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探析

2015-04-06徐子涵徐加卫郑世来茅林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0000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日照76800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山东日照76800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年19期
关键词:食品安全体系

徐子涵,徐加卫,郑世来,茅林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0000;.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日照76800;.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山东日照76800)

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探析

徐子涵1,徐加卫2,郑世来3,茅林春1,*
(1.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00;2.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日照276800;3.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就我国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探析,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含义出发,分析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意义,并介绍国内外可追溯体系发展的历程及现状。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原料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民众的健康,也给消费者和食品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国家的发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视,纷纷建立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我国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基本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减少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1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含义

对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组织对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定义有所不同。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将可追溯性的概念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产品追溯”的定义是:“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2]。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的EC178/2002法规中对追溯能力的定义是:“能够追溯到食品或饲料加工、生产、发放的全过程的能力。包括食源性动物,欲加入的物质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加工成食品或饲料的”。虽然,各定义间存在差别,但都是以食品链为基础,保证对食品链全过程的历史跟踪和分析。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将食品链定义为“从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各环节和操作的顺序,涉及食品及其辅料的生产、加工、分销和处置”。结合以上概念,可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定义为:借助特定的登记识别方法,收集食品链中生产、加工、分销和处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信息,并进行记录存储,从而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追踪的质量管理系统。

2 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以后,可获得健康损害的资料,有利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3]。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追踪,可以及时召回产品,从而减小事故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有效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通过该体系可找到相关负责人,有利于打击黑心商贩的投机心理,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2.2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便利

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往往采用定期抽查的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往往难以及时反映问题。有时甚至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以后才进行检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4]。采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可以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时得到食品在食品链中流动的信息,减少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便利,增强了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2.3有利于促进食品企业进行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要求对食品链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信息追踪与采集,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才能保证每个生产过程都符合要求。因此,采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可督促食品企业实行HACCP、GMP等质量控制方法,保证食品安全生产全过程符合标准,有利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进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4促进食品国际贸易发展

频发食品安全事故对我国的食品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不仅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而且也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影响,阻碍了我国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欧盟地区要求出口国的食品需具备可追溯性,因食品安全追溯而建立的贸易壁垒日益严重[5]。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可以打破国际贸易壁垒,提高我国食品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2.5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则可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一座信息的桥梁,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然而往往难以找到信息获取的途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可以为消费者搭建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消费者有权查询该体系,了解其所购买食品在食品链中每一环节的信息,以此为是否购买的参考依据,从而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减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 国内外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过程及现状

3.1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较早,并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例,这些国家已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已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体系,食品安全法律及标准比较健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在预防、控制及产品召回和追溯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1.1美国

2002年,美国议会在通过了《生物性恐怖主义法案》,在此法案的指导下,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制定了一系列规定,要求种植和生产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在2004年,FDA又颁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该条例规定所有涉及食品加工、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保存食品链全过程的记录[6]。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通过了《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制定了召回和追溯等纠正措施的管理计划。

3.1.2欧盟

2000年,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要求对食品链各个环节实行的责任制,进行全过程监管。于2002年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在食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相应的追溯体系,建立识别系统来识别参与到整个食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所有人和物品,并要求建立追溯识别和文件管理体系[7]。

3.1.3日本

日本政府在2003颁布了《牛只个体识别情报管理特别措施法》,要求动物从出生开始建立资料条码,出售的每一块牛肉带有相应来源的动物号码标签。2005年,日本建立了粮农产品认证制度,只有标明生产商、产地、收货日期、农药使用量和名称等信息的农产品方可进入市场销售[6]。

3.2国内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我国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追溯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初步建立起了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2001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中规定:建立生产基地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生产基地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建立质量记录规程,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以及防疫、检疫等情况,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并规定在流通环节建立农产品安全卫生流通档案。此后,我国针对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参照国际编码协会出版资料,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了一些指南,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先后出版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等[8]。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同年,农业部启动了8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试点工作。北京市与河北省联合启动“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项目”,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实施了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上海建立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南京市启动了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其他许多省市也在农产品追溯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6]。2007年,国务院在《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强食品安全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食品品种特征溯源技术、食品产地图谱技术、食品产地标签和条码示踪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2008年,以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基础对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完善乳品追溯制度,建立健全验证验票查询系统,增强记录的可追溯性。同时,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尝试在乳品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同年,商务部、财政部在20个城市建设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9]。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提出:统筹规划建设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统一追溯编码,确保追溯链条的完整性和兼容性,重点加快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肉类、蔬菜、酒类、保健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4 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现状而言,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制约了我国可追溯工作的发展。

