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制

2015-04-08朱爱红韩海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

马 强, 朱爱红, 韩海涛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训练部,山东 烟台 264001)



·国家重点实验室·

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制

马 强, 朱爱红, 韩海涛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训练部,山东 烟台 264001)

为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中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应积极探索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制,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具体措施包括:凝练方向准确定位,制定特色鲜明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梯队;瞄准前沿,关注基础,建立开放式的科学研究体制;探索垂直管理模式,实行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加强条件和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军队院校;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培育机制

0 引 言

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和军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始性创新基地,集教学、科研和服务部队功能于一体,具有人才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知识与技术密集程度高的特点与优势,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国家和军队参与创新竞争的能力,而且对加速创建一流大学进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和地方高校相比,目前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研究探讨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并以此推荐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全面发展,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

军队院校实验室通常可分为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类实验室[1]。前两类实验室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需求设置的基础性实验室,主要为满足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包括一般专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一般专业实验室以满足专业课程和装备教学阶段实验需求为目的,着重培养学员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现实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重点实验室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科技创新,除承担一定的专业教学任务外,还担负着装备发展、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任务,直接为部队的战斗力生成服务。

为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我军从“九五”期间启动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过“十五”、“十一五”持续投入,目前已建成了50多个军队级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部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院校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国防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成为加速军事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助推平台,培养了一大批硕、博士研究生,为部队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一些重点实验室成为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国家队”,一些研究成果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为推进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随着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依托军队院校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在逐步增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国家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军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国家和军队参与创新竞争的能力,而且对加速创建一流大学进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截至2011年3月,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69个,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数理科学等学科领域,大多所属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3-5]。目前,由军队院校负责建设并管理运行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近20个,其中,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多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军医大学,如: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学校。

2 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面临挑战

虽然近年来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为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军队院校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窗口。但与国际、国内著名实验室相比,目前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无论在建设或管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与新时期军队建设转型、军事教育训练转变的人才培养、推动特色学科建设的优势发展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履行军队新时期使命任务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开展军事理论与技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1) 重视不够。由于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加之部分军队院校对重点实验室的功能、性质、任务、体制、机制等本质问题认识不清,将重点实验室比同于一般的学科实验室和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还停留在现有装备的挖潜、应用层面,缺乏对基础研究、前沿理论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和学术标志性成果,致使军队院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既不能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与军事教育的地位不相适应。

(2) 研究方向凝练不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国防科技创新的最高平台,其目标定位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研究对象为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军事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因此研究方向的确定和凝练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由依托单位原有运行优秀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相关优势资源申报而成,其原有的研究基础和目标定位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由于部分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被定位于教学型实验室,仅仅从事一般的技术开发、改造和维护研究,从职能上限制了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致使许多院校至今没有院士作为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才,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也相对较少[4];同时由于许多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专业系,受编制限制,在实验室工作的各类人员总数不足百人,整体规模和国际、国内重点实验室相比有很大差距,都严重制约着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的长远建设与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4) 运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军队院校体制编制以及承担任务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军队院校实验室都实行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模式,实验室的管理自主权小、自主性差,纵向横向协调难度大,对外交流受制约,学术委员会的指导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整体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同时,根据各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应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6],但目前很多军队院校实验室存在开放力度偏小、开放课题分散,流动渠道不畅通、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高层次不同学科间的实质性联合不多,联合效果欠佳,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引发竞争层次较低、竞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 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及构建

随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军队院校应积极探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制,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

3.1 凝练方向准确定位,制定特色鲜明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是系统而复杂的漫长过程,军队院校首先要根据院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和多年积累起来的学科专业优势,通过“2110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根据军事科学与国防科技发展的态势,确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制定具有前瞻性、连续性、可操作性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实验室建设目标、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按照优势学科联合、优秀人才组合、优良资源互补的原则,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分项工作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重组和整合资源配置。

作为基础性研究的“国家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可归纳为科学前沿性研究和国家需求导向性研究。两者的研究目标和科学产出有着显著差异,科学前沿性研究更强调基础性、前瞻性、理论性,国家需求导向性研究则更强调对国家经济、国防及社会发展的贡献。军队院校在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时应准确定位,针对国家和军队发展战略需要,积极开展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决策咨询和攻坚研究[7]。

