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2015-04-08章光鑫周晓虹

河北中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肝胃肝郁证型

章光鑫 周晓虹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有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Barrett食管(BE)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3种类型,其主要症状为烧心、反流,有时还会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如嗳气、恶心、胸痛等,有的GERD患者可能还会出现食管外症状,如哮喘、咽喉炎等[1]。GERD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中医学吞酸、胃反、吐酸、胃痞、胸痹、嘈杂等范畴,但因患者个体体质存在差异,医家的各自行医经验不同,各医家收集的病例以及辨证分型依据亦有差别,因此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现将近10年来中医对GERD的辨证分型研究概况进行分析,以研究GERD的证型分布规律。

1 现代中医专家著作中GERD中医证型研究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众多,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标准,我们查阅了近几年出版的中医专家著作。罗云坚等[2]把GERD分为气虚血瘀、脾胃虚弱、痰气郁阻、肝胃郁热及肝胃不和5种类型。郭子光等[3]把GERD分为痰血瘀结、肝胃郁热、痰(湿)热内阻及郁热上熏4种类型。单兆伟等[4]把RE分为气虚血瘀、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肝郁化热及脾虚胃热5种类型。崔玲[5]把RE分为气虚血瘀、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肝郁化热、脾虚胃热及痰湿瘀阻6种类型。陈可冀[6]把RE分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4种类型。综合来说,GERD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痰气交阻、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及肝郁化热为主,基本病机为气郁痰结、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等,但是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标准。

2 现代文献报道中GERD中医证型研究

中医的辨证治疗十分注重医生的个体思维,往往医家会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对GERD的辨证分型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并在临床中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GERD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李志等[7]对236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结果:肝胃郁热型120例,肝胃不和型55例,胃热气逆型36例,中虚气逆型16例,痰气郁阻型9例。朱生梁等[8]对就诊的120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发现肝胃郁热证(62例)、中虚气逆证(31例)为多,而胆热犯胃证(11例)、肝胃不和证(10例)、气郁痰阻证(4例)、胃阴亏虚证(2例)较少。李茹柳等[9]将47例吞酸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结果:肝胃不和23例,肝郁脾虚18例,脾虚6例。吴大礼[10]对357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结果:脾虚胃腑郁热192例,肝火犯胃64例,湿滞中焦38例,肝郁脾虚27例,胃阴虚25例,瘀滞中脘、胃失通降12例,并提出在GERD治疗中还需结合胃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情况选择用药。

3 GERD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

3.1 与食管pH值的关系 朱晓燕等[11]通过对胆汁及食管24 h pH值联合监测的方法,观察95例GERD患者各个证型酸及胆汁反流的各种参数,探讨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肝胃郁热型66例,胆热犯胃型6例,痰气郁阻型8例,中虚气逆型15例,说明GERD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型为主,且该型与混合反流、酸反流关系密切,推测胃气上逆、肝胆失于疏泄可能与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引起的混合反流及酸反流有关。谢胜等[12]对66例确诊为酸碱混合反流型GRE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肝胃郁热型51例,胃热气逆型9例,痰热内蕴型6例,说明酸碱混合反流型GERD的主要中医证型是肝胃郁热证。周爱华等[13]对172例GERD患者行食管24 h pH动态监测,分析食管24 h pH值与GERD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56例,肝胃郁热78例,脾胃虚寒21例,痰气交阻17例,其中肝胃郁热型患者的各项酸反流监测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5),RE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5)。

3.2 与内镜下食管炎分级的关系 韩玮琳等[14]通过对232例RE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不同证型患者在内镜下食管炎分级的情况。结果:肝胃不和型62例,肝胃郁热型148例,脾胃虚寒型20例,痰气交阻型2例;肝胃不和型及肝胃郁热型主要见于食管炎Ⅰ、Ⅱ级,脾胃虚寒型主要见于食管炎Ⅲ级,痰气交阻型主要见于食管炎Ⅳ级。郝娅宁等[15]对64例GER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研究不同辨证分型与内镜、食管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肝胃不和型20例,脾胃虚寒型34例,肝郁化热型10例;脾胃虚寒型GERD患者的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比其他证型高(P<0.05),食管动力学指标也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5),说明脾胃虚寒型患者食管黏膜炎症损害程度严重且食管运动能力较差。

