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语言类型学视野

2015-04-08高秀雪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1期

高秀雪

(青岛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语言类型学视野

高秀雪

(青岛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英语中动结构和汉语“V-起来”中动结构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表现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各个方面,无论是中动事件,还是中动主语论元、中动词和附加成分都存在区别。概括来说,汉语中动结构的生成制约没有英语严格,中动构成自由度高,汉语中动结构更具有多产性。英汉中动结构的差异具有语言类型学原因:汉语为话题凸显语言,英语为主语凸显语言;汉语的论元实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汉语是体貌凸显语言而英语是时态凸显语言。英汉中动结构和各自的语法相一致,汉语语法比英语语法更能满足中动结构生成的条件。

[关键词]中动结构;多产性;语言类型学

1.0 引言

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生成语法领域达到一个高潮,21世纪以来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在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领域。目前,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相对而言,对汉语中动结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甚至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还存在较大的分歧,研究人员对汉语中是否存在中动结构、是何种结构还没有定论。争议较多的中动结构有“NP+V-起来+AP结构”、“意念被动句”、“难易结构”、“受事主语结构”,其中“NP+V-起来+AP结构”最为广泛地界定为汉语中动结构,如Sung(1994),Ji(1995),曹宏(2003),杨晓军(2008),何文忠(2007)。但是“NP+V-起来+AP结构”的中动地位也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余光武、司惠文(2008)认为只有部分“NP+V-起来+AP结构”是中动结构,殷树林(2006a,2006b)、Wang(2005)否定“NP+V-起来+AP结构”的中动地位,因为该结构与英语中动结构在句法和语义上存在差异。

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承认“NP+V-起来+AP结构”的中动地位,都是在比附英语中动结构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比附英语中动结构并不是不可取,因为我们先认识了英语中动结构,然后才去寻找汉语中有无该类结构。问题是这种比附应该基于跨越语言中动结构的定义特征,而不是完全比附英语中动结构的任何特征。Lekakou (2005)指出,中动结构是一个语义概念,不同语言按照符合自己形态句法的方法来实现。英汉中动结构应该如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其差异是由英、汉语的不同语言属性决定的。我们赞成“NP+V-起来+AP结构”为汉语中动结构,但并不否认其他结构中动地位的可能性,本文只比较英语中动结构和“NP+V-起来+AP结构”,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它们的差异进行解释。英汉中动结构如下:

(1) a. The car drives easily.

b. 这辆车开起来很容易。

2.0 英汉中动结构的差异

根据Jackendoff (1990)概念结构,高秀雪(2013)把中动事件分析为致使事件,在主题层,主语论元的题元角色为致使者(Causer),在动作层,主语论元为受事(Patient);就力的传递而言,主语论元为反施力者(Antagonist)。因此主语论元具有多个语义角色,一对多的句法语义关系使得中动结构既具备主动语态的特征,又具备被动语态的特征。中动事件决定中动结构的各个成分选择,能够解释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但是,英汉中动结构存在许多差异,表现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各个方面,这与英汉中动事件的细微差异和各自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总的说来,汉语中动结构生成的制约没有英语那样严格,汉语中动结构更具有多产性。

2.1 动词选择

英语中动构成受动词体貌限制,英语完成动词(accomplishments)可以进入中动结构,一些隐含状态变化的活动动词(activities)也可以进入中动结构。根据中动事件,中动主语作为反施力者必须作用于动态事件,并且带来主语状态变化效果,因此,中动动词具有致使性、持续性和变化性特征,如(2)所示:

(2) a. The pill swallows easily. (完成动词)

b. The book reads easily. (活动动词)

汉语中动构成也受动词体貌限制,但是汉语中动结构动词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较多的活动动词能进入汉语中动结构。汉语中动结构更注重过程,状态变化结果并不是必须的,如(3)所示:

(3)a. *French learns easily.

a’. 法语学习起来很容易。

b. *This job does easily.

b’. 这件工作做起来很容易。

但是,相对英语中动结构中的完成动词,汉语中动结构中的完成动词表现出较大的限制性,具有显性结果的完成动词复合词不能进入汉语中动结构,如(4)所示,相应的英语中动结构都可以接受:

(4)a. The vase breaks easily.

a. *花瓶打破起来很容易。

b. The door kicks open easily.

b’. *这扇门踢开起来容易。

c. Plastic tires wear flat easily.

c’. *塑料轮胎磨平起来很容易。

除了体貌限制以外,英语中动动词还必须满足意愿(volitional)条件,即中动动词必须是意愿动词,但是汉语中动结构中,有些非意愿心理动词可以压制成意愿动词,如“忘”、“理解”、“掌握”、“领会”等,如(5)所示:

(5)a. 这篇课文理解起来不容易。

a’. *The text doesn’t understand easily.

b. 他的谈话领会起来不容易。

b’. *His talk doesn’t grasp easily.

