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蕨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进展
2015-04-06王清刘涛
王清,刘涛
(信阳农林学院食品科学系,河南信阳464000)
野生蕨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进展
王清,刘涛
(信阳农林学院食品科学系,河南信阳464000)
从化学成分分析检测、贮藏保鲜、加工技术、药学研究4个方面对野生蕨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野生蕨菜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蕨菜;现状;进展
蕨菜,俗称娃娃拳、拳头菜等,长在林间、山野、松林内,有“山菜之王”之美誉。其营养价值较高,食用方法多样,兼有食用、药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对蕨菜的研究也一度成为热点。本文从化学成分分析检测、贮藏保鲜、加工技术、药学研究4个方面针对蕨菜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分析检测
蕨菜营养丰富,除含有人体所需蛋白质、糖类、纤维素以外,还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含量是一般蔬菜的数倍[1-3],另外含有多种功能性物质,具有抑菌、降血脂、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4-5]。
1.1宏量营养素测定
卢文芸等[6]采用凯氏定氮法对贵州铜仁地区玉屏产野生蕨菜中总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蕨菜根状茎、叶柄、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89%、28.19%、33.01%,叶片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余荣珍等[7]对信阳地区蕨菜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粗水分为89.1%,干制品粗蛋白为24.62%、纯蛋白为4.61%、粗纤维含量为15.1%。肖卓炳等[8]对蕨菜中多糖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蕨菜中多糖含量占鲜蕨的0.14%,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山梨糖组成,且以葡萄糖、半乳糖的相对含量较高。许文涛等[9]利用响应曲面法对蕨菜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提取条件为:水料比18.8∶1(体积质量比),提取温度62.5℃,时间5.9 h,在此条件下蕨菜多糖提取理论值达2.06%,验证试验条件下实际最大多糖得率为(2.02±0.16)%。
1.2微量营养素测定
李巧云[10]研究了在HCl-KSCN底液中用单扫描示波极谱法连续测定蕨菜中铜和锌含量的方法,此法回收率在97.0%~101.7%。汪学英等[11]和陶占辉等[12]均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蕨菜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本法切实可行,且具有较好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显示野生蕨菜中含丰富的人体所需金属元素,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1.3氨基酸及膳食纤维的测定
对蕨菜中氨基酸的测定,学者多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测定仪法,除此方法之外,刘恒霞等[13]采用结合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的HPLC法检测蕨类植物根状茎样品中氨基酸含量,方法切实可行且有较好效果。杨丽琼等[14]采用响应面法对蕨菜中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及料液比对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较大,优化后工艺条件为:柠檬酸浓度3.60%、浸提时间69.4 min、浸提温度70.5℃、液料比1∶14(g/mL),实际提取率为6.785%。
1.4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测定
作为药食两用植物,蕨菜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含萜类、黄酮类、甾类、多糖类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早在15年前,国外学者Filippo Imperato[15-18]已从蕨菜中提取出黄酮醇苷、鼠李素β-1-3多聚糖、山奈酚3-O-β-(6"-咖啡酰葡萄糖甙)、山奈酚-7-O-鼠李糖苷-4'-O-葡萄糖苷等生物活性物质。2008年Yegao Chen等[19]从幼嫩蕨菜中分离出5-羟基吡咯烷-2-酮。有学者[20]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得蕨菜干粉中总黄酮含量达到7.28%,李海丽[21]采用HPLC测得蕨菜中游离山柰酚与槲皮素的含量分别0.15%、0.11%,李航等[22]则采用HPLC法测定蕨菜中总黄酮的含量,先将蕨菜中总黄酮用盐酸水解,分别测定山柰酚和槲皮素2种苷元的含量,再换算成相对应的原黄酮醇苷的含量。Hongbing Wang等[23]通过水解法提取蕨菜中的低聚糖,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蕨菜源性低聚糖在80 μg/mL浓度时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可达82%。
2贮藏保鲜
2.1化学方法