3.3 与精神因素和体质的关系 周爱华等[16]对113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神经症状评分,研究两者关系。结果:肝胃不和41例,肝郁气滞47例,脾胃虚寒15例,痰气交阻10例;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脾胃虚寒、痰气交阻4种证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其中肝郁气滞证的神经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P<0.05),说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在GERD发病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环节。刘菊等[17]对60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分析患者体质特征,探讨体质因素对本病证候类型的影响。结果:肝胃不和型30例,寒热错杂型13例,痰瘀交阻型13例,胃阴不足型4例;其中痰湿、阳虚及气虚体质患者多属于寒热错杂型及痰瘀交阻型;气郁、气虚及阳虚体质患者多属于肝胃不和型。说明体质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体质的偏颇特征直接影响着疾病过程中证型形成以及病机转归。

4 证型与病例统计的相关研究

我们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查阅了其中自2002—2013年间国内公开发表有关GERD中医辨证论治文献,得到有辨证分型具体病例数记载的文献 14 篇[7-21],共计总病例数 1 832 例,见表1。

表1 2002—2013年期刊GERD中医辨证分型情况统计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证型的分布以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及脾胃虚弱型最为多见,分别占39.36%、21.89%和 8.79%,与脾虚气滞型、痰气郁阻型、胃热气逆型、中虚气逆型及肝郁气滞型等构成GERD的主要证型,说明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为基本治则,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5 小结

近年来,中医辨证治疗GERD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辨证论治,有着副作用小、起效快等优势。虽然相关文献很多,但仍缺乏统一的量化分型标准,使辨证分型种类繁多。因此,制定量化分型标准,运用现代的医学方法,找出中医证候与西医分型之间的相关规律,有助于实现GERD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现代化,也使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更好的针对性,能够更好运用于临床。

[1] 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 - 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 - 1920,1943.

[2] 罗云坚,余邵源,黄穗平.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3]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现代中医治疗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6-167.

[4] 单兆伟,刘沈林,黄峻.内科多发病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4-235.

[5] 崔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41 -344.

[6] 陈可冀.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97-607.

[7] 李志,段国勋,陈拥军,等.反流阳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3):223 -225.

[8] 朱生梁,李勇,朱晓燕,等.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12):12 -13.

[9] 李茹柳,陈蔚文,叶富强,等.不同中医证型的吞酸证食管压力测定临床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2):137 -139.

[10] 吴大礼.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治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0):64 -65.

[11] 朱晓燕,朱生梁,王晓素,等.胃食管反流病辨证分型与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06,47(2):128 -130.

[12] 谢胜,颜春艳,朱初良,等.66例酸碱混合反流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析[J].北京中医,2004,23(3):147-148.

[13] 周爱华,段国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24小时食管pH值及内镜的关系[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1):1215 -1217.

[14] 韩玮琳,马健,王新梅,等.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分型与镜检病理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6,24(5):16.

[15] 郝娅宁,张健,杨养贤,等.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食管动力学检查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8,19(4):601 -603.

[16] 周爱华,段国勋,李志,等.心理因素和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的关系[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29(4):322-324.

[17] 刘菊,林芳群,袁红霞.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和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2013,33(3):367-369.

[18] 赵永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辨证治疗分析[J].光明中医,2012,27(1):55 -56.

[19] 梁幼雅,李茹柳,陈蔚文,等.43例痞满证食管压力测定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2):94-96.

[20] 刘静,张海燕,尚文璠.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证候与胃食管动力学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535 -1537.

[21] 庞龙,段国勋,熊天琴,等.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的关系[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23(1):32 -35.

猜你喜欢

肝胃肝郁证型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木蝴蝶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