2.2 主语论元选择

英汉中动结构的主语位置允许非受事论元出现,核心论元和附加语论元都可以作主语。英语中动结构附加语论元比较少见,主要有材料论元(如The wood carves the toy easily.)、方式论元(如The music dances better than the other.)、工具论元(如The pen writes well.)、地点论元(如The bed hides under easily.),其中最常见的是工具论元,其他论元并不多见,而且接受性也存在分歧。Greenspon (1996)就指出,附加语中动结构具有边缘性(marginal)和口语性特征,说话者可以接受The bed sleeps well (comfortably),但并不是所有说话者都接受*This bed sleeps easily。汉语中动主语选择题元角色更具有灵活性,除了工具、材料论元比较普遍外,汉语中动结构地点论元也很常见,如(6)所示,这些汉语中动句没有相对应的英语中动句,或者是接受性不高。

(6)a. 食堂吃起来很方便。

a’. *The dinning hall eats conveniently.

b. 石凳夏天坐起来很舒服。

b’. *The stone chair sits comfortably in summer.

汉语还有特有的附加语论元中动结构,杨晓军(2008:113)指出,来源、对象、方式、和目的等语义成分做主语的中动结构是汉语所特有的,如(7)所示:

(7)a. 公款吃起来很“惬意”。(来源)

b. 名人采访起来很不容易。(对象)

c. 烧烤吃起来挺浪漫的。(方式)

d. 研究生考起来很难。(目的)

英语中动结构的非施事主语内在属性对于句子的可接受性起着关键作用,谓语必须凸显主语实体的内在属性,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在语义上必须融合,中动构成要满足责任(responsibility)条件限制。(8)中的句子在接受程度上出现不对称,主语实体的内在属性和谓语凸显的特性必须一致,“the book”只为出售负责,如具备内容丰富、封面漂亮、价格便宜等内在属性,与购买没有关系;同理,“孩子们”也没有容易教的内在属性,不能为容易教发挥责任作用。

(8)a. This book sells well.

a’. *This book buys well.

b. These ideas teach easily.

(Hoekstra & Roberts, 1993: 202)

b’. *These children teach easily. (ibid)

汉语中动事件不同于英语中动事件,主语实体并不对中动事件负责,而是说话人对主语实体的评价,主语实体特性是说话人赋予的临时性特征,未必是内在属性,因此,汉语中动的主语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接受程度不存在不对称,如(9)所示:

(9)a. 这本书买起来容易。

a’. 这本书卖起来容易。

b. 这些思想教起来容易。

b’. 孩子们教起来容易。

Fellbaum (1986:17)认为创造动词(creation verbs)不蕴含状态变化,不能出现在中动结构中,如*The novel writes well。但是,我们认为中动结构能否接受取决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融合,泛指名词短语表示的实体已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中,就可以作为中动主语论元,如This kind of novel writes well。因此,英语中动结构中创造类(creation)动词只能与创造完成的主语实体或已经存在于心理中的主语实体相融合,因为对于还不存在的实体,其内在属性无从谈起,而汉语中动结构对这一要求并不敏感,因为汉语主语可以不凸显内在属性,(10)中的英汉对比可以看出英汉中动事件的不同。

(10)a. *The house builds easily.

a’. 这栋房子建起来很容易。

b. Houses build easily.

b’. 房子建起来很容易。

2.3 状语选择

状语是英汉中动结构最大的区别。英语中动结构的状语是副词短语,而汉语中动结构的状语是形容词短语,英汉中动结构分别为“NP+V+ADV”和“NP+V-起来+AP”。英语中动结构的副词短语是可选择的,根据Grice (1975)量的准则,中动句要具有新闻价值性,语境、否定、情态等手段可以替代状语的作用,使得主语满足责任条件,如(11),而汉语中动结构的形容词必须出现,汉语中动句不受语用条件制约,AP的出现是语法规则,如(12)所示,状语的缺失可能影响英语中动句的接受程度,而缺失AP的汉语中动句不符合语法:

(11)a. The shirt does not wash.

b. The floor might wax.