蕨菜宜在萌芽后不久采摘,季节性较强,而那时正值春夏高温高湿季节,蕨菜很快就会褐变、老化及变质。李洁[24]通过试验分析认为造成蕨菜快速老化的原因包括:缺水、酸性环境和采摘损伤,而微量的Ca2+和足够的水分对于蕨菜采摘后的快速老化有抑制作用。李维强[2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植酸对蕨菜有一定的保鲜作用。王进等[26]以湘西蕨菜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以CaCl2为保脆剂,体积分数75%酒精、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脂肪酸酯、50 mg/L ClO2水溶液为保鲜剂,对蕨菜进行保脆保鲜试验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花旭斌[27]以凉山州新鲜蕨菜为原料,研究烫漂、护色工艺条件对蕨菜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烫漂工艺条件是90℃,4 min,NaCl浓度0.5%;最佳护色工艺条件研究结果是:pH 4,Cu(COOH)2浓度300 mg/kg,时间25 min。杨月娥等[28]对蕨菜保鲜方法的研究结果为:VC0.10%,氯化钙0.30%,山梨酸钾0.05%,食盐1.00%, 100℃灭菌3min,此法保鲜的蕨菜在30℃下至少保鲜3个月,在室温条件下保存一年也尚未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2.2干燥技术
用真空冷冻干燥或微波干燥实现蕨菜保鲜的技术也日益发展完善,孙汉巨等[29]采用冷冻干燥方法获得颜色、外形、组织、复水性和VC保存率俱佳的脱水蕨菜产品。车刚等[30-31]探讨真空干燥温度、真空度、物料层厚度对蕨菜营养成分VC含量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计算,确定温度58.7℃、真空度0.072 MPa、物料厚度12 mm时,蕨菜的VC含量最高;并考察干燥因素对蕨菜真空干燥后复水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温度55.1℃、真空度0.077 MPa、物料厚度5 mm时,蕨菜的复水性最优。王继伟等[32]对比了恒压法和循环压力法冻干蕨菜的工艺路线,结果显示采用循环压力法既可保证冻干产品的质量,提高冻干设备的利用率,又可降低冻干成本。朱正良等[33]比较了经微波、真空、热风、恒温4种干燥处理条件下不同时间内蕨菜的重量及干燥结束时蕨菜中VC和Fe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复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0℃微波干燥蕨菜的干燥速率、复水性能均优于其它3种方法,且营养损失较少,外观保持良好。
2.3冷藏保鲜
刘开华等[34]研究了不同冻藏条件下蕨菜中VC、氨基酸态氮、持水能力、质地特性以及感官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上升,VC的损失率上升,持水能力、质地特性以及感官指标下降,氨基酸态氮含量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4气调保鲜
郭衍银[35]等研究了气调对蕨菜贮藏期间保鲜效果的影响,得出最好的气体组合为:CO2和O2体积分数为2%和6%,其次为6%和10%,能很好地保持蕨菜贮藏中的品质,使蕨菜保鲜期达15 d以上。
3生产加工
3.1即食蕨菜
易诚等[36]将新鲜蕨菜经400 mg/kg醋酸铜、0.2%柠檬酸、85℃、20 min的烫漂保绿处理后切成丝,配料焖煮,(60±2)℃下烘干至含水量为25%左右时再经包装、杀菌等工艺,加工成色鲜味美的即食多味的软包装小食品。陈根红等[37]采用先腌制再加工的方法对软包装即食蕨菜加工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腌渍脱盐后的蕨菜经pH4.0,200×10-6醋酸铜复绿液浸泡20 min,再用0.5%Na2CO3溶液调pH约至7.0,保持10 min,复绿效果最佳;采用100℃、10 min~15 min杀菌,蕨菜成品的货架期较长,能较好地保持原有风味。胡兆波[38]在研究即食风味蕨菜的生产工艺中指出,漂烫操作时,一定要掌握好时间,漂烫时间过长导致成品口感绵软,漂烫后需迅速用冷水冷却;杀菌温度和时间必须严格掌控,温度和时间不够,达不到杀菌效果,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以及杀菌后冷却的时间过长又会影响产品的最终口感。
3.2蕨菜深加工
以蕨菜为原料可制成种类多样的深加工食品。蒋其斌[39]研制了蕨根汁保健酒,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与先进性。王文平等[40]研制了蕨根粉条,是一种新型保健食品。张红兵等[41]和杨会琴[42]均研制了蕨菜挂面,以富强粉为主料,新鲜蕨菜为辅料,磨浆均质后添加到挂面中。王雪波等[43]研究了蕨菜饼干的制作工艺,最佳配比为小麦粉∶蕨菜粉∶起酥油∶白砂糖∶小苏打=100∶25∶30∶35∶0.5,200℃烘烤10 min。鞠国泉[44]和张伟敏等[45]分别对山杏仁蕨菜罐头和风味蕨菜罐头进行研制,确定了其生产工艺条件。程木志等[46]以新鲜蕨菜为原料,辅以茉莉花全粉、蔗糖、柠檬酸与麦芽糊精,开发出一种新型蕨菜保健饮料,最佳配方为:蕨菜粉65%、蔗糖3%、茉莉花6%、柠檬酸0.5%、麦芽糊精28.5%;最佳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200℃,喷雾压力1.0 kg/cm3,喷出物黏度(水与蕨菜质量比)1∶1.0。
3.3加工、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研究蕨菜在加工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蕨菜主要化学成分和品质的变化,可为蕨菜精加工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安文和等分别研究了蕨菜盐渍过程中不同时间类胡萝卜素[47]和VC含量[48]的变化,选择蕨菜采集后24 h内的鲜样、盐渍初期、盐渍中期和盐渍后期的样本进行处理,得出结论:蕨菜加工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是64.3、51.0、30.6、8.0 mg/g;VC含量分别是13.7、9.5、7.9、4.6 mg/100 g;张学义等[49]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蕨菜加工过程中各阶段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蕨菜鲜样、第1次腌制、第2次腌制、成品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是328.41、88.95、90.60、47.73 ng/g。