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构视角下俄语成语涵义生成的耗散现象
2015-04-08首都师范大学俄语系王兰霞
首都师范大学俄语系 王兰霞
同构视角下俄语成语涵义生成的耗散现象
首都师范大学俄语系王兰霞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耗散是物质动态发展的特殊现象,作为同构的研究对象,耗散使得语言系统内各成分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确保了语言动态进化的发展,运用同构理论对成语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同构耗散不可逆现象
语言文化学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婕利娅 (Телия)为这个学科的建立和使之成为一门严肃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的动态发展为我们呈现出语言文化学发展的新阶段,即利用跨学科理论研究语言文化学的动态表现①Маслова 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М.,2001,2010.。语言文化学动态发展的新趋势是开始更多地关注同构的方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以往我们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知识都是进行传统的线性描述。近些年间,同构作为研究不同属性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的方法论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研究。语言就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自组织系统,若要揭示复杂的语言文化学体系的进化和自组织共相机制的价值认知特点,同构的方法显得尤为现实。而成语作为语言文化学最积极的单位,其涵义生成具有同构过程中的典型特征。
一 同构的概念
同构“синергетика”源自希腊语“synergia”,意为合作、协作。同构理论是1974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 (Г.Хакен)提出,它源于现代物理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横断科学。它通过分类、类比,来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哈肯认为,同构是很多的分体系共同作用的行为,其结果是在宏观的层面产生了相应的功能和结构。同构理论也可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俄罗斯哲学家弗洛连斯基当年就曾提到过现代同构学思想,认为“存在的联系……就是一种同构,是存在的共同活动,它与任何一种存在都不是等同的平衡关系,它与任何一种存在都是一种新的关系,同构即是共同活动作用的其中之一。”①Флоренский П.Столп и утверждение истины.—Т.2.[M].М.,1990.
哈肯曾在“能不能把同构的方法用于研究人的学科?”②Хакен.Г.Может ли мы применять синергетику в науках о человеке?[C].http:// spkurdyumov.narod.ru/Haken7.htm 2000.中指出,在一定社会的系统内,自然语言就是有序的参数,因为语言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的自组织系统的过程。声音系统的形成最初是建立在偶然事件的基础之上的,最终这一系列的声音组合与事件相关的典型特点被整体接受感知,储存在人脑中的记忆呈现出非线性的环境,语义结构在此非线性环境中自组织,换句话说,就是建立了一种有序的参数。同构的理论可以看作是构成新质量的理论,与传统聚合体相区别的是,同构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重在揭示其形成的动态性。因此,我们认为,语言文化学正是由于引入了同构学的研究方法,它内部价值涵义现象的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丰富。不但如此,语言内部形式的语言文化学再构建使我们从主客体关系中走出,保障了人对语言的介入观察。
二 同构的耗散现象
耗散是同构研究的对象。耗散“диссипация”术语本身源自英语词“dissipate”,即рассеивать(消散,散开),指系统内部的等级耗散了自身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的开放性是保证物质、能量交换和相互作用的条件,物质交换才是鲜活系统的重要品质。对语言文化学来说,能量的交换是指情感内容的交换,物质的交换是指声音物质的音位语义内容,信息则指涵义内容的交换。耗散结构理论(Диссипативность)是1969年普里戈金 (Пригожин)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是一种新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的理论,宇宙中活动的有机体既是这种开放性、非线性的典型代表。由于这些有机体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能量的交换,才保障了生态界动态的平衡。开放性是耗散理论中系统趋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①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对话》,曾庆红、沈晓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近些年,随着跨学科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这一理论广泛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跨学科使用语言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知识不够用了,要“充电”;很多化妆品广告上也都声称肌肤需要“充电”;某人的大脑不够使或是做了蠢事,会被称为大脑“短路”等等。这里的“充电”、“短路”跟物理学上的概念已经毫无关系,是典型的耗散现象。说明耗散结构正是开放的、不平衡系统积极作用下语言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动态形式,它涵盖了复杂的、开放的、非平衡的、不稳定的、非线性体系自组织的动态过程,通过进化了的内部形式相互作用,即兴的产生了在分支过程中创造具有语言文化特点的新的结构。而且,在同构聚合体框架下,由于语言文化的多相性,这种局部系统分支转换到一个新的质量时避免了重回原状的可能性。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不可逆转的过程产生了物质新型的动态形式,这个物质状态被普里戈金 (Пригожиный)称为是消耗的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的语言单位是同构的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几例俄语成语构成加以说明。