(12)a. These chairs fold up.

b. *这些椅子折叠起来 。

英语中动结构的副词短语类型有限,Dixon (1991)观察到,只有少数副词进入中动结构,如表示速度的(slowly、fast、quickly)、价值的(well、properly)、难易的(easily、with/without difficulty)。大多数副词是促进类副词,阻挡类消极副词很少出现,如(13),这与英语中动句的语体风格有关,英语中动句大多用于广告中。汉语中动句没有语体限制,促进类和阻挡类非意愿形容词短语都可以进入中动结构,AP是说话人对主语实体的临时性评价。

(13)a. *The bread cuts hard.

a’. 这种面包切起来很难。

b. *The problem solves with difficulty.

b’.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英语中动副词还要受非意愿性副词的限制,因为意愿性副词描写的是隐含施事论元的特征,而中动结构应该凸显主语论元的特征,副词效应能够解释(14)中的句子可接受性对照:

(14)a. Cotton irons easily.

a’. *Cotton irons cautiously.

b. The book reads easily.

b’. *The book reads passionately.

汉语中动结构的AP也是非意愿性的,不能指向隐含施事,但是AP相对多样和复杂,有些AP是对施事的描写,如(15):

(15)a. 这沙发摸起来舒服。

b. 这件衣服穿起来苗条。

c. 这件事谈论起来很羞愧。

d. 这件事提起来心里发慌。

以上例子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论,余光武、司惠文(2008)把这类句子排除出汉语中动结构,曹宏(2003)认为汉语中动句允许指向施事的AP。我们认为,AP指向施事并不能否定中动结构合法的可能性,这些AP不同于(16)中AP,并没有突出施事的意愿性和动作性,仍然是对主语论元的描写,主语具备让隐含施事处于某种状态的品质,而(16)中的AP表示隐含施事的意愿。

(16)a. *这本书读起来很感动。

b. *这种机器操作起来很专心。

c. *这些官僚贿赂起来很小心。

d. *这种稿子校起来很细心。

3.0 英汉中动结构差异的语言类型学原因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英语中动构成的限制比汉语中动构成的限制更为严格,无论是中动动词的选择,还是主语和附加语的选择,英语中动构成都没有汉语中动构成的自由度高,汉语中动结构更具有多产性。从使用上来看,相对于相关相似结构,如被动结构、非作格结构、非宾格结构、tough-结构等,英语中动结构的使用非常有限,即使在广告语中也很少使用,可接受性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而汉语“V-起来”中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对要高得多。为什么汉语能够自由地把非施事论元放置在主语位置呢?英汉中动结构的差异有着语言类型学原因。

3.1 话题凸显语言和主语凸显语言

Li & Thompson (1976)指出,一些语言中主语-谓语是句子结构中的基本语法关系,而另一些语言中话题-评论是句子结构中的基本语法关系。根据主语和话题在句子中的凸显,他们把语言划分为四种类型:主语凸显语言、话题凸显语言、主语和话题都凸显语言以及主语和话题都不凸显语言。主语凸显语言中主谓语法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话题凸显语言中话题评论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英语属于典型的主语凸显语言,而汉语则属于典型的话题凸显语言。

徐烈炯、刘丹青(1998)指出,汉语话题和主语在语法层面上共存,话题是个独立的成分,占据一个同主语、谓语、宾语基本成分平行的句法位置,提出汉语是TSVO语言。因此,汉语话题已经语法化了,汉语话题结构是非标记结构,而英语中话题前置是由于临时性的语用原因,英语话题结构是标记性结构。汉语话题既是语用概念,也是句法概念,而英语的话题只是个语用概念。

Thompson(1978)把语言划分为两个范畴:语用语序和语法语序,前者遵循语用原则,语序是话题-评论,句子结构排列灵活,任何语义角色的论元都可处于话题位置,如俄语、捷克语和汉语,后者根据语法功能排列语序,语法功能的确认依赖论元在句中的位置,如法语、英语。根据Hawkins (1986),格标记语言倾向于语用语序语言,如主语总是施事,论元句法功能和一致现象都显性标记,不需要位置来获得语法解释,也就是说,任何论元都可以处于句首发挥语用作用,同时发挥各自的语法功能作用。非格标记语言倾向于语法语序语言,语法解释必须依赖句法位置,语序受到更多限制。为了同时满足话题语用和句子语序的要求,主语和话题之间就要达成妥协,主语和话题重叠,主语论元可以担任多种语义角色。

Simargool (2005)调查了英语中动结构的发展史,他发现古英语(OE)和中古英语(ME)鲜有中动结构,直到早期现代英语(EPDE)和现代英语(PDE)时中动结构才开始多产,这可能与古英语和早期现代英语/现代英语存在差异有关。古英语是语用语序语言,存在与中动结构相类似的结构,如OSV结构和OVS结构,但是随着英语发展到格丢失,变成语法语序语言,位置成为语法功能的标志,OSV结构和OVS结构就不能存在了,语法结构只能是SVO,中动结构作为补偿结构出现了。

