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提高人才质量

2015-04-08陆经英虞聪达程继红王贤恩王健鑫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涉海海洋基地

陆经英, 虞聪达, 程继红, 王贤恩, 王健鑫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构建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提高人才质量

陆经英, 虞聪达, 程继红, 王贤恩, 王健鑫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浙江海洋学院涉海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践行协同育人理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筑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构建了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海洋人才培养质量。

涉海类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0 引 言

培养造就宏大的海洋人才大军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保证。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海洋教育,扩大海洋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高技能、海洋管理等7支海洋人才队伍,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的总体目标,作为海洋人才培养的主体,全国各海洋类高校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

涉海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己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诸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够优化,资源整合不够深入,管理体制不够创新,实践平台共享度不高等瓶颈性问题[1-5]。

浙江海洋学院自1958年建校初期利用小舢板进行海上实习开始,依托舟山群岛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始终注重涉海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把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作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切人点和突破口,进一步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培养海洋意识较强、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活跃的应用型海洋人才[6-9]。

1 由“实践教学”向“实践育人”观念的转变

2008年教务处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加快建设专业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学质量月”活动,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涉海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教学改革。五年来,学校共设立实践教学改革项目35项,142名教师参与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并就专业大平台实验项目优化,三性实验项目开发,教师科研反哺教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等系列问题形成了广泛共识,并在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进项目、进团队,及实验中心为本科生设立科技创新项目专项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教师发表实践教学相关教研论文166篇,有效地推动了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学校在2012年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中,组织全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进一步统一认识,转变单纯“实践教学”的观念,树立“协同实践育人”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学校于2013年出台了《浙江海洋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实践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多元化,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项目内容进一步综合和提高,为搭建涉海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科学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于2012年讨论并通过了《浙江海洋学院关于构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指导意见》,按照学生为本、明确目标、系统设计、整体优化、协同育人、规范管理的原则,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将实践育人环节分为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训练四个层次,以能力培养目标将实践育人过程分为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综合实习和创新实践六个模块,有效融合实践教学环节、环境、队伍和管理四个有机组合的部分,构建了“基于六原则,融合四部分、四层次六模块系统设计”的实践育人新体系,增加了实践学分在总分学的比例,将第二课堂有机的融合在第一课堂,强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训练,有效的指导了全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

(1)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我校的生物类专业(海洋生物方向)根据指导意见,重新构建了由8门核心实验课程、2门创新性综合实验课程和1门产业化实践应用课程所组成的3类课程,以及“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综合实验技能训练”、“科研创新技能训练”和“实践应用能力训练”等4种技能训练层面有机整合、纵向层次分明的“3×4”实验教学体系;水产类专业紧密围绕该产业发展需求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探索实验”分层次梯度推进,“实验—实训—实习”互相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研产”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的“333”水产实验教学体系(即三个层次、三个互补、三个结合的 “333”体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涉海工科类专业以“构建模块化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培育工程化人才”为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横向优化"港口-船舶-航海"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注重涉海工程相关专业技能的提升,纵向优化"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产学研紧密合作方式将学生实践教学融合于企业工程实际当中;这些实践教学体系和育人模式在涉海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2) 加强实验项目整合和更新。坚持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训练与研究相结合,系统设置实验课程及实验教学内容,强化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解决实验内容重复、技能训练单一等问题[10-11]。目前全校开设298门涉海实验课程,其中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186门,占总数的62.4%。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来反哺实践教学,如“蛋白质工程”实验,直接将教师科研项目“贻贝抗菌功能多肽的提取和应用”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个综合性大实验项目,将海洋生物的采样、预处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鉴定、开发等实验技术综合在一个大实验中,使学生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有更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3) 统筹安排实习教学。通过实习环节将实验技能综合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实习环节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生产实际,变单一实践训练为基于问题研究的“产学研”结合[12]。各涉海专业集中、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毕业实习,生产技术类专业学生接受一个完整生产周期的认知、体验与训练,发挥教学实习基地育人功能。我校海洋科学类专业建立了一个涵盖水文、生物、环境、生态等跨专业的综合性海上野外实习教学计划,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进行为期2周的“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和7周的船上“近海生产实习”;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到养殖场进行11周的经济海洋生物的育苗、养殖综合生产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进行9周的“渔业管理或水环境监测综合实习”;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进行为期4-8周的出海实习。

(4)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2001年起设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下拨专项经费,资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提高实践能力。2010年,学校要求所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划出专项经费资助中心自设学生创新项目,2013年学校成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2013年学校重新修订了“浙江海洋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同时出台了“浙江海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推进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全校21.94%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来自教师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前至二、三年级便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科研训练,或由教师指导主持省、校、院级科技创新项目,为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

(5) 积极组织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指导教师充分沟通,积极开设学科竞赛相关选修课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将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学科竞赛工作,以项目组队形式替代分散指导,遴选竞赛项目指导团队,鼓励优秀博士担任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生命科学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项目,近年来参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本科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覆盖面超过20%。

3 系统构筑涉海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以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层次、增强服务“两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重点实施“3310实验室工程项目”,系统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构筑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推进了实践教学从实验中心延伸至实践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满足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生产体验、综合应用、科研训练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13]