1)яблоко раздора
яблоко是“苹果”,是果实,没有民族文化成分,而成语яблоко раздора则意为“纷争的起源,不合之因”,它源自古希腊神话关于金苹果的故事。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纷争女神厄里斯未被邀请,便怀恨在心,她带来一个金苹果,上刻“属于最美者”字样。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为此争持不下,最后引发了特洛伊战争。语言的开放性使它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互动过程中,将苹果“яблоко”本身果实的含义耗去,散去,同时吸收了外部新的信息,语言内部的非线性机制使得不相干的两个对象相互制约耦合,通过自组织进入新的有序状态,形成了整体上完全不同于各部分的崭新涵义,即与раздор(不和睦,纷争,纠纷)发生了同构,具有了新的文化标记涵义,新涵义的产生既是同构的结果,新产生的成语与苹果没有任何的关系,逆转回去是不可能的。
Батюшков был яблоко раздора меж 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ми и московскими друзьями.(Ю.Тынянов,Пушкин)巴秋什科夫是引起彼得堡与莫斯科朋友之间不和的原因。
2)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
人类从远古时候起,在把某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供奉的同时,也将一些罪恶归咎于这些动物,甚至认为它们是不洁之力的根源。在斯拉夫民族中,由于山羊 (козёл)的角和身上的特殊气味,被认为是不洁之物,有谚语说,как от козла молока ни шерсти ни молока(从公羊的身上既得不到毛,也得不到奶)。成语“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源自古犹太人的仪式:以色列人每年一次要给上帝进奉贡品,这些贡品可以将人类的罪恶赎去,山羊的无用使它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牺牲品。在赎罪日,最高祭司把双手放在活山羊的头上,表示犹太人的罪过都到了山羊身上,然后把山羊赶到旷野,这只被赶到旷野的羊被认为是带走了人们所有的罪孽,故而被称作“替罪羊”。在人类的这种认知下,涵义的内部积累以及人的创造力最终会将这一形象指向了象征意义,《圣经》对此也有记载。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虽然也可译作“替罪羊”,不过此“羊”非彼“羊”,“羊”自身的意义已经耗散,成语中的替罪羊是指人,替别人受过的人。
Боюсь,что тебе придётся уйти с этой работы,иначе ты будешь вечным козлом отпущения.(В.Телия)我担心,你不得不离开这个工作,否则你将永远代人受过。
3)Разбитое корыто
“一场空,破碎的梦”,源自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渔夫告诉老婆说,他放了金鱼,还没有索要任何报酬时,老婆子埋怨他:“Хоть бы взял ты с нее корыто,Наше-то совсем раскололось.”(哪怕要只木盆也好,我们那只已经破得不成样啦。)金鱼给了一个新木盆,老太婆骂老头子:“Выпросил,дурачина,корыто!В корыте много ль корысти?”(真是个老笨蛋,你只要了只木盆。木盆能值几个钱?)发音上的近似使 корыто与корысть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建立了联系。破木盆 (разбитое корыто)作为故事的结尾,又一次出现时,已经不再是之前意义的破盆了,它是一个耗散结构,它喻指老婆子黄粱美梦,一无所得。在语言非线性进化的发展中,语言与周围现实的文化历史不断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普希金笔下的破盆的涵义已经散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它现在的涵义“一场空,破碎的梦”。于是成语сидеть(остаться,оказаться)у разбитого корыта;вернуться к разбитому корыту(最后一场空,一无所有)应运而生。
Как только Маша лишится протекции князя,она в театре окажется у разбитого корыта.Завистницы её заклюют,и карьера её как балерины окончена.(Форш,Михайловский замок)一旦玛莎失去公爵的庇护,她在芭蕾舞剧团里将一无所有。嫉妒她的人会极力排挤她,她的演员生涯也将结束。
三 成语涵义生成的耗散机制
接下来,我们再通过成语的具体涵义生成说明其同构过程中的耗散特点。成语 (кремлёвский горец),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克里姆林宫的山民”,但实际暗指斯大林,成语意义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白银时代诗人曼德施塔姆曾写到:мы живём,под собою не чуя страны(О.Мандельштам.1924)(我们活着,却感受不到脚下的国家)。在俄语词汇中 (кремлёвский)即克里姆林宫的,(горец)即高加索山民,诗人的创造性思维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崭新的涵义。在口语化涵义表达之前,它们的词汇意义与斯大林、苏共党的书记没有任何关系。在涵义生成的同时,多相的涵义成分就进入到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其涵义绝不是两个原本意义的叠加,而是耦合构成新的涵义,二者是彼此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首先是建立在认知与符号的基础上,认知符号的方法帮助我们分析语义构成的原因,说明语言符号始终是处在与思维和言语活动的相关中,为进一步揭示涵义构成中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可能性。