Simargool(2005)认为英语中动结构中只有一个论元,该论元必须处于主语位置,因为语法语序语言的主语位置不能空缺。Simargool(2005)只是解释了英语中动结构存在的原因,并没有从跨语言的角度解释英语中动结构不具备多产性的原因。我们认为,英语中动结构是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妥协的结果,英语中动结构也是话题结构,主语在语用层面为话题,话题位置可以放置非施事论元。英语是主语凸显语言,英语中动结构要更大程度上满足主语的需求,主语更倾向于施事,受事主语要受更多限制,因此,英语中动结构不具备多产性,对中动构成限制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更加依赖语境。

汉语是语用语序语言,但是不同于Hawkins (1986)的描述,汉语并不是格标记语言。汉语中动的句首论元是话题,主语变成pro脱落,与英语中动结构的话题和主语的临时性重叠不同,汉语是话题凸显语言,汉语的话题已经语法化了,中动结构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话题的需要,汉语中动话题位置允许更多的语义角色出现,因此,汉语中动结构更具有多产性,对中动构成的限制缺乏敏感性。

3.2 论元实现的灵活性

汉语语法化的话题解释了中动结构允许更多的语义角色论元处于句首位置,汉语论元实现的灵活性,即论元的非选择性,进一步解释汉语中动结构允许更多的附加语论元处于句首位置。所谓论元的非选择性是指主语论元和宾语论元语义上不受动词选择限制,论元题元选择有较高的自由度,甚至不及物动词也可带宾语,(17)中的汉语论元的非选择性现象没有对应的英语表达,也就能说明(18)中的汉语中动结构没有相对应的英语中动结构:

(17)a. 写毛笔 (工具宾语)

b. 读MIT (地点宾语)

c. 洗干洗 (方式宾语)

d. 考研究生 (目的宾语)

e. 睡沙发 (不及物动词+地点宾语)

(18)a. 这张床睡起来很好。

a’. *This bed sleeps well.

b. 这把椅子坐起来舒服。

b’. *This chair sits comfortably.

为什么汉语论元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呢?语言学界提出了不同的假设,其中Lin (2001)认为是轻动词(light verb)的原因,句子中的题元角色由轻动词提供,英汉轻动词不同,汉语轻动词位于表层句法层面(S-syntax),而英语轻动词位于词汇句法层面(L-syntax),即汉语轻动词是句法成分,而英语轻动词为词汇成分。汉语动词和不同的轻动词组合,使得动词选择主语和宾语有一定自由度。胡建华(2007)不赞同Lin (2001)的观点,认为很难说清引入轻动词的条件,汉语论元的选择性比英语灵活是因为英语是格标记(case-marking)语言,汉语是非格标记(non-case marking)语言,格标记语言的论元选择通过格来允准,非格标记语言的论元选择不通过格来允准,NP可以不通过题元位置来获得题元。我们不想对哪种假设更具有可行性追根溯源,汉语论元的选择性自由度高是不言而喻的,属于语言类型差异。我们认为,从认知动因上看,英语和汉语都应该具有论元实现的灵活性,而灵活性的差异在于认知和各自语法规则妥协的不同。

3.3 体貌突出语言和时态突出语言

汉语作为话题凸显语言和论元实现灵活的语言,很好地解释了汉语中动结构非施事句首论元语义角色的多样性,那么中动词和AP选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汉语中动结构的中动标记“-起来”有关。汉语拥有丰富的体貌,是体貌 (aspect)凸显语言,而英语是时态(tense)凸显语言(尚新,2004),如汉语体貌标记“着”、“了”、“过”、“正在”、“来”等等,中动结构中的“-起来”是其中的一个表示评价性的体貌标记,Sung(1994)称之为中动标记。

评价体“-起来”具有丰富的意义,除了评价意义,还包含语法化过程中遗留的起始意义,因此,汉语中动事件意义不同于英语中动事件,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说话人对主语特征的评价,并不强调主语为整个事件负责的内在特征。汉语丰富的中动意义使得中动动词和形容词都比英语中动词和副词具有更多的选择性。“-起来”增加了动态变化,使得更多的活动动词成为合格的中动词,如(19a);也使一些达成动词变成活动动词或完成动词,如(19b)。但是复合结果类的完成动词不能进入“-起来”中动结构,因为起始状态和显性完成状态不能融合,如(19c)。

(19)a. 复合地板擦起来容易。

a’. * The composite floor wipes easily.

b. 这场比赛赢起来容易。

b’. *This contest wins easily.

c. *这些大楼烧毁起来很容易。

c’. These buildings burn down easily.

