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翻译研究的新发展——《翻译的认知探索》评介

2015-04-08王福祥卢卫中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述评内容

王福祥, 卢卫中

(1.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2. 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认知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翻译的认知探索》评介

王福祥1, 卢卫中2

(1.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曲阜273165;2. 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 山东 日照276826)

卢卫中(1965-),男,汉族,山东莒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与翻译、文体学。

[摘要]《翻译的认知探索》一书展现了近几年来翻译认知研究在研究方法变革与研究设计革新方面的最新进展。该书所收集的论文或使用有声思维法、键盘记录法、屏幕录像法和眼动跟踪法等认知翻译研究的老方法研究新问题,或引入皮肤电流反应、血液容量及压力、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等生理学研究新方法探讨老问题,或几种方法并用多渠道收集数据,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是本书的特色。研究内容涉及翻译能力发展、译者不确定性管理、认知努力、翻译指向的阅读方式、译者注意力在原文与译文间的分布情况等。本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其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翻译的认知探索; 内容;述评

传统翻译研究以对比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重视译文与原文语言层面的静态对比研究,着力探讨原文转换为译文的手段及技巧。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将翻译活动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讨论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问题,扩大了翻译研究视野。翻译活动既是双语转换活动,也是社会文化活动,但翻译终归是译者的认知心理活动,译文则是译者认知心理活动的结果。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大脑“黑箱”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求促成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翻译研究开始深入探讨翻译主体认知问题,翻译认知学派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翻译认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取得的一系列代表性成果体现在Lörscher(1991,1996)、Gutt(1991,1992)、Danksetal.(1997)、Olohan(2000/2006)、Tirkkonen-Condit&Jääskeläinen(2000)、Alves(2003)、Göpferichetal(2008,2009)、Meesetal(2009)以及Shreve&Angelone(2010)等专著和论文集中。2011年,ContinuumInternationalPublishingGroup出版了SharonO’Brien主编的《翻译的认知探索》(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一书。该书由2009年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口笔译协会认知翻译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结集而成。创新研究方法和突出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以提高研究生态效度是该书的两个显著特点,展现了认知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进展,对于拓宽我国翻译界的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完善翻译实证研究设计,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对该书作简要评介,以期为目前国内发展缓慢的认知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0 内容简介

全书由前言和10篇文章构成。前言中,编者简单介绍了目前认知翻译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口语报告法(TAPs)、按键记录法(keylogging)、屏幕录像法(screenrecording)、摄像头录像法(webcamrecording)、眼睛跟踪法(eye-tracking)、生理学研究法(physiologicalmeasures) (包括脑电扫描(EEG)、皮肤电流反应(galvanicskinresponse)、血液容量及压力(blood-volumepressure)、功能性磁共振(fMRI))、问卷法及访谈法等,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典型用途和优缺点等。书中各研究的最大亮点体现在鲜明的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或者使用老方法研究新问题,或者引入新方法探讨老问题,或者几种方法并用,借三角互证法多渠道收集数据,提高实验生态效度,充分体现了该书“翻译的认知研究”这一主题,集中展现了翻译认知研究在研究方法变革与研究设计革新方面的最新进展。

Ericsson和Simon(1984/1993)指出,受试能够精确地报告工作记忆中被注意(有意识加工)的信息。此观点逐步被认知翻译研究者采纳,成了认知翻译研究口语报告法的主要理论基础。Jääskeläinen在该书的第一篇文章“回归学科基础:口语报告法用于翻译过程研究的效度和信度研究”中,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并论证了口语报告法应用于研究翻译过程研究时在选择受试、任务分析和翻译任务类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三、四篇文章集中展现了翻译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PATCEGroup在“PATCE翻译能力模型效度研究结果:翻译项目和动态翻译指数”中在描述翻译项目变量及“动态指数”和“连贯系数”的数据的基础上讨论动态翻译指数问题。结果发现,译者动态地对待和处理翻译是翻译能力的一个特征,并对译文的可接受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动态地对待、处理某一文本及其衍生问题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可接受性间关系密切。Göpferich等在“翻译能力习得探索:分析标准验证”中综合运用有声思维法、按键记录法、摄像头录像法、屏幕录像法、短时回溯式访谈法及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翻译能力发展过程,修正了相关翻译能力模型及翻译能力习得模型,对于提高翻译教学有很大的启示。Cintrão在“翻译新手的翻译能力发展研究:语料库设计与按键记录数据分析”一文中创建新型平行翻译语料库,以译文、翻译过程数据和关于译文的相关访谈数据为参照,讨论了翻译能力发展问题,指出翻译学习者成长为职业译者的过程不是直线上升的,在某些阶段学习者翻译能力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该研究对深化翻译能力研究和提高翻译能力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第五篇文章中,Angelone&Shreve以有声思维法和屏幕录像法为主进行实验,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不确定性管理策略与翻译质量间的关系问题,指出连贯和有效的元认知捆绑(metacognitivebundling)与译文整体质量成正相关关系;译者能够发现问题是避免翻译错误的关键;如果译者不能发现问题,不确定性就不会产生,与不确定性管理关系密切的策略元认知过程也就不会发生。