别小妹等[50]研究发现:经过腌制,蕨菜中VC、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饱和盐水法腌制蕨菜中2项指标均高于干腌法。刘长乐等[51]研究发现:鲜蕨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长期保鲜的蕨菜要比新鲜蕨菜中所含亚硝酸盐量高。刘宝岩[52]研究了不同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对不同种类野生山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及其变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沸水烫制的野生山菜,在各种贮藏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能有效控制野生山菜在贮藏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上升,减少对人体的威胁。
4药学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蕨菜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其乙醇总提物—粗黄酮,具有体外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53-54],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的研究表明,抗氧化活性可能是其发挥降血脂等生理功效的药理基础。陈乃东等[55]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蕨菜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蕨菜乙醇提取物经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可实现黄酮的初步分离,黄酮是蕨菜乙醇提取物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陈乃富等分别研究了蕨菜黄酮对小鼠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56]、蕨菜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57]、蕨菜黄酮对环境胁迫因子(铅)引起的小鼠细胞氧化的影响[58]、蕨菜黄酮对小鼠急性乙醇肝毒性保护作用[59],实验结果表明:饲喂蕨菜黄酮有明显改善小鼠机体代谢合成,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及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等保健作用;蕨菜黄酮可以改善高血脂大鼠的脂代谢紊乱,具有降血脂作用;饲喂蕨菜黄酮可促进小鼠肝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并提示可能具有延缓衰老作用。张莉等[60]进行了蕨菜黄酮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蕨菜黄酮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鼠足跖肿胀度,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提高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从而得出蕨菜黄酮对免疫功能有一定增强作用的结论。闫鑫等[61]通过建立小鼠宫颈癌U14模型及腹水瘤模型,研究蕨菜总黄酮体内抗宫颈癌活性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蕨菜总黄酮能够显著抑制实体瘤生长,提高U14腹水瘤模型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同时能增强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这很可能是蕨菜黄酮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从以上研究可知:蕨菜中的黄酮类物质确实对维持人体健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蕨菜中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源物质,很多研究表明主要是PTA(原蕨苷)和PTB(蕨素B),Paulo César Reis Aranha等[62]研究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灵敏度高的牛生物液体中PTA和PTB的提取检测方法,使用SPE柱清洗和预浓缩方式提取PTA和PTB,然后采用LC-MS法进行定量,该法的应用将有助于人类或动物的风险评估研究。
5结论
蕨菜因其天然、绿色、无污染,又含有较丰富的人体必需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备受人们瞩目,近年来,一些研究相继展开,充分显示出人们对蕨菜相关研究的浓厚兴趣。“原蕨苷”被指是蕨菜中的可能毒性源物质,在日常对蕨菜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一些手段比如晒干、焯水等,虽不能完全消除但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其中原蕨苷含量。再有益的食物,过量食用总会伤身,科学膳食才是王道。因此深入探索蕨菜中相关化学成分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积极引导公众如何科学合理地食用蕨菜,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1]黄劲松,何竞旻,刘廷国.蕨菜研究进展综述[J].食品工业科技,2011(7):455-457
[2]姚玉霞,蔡建培,李泽鸿,等.四种山野菜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2003,25(4):441-442