表示心理的成对动词在英语中动构成中表现出不对称,如encourage/discourage,但在汉语中动结构中都不可接受,原因在于鼓励/挫伤表示显性的完成状态,与中动标记“-起来”相矛盾,如(20)所示:

(20)a. *Mary encourages easily.

a’. *玛丽鼓励起来容易。

b. Mary discourages easily.

b’. *玛丽挫伤起来容易。

由于“-起来”中动标记的语法化,汉语中动结构已经成为语法化程度较高的结构,而英语缺少这一语法标记,所以英语中动结构更依赖语境,受语用条件制约,如(21)中,英语中动结构缺少副词时,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接受,而汉语如果缺少形容词,则无论何时都不可以接受:

(21)a. These chairs fold up.

b. *这些椅子折叠起来。

4.0 结论

英汉中动结构存在许多差异,中动事件、中动主语论元、中动词和附加成分都存在区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多产性、中动构成限制的敏感性以及语境依赖性等句法、语义、语用各个方面。这些差异有着语言类型学原因:汉语为话题凸显语言,英语为主语凸显语言;汉语的论元实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汉语是体貌凸显语言而英语是时态凸显语言。正是因为汉语话题凸显、论元实现灵活、体貌凸显,汉语中动结构才成为非标记语言结构,表现为多产、较少受限制、较少依赖语境。英汉中动结构相对于各自的语法都不是特殊的结构,而是和各自的语法相一致的。汉语中动结构多产的原因在于汉语语法比英语语法更能满足中动结构生成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Dixon, R. M. W.ANewApproachtoEnglishGrammaronSemanticPrinciples[M]. Oxford: Clarendon, 1991.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Volume3[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41-58.

[3] Greenspon, M. D.ACloseLookattheMiddleConstruc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1996.

[4] Fellbaum, C.OntheMiddleConstructioninEnglish[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 1986.

[5] Hawkins, J. A.AComparativeTypologyofEnglishandGerman:UnifyingtheContrasts[M]. London: Croom Helm, 1986.

[6] Hoekstra, T. & I. Roberts.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Dutch and English [A]. In E. Reuland & W. Abraham (eds.).KnowledgeandLanguageVol.II[C]. Netherland: Kluwer, 1993.183-220

[7] Jackendoff, R.SemanticStructure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0.

[8] Ji, X. L.TheMiddleConstructioninEnglishandChinese[D]. MA Thesi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5.

[9] Li, C. N. & S. A. 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A]. In C. N. Li (ed.).SubjectandTopic[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89.

[10] Lin, T. H.LightVerbSyntaxandtheTheoryofPhraseStructur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1.

[11] Lekakou, M.IntheMiddle,SomewhatElevated:TheSemanticsofMiddlesandItsCrosslinguisticRealiza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5.

[12] Simargool, N.HistoricalDevelopmentoftheEnglishMiddleConstructions[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5.

[13] Sung, K. M.CaseAssignmentunderIncorpora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les, 1994.

[14] Thompson, S. A. Modern English from a typological point of view: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function of word order[J].LinguistischeBerichte, 1978, (54):19-35.

[15] Wang, Y. Y.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V-qi-lai Construction[J].USTWPL, 2005,(1):311-330.

[16] 曹宏. 现代汉语中动句研究[D]. 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3.

[17] 何文忠. 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 胡建华. 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63-168.

[19] 高秀雪. 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13-23.

[20] 尚新. 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21] 徐烈炯,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2] 杨晓军. 英汉语中动结构式认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3] 殷树林. “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 语言科学,2006a,(2):29-38.

[24] 殷树林. “NP+(状)+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b,(1):59-65.

[25] 余光武,司惠文. 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AP”句式的分化[J]. 语言研究,2008,(1):69-78.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GAO Xiu-xue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and Chinese “V-qilai” middle constructions. The differences are shown in the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not only middle event but also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iddle verbs and adjunct. In sum, the constraints of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are less rigid and Chinese middle formation is more flexible, thus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English ones. These differences come from language typology: Chinese is topic-prominent whereas English is subject-prominent; argument realization of Chinese is more flexible than that of English; Chinese is aspect-prominent whereas English is tense-prominent.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match their own grammar and Chinese grammar can satisfy the generation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better than English grammar.

Key words:middle constructions; productivity; language typology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5)01-0018-08

作者简介:高秀雪(1972-),女,山东郓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句法、语义、理论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平行建构理论框架下话题结构的跨语言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3BYY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动及其相关去及物性结构——基于句法-语义-语用综合界面的跨语言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023)和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31101)的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13-09-02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