第六至十篇文章以眼动跟踪技术为主,以脑电扫描法、按键记录法等为辅开展翻译过程研究。Lachaud综合使用眼动跟踪技术、脑电扫描法和按键记录法研究译者翻译假同源词、真同源词和非同源词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证明假同源词最难加工,真同源词最易加工,非同源词居于二者之间。实验同时证明,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测量译者认知负担是可行的、有效的。Chang利用眼动跟踪技术,在分析译者瞳孔直径、注视次数、注视频率、完成任务时间、眨眼频率等数据的基础上,探讨认知努力在翻译方向上的不对称性(translationasymmetry)问题。结果表明,译者付出的认知努力与翻译方向有关,方向不同则认知努力不同;在语篇翻译层面,母语译为外语比外语译为母语需要译者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Alves等利用眼动跟踪技术,以受试的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平均注视时长为因变量,以阅读任务方式为自变量进行实验,研究翻译指向的阅读方式问题。结果显示,译者阅读原文的方式不同,译者付出的认知努力也不同。Sjørup综合利用眼动跟踪技术和按键记录法研究隐喻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认知努力问题,指出译者的认知努力与隐喻意象在目的语中的出现频率和适用性有关;如果原隐喻意象在目的语中出现频率低、适用性差,译者在发现通过直译保留原隐喻意象不可能的情况下转而采取意译(paraphrasing)策略,从而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与Sjørup不同的是,Jesen运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则是译者注意力在原文与译文间的分布问题。研究发现,译者注意在原文和译文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更多地注意译文,对原文注意相对较少,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译者一边注意原文一边产出译文的平行注意(parallelattention)现象。

2.0 简评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西方译学出现从译作到译者,从成品到过程的转向,翻译界开始引入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卢卫中、王福祥,2013)翻译研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翻译研究的认知心理转向为解答“译者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为翻译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视野。进入新世纪以来,翻译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认知翻译研究进入了令学界瞩目的快速发展期,而《翻译的认知探索》则代表了这一阶段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新方法,创新性突出。

早期的认知翻译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采用口语报告法收集实验数据(韩淑芹、孙三军,2010),但是随着认知翻译研究的深入开展,口语报告法的缺陷愈来愈受到关注(Krings,2001;Jakobsen,2003)。为弥补口语报告法的不足,1990年代末按键记录法应运而生(Jakobsen&Schou,1999),与翻译日记法、反思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一起用于翻译过程研究。之后,屏幕录像、摄像头录像、眼动跟踪等方法逐渐被应用于认知翻译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认知翻译研究的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新方法开展研究是该书的一大特点。比如,ChristianMichelLachaud开创性地将脑电扫描法用于研究翻译认知机制问题,研究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取得的数据详实客观,对于今后的翻译认知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开启了神经生理学研究法用于认知翻译研究的新时期。这一方法的引入必将为认知翻译研究带来长期而广泛的影响。另外,该书10项研究中有5项采用了同样令国内译界耳目一新的眼动跟踪技术来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翻译认知机制、认知努力在不同翻译方向、阅读方式及隐喻翻译中的变化以及译者注意力在原文和译文间的分配等问题。脑电扫描法和眼动跟踪技术的使用为揭开神秘的译者大脑“黑匣子”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新的方法与工具。同时,以上研究的成功开展证明,脑电扫描法和眼动跟踪技术等方法在认知翻译研究中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值得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第二、使用三角互证,生态效度突出。

