在门巴族地区滋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笔者认为,门巴族宗教信仰的发展需要学者深入民族地区了解,身临其境的调查,获得的田野第一手资料最为确切宝贵,能真实反映出人们的信仰情况及心理活动。由于宗教信仰的相关活动一般忌讳 “外人”参与,因此此类研究需要资深田野工作者或当地学者完成为最真实可靠。
3.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
相关民俗文化的研究主要有婚丧嫁娶、传统住房、传统体育文化等几个方面。
对于婚丧习俗的研究有陈立明的 《关于门巴族丧葬的考察与思考》[20](1991)文章根据考察获取一手资料,介绍了门巴族不同种类丧葬习俗的执行过程和禁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最后根据调查资料探究门巴族的观念形态和文化状况,认为门巴族的丧葬习俗是以死者灵魂为基础进行的,门巴族人民相信灵魂不死,而丧葬仪式也不仅为祭奠死者灵魂还有为在世亲人祈福。作者还根据调查得到的丧葬习俗追寻门巴族早期丧葬形式,根据门巴族信仰崇拜试图解释分析丧葬习俗的发展过程。
丁玲辉对门巴族的研究: 《略谈门巴族传统体育及其对门巴族传统文化的传承》[21](2005)主要针对门巴族传统体育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与藏族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从中看门巴族民俗文化及其发展趋势。
夏格旺堆的 《简述西藏传统的居住习俗文化》(2006)总述西藏传统的居住习俗兼议门巴族斜坡顶石楼居住结构。刘庆慧的 《门巴族婚俗文化特征及其与藏族婚俗的关系研究》[22](2007),是作者的深入调查的研究成果。调查以访谈、问卷为主,文章将访谈、问卷资料开展,最后总结出门巴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婚姻类型多样性、婚姻形式变异性、婚姻观念开放性及实用性等特点。
门巴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弱化、甚至消失,笔者在收集资料时发现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且有一些仅仅作为与藏族的对比部分存在,内容很少。学术界这一方面的研究急需填补,需要大量一手田野调查资料的补充。
4.关于文学艺术的研究
文学艺术的研究开始时间较早,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尤其对于七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的研究更是一度成为研究热点。
于乐闻 (于乃昌)的 《门巴族民间文学概况》[23](1979)从神话与传说、萨玛酒歌、古典情歌、叙事诗以及戏剧等方面概况介绍了门巴族民间文学的不同种类。
门巴族的民间文学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仓央嘉措情歌以及太波嘎列叙事长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直是备受争议和关注人物,对于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的研究有于乃昌的 《仓央嘉措生平疏议》[24](1982)。作者从仓央嘉措的生地、族属、教派信仰、卒年等多方面将存在的争议之处一一展列说明。理明 (陈立明)的 《近年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综述——兼谈仓央嘉措的族属及其它》[25](1988),就仓央嘉措生平研究、仓央嘉措情歌研究分析研究综述,从仓央嘉措的族属、教派信仰、卒年、情歌的内涵、歌体、翻译等方面进行研究。作者认为仓央嘉措系门巴族较为确切,同时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出希望集中力量研究 《仓央嘉措情歌》,对其校正并完成翻译。于乃昌在 《门巴族民间戏剧的审美启示》[26](1993)一文中介绍了门巴族取材于神话传说、魔幻性与现实性统一、强烈的动作性和虚拟性、时空表现的重叠性和紧缩性、艺术表现民主性和自由性的门巴族戏剧,文中兼杂戏剧 《阿拉卡教》的部分场景,给读者以直观介绍门巴族戏剧。此外,关于仓央嘉措的研究还有陈立明的 《〈仓央嘉措情歌〉与门巴族藏族的文学交流》[27](2003)。在介绍仓央嘉措及其情歌和争议话题外,还就仓央嘉措情歌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做了介绍,引申出对门藏文化交流发展的研究。张力凤的 《〈太波嘎列〉——恢宏的门巴族叙事长歌》(2005)则只是简单罗列介绍了 《太波嘎列》叙事长诗的部分片段,欠缺自己的研究分析。
对于门巴族文学艺术的研究,多集中在早期研究,后对其的研究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田野调查深入程度不足,学者更多开始关注门巴族的当前社会发展及趋势,对民间文学研究力度减弱;另一方面,门巴族文学艺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研究难度加大;由于门巴族通用藏文,掌握民族语言的人数减少,为文化保留、研究增加了难度。此外,学者更多关注仓央嘉措及相关研究,使之成为研究重点,对其他文化的研究有所忽略。
5.关于门巴族社会发展的研究
关于门巴族社会发展的研究数量较多,种类繁杂,资料丰富。
吴从众在 《解放前门巴族的封建农奴制度》[28](1986)中向读者展现了门巴族解放前的社会形态,门巴族人民在压迫之下奋起反抗。对于门巴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有陈理明 (陈立明)的 《门巴族教育刍议》[29](1994),门巴族在解放之前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以宗教教育为主,在解放之后开始大量修设学校,门巴族社会文明程度也显著提升,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重视教育。对于教育事业的研究还有朱玉福的 《门巴、珞巴族教育事业发展探讨》(2008)。
门巴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发展水平有限,朱玉福对此发表了 《论大力扶持西藏门巴族、珞巴族发展的意义》[30](2008)。面对门巴族社会存在的社会形态发育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各方面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状态,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有助于民族团结、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扶持门巴族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少数民族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陈立明在 《中国藏学》发表的 《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31](2010)从宏观角度看门巴族、珞巴族的社会发展,简单介绍门巴族、珞巴族社会发展到其社会制度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从社会方方面面发展。