同时,相对稳定而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是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只有特色明显、方向稳定,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才可能提高。军队院校应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指导下,采取一个学科为主、多学科支撑的方式,遵循“系统优化、专业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重点学科对涉及的多个学科专业领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凝练和提出学科发展前沿、与实验室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具有较大社会和军事效益的主要研究方向,剥离与实验室研究主攻方向不吻合或难以转变为主攻方向的研究部分。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不仅要有自身鲜明的研究特色,同时还要有一流的研究水平,这决定其目标应定位在国际水平,与国家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相结合[8]。要坚持高起点,瞄准军事科学与国防科技发展前沿,保证建设水平与研究水平具有领先地位,不能以特色掩盖差距,降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应突出重点,坚持有限目标,瞄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军事应用前景的创新性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在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3.2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按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有关要求,重点实验室应具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研究队伍,包括若干优秀学术带头人、高素质研究骨干、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及精干管理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团队之间团结合作,能满足实验室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担国家及军队重大科研任务的要求[9]。因此,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梯队,特别是培养院士级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根本任务。

(1)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有机结合。建立领军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健全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完善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工作机制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力引进模式,从军内外领军学术人才中遴选合适人才到重点实验室工作,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支持,在学术队伍配备上给予重点支持,大力提高学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等任务,根据学术能力、管理水平、团队精神等遴选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2)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①进一步充实实验室技术力量,让更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入实验队伍,改善实验队伍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②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性教学实验,促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军事应用背景的基础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推进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牵引,积极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武器装备预研项目和型号任务,实现军事应用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3) 实行竞争激励机制。①逐步建立与能力、水平、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将评优评先、立功受奖、职务晋升、职称聘任、福利待遇、深造进修与科研业绩、学术水平、成果获奖等挂钩,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并制订专门政策,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对有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和破格使用。②适当提高客座研究人员的比重,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优化研究队伍,实现实验室成员的有序动态变化,保持一支创造力旺盛、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相对稳定的精干基础研究队伍。

3.3 建立开放式的科学研究体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实验室,不单是因为它拥有更多的高精尖设备,也不单是因为它有众多的大师和健全的人才队伍,而是因为它在基础研究、应用领域能出高水平的科研和学术成果,能够解决基础研究、工程实践、武器装备发展以及作战理论等领域的关键性问题。

(1) 提高实验室科研和学术水平。应瞄准前沿,关注基础,积极参与国家、军队重大工程项目和国家基础研究课题。①应积极关注高科技及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申请和敢于承担前瞻性、基础性、原始性、战略性的重大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以及军队重大攻关项目,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出原创性理论和成果。②充分发挥姓“军”的优势,积极参与现有武器装备技术改造,新武器装备的预研,通过作战模拟等形式,深入研究未来战争对战法、装备、保障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和部队、工业部门以及地方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力争在部队战斗力生成上取得主导地位,出标志性成果。在集中攻关大型科研项目的同时,在实验室内部设立研究基金,鼓励实验人员自主选题,利用实验室设备开展科学研究,做好知识和技术储备。

(2) 实施开放式科学研究体制。地方高校在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参加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教授讲学、相互选派访问学者等方面已形成制度,并列入议事日程。目前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军队院校实验室对外交流的层次、规模有限,为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步伐,军队院校应在严格执行军队各级保密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技术分级制度,与国际和国内科研院所开展分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开放。①会议交流。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是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实验室应积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向国内外同行全面展示实验室的科研学术水平;同时鼓励实验室人员特别是青年人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②合作交流。军队院校实验室应围绕科研学术方向,积极争取与地方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进行课题合作,在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中,交流思想,探讨研究方法,改进研究手段,解决技术难题,共同提高科研学术水平。③多边交流。与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室互聘客座教授、互派访问学者,进行互访、讲学等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组织,依托学术团体搭建的沟通平台,在学术团体内广泛开展交流活动,逐步提高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的地位。

3.4 实行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

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上的竞争日益激烈,造成不同单位联合申报或同单位内整合优势资源跨学科申报的局面。新的形势下,军队院校实验室应借鉴地方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在管理上与建制系同等行政地位,挂靠专业系作为院校直属单位独立运行,实行“行政事务与科研分离”的垂直管理模式[10]。重点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是实验室综合管理的工作组织,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办公室统等安排部署工作,统一调控院校内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协调处理相关事务。领导小组成员由院(校)长、主管副院(校)长、训练部、政治部、院(校)务部、科研部等机关各部门领导及重点实验室主任组成,管理办公室成员由训练部、政治部、院(校)务部、科研部等机关各部门的相关业务处(科)人员组成,可设在训练部或科研部。