采用三角互证法开展认知翻译研究是该书的又一特色。三角互证法是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同一现象, 收集不同类型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彼此验证得出的结论。该方法原是土地测量、军事、航海等领域中常用的方法,后来被借用到其他研究领域。三角互证中的三角除了指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之外, 还指不同的资料来源、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理论假设、不同的时间和情景、样本中不同的人群等等。采用三角互证来研究同一现象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研究结论的质量、效度和可靠性。(于晓波,2005)该书中的大多数研究都选用了三角互证法进行实验设计,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Göpferich等的研究。该研究采用有声思维法、按键记录法、屏幕录像法、摄像头录像法、短时回溯式访谈法及调查问卷等六种方法收集数据,探讨了翻译能力习得问题。研究中受试一边翻译一边口头报告翻译思维过程。同时,以基于Translog程序的按键记录法记录受试输入译文过程中所有的按键活动,包括修改、删除、增加、剪切、复制、光标移动、停顿及停顿次数、时长和分布情况。基于CamtasiaStudio程序的屏幕录像法及摄像头录像法用于记录受试使用电子资源及其他资源情况。翻译任务完成后,受试立即完成调查问卷,回答翻译过程中的感受、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翻译任务的难度、对所选翻译问题解决方案的满意度、译者的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受试接受短时回溯式访谈。Göpferich等“六管”齐下,对受试翻译过程进行立体交叉式观察,多种数据相互验证,研究生态效度高,所得研究结果客观,为认知翻译研究提高研究生态效度做出了榜样。其他比较典型的研究还有Cintrão通过创建新型平行翻译语料库,使用按键记录法和访谈法,讨论了翻译能力发展问题;Lachaud以使用脑电扫描法、眼动跟踪技术和按键记录法为基础进行实验设计,分析翻译认知机制问题;Sjørup和Jesen则将眼动跟踪技术和按键记录法分别用于研究隐喻翻译和译者注意力分配等问题。由此可见,使用三角互证法设计实验,多渠道采集数据,各种数据相互验证,提高实验生态效度是该书中大多数研究的共同特征。

俗话说得好,瑕玉互现,长短共存,该书各研究彰显的上述优点同样遮蔽不了其固有的缺陷。各种研究方法收集到的数据具有不可代替性,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思维。这种实证翻译研究主要建立在Ericsson&Simon(1984/1993)提出的 “信息处理模式”基础之上,认为译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不同信息状态(informationstate)组成的线性序列信息加工过程。但是翻译是译者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发起的社会文化活动,该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目的性情景行为和翻译的语言、认知过程来实现的。翻译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翻译过程”受译者“思维习惯”、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具体翻译行为的情景语境等多种因素制约,所以实验中变量的选择、实验环境的控制难度很大。(穆雷,2011:147)所以书中各研究在实验设计、受试选择、操作规范、数据整理与分析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对此,该书的编者在前言里也指出,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应该采用更为综合的描述方法(integrativedescription),将译者的人生阅历 (如价值观、情感、个人经历)纳入研究内容,以弥补实证研究之不足。(O’Brien,2011:11)

3.0 对我国译界的启示

当前,西方认知翻译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方面不断创新,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群体和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而在我国,认知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落后于西方译界。(邓志辉,2011)西方认知翻译研究者正致力于创新研究方法,着重采用三角互证进行研究设计的潮流与目前我国认知翻译研究方法单一以及研究设计方面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出现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译界对西方认知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许多研究者对近年来在西方认知翻译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摄像头录像法、屏幕录像法、按键记录法、眼动跟踪法及神经生理学研究诸方法等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更无从谈起在研究中综合利用了。因此,《翻译的认知探索》为我国译界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西方认知翻译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的窗口,为我们了解并借鉴使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及提高研究设计的生态效度提供了宝贵机会。

参考文献

[1]Alves,F.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2003.

[2]Danks,J.H.etal.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Inc., 1997.

[3]Ericsson,K.A. &H.A.Simon.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M].Cambridge:MITPress, 1984/1993.

[4]Göpferich,S.,A.L.Jakobsen&I.Mees. Looking at eyes: Eye-tracking studies of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processing[C].CopenhagenStudiesinLanguages(36),Copenhagen:Samfundslitteratur, 2008.

