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学本真,打造精彩说课
2015-04-07李环宇
李环宇
摘要:说课是英语教学研讨和教学比赛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其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现就针对如何说好课,怎样让说课更加精彩,进行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感悟 说课
感悟一: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教材
在我们以往观摩过的说课中,大多数说课都是教学设计的二次呈现与复述。缺少对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的理解与思考。然而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首要因素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反复并且深入的学习和钻研课标,认真仔细的研读每一课的教材解析,从中准确把握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确定出新授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在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四年级下册Unit13 Travel Plans Lesson73时,在“说教材”环节可以这样处理:本套教材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加拿大Lingo Media国际集团联合编写。每学期一册,中小学相衔接。教材的设计为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本课为四年级下半学期第四个教学单元。以制定旅游计划为话题;此话题在二年级上册Beijing中已有涉及,本科将继续深入展开的学习。由此来从纵向知识体系和横向知识面中找到本科教学的重难点,让英语教学更有实效,让说课更有内涵。
感悟二:仔细阅读专著,正确定位教学
英语说课中我们都会设计和安排“说教学方法”这个环节。然而对于英语教学中究竟有哪些教学方法?哪些是适合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法?甚至有没有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很多教师真的还是比较模糊的。就比如说:我们常用的Task-based Approach任务教学,大家一直都在把它当作一种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教案设计中。然而,殊不知它却是一种教学的途径和思路,在英语权威刊物中曾被专家多次提出并指正。所以说,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在教学研讨和自修提升中仔细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专著,并及时将学习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做一个梳理和摘抄。在用以规范和方便教学的同时也为开展有效教研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更让我们的说课因此从细微处彰显出实力性和专业性。
感悟三:深入了解学情,提升教学内涵
怎样的课就是一堂好的说课?老师们可能普遍会认为: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反馈明显好的就是好课。然而这样做却恰恰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英语教学动有余而静不足。所以说仅是热闹有趣的教学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已然是不够的,要做到扎实有效,还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的,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思考和内化的机会。就比如说,教师在解决操练环节时:可以设计和安排一个从集体——小组——2人一组——个人的过程。这既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心理预期的发展,又给足了他们自主成长时间;作为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最具说服力的教研依据。这种贴近教学过程性的研究,让我们的英语教学充满了实效性,也让说课更有新意。
感悟四:搭建学习支架,构建高效课堂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都遇到这样的状况:为了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预期效果,很多教师会不放心地对学生进行掌控。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让他们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还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在教学中帮助他们积累一些简单的方法、策略,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途径。
例如,在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2 Around the World Story Time时,在“说教学过程”环节可以这样处理:Step1Look and number(给顺序错乱的图片重新排序,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概念);Step2 Think and guess(提出阅读中的重难点词汇和who、when、where、why问题,让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合作理解);Step3 Finish the activity(勾画习题中的关键词,在文中自主定位并勾画答案);Step4 Skills training(以断落为单位侧重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再次理解文章);Step5 Retell the story(帮助学生利用关键词复述原文)这种在英语教学中半扶半放的教學设计,为教学层层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有效解决问题中个性化的不断成长。同时,也让每位聆听者感受到无痕教学所展示出的说课魅力。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够从做实、做好教学出发;从立足解决教学本真的问题出发,不断反思、积极感悟,就能让我们的说课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显国.名师说课实录.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吴亚萍.整体性设计之一:读学生和读教材.福建教育,2005,(2-3)
[3]吴亚萍.整体性设计之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福建教育,2005,(4-5).
[4]吴亚萍.整体性设计之三:开放和弹性设计.福建教育,20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