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泻贴脐部外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临床观察

2015-04-08赵占景陈银山

河北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脐部轮状病毒儿科

赵占景 陈银山 王 辉

(河北省晋州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护理部,河北 晋州 052260)

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11月份,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小儿秋季腹泻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可并发脱水和酸中毒,影响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1]。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出现小儿秋季腹泻的流行,到70年代检出轮状病毒为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源至今,仍有较高的发病率[1]。2010-09—2012-12,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止泻贴脐部外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9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92例均为河北省晋州市中医院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6个月~2.5岁,平均(11.0±1.0)个月;病程 1 ~6 d,平均(3.0 ±0.4)d。对照组96例,男49例,女47例;年龄7个月 ~2.4岁,平均(10.1 ±1.2)个月;病程 2 ~6 d,平均(3.1±0.5)d。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中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患儿大便增多,每日3~5次,甚至更多;腹泻便色淡黄,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镜检未发现脓球、红细胞,粪培养为阴性,脱水严重患儿尿常规可有酮体。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根据不同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发热、呕吐或伴有其他感染的患儿,给予对症处理。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止泻贴脐部外敷。止泻贴药物组成:黄连6 g,车前子6 g,葛根 6 g,吴茱萸 6 g,丁香 6 g,肉桂 6 g,苍术6 g,白术 6 g,茯苓 6 g,木香 6 g,枳壳 6 g,香附6 g,五倍子6 g。上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适量填脐,并以伤湿止痛膏(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23035)固定,每日换药1次。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5 d。

1.4 疗效标准 治愈:大便每日1~2次,无恶心、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大便性状、颜色完全恢复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好转,恶心、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明显改善;未愈:症状与就诊时无明显改变[2]。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特别是体质较弱或先天禀赋较差的小儿,秋、冬季节易被风、寒、湿邪所袭,寒邪直伤脾阳,致水反为湿,食反为滞而为寒湿泻。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季节发病特点及临床观察,一般体质壮实的小儿易出现湿热型腹泻,而体质较弱或先天禀赋较差的小儿则易出现寒湿型腹泻。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内患儿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秋季腹泻起病急,体温升高在38~40℃,同时有感冒症状,在发病当日就有腹泻。大便如米汤或蛋花汤样,有少量黏液。由于大便量多,常像水一样冲出来,因此患儿很快就出现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还会有严重口渴感和哭闹不安等现象[3]。

小儿秋季腹泻系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其微绒毛,引起双糖酶的缺乏,影响水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渗透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现代医学无特效方法,只有对症治疗,预防和纠正脱水和酸中毒。

脐为中医穴位,又称神阙,与诸经百脉相通,中医学认为,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为任脉循行之所。从解剖角度看,脐部皮肤薄嫩,神经血管丰富,应用中药外敷脐部,使药物通过脐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作用而进入血液,参与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脐部的刺激,以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4]。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本研究中止泻贴脐部外敷主要针对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止泻贴健脾利湿,分清别浊,涩肠止泻。方中苍术醒脾助运;白术、茯苓健脾利湿;车前子利水渗湿,利小便而实大便;丁香、肉桂、吴茱萸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木香、香附、枳壳理气止痛;五倍子收敛止泻;黄连、葛根清热解毒[5]。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收敛止泻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白术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机体抵抗力,白术还能促进胃肠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6];车前子使大量水分经肾脏排泄,既可减轻肠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增强自身防卫功能,又可减轻腹泻症状[7];丁香、肉桂、吴茱萸均能祛除肠内积气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能增加消化液分泌,并可抑制胃肠蠕动而止痉,还有抗菌及提高对病毒的免疫作用[7];葛根、黄连均有抗菌、抗病毒作用[7]。止泻贴脐部外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53-455.

[3] 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6.

[4] 蒋希林,王振涛.中华脐疗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7-14.

[5] 陈永红.儿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S].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47.

[6]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8.

[7] 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现代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7,50,176,311,314,321,323,429,542-543.

猜你喜欢

脐部轮状病毒儿科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