[5]Göpferich,S.,A.L.Jakobsen&I.Mees. Behind the mind: Methods, models and result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C].CopenhagenStudiesinLanguages(37),Copenhagen:Samfundslitteratur, 2009.

[6]Gutt,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lackwell, 1991.

[7]Gutt,E. -A. Relevance Theory: A Guide to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M].NorthDakota:SummerInstituteofLinguistics, 1992.

[8]Jakobsen,A.L. &L.Schou.Trans-logdocumentation[A].InG.Hansen. Probing th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C].CopenhagenStudiesinLanguage(24),Copenhagen:Samfundslitteratur, 1999.51-186.

[9]Jakobsen,A.L.Effectsofthinkaloudontranslationspeed,revisionandsegmentation[A].InF.Alves.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 2003.69-95.

[10]Krings,H.P. Repairing Text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Processes[M].Kent,Ohio:TheKentStateUniversityPress, 2001.

[11]Lörscher,W.Translationperformance,translationprocess,andtranslationstrategies:Apsycholinguisticinvestigation[A].InS.Tirkkonen-Conduit. 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C].Tübingen:GunterNarr, 1991.271-275.

[12]Lörscher,W.Apsycholinguisticanalysisoftranslationprocesses[J]. Meta, 1996,(1):26-32.

[13]Mees,I.,F.Alves&S.Göpferich. Methodology,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 A Tribute to Arnt Lykke Jokobsen[C].CopenhagenStudiesinLanguage(38),Copenhagen:Samfundslitteratur, 2009.

[14]O’Brien,S. 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C].London:ContinuumInternationalPublishingGroup, 2011.

[15]Olohan,M. Intercultural Fautlines—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 Textual and Cognitive Aspects[C].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Ltd./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000/2006.

[16]Shreve,G.M. &E.Angelone.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C].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2010.

[17]Tirkkonen-Condit,S. &R.Jääskeläinen. 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Outlooks on Empirical Research[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2000.

[18]邓志辉. 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J]. 中国翻译,2011,(3):68-71.

[19]韩淑芹,孙三军. 基于实证角度的翻译过程之变量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10,(6):82-87

[20]卢卫中,王福祥.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606-616

[21]穆雷.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2]于晓波. 对教育科学研究中三角互证方法的探析[J]. 保山师专学报,2005,(5):73-75.

本刊稿约

1.本刊为外国语言文学双月刊,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师范大学主办,1980年创刊,每年六期,逢双月出版。本刊宗旨为:立足国内外学术前沿,展示外国语言文学最新研究成果,推介外语名家力作和新秀新作,开拓外语研究视野,繁荣外语教育事业。

2.本刊常设栏目有“语言研究”、“教学研究”、“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新书评介”等。来稿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正文篇幅8000字左右;书评5000字之内。本刊主要刊登中文稿件,适量接受海外学者的英文稿件。本刊不收版面费,寄送论文作者当期样刊两册。

3.本刊已经采用网上稿件采编系统,投稿请登陆http://www.wyjx.sdnu.edu.cn/,点击“在线投稿”,根据提示注册并上传稿件。投稿成功后,可使用“在线查稿”,查询稿件的处理进度。

4.本刊参照国际惯例,严格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决定稿件录用与否。审稿周期为三个月,若三个月未收到稿件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稿件。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

5.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 Review ofCognitiveExplorationsofTranslation

WANGFu-xiang1, LU Wei-zhong2

(1.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2.CollegeofTranslationStudies,QufuNormalUniversity,Rizhao276826,China)

Abstract: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 is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which are reflections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esign of the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book is characterized by probing into new areas of the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methods such as TAPs, keylogging, screen recording and eye-tracking, by re-examining the old areas with newly introduced methods such as galvanic skin response, blood-volume pressur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r by combining several methods in a single research to enhance the ecological validity. Areas of research covered in this book includ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translation uncertainty management, cognitive effort, translation-oriented mode of reading, distribution of translator’s attention between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etc.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ook and makes a comment on its merits and demerits as well.

Key words: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contents;review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5)01-0108-05

作者简介:王福祥(1973-),男,汉族,山东新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2WE15)、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4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3-10-19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1-015

猜你喜欢

述评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