(1)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全面实施中心化建制,按照“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原则,2013年学校利用整体搬迁新校区的契机,重新配置和优化实验室资源,以大学科框架和专业群结构为依托,将39个独立、分散的实验室(中心)整合为16个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专业综合实验室,加强了专业之间的交流和优势互补,促进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进一步提升实验中心的建设层次和水平。其中,由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航海实验室、港口与航道工程实验室等实验室整合组建的船海与港航中心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水产学、电工电子、工程实训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机电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按照“统筹规划、互惠互利、合理设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学校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尤其是涉海专业)的建设,并强化校地、校企、校际、校所等协作共建工作。2013年,浙江海洋学院-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与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共建)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我校与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共同承担的海洋科学基地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并在我校东极岛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习基地,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科学为主题的野外实践基地。除此之外,学校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了包括大型企业、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省级海岛湿地保护区在内的153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75个基地与涉海类专业相关,占基地总数的49%,为学校海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平台支撑作用。

(3) 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学校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各1个,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监测站和1个省级研究基地。这些平台全部与海洋密切相关,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以科研团队建设带动教学团队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适时改进和更新实验教学项目,吸纳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为本科生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指导团队和创新环境。

(4) 构筑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学校依托船海与港航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以及2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了涉海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核心平台体系;依托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浙海科1号”海洋科学考察船(浙江省高校唯一的科考船),东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结合东极岛海洋科学试验村、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生物标本馆,以及13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了涉海理科专业的核心实习平台体系;依托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浙江省监测站,以及水产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西闪岛繁育基地等18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了我校涉海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依托全国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船模标本馆,以及13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了海洋素质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共同构筑了理、工、农齐头并进,国家、省、校层次合理, “基础+综合”、“专业能力+素质拓展”、“实验+实训”、“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协同育人的高水平涉海实践平台体系。

4 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设置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校长任主任,负责整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指导和决策工作。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中心总体规划、立项及绩效评估;学院负责落实建设规划,统筹协调中心人、财、物;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实验教学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为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中心主任由相关学院院长(教授、正处)为中心主任,并专门设置副处级岗位,聘任专职副主任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按照“统筹规划、互惠互利、合理设置、资源共享”原则,由学校统筹、学院自主管理,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审核基地建设方案,学院在服从基地整体规划布局、保证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促进了教研互动,产学结合,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基地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5 涉海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涉海实践平台,拓展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质量,涉海实践平台每年承担298门实验课程,1082个实验项目的教学任务,年均人学时数近30万。近3年涉海工科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在电子设计、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赛事中获得省部级奖项96项,学生发表论文116篇,承担创新创业项目136项,申报专利41项,其中段自豪同学荣获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中央四套、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涉海工科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建设进行报道。海洋科学野外实践基地于2013年6月正式启动国内首个多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实践教学航次,校际师生交流促进基础人才培养,此举被教育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

学校近五年共立项273项省级新苗计划项目、1 364个项目校级科技立项、248个院级和实验中心自设科技创新项目,其中涉海类科技创新项目所占比例接近70%,学生发表科技学术论文480余篇,调查报告600余篇,完成科技实物制作30余件,申请国家专利75项。学校在涉海类学科竞赛中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在2012和2013年两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各1项,2014年更是斩获特等奖7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成为比赛的最大赢家,中央四套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2013年我校学生在国家和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分获一等奖。近年来我校本科生获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项36项,2013年学生所做的《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基于舟山渔场杭州湾口鱼类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获得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6 实践平台共享辐射示范效应凸显

学校涉海实践平台每年为近1 000名的社会船员、渔业验船师和企业高级技工开展培训和考证,近三年为造船企业优化与评估近600条船,研发100余条船型,承办全国海员技能大赛等多项赛事;学校海上实习基地获得的海洋调查数据,不断为东海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省首部海域使用管理规范的编制提供参考;学校“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为舟山海事局、92880部队、交投集团等多家单位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并与江西、宁波等地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开展长期合作;特色体育—海岛野外生存教学方法和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上海海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多个单位来校交流,并已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夏令营,成为极具海洋特色和优势的校园文化品牌,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教育报、中国海洋报等20多家媒体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7 结 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浙江海洋学院已初步建成具有海洋特色的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该体系的构建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4-15]。同时作为地方涉海类高校,学校正借势“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机遇,发挥区域海洋经济发达优势与海洋类高校间的优势互补,实现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1] 赵建华,于伟建,张 灵.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6-108.

[2] 李永久,孙敬延,李 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1):56-57.

[3] 余 瑾,李景涌,姚 燕.实践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36-239.

[4] 顾晓波,许 玉.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6):112-114.

[5] 陈支武, 张德容.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67-170.

[6] 孙群英.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

[7] 胡卓君,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 曾小彬. 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3.

[9] 佟建新,叶明芷,张冰峰. 信息工程监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1):89-92.

[10] 张少翃,黄大乾,黄文勇. 农科院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基于华南农业大学师生调查问卷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60-363.

[11] 于彦华,周建忠.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平台的探索[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277-279.

[12] 刘建平,贾致荣,师 郡,等. 基于CDIO理念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以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83-87.

[13] 高 翅,徐跃进,王平祥,等. 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0):80-82.

[14] 谭 波.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76-78.

[15] 刘 燕,李晓波.开放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11-214.

Constructing Sea-related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System to Improve Talent Quality

LUJing-ying1,YUCong-da,CHENGJi-hong,WANGXian-en,WANGJian-xin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project in colleges.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enterprising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problem-solv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marine majors’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ystem.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concept, the optimiz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ea-related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etc. we constructed the sea-related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system. The system is going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marine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marine majors; practical teaching; talent cultivation

2014-02-24

浙江海洋学院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陆经英(1979-),女,浙江舟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实践教学管理。

王健鑫(1974-),男,浙江建德人,硕士,高级实验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G 642.0

A

1006-7167(2015)01-0222-04

Tel.:0580-2550075,13567674670;lujingying@zjou.edu.cn

Tel.:0580-8180685,13575617505;jxwang@zjou.edu.cn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