此外,关于门巴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变化的研究有于乃昌的 《巾帼风采耀高原——记西藏妇女历史命运的变迁》(1995)、我国的反侵略斗争的研究有陈立明的 《近代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的反侵略斗争》(2004)、对于门巴族社会发展的研究有周云水的 《论西藏勒布门巴族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2008),以及脱慧洁从新闻传播角度研究的 《门巴族、珞巴族大学生媒介接触发展与影响》(2012)等文章。
综合分析,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制度、教育、社会变迁及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一方面的研究角度广,有从田野调查微观角度的分析也有从理论层次宏观角度的研究,有介绍性研究也有对比性研究等。
6.关于门巴族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
我国政府在2000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门巴族作为人口少小民族,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争取借此机会推动门巴族地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
相关的研究文章有王春蕊用因素法模型对门巴族未来人口发展做出预测的研究成果 《中国门巴族未来人口预测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2007),朱玉福的 《西藏门巴、珞巴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讨》(2007)及其的另一篇文章:《人口较少民族特色经济初探——以西藏门巴、珞巴族为例》(2008),文章根据门巴族经济特色提出了近七条建议,为门巴族地区量身定制发展特色经济的方法策略。此外还有陈立明的 《兴边富民行动与西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11),扎西的 《西藏门巴族经济发展状况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2012)等都从社会经济、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交通通讯事业等方面介绍了门巴族的社会发展。
文化发展方面,马宁的 《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32](2008)和陈立明的 《门巴族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33](2011)提出了对门巴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前者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保护对策,将政府职能部门、各大高校等相关部门的介入作为保护力量,后者主要根据前后发展对比研究当代门巴族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
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广大学者针对门巴族地区目前发展现状,结合以国家政策、发展方向,为其社会发展出谋献策,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此类研究以现实为依据,结合发展历史、发展前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二、门巴族研究的特点
总结学术界对门巴族研究,有以下特点:研究时间起步晚、研究力量单薄、研究深度不够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门巴族世代居住的地理位置不易于调查工作者深入研究,加之人口较少容易被忽略,研究工作者入手资料少、难度高,故研究人数不多。除此之外,对于门巴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研究也有所局限。由于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限制,只有部分学者有机会进入田野做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一手资料。故研究人员、研究范围受限严重。这就使得门巴族的相关研究在起步晚的基础上还出现研究程度较浅的问题。
同时,根据笔者整理的资料发现,研究人员及研究成果出版范围也受到限制。由于研究地域性、针对性特征明显,研究只限制在西藏相关地区。在研究机构、研究学者等方面受到局限,对于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极为不利。对于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研究多元化已经呈现,各方面均有所涉及但数量不多、深度相对不足。研究方法方面,学者已意识到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但受前文提到困难的影响,调查成果成绩不明显。
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对于门巴族的研究热度在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对于研究资金资助数量开始增长,研究机构也开始增加并逐步呈现系统化。对于门巴族的研究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前途,在深度、广度、发展变迁、现状研究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和发挥空间,正是由于学术界目前出现研究的空白才有学者们研究、发展的空间,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更为重大。
结 语
门巴族作为我国世代聚居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对其的研究意义重大,在政策发展背景下对于门巴族的调查研究显得格外重要且意义深远。