[3]李海燕,王力川,唐伟斌.栽培蕨菜与野生蕨菜和常见栽培蔬菜营养成分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68-5869
[4]苏仕林.蕨菜贮藏保鲜与产品开发研究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10):216-219
[5]宋吉利,潘兆清.山中蕨菜的功效与贮存[J].吉林蔬菜,2009(1): 55
[6]卢文芸,于锡忠,许文琴,等.野生蕨菜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与分析[J].种子,2012,31(8):60-62
[7]余荣珍,柏华,王勤.信阳地区蕨菜的营养成分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1):20-21
[8]肖卓炳,麻明友,陈上,等.蕨菜中多糖的分析[J].化学世界,2000,41(12):666
[9]Xu W T,Zhang F F,Luo Y B,et al.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purified from Pteridium aquilinum[J].Carbohydrate Research,2009,334(2):217-222
[10]李巧云.单扫描示波极谱法连续测定羊乳、黄芪、白鲜皮、蕨菜中铜和锌[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42(5):380-382
[11]李巧云,汪学英,张海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五味子、榛蘑、蕨菜中的铜和锌[J].常熟高专学报,2003,17(4):50-52
[12]陶占辉,褚怀庚,刘亚青,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野生蕨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6):724-727
[13]刘恒霞,余鹏,王慧忠.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蕨类植物中氨基酸含量[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1,33(3):30-33
[14]花旭斌,杨丽琼.响应面法优化酸法提取蕨菜中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75-21777
[15]Filippo I.Flavonol glycosides from pteridium aquilinum[J].Phytochemistry,1995,40(6):1801-1802
[16]Filippo I.Rhamnetin 3-O-laminaribioside from Pteridium aquilinum[J].Phytochemistry,1997,45(8):1729-1730
[17]Filippo I.Kaempferol 3-O-(6"-caffeoylglucoside)from pteridium aquilinum[J].Phytochemistry,1997,45(1):199-200
[18]Filippo I.Kaempferol 7-O-rhamnoside-4'-O-glucoside from Pteridium aquilinum[J].Phytochemistry,1998,47(5):911-913
[19]Yegao Chen Y Z.Isolation of 5-hydroxypyrrolidin-2-one and other constituents from the young fronds of Pteridium aquilinum[J].J Nat Med,2008(62):358-359
[20]陈乃富.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4(6):1
[21]李海丽.HPLC测定蕨菜中的槲皮素和山萘酚[J].华西药学杂志,2009,4(24):398
[22]李航,李鹏,张勇.HPLC法测定青城山野生蕨菜中总黄酮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2,23(39):3712-3714
[23]Hongbing Wang S W.Prepara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teridium aquilinum-derived oligosacchari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3(61):33-35
[24]李洁.不同处理对蕨菜采摘后老化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2003(2):1-2
[25]李维强,林奇,毕阳,等.植酸对蕨菜保鲜与护色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04,4(5):16-17
[26]王进,雷启能,周长春,等.蕨菜袋装保脆保鲜工艺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8(1):74-75
[27]花旭斌.蕨菜护色工艺条件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4):178-181
[28]杨月娥,徐骏.蕨菜保鲜贮藏技术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32(5):37-39
[29]孙汉巨,陈从贵,刘明.蕨菜冷冻干燥的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3(5):44-46
[30]车刚,张玉娇,李成华.真空干燥蕨菜的复水性能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2(8):124-127
[31]车刚,李成华,汪春.蕨菜真空干燥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5):165-168
[32]王继伟,赵全,葛英亮,等.真空冷冻干燥蕨菜工艺的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1(5):632-634
[33]朱正良,樊建,高雪松.微波干燥等对蕨菜干制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7(3):264-268