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则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学术指导制,在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的前提下,坚持专家委员会制度、首席专家制度、专家议事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11],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为实验室发展把关定向。同时,按照“工作分解,职能分离”的原则,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立“主任—专业组长”行政线和“总师—课题组长”技术线并列,以专业方向和课题内容交叉的网状管理模式,根据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室或实验分室,各研究室或实验分室设立专业组、课题组和其他人员岗位,实验室队伍由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博士后、研究生组成。实验室固定人员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履行相应职责并享受相应待遇。对相关科研人员,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际需要,由实验室和所在部、系进行双向聘用。实验室根据研究项目和岗位设置聘用相关人员,聘用期满后,仍回所在部、系工作,以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动态流动。

在当今大科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已成为主导的情形下,在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下,重点实验室应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开放联合不仅有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军队院校实验室应逐步由组织上开放联合走向学术上的开放联合,由军内外合作走向双边或多边的国内乃至适当形式的国际合作,由实体联合走向依托网络的科研信息化合作等。主要采取的开放形式有访问学者、短期讲学、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开放课题、资源开放等,联合方式主要有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重点实验室与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国际间的科技合作等。此外,重点实验室应向广大学员开放,鼓励学员参与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资助学员开展创新性研究;结合任务需要,通过提供设备和科研资金等办法,吸引部队相关人员参与项目合作研究,为部队培养技术骨干。

3.5 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既要有一流的硬件条件,也要有先进的实验室文化,为开展军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研究氛围。

条件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包括教学实验条件建设和科研条件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系统越来越成为前沿研究必备的基础平台。军队院校应以国家重点学科、军队“2110工程”建设为契机,在科学论证、合理定位的基础上,购置和研制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国内领先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系统,构建先进、开放的实验平台和科研环境。在设备的选型、订购、质量检测和系统测试性能标校等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检查和监督制度,并规范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通过对大型科学仪器相关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建立协作共享平台,提高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与地方院校相比,军队实验室条件建设投入相对较少,硬件基础还比较薄弱,更应强调实验室文化软环境建设。实验室文化通常是指实验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优秀的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形成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对内则促进实验室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

对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创新文化[12]。创新是重点实验室建设永恒的主题,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有竞争力的成果的温床。应确立崇尚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应注重实验室特色文化建设。只有强化特色,才能把实验室的优势凝聚起来,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进而形成实验室的亮点、聚焦点和制高点。依靠特色,通过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凸显实验室的品牌和地位[13-15]。

4 结 语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和国防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科学问题、人才队伍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立足长远做好建设规划、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条件和文化建设,军队院校才能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不断创造新的成果。

[1] 杨宝强.浅谈提高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决策的科学性[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64-66.

[2] 杨宝强.论全面提升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J].中国军事教育,2010(5):89-91.

[3] 易高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与思考:1984-2008[J].科学管理研究,2009(4):35-38.

[4] 杨晓秋,于敬鹏.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基础科学,2011(5):35-41.

[5] 甄树宁,皮新玲.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0):15-17.

[6] 王双菊,韩建礼,王 炼.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4-7.

[7] 谢志辉,孙丰瑞,沈全华,等.加强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54-55.

[8] 苏丁丁,熊兴耀,程 鹏,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88-91.

[9] 李 祥,刘彬彬,赵世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指导作用浅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86-90.

[10] 顾雁宏,辛建彬,尹振东.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军事教育,2009(4):61-63.

[11] 侯亚彬,宫德龙,丁 颖.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150-151.

[12] 何国建,方红卫,王光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37-139.

[13] 朱焕勤,赵鹏程,孙元宝,等.对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若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59-60.

[14] 刘国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241-243.

[15] 刘国瑜.试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特色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3):147-150.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tate-level Key Laboratory of Military Academies

MAQiang,ZHUAi-hong,HANHai-tao

(Training Department,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 China)

The current state-level ke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academies had some shortages, including small scale, unclear research directions, lack of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erfec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so on .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adiation and leading role of state-level key laboratories in improving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level,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tate-level key laboratory of military academies,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state-level ke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refining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ositioning accurately, establishing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talent team, creating a high level of academic echelon; aiming at the frontier and focusing on the basis, establishing ope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xploring vertical management model, implementing open and coali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reating a good soft environment and platform environment.

military academies; state-level key laboratory; cultivation mechanism

2014-04-20

马 强(1972-),男,山东烟台人,硕士,教保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工程与信息化教学及实验室管理。

E 073;G 642.0

A

1006-7167(2015)01-0138-04

Tel.:13053534518,0535-6635130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