纵观学术界对门巴族的研究,我国对于门巴族的研究目前仍存在很大空缺需要学者去填补。对门巴族地区现状的研究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亟需加大对边境地区民族的研究力度,要求学者不畏困难,深入研究。同时继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错那县勒布区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
[2]张江华、吴从众.墨脱县的门巴族 [J].地理知识 (英文中国建设),1978年第7期
[3]关东升主编.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4]吕韶义.门巴族西藏错那县贡日乡调查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门巴族简史》编写组.门巴族简史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6]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7]陈立明.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的历史回顾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8]张若蓉.关于 “门巴族、珞巴族”载文的统计分析 [J].西藏研究,2009年第6期
[9]向华娟.勒布门巴族婚姻与家庭变迁研究 [D].陕西: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10]陈立明.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的历史回顾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1]张江华.门藏历史关系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2]吴从众.西藏墨脱县门巴族的历史沿革 [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3]陈立明.珞藏文化交流初探[J].西藏研究,1994年第3期
[14]陈立明.试论门——珞文化交流 [J].民族学研究,1995年第6期
[15]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 [D].四川: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16]扎西.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迁徙的政治经济动因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7]陈立明.从 “房脊神”看门巴族的生殖崇拜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8]陈立明.略论门巴族藏族宗教文化交流[J].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
[19]陈立明.藏传佛教在门隅的传播和影响[J].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20]陈立明.关于门巴族丧葬的考察与思考[J].西藏研究,1991年第1期
[21]丁玲辉.略谈门巴族传统体育及其对门巴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J].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2]刘庆慧.门巴族婚俗文化特征及其与藏族婚俗的关系研究 [J].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3]于乐闻.门巴族民间文学概况[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24]于乃昌.仓央嘉措生平疏议[J].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25]陈立明.近年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综述——兼谈仓央嘉措的族属及其它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26]于乃昌.门巴族民间戏剧的审美启示 [J].民族艺术,1993年第1期
[27]陈立明.《仓央嘉措情歌》与门巴族藏族的文学交流 [J].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8]吴从众.解放前门巴族的封建农奴制度[J].西藏研究,1986年第1期
[29]陈理明.门巴族教育刍议[J].中国民族教育,1994年第3期
[30]朱玉福.论大力扶持西藏门巴族、珞巴族发展的意义 [J].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1]陈立明.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 [J].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
[32]马宁.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J].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
[33]陈立明.门巴族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古 卿]
A Research Review on Moinba Nationality
Jin Kun
The research on Moinba nationality in academia is not enough at present,so the article after a research review holds on that the study on Moinba is still insufficient,an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Especially,the research on those minorities inhabited along the Tibetan reg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mor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too.
Moinba;sketch-research;topicality-research
C951
A
1674-8824(2015)02-0036-07
靳 坤,西藏民族学院研究生。(陕西咸阳,邮编:71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