根据语言同构理论,社会、意识、语言作为人类的存在是彼此联系的,在自然界动态的空间中与周围的文化历史环境也是密切联系的。众所周知,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作为苏共最高领导,深居克里姆林宫,当时社会环境的大背景,意识形态的桎梏,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出生于格鲁吉亚高加索的这个山民 (горец)与现今居住在克里姆林宫的 (кремлёвский)统治者斯大林这一暴君形象联系在一起,克里姆林的 (кремлёвский)、山民 (горец)的物质、信息能量耗散出去的同时,也吸收了新的能量信息。于是,成语:克里姆林宫的山民 (кремлёвский горец)意旨斯大林 (Сталин),成为了斯大林的代名词。而这个过程正是认知、语义和文本环境复杂的、非线性的同构作用,是一个耗散结构,同时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文本作为认知交际现象,它不仅包括文本本身,还有各种超语言因素,如关于世界的知识,对事物看法,价值取向等,这些对于感知理解周围的信息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成语涵义的产生是一定文本环境下系统内部各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过程,是内外两股信息流相互作用的同构结果,每一种信息流对成语涵义的生成都是必需的。进入涵义生成的外部环境可以看作是外部信息资源,它可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由事物的特点决定信息。如成语 (жеребец стоялый)的构成,жеребец:公马、种马,与 (стоялый)组合,涵义构成时客体固有的特质被激活,стоялый:长久停滞的、久存的,好久未骑的,成语 (жеребец стоялый):好久未骑的种马,意指“人”,二者耦合产生新的涵义,而жеребец:公马、种马意思耗散,即指极为懒惰之人。
成语(глухая тетеря)的构成,тетеря:黑琴鸡,活动能力很强,善鸣叫,听力甚好,但雄性在求偶过程中会有短时间的失聪甚至失明现象,因此很容易成为猎人的囊中之物。由于这个特点,与 (глухая)组合,客体固有的特点被激活,意指“人”,而且是不太聪明的人,笨拙的人。тетеря:黑琴鸡的意思耗去。
2)隐形的外部信息资源。如成语 (игра с огнём):玩火,其联想涵义的形成是源自对客体的认知,是一种原因结果关系,与“火”的联系隐含的就是危险的后果,意指危险的事情或行为。
成语(железный занавес):铁幕,它实际是观念词(непроницаемость):深奥莫测的体现。(железный):铁的;其联想涵义源自对“铁”这一物体的认知,穿不透的,冰冷的,(занавес):幕,舞台上隔绝观众与台上联系的幕帘。成语铁幕帘 (железный занавес):不相干的二者组合在一起,是一种非线性的结构,相互制约耦合构成整体新涵义,幕帘的涵义已经散去,指天然屏障,成语(железный занавес)多指人或是国家在交往中或是政治上封闭自己,不让人看清真正面目。
3)预设型信息流。成语涵义生成是基于文化历史的背景知识。如成语(дело табак):指事情非常糟糕,涵义定型源于背景知识的联想——伏尔加纤夫的劳苦生活。纤夫们拉拖驳船时经常要趟水过河,为了不弄湿装烟丝的荷包,保护好打火的火镰,他们在趟河时把这些东西套在脖子上,到水深处时会喊叫“под табак”(托住烟袋),意旨要有麻烦了,很糟糕。成语 (дело табак):事情非常糟糕,涵义由此产生。再如:卡托夫斯基的理发师 (парикмахер Котовского)其预设特征是:卡托夫斯基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本人秃顶,他无需理发师的。完全不相干的非线性组合,构成全新的涵义,逆转回去不可能。成语带有了诙谐色彩,指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4)人们的情感、对客体的态度也会是涵义生成的外部信息资源。成语搭配 (круглый дурак),(круглый)“圆的”一词本身就包含了情感评价,意思是十足的傻瓜笨蛋;(робкая душа):胆小、胆怯的人,(мыльная опера):低劣的连续剧。
语言系统中被激活的词汇语义结构是成语涵义生成的内部信息资源,如成语 (чёрный как смоль),黑色的 (чёрный)一词进入到成语意义中,指漆黑的头发,成语 (чёрная дыра):黑洞、(звёздная болезнь):明星病等。
总之,成语涵义是认知、语义结构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涵义同构就是认知、语义相协调、相匹配的过程。在语言同构聚合体框架下,成语涵义的生成具有典型的耗散特点。
四 结 语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耗散是物质动态发展的特殊现象,作为同构的研究对象,耗散使得语言文化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确保了语言的动态进化。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内部储备中,成语涵义的生成,都不仅仅是语言系统内的派生过程,而是语言、意识、社会、文化、历史融合在一起的语言创造性思维的同构活动。这些成语的出现只是文化认知冰山中能够看到的一小部分,其背后蕴涵了语言和非语言巨大的创造力以及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人类语言意识通过文化标记的语言符号不断折射出人类价值涵义的内容,成语作为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最有价值的语言单位,是语言对社会文化空间急剧变化的独特反映,是语言意义与文本涵义的辩证统一体,拥有涵义同构的复杂系统,其涵义生成更是呈现典型的耗散特点,反映了意识的转折、变化。因此,运用同构理论对成语涵义生成进行研究很有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