[34]刘开华,邢淑婕.蕨菜冷冻贮藏品质变化的研究[J].长江蔬菜,2004(7):45-46
[35]郭衍银,王相友,章耀.蕨菜的气调保鲜应用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0(1):117-121
[36]易诚,宾冬梅.即食多味蕨菜干的工艺研究[J].特产研究,2001,23(3):18-20
[37]陈根洪,周志,汪兴平.软包装即食蕨菜的加工工艺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4(1):90-92
[38]胡兆波.即食风味蕨菜的生产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6):93-94
[39]蒋其斌.蕨根汁保健酒的研制[J].农产品加工(上),2003(9):22-23
[40]王文平,周文美.蕨根粉条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4(2):30-31
[41]张红兵,郭红民.蕨菜保健挂面的研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13(2):24-26
[42]杨会琴.蕨菜挂面的研制[J].农产品加工(上),2007(9):18-19
[43]王雪波,邓建华.蕨菜饼干制作工艺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173-176
[44]鞠国泉.山杏仁蕨菜罐头的工艺技术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4):33-34
[45]张伟敏,邓建华,钟耕.风味蕨菜罐头的研制[J].保鲜与加工,2005,5(2):31-34
[46]程木志,刘波,李凤林.新型蕨菜保健饮料的研制[J].现代农业科学,2009(5):224
[47]安文和,张晶,张学义.蕨菜盐渍过程中不同时间类胡萝卜素的变化[J].中国林副特产,2009(5):31-32
[48]安文和,张晶,张学义.蕨菜盐渍过程中不同时间维生素C的变化[J].中国林副特产,2009(6):37-38
[49]张学义,金建丽,于爽,等.刺嫩芽、蕨菜加工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变化[J].林业科技,2008,33(6):62-64
[50]别小妹,孟宪军.不同腌制方法对蕨菜主要化学指标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241-244
[51]刘长乐,孙冲.蕨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3(3):35-36
[52]刘宝岩.不同贮藏条件对野生山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9(36):246-247
[53]陈乃富.蕨菜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29(11):63-66
[54]陈存武,陈乃富,张莉,等.蕨菜黄酮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J].癌变.畸变.突变,2008,20(2):157-159
[55]陈乃东,陈乃富,张莉,等.化学发光法测定蕨菜黄酮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39(6):199-204
[56]陈乃富,黄新华,季洪武.蕨菜黄酮对小鼠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06(4):30-33
[57]陈乃富,谷仿丽,韩邦兴,等.蕨菜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6):423-424
[58]陈乃富,季洪武,黄新华.蕨菜黄酮对环境胁迫因子(铅)引起的小鼠细胞氧化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 120-123
[59]陈乃富,张莉,戴军,等.蕨菜黄酮对小鼠急性乙醇肝毒性保护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87-88
[60]张莉,陈乃富,谷仿丽,等.蕨菜黄酮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30-31
[61]闫鑫,李青旺,李健.蕨菜总黄酮对宫颈癌作用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1):95-97
[62]Paulo Cesar Reis Aranhaa B H C B,Bjarne W,Strobelb C F A.Determination of ptaquiloside and pterosin B derived from bracken(Pteridium aquilinum)in cattle plasma,urine and milk[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14(951-952):44-51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
WANG Qing,LIU Tao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Xinyang 464000,Henan,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atus of 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 in the four aspects: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testing,storage and preservation,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also poin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status;development
10.3969/j.issn.1005-6521.2015.15.037
2014-05-08
王清(1988—),女(汉),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