4.1法律法规不健全

国外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均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建立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法律。然而,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追溯的规定大部分停留在部门规章等文件中,缺乏强制性,而在法律法规中仅为只言片语,针对于整个食品链的可追溯问题涉及较少,缺乏协调性与统一性。立法方面的空白不能满足现实中对食品安全可追溯的需要,现存的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不能适应监管工作需求,从而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4.2食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不仅标准体系不健全,而且食品企业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标准制定主体众多,所指定的标准间存在交叉、矛盾、空缺等现象,从而导致食品安全标准的混乱。同时,国内的许多标准并不能与国际接轨,不能保证国外认可我国的追溯信息。另一方面,我国小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所占比例很高,难以保证在食品链的各个环节都按照标准进行管理。食品链的各个环节标准不一,便会发生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冲突,从而使食品链的追溯信息失去意义。

4.3建设成本高,企业缺乏积极性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涉及到诸多方面,如对食品链的每一环节进行标识、建立标签、人员培训、协调上下游企业、获得各参与环节的信息等,而这些方面无疑都需要资金投入。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小企业来讲,可分配资金少,信息化程度低,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建设成本较高。再加上本身食品行业的生产利润较低,使得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成本与效益难成比例,因而很多企业对建立追溯体系缺乏积极性。

4.4配套技术尚不成熟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可追溯信息采集与传输是可追溯技术的核心[10]。虽然目前在科研领域已研究出了许多食品安全追溯的关键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障碍,如未建立统一标准数据库,缺乏统一的编码系统,识别技术成本高等一系列的问题[11]。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设备的支持,对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配套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在目前情况下尚不成熟。

4.5监管体制效率低

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以分段管理为主,各部门分别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在这种监管体制下,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而在现实中,这种监管体制常常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各部门间难以协调一致,标准不统一,信息管理衔接性差,有时甚至存在监管空白,使监管信息链断裂。监管效率低,力量分散,监管工作难以系统进行,从而影响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运行。

5 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对策

5.1健全食品安全追溯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法律体系,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法律保障。针对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对食品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立法,填充法律空白,明确法律位阶,细化法律适用情况。增加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强制性法规,出现问题后追究法律责任,加大对食品犯罪的处罚力度,从而可以保证食品追溯的实施的效果。

5.2提高食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

整合、清理现存的标准,结合各食品行业分支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国际标准指标,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法律体系,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指南。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小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所占比例较高的现状,可先以大中型企业为试点,逐步向小企业推广,从而促进小企业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按照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使食品链每一环节都得到严格的控制。

5.3降低建设成本,加大国家投入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发适合我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科学的方法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国家加大对追溯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统一调度资金,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化农业补贴结构,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到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中去,提高企业参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可追溯体系的普及与推广[12]。

5.4完善配套技术

加大对食品安全追溯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研究开发低成本、低难度、高效率的食品安全追溯配套技术。建立统一的标准数据库、编码系统等,构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溯源信息的整合与衔接,促进信息的共享,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追踪,便于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查询。

5.5改革监管体制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政策,对各监督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监督。逐渐减少参与食品安全追溯监管的部门,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实现环环相扣,避免出现监管上的盲点,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实现溯源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使各监管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能够及时获得食品链中的信息,有利于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

6 结语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理论研究,而且需要政府监管部的大力配合,生产企业的积极合作,此外,还需要消费者的参与和支持。我国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基本国情出发,加快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对食品生产链的全面控制,有效降低各环节食品安全风险,从而对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将在食品安全可追溯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对保障食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Opara LU,Mazaud F.Food traceability from field to plate[J].Outlook on Agriculture,2001,30(4):239-247

[2] 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3):264-268

[3]王国政.建立食品追溯体系有效保障食品安全[C].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124-126

[4]闫师杰,邢震,刘金福.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现状及分析[C].第二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2009:71-74

[5]杜文波.食品安全追溯法律制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

[6]方炎,高观,范新鲁.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2):37-39

[7]徐新建.关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发展现状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1(27):840

[8]杨林.基于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战略研究[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0(6):54-56

[9]徐景波.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4-17(2)

[10]傅泽田,邢少华,张小栓.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7):144-153

[11]钱敏,陈海光,白卫东,等.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思考—构建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J].肉类工业,2011(12):43-47

[12]张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及对策[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DO I:10.3969/j.issn.1005-6521.2015.19.048

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简介:徐子涵(1992—),女(汉),硕士,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通信作者:茅林春,教授,博士生导师。

Exploring on Traceability System of Food Safety in China

XU Zi-han1,XU Jia-wei2,ZHENGShi-lai3,MAO Lin-chun1,*
(1.Collegeof BiosystemsEngineeringand Food Scienc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00,Zhejiang,China;2.Rizhao Entry-Exit Insp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Rizhao276800,Shandong,China;3.Rizhao Municipal Party school,Rizhao 276800,Shandong,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incidents occurred frequently.Establishment of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isan importantway to ensure food safety,and ithasattractedmore andmore attention.This article analyzed China's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proceed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tathome and abroad.Meanwhile,itanalyzed the currentproblemsof our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food